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目的是提供的檢測記錄機具有全自動化檢測、連續工作等特點,可以有效提高鎖具檢測的工作效率。技術方案是: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其特征在于:該機包括鑰匙輸送裝置、開鎖裝置、鎖芯輸送裝置;所述鑰匙輸送裝置包括:規則存放著鑰匙的鑰匙穴盤、位于鑰匙穴盤上方以便從鑰匙穴盤中提取鑰匙的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以及將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中的鑰匙輸送至開鎖裝置的鑰匙90度旋轉機構。
【專利說明】
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
所屬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本發明涉及鎖具互開率測試技術領域,尤其是能夠全自動夾持鎖芯、鑰匙并記錄檢測結果的全自動檢測記錄機。
【背景技術】
[0002]互開率指的是鎖和鑰匙的互開比例,一把鑰匙打開的鎖越少,說明這把鎖的安全可靠性越強。目前世界知名品牌不銹鋼鎖的互開率只有幾萬分之一,而有些不正規的、沒有技術與生產實力的鎖廠生產的產品互開率卻高達三十分之一。由于互開率過高引發的盜竊事件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車鎖、防盜門鎖等無一幸免。同一家鎖廠每日生產大批鎖頭,卻不能做到每把鎖只配備一套鑰匙模具,于是就出現了 “互開率”。
[0003]但目前對于鎖具互開率的檢測仍然停留在人工檢測階段,人工檢測不但效率低、成本高;因為互開率要求每把鑰匙和鎖具都要進行配對,人工檢測可能會導致操作失誤,重復檢測的存在。因此,鎖具互開率測試技術急需要改進。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該檢測記錄機具有全自動化檢測、連續工作等特點,可以有效提高鎖具檢測的工作效率。
[0005]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其特征在于:該機包括鑰匙輸送裝置、開鎖裝置、鎖芯輸送裝置;
[0006]所述鑰匙輸送裝置包括:規則存放著鑰匙的鑰匙穴盤、位于鑰匙穴盤上方以便從鑰匙穴盤中提取鑰匙的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以及將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中的鑰匙輸送至開鎖裝置的鑰匙90度旋轉機構。
[0007]所述開鎖裝置包括:可繞豎直軸線轉動的旋轉盤、規則布置在旋轉盤上的若干個開鎖機構以及驅動旋轉盤依次正反轉動的電機;
[0008]所述鎖芯輸送裝置包括:兩個平行布置且分別由間隙運動機構和鏈輪機構驅動的輸送鏈、規則布置在輸送鏈上且用于對鎖芯一一定位的若干個鎖芯架子、規則存放著多個鎖芯且位于輸送鏈旁邊的鎖芯穴盤、將鎖芯穴盤上的鎖芯輸送至鎖芯架子上的鎖芯提取機構以及將其中一個輸送鏈上的鎖芯輸送至另一個輸送鏈鎖芯架子上的兩個鎖芯夾取機構。
[0009]所述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包括定位在固定架上的上下氣缸以及豎直朝下固定在上下氣缸的氣缸桿前端的若干個第一氣動手爪;
[0010]所述鑰匙90度旋轉機構包括:由電機驅動的旋轉軸、定位在旋轉軸上的氣缸以及定位在氣缸的氣缸桿上的若干個第二氣動手爪。
[0011]所述開鎖機構包括可在線性導軌上運動的支撐板、可繞水平軸線轉動地定位在支撐板上以便夾取鑰匙的若干個第三氣動手爪、定位在支撐板上且通過齒輪副驅使所述第三氣動手爪轉動以進行開鎖作業的電機以及施力于支撐板使其帶著所述第三氣動手爪前進或后退的開鎖氣缸,所述第三氣動手爪的氣爪架上還固定一利于轉動鑰匙的鑰匙架。
[0012]所述鎖芯提取機構以及鎖芯夾取機構均分別包括通過線性導軌可沿著輸送鏈寬度方向移動的氣缸架、豎直固定在氣缸架上的輸送氣缸、通過輸送氣爪固定板固定在氣缸桿前端的若干個第四氣動手爪以及驅動氣缸架的電機。
[0013]所述鎖芯穴盤上的鎖芯之間的間距與輸送鏈上鎖芯架子中的鎖芯之間的間距相同,也與支撐板上相鄰氣爪之間的距離相適應。
