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屬于燃油箱測試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燃油箱中安裝有燃油泵,燃油泵法蘭與燃油箱的安裝孔之間通過燃油箱密封圈實現密封。燃油箱密封圈為橡膠材料,在低溫環境下彈性會變差,部分失去回復能力,導致密封性能下降,因此判斷燃油箱密封圈在低溫環境下的密封性能尤為重要。
[0003]現有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包括開口端相向的上壓蓋和下壓蓋,上壓蓋壓在下壓蓋的上方且上壓蓋的下端面設有凸圈,凸圈向下插入于下壓蓋的內腔中,上壓蓋和下壓蓋之間通過燃油箱密封圈實現密封,上壓蓋上連接有注氣接頭,下壓蓋固定在龍門底座上,龍門底座的上端連接有橫梁,橫梁的中部旋接有螺桿,螺桿的下端設有球頭,球頭壓在上壓蓋的上端面中心。
[0004]上壓蓋和下壓蓋模擬出燃油箱密封圈在燃油箱上的安裝狀態,隨著螺桿的旋轉,將上壓蓋逐步壓下,燃油箱密封圈逐步被壓緊,采用游標卡尺測量上下壓蓋之間的距離,記錄燃油箱密封圈的壓縮量。然后整個裝置放置在低溫環境下若干小時,向上下蓋板合圍成的空腔中注入壓縮空氣,調節壓縮空氣的壓力即可找出燃油箱密封圈在該壓縮量下的泄漏壓力。
[0005]現有的測量裝置存在如下不足之處:⑴當螺桿將上壓蓋向下壓時,上壓蓋可能出現與下壓蓋不同軸,上壓蓋的微量偏移會導致燃油箱密封圈的受力不均勻,影響試驗數據的準確性。(2)燃油箱密封圈在各個相位上的壓縮量可能出現不一致,試驗時,往往需要測量上下蓋板之間在四個相位上的間隙值,然后求平均值,且用游標卡尺測量較小間隙,操作不便,誤差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結構簡單可靠,試驗結果準確。
[0007]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包括開口端相向的上壓蓋和下壓蓋,所述上壓蓋壓在所述下壓蓋的上方且上壓蓋的下端面設有凸圈,所述凸圈向下插入于所述下壓蓋的內腔中,所述上壓蓋和所述下壓蓋之間通過燃油箱密封圈實現密封,所述上壓蓋上設有注氣孔,所述注氣孔上連接有注氣接頭,所述下壓蓋固定在龍門底座上,所述龍門底座的上端連接有橫梁,所述橫梁的中部旋接有螺桿,所述螺桿的下端設有球頭,所述球頭壓在所述上壓蓋的上端面中心,所述下壓蓋的上端口對稱分布有導套孔,所述導套孔中分別安裝有導套,所述導套中分別插接有可沿導套上下移動的導柱,各所述導柱的上端分別插接在上壓蓋的導柱孔中且通過導柱螺釘固定在所述上壓蓋上。
[0008]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導柱和導套的配合,上壓蓋只能沿著與下壓蓋共有的軸線上下移動,不會出現上壓蓋的偏移,保證了燃油箱密封圈在整個圓周上的受力均勻,提高了試驗數據的準確性。
[0009]所述燃油箱密封圈的下端設有開口向下的Y形唇邊,所述Y形唇邊位于所述上壓蓋凸圈的外圓周和所述下壓蓋的內圓周壁之間,所述燃油箱密封圈的上端設有向外翻折的凸緣,所述凸緣被壓在所述上壓蓋的下端面與所述下壓蓋的上端面之間。通過注氣接頭向上壓蓋與下壓蓋合圍成的空腔中注入壓縮空氣后,Y形唇邊在氣壓作用下張開且貼緊在上壓蓋凸圈的外圓周和下壓蓋的內圓周壁上,實現兩者之間圓周上的密封;燃油箱密封圈上端的凸緣實現上壓蓋與下壓蓋端面之間的密封。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所述上壓蓋的下端面與所述下壓蓋的上端面之間對稱設有厚度相同的擋片。根據燃油箱密封圈需要的壓縮量準備多組相應厚度的擋片,在上壓蓋和下壓蓋的相向端面之間墊了厚度相同的擋片以后,只要轉動螺桿使上壓蓋壓住擋片即實現了預定的壓縮量,十分快捷準確,減小了測量誤差,而且保證了燃油箱密封圈在圓周上的壓縮量保持一致。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柱和導套均勻且對稱設有四對。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壓蓋焊接在所述龍門底座上。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螺桿的頂端連接有蝴蝶手柄。擰動蝴蝶手柄可以方便地轉動螺桿。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壓蓋的底部焊接有支腳。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的主視圖。
[0017]圖2為圖1的俯視圖。
[0018]圖3為圖1的左視圖。
[0019]圖4為圖3中沿A-A的剖視圖。
[0020]圖5為圖3中B部位的放大圖。
[0021]圖6為圖4中C部位的放大圖。