[0014]所述第一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與所述第二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所述第三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以及所述第四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均相同。
[0015]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
[0016]鑰匙的工作流程:鑰匙上下夾取輸送裝置中氣缸桿伸出使第一氣動手爪往下移動,該手爪到位后閉合抓取鑰匙端部;之后氣缸桿收回使鑰匙離開鑰匙穴盤;當鑰匙上移到位后,鑰匙90度旋轉機構中的氣缸桿伸出使第二氣動手爪夾取鑰匙尾部(第一氣動手爪隨后松開鑰匙);鑰匙90度旋轉機構夾取鑰匙后繞水平軸線90度旋轉,使得鑰匙恰好放置于開鎖裝置中的鑰匙支架上;旋轉到位后,開鎖裝置中的第三氣動手爪閉合夾取鑰匙,之后鑰匙90度旋轉機構中的氣動手爪松開鑰匙、氣缸桿收回并回到原位,開鎖裝置中旋轉軸帶動旋轉盤旋轉180度,使鑰匙支架中的鑰匙一一對準輸送鏈上鎖芯架子中的鎖芯;開鎖機構中開鎖氣缸的氣缸桿伸出,通過線性導軌推動第三氣動手爪前移,使鑰匙插入鎖芯;接著電機驅動齒輪使得鑰匙旋轉進行開鎖檢測動作;如果鑰匙可以打開,電機就回轉;如果鑰匙不能打開,電機抱死;記錄數據(可通過與伺服電機相接的電子記錄設備記錄)后,電機再回轉帶動鑰匙回轉,之后鑰匙原路返回,進行下一次開鎖檢測。
[0017]鎖芯的工作流程:在開始工作后,鎖芯提取機構中輸送氣缸的氣缸桿伸出,在第四氣動手爪分別抓住對應的鎖芯后,氣缸桿收回回到原位;同時在電機(優選伺服電機)驅使下第四氣動手爪帶著鎖芯從鎖芯穴盤上方移動到前輸送鏈上方,到達指定位置后輸送氣缸的氣缸桿伸出、第四氣動手爪松開將鎖芯放入位于前輸送鏈上的鎖芯架子中(第四氣動手爪松開鎖芯后輸送氣缸的氣缸桿收回),然后輸送鏈往右移動若干距離(5個鎖芯的間距);當鎖芯移動到輸送鏈右端末時,輸送鏈的右端上方的右鎖芯夾取機構動作(其氣缸的氣缸桿和氣動手爪的工作與鎖芯提取機構中輸送氣缸的氣缸桿和第四啟動氣爪相同),將鎖芯和鎖芯架子從前輸送鏈移動到后送鏈中。當鎖芯在后輸送鏈從右端被移動到左端末時,該端輸送鏈的左端上方的左鎖芯夾取機構也同樣動作,將鎖芯和鎖芯架仔從后輸送鏈移動到前輸送鏈中。在前輸送鏈處,鎖芯被輸送至開鎖位置,進行逐一開鎖測試(每次開鎖測試同時進行5把鑰匙的測試;每開鎖測試一次后,間隙遠動機構驅動前輸送鏈前進一個鎖芯的距離,然后停下進行第二次開鎖測試);測試結束后,鎖芯提取機構將鎖芯從輸送鏈端夾取并送回鎖芯穴盤中,同時從鎖芯穴盤中提取待測的鎖芯送至前輸送鏈的鎖芯架子中進行下一次循環開鎖檢測。
[001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具有全自動化檢測、可連續工作的特點,可以有效提高鎖具檢測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本發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1 ]圖3是本發明的開鎖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4是本發明的開鎖裝置中的開鎖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3]圖5是本發明的鑰匙90度旋轉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6是本發明的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5]圖7是本發明的鎖芯夾取輸送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6]圖8是本發明中的鎖芯架子和鎖芯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0028]如圖所示的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包括:鑰匙輸送裝置、開鎖裝置、鎖芯輸送裝置三部分。
[0029]所述鑰匙輸送機構包括:鑰匙穴盤1、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2、鑰匙90度旋轉機構3。鑰匙1-1按照5個一排整齊規則地固定在鑰匙穴盤當中,鑰匙穴盤上方為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2。如圖6所示: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包括通過氣缸固定塊2-2定位在固定架2-1(固定架用招型材制成,固定連接在機架上)上的上下氣缸2-3以及豎直朝下固定在上下氣缸的氣缸桿前端的若干個第一氣動手爪2-5。圖中可見:兩個上下氣缸的氣缸桿上共同固定著一個氣動手爪固定板2-4,該氣動手爪固定板上則規則固定著五個第一氣動手爪。
[0030]如圖5所示:鑰匙90度旋轉機構3中包括電機驅動的旋轉軸、定位在旋轉軸上的旋轉氣缸以及通過手爪固定板上定位在氣缸桿上的若干個第二氣動手爪。
[0031]圖中顯示:旋轉軸3-3通過兩個旋轉軸固定塊3-2可轉動地定位在支撐架3-1(支撐架則與機架固連);電機3-8也固定在支撐架上并通過齒輪副3-9傳動旋轉軸;兩個氣缸3-5均分別通過氣缸固定塊3-4固定在旋轉軸上,兩個氣缸的氣缸桿上共同固定著一個手爪固定板3-6,該手爪固定板上則規則固定著五個第二手爪3-7。該五個第二手爪的結構、五個手爪之間的間距均與前述五個第一氣動手爪相同(均外購獲得)。
[0032]圖3所示的開鎖裝置中:旋轉盤5固定在旋轉軸6上(旋轉軸則通過軸承可繞豎直軸線轉動地定位在機架上),若干個開鎖機構4規則布置在旋轉盤上,電機(圖中省略)驅動旋轉盤依次正向或反向轉動。圖中顯示:開鎖機構一共10個,對稱布置成2排,每排5個分別置于旋轉盤5—邊,輪流由旋轉盤正反向轉動180度帶動至開鎖位置進行開鎖動作。開鎖機構中(參見圖4):開鎖氣缸4-2后端通過氣缸安裝塊4-1固定在旋轉盤上,開鎖氣缸前端的氣缸桿與前擋板4-4相連接,前擋板4-4和后擋板4-5都固定在支撐板4-6上;通過固定在線性導軌4-3的滑塊上的支撐板,氣缸4-2可以推動開鎖機構4往前進行開鎖動作;電機4-9固定在前擋板4-4上半部,電機轉軸穿過前擋板并且裝有上齒輪4-7,前擋板下半部以及后擋板4-5通過軸承可轉動地定位著轉軸4-10,轉軸4-10的后端固定著與上齒輪對應嚙合的下齒輪4-8,來自電機4-9的轉矩可帶動轉軸4-10旋轉;轉軸的前端穿過后擋板4-5并且固定著氣爪安裝塊4-11,第三氣動氣爪4-12固定在氣爪安裝塊上,氣爪下端安裝著用來支撐開鎖鑰匙1-1的鑰匙支架4-13(鑰匙支架上開制有與鑰匙厚度相適合的卡槽,鑰匙插入卡槽后鑰匙支架轉動,由卡槽對鑰匙施加開鎖轉動所需的扭矩)。圖中可見:五個開鎖機構規則排列,第三氣動手爪的結構以及五個第三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與前述第一氣動手爪相同。
[0033]所述鎖芯輸送裝置中:兩個輸送鏈(前輸送鏈13和后輸送鏈12)平行布置且分別由間隙運動機構(推薦采用分割器)和鏈輪機構(為圖面清晰,圖中省略分割器和鏈輪機構)驅動,用于對鎖芯一一定位的若干個鎖芯架子規則布置在輸送鏈上,位于輸送鏈旁邊的鎖芯穴盤8上規則存放著多個鎖芯7(圖1中顯示:鎖芯一排10個,一共5排預先固定在鎖芯穴盤上,鎖芯之間的間距與鑰匙之間的間距相對應),鎖芯提取機構9用于將鎖芯穴盤上的鎖芯輸送至鎖芯架子上,兩個鎖芯夾取機構(左鎖芯夾取機構10和右鎖芯夾取機構11)各負責將一個輸送鏈上的鎖芯輸送至另一個輸送鏈鎖芯架子;所述鎖芯提取機構結構以及鎖芯夾取機構結構相同,均分別包括通過線性導軌可沿著輸送鏈寬度方向移動的氣缸架、豎直固定在氣缸架上的輸送氣缸、通過輸送氣爪固定板固定在氣缸桿前端的若干個輸送氣爪以及驅動氣缸架的電機。
[0034]圖7中:兩根支架9-1(鋁型材制成)固定在相應位置上,兩根線性導軌9-2相互平行地固定在支架兩端(每根線性導軌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根支架上);氣缸架9-4固定在線性導軌的滑塊9-3上,氣缸固定塊9-5按照設計的距離固定在氣缸架上,輸送氣缸9-6則固定在氣缸固定塊上;兩個輸送氣缸的氣缸桿前端共同連接著輸送氣爪固定板9-7,5個第四氣動手爪9-8固定在輸送氣爪固定板9-7上;驅動氣缸架的電機(優選伺服電機,圖中省略)通過齒條機構或帶輪機構(齒條機構或帶輪機構均為常規機構,圖中省略)驅動氣缸架運動。輸送鏈的右端上方安裝有右鎖芯夾取機構10,負責將鎖芯7從前輸送鏈13移動到后輸送鏈12中;輸送鏈12的左端上方安裝有左鎖芯夾取機構11,負責將鎖芯7從后輸送鏈12移動到前輸送鏈13中。鎖芯提取機構和兩個鎖芯夾取機構組成了鎖芯循環運動的流程。