[0022]圖中:1.龍門底座;2.橫梁;3.螺桿;3a.球頭;3b.蝴蝶手柄;4.上壓蓋;4a.凸圈;4b.注氣孔;5.下壓蓋;6.燃油箱密封圈;7.導套;8.導柱;9.導柱螺釘;10.擋片;11.支腳。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包括開口端相向的上壓蓋4和下壓蓋5,上壓蓋4壓在下壓蓋5的上方且上壓蓋4的下端面設有凸圈4a,凸圈4a向下插入于下壓蓋5的內腔中,上壓蓋4和下壓蓋5之間通過燃油箱密封圈6實現密封,上壓蓋4上設有注氣孔4b,注氣孔4b上連接有注氣接頭,下壓蓋5固定在龍門底座I上,可以將下壓蓋5直接焊接在龍門底座I上,下壓蓋5的底部焊接有支腳11,便于支撐在地面上。龍門底座I的上端連接有橫梁2,橫梁2的中部旋接有螺桿3,螺桿3的頂端連接有蝴蝶手柄3b,擰動蝴蝶手柄3b可以方便地轉動螺桿3。螺桿3的下端設有球頭3a,球頭3a壓在上壓蓋4的上端面中心,下壓蓋5的上端口對稱分布有導套孔,導套孔中分別安裝有導套7,導套7中分別插接有可沿導套7上下移動的導柱8,各導柱8的上端分別插接在上壓蓋4的導柱孔中且通過導柱螺釘9固定在上壓蓋4上。導柱8和導套7可以均勻且對稱設有四對。
[0024]燃油箱密封圈6的下端設有開口向下的Y形唇邊,Y形唇邊位于凸圈4a的外圓周和下壓蓋5的內圓周壁之間,燃油箱密封圈6的上端設有向外翻折的凸緣,凸緣被壓在上壓蓋4的下端面與下壓蓋5的上端面之間。
[0025]通過注氣接頭向上壓蓋4與下壓蓋5合圍成的空腔中注入壓縮空氣后,Y形唇邊在氣壓作用下張開且貼緊在凸圈4a的外圓周和下壓蓋5的內圓周壁上,實現兩者之間圓周上的密封;燃油箱密封圈6上端的凸緣實現上壓蓋4與下壓蓋5端面之間的密封。由于導柱8和導套7的配合,上壓蓋4只能沿著與下壓蓋5共有的軸線上下移動,不會出現上壓蓋4的偏移,保證了燃油箱密封圈6在整個圓周上的受力均勻,提高了試驗數據的準確性。
[0026]上壓蓋4的下端面與下壓蓋5的上端面之間對稱設有厚度相同的擋片10。根據燃油箱密封圈6需要的壓縮量準備多組相應厚度的擋片10,在上壓蓋4和下壓蓋5的相向端面之間墊了厚度相同的擋片10以后,只要轉動螺桿3使上壓蓋4壓住擋片10即實現了預定的壓縮量,十分快捷準確,減小了測量誤差,而且保證了燃油箱密封圈6在圓周上的壓縮量保持一致。
[0027]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包括開口端相向的上壓蓋和下壓蓋,所述上壓蓋壓在所述下壓蓋的上方且上壓蓋的下端面設有凸圈,所述凸圈向下插入于所述下壓蓋的內腔中,所述上壓蓋和所述下壓蓋之間通過燃油箱密封圈實現密封,所述上壓蓋上設有注氣孔,所述注氣孔上連接有注氣接頭,所述下壓蓋固定在龍門底座上,所述龍門底座的上端連接有橫梁,所述橫梁的中部旋接有螺桿,所述螺桿的下端設有球頭,所述球頭壓在所述上壓蓋的上端面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壓蓋的上端口對稱分布有導套孔,所述導套孔中分別安裝有導套,所述導套中分別插接有可沿導套上下移動的導柱,各所述導柱的上端分別插接在上壓蓋的導柱孔中且通過導柱螺釘固定在所述上壓蓋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密封圈的下端設有開口向下的Y形唇邊,所述Y形唇邊位于所述上壓蓋凸圈的外圓周和所述下壓蓋的內圓周壁之間,所述燃油箱密封圈的上端設有向外翻折的凸緣,所述凸緣被壓在所述上壓蓋的下端面與所述下壓蓋的上端面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蓋的下端面與所述下壓蓋的上端面之間對稱設有厚度相同的擋片。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柱和導套均勻且對稱設有四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壓蓋焊接在所述龍門底座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桿的頂端連接有蝴蝶手柄。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壓蓋的底部焊接有支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測量燃油箱密封圈泄漏壓力的裝置,包括開口端相向的上壓蓋和下壓蓋,上壓蓋壓在下壓蓋的上方且上壓蓋的下端面設有凸圈,凸圈向下插入于下壓蓋的內腔中,上壓蓋和下壓蓋之間通過燃油箱密封圈實現密封,上壓蓋上設有注氣孔,注氣孔上連接有注氣接頭,下壓蓋固定在龍門底座上,龍門底座的上端連接有橫梁,橫梁的中部旋接有螺桿,螺桿的下端設有球頭,球頭壓在上壓蓋的上端面中心,下壓蓋的上端口對稱分布有導套孔,導套孔中分別安裝有導套,導套中分別插接有可沿導套上下移動的導柱,各導柱的上端分別插接在上壓蓋的導柱孔中且通過導柱螺釘固定在上壓蓋上。該裝置保證了燃油箱密封圈受力均勻,提高了試驗數據的準確性。
【IPC分類】G01M3-32
【公開號】CN204359501
【申請號】CN201420804038
【發明人】孫巖, 姜林, 劉亮, 朱志勇, 汪昌盛, 胡正云, 李娟
【申請人】亞普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27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