[0035]以上各氣缸以及各氣動手爪均需通過氣管連通相應的氣源(如氣栗);因氣源為常規部件,故圖中省略。
[0036]各機構的動作次序均可由工控機(現有技術,圖中省略)控制實現。
【主權項】
1.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其特征在于:該機包括鑰匙輸送裝置、開鎖裝置、鎖芯輸送裝置; 所述鑰匙輸送裝置包括:規則存放著鑰匙(1-1)的鑰匙穴盤(I )、位于鑰匙穴盤上方以便從鑰匙穴盤中提取鑰匙的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2)以及將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中的鑰匙輸送至開鎖裝置的鑰匙90度旋轉機構(3); 所述開鎖裝置包括:可繞豎直軸線轉動的旋轉盤(5)、規則布置在旋轉盤上的若干個開鎖機構(4)以及驅動旋轉盤依次正反轉動的電機(4-9); 所述鎖芯輸送裝置包括:兩個平行布置且分別由間隙運動機構和鏈輪機構驅動的輸送鏈(12,13)、規則布置在輸送鏈上且用于對鎖芯一一定位的若干個鎖芯架子、規則存放著多個鎖芯(7)且位于輸送鏈旁邊的鎖芯穴盤(8)、將鎖芯穴盤上的鎖芯輸送至鎖芯架子上的鎖芯提取機構(9)以及將其中一個輸送鏈上的鎖芯輸送至另一個輸送鏈鎖芯架子上的兩個鎖芯夾取機構(10、1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鑰匙上下夾持輸送機構包括定位在固定架(2-1)上的上下氣缸(2-3)以及豎直朝下固定在上下氣缸的氣缸桿前端的若干個第一氣動手爪(2-5)。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鑰匙90度旋轉機構包括:由電機(3-8)驅動的旋轉軸(3-3)、定位在旋轉軸上的氣缸(3-5)以及定位在氣缸的氣缸桿上的若干個第二氣動手爪(3-7)。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鎖機構包括可在線性導軌上運動的支撐板(4-6)、可繞水平軸線轉動地定位在支撐板上以便夾取鑰匙的若干個第三氣動手爪(4-12)、定位在支撐板上且通過齒輪副驅使所述第三氣動手爪轉動以進行開鎖作業的電機以及施力于支撐板使其帶著第三氣動手爪前進或后退的開鎖氣缸(4-2),第三氣動手爪的氣爪架上還固定一利于轉動鑰匙的鑰匙架(4-13)ο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芯提取機構以及鎖芯夾取機構均分別包括通過線性導軌(9-12)可沿著輸送鏈寬度方向移動的氣缸架(9-4)、豎直固定在氣缸架上的輸送氣缸(9-6)、通過輸送氣爪固定板(9-7)固定在氣缸桿前端的若干個第四氣動手爪(9-8)以及驅動氣缸架的電機。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芯穴盤上的鎖芯之間的間距與輸送鏈上鎖芯架子中的鎖芯之間的間距相同,也與支撐板上相鄰氣爪之間的距離相適應。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鏈條傳輸的鎖具互開率全自動檢測記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與所述第二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所述第三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以及所述第四氣動手爪之間的間距均相同。
【文檔編號】G01M13/00GK205620112SQ201620037066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5日
【發明人】泮金輝, 劉發鑫, 程培林, 沈俊, 武傳宇
【申請人】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