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920829閱讀:22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實驗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耐水壓、耐高溫試驗裝置。
背景技術
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作為煤礦緊急避險六大系統之一,其可靠性勢必成為煤礦事故救援工作的關鍵,該技術針對國內目前沒有礦用移動式救生艙耐水壓能力的試驗手段和裝置的情況,根據國家有關壓力容器設計規范TSGR0004-2009,進行詳細的理論計算設計完成。該裝置直筒段為圓柱形結構,兩邊為隨圓封頭結構,結構合理、承壓能力強,設備臥式放置。主體材料選用16MNR材料,壁厚彡16mm。裝置門采用油壓全開啟方式,裝置內鋪設軌道,方便救生艙進出。整體設備按照國家壓力容器制造規范制造。而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水壓試驗裝置,依據《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通用技術條件》耐水壓高溫試驗方法的要求,必須能夠進行以下幾方面試驗1、救生艙置于專用水壓試驗裝置內,開啟加壓系統,在+500+20ΜΙ^壓力下,泄壓速率不大于350 士 20MPa/h。2、救生艙置于水壓試驗裝置內,注滿水后,開啟加壓系統,在1. 6MPa 2. OMI3a之間,檢測艙體,艙門的承壓能力。3、救生艙置于專用水壓試驗裝置內,不開啟救生艙艙內空調裝置及其附屬裝備, 試驗裝置以彡50C /min升溫速度,空氣流速彡2m/s,升溫到55 60°C,并恒溫。在30min 內救生艙內,外任意兩個監測點的溫差< 3°C的熱穩定狀態下,通過放置在救生艙外不同部位的6組電加熱管束,檢測救生艙55 60°C的熱變形及總傳熱系數。4、救生艙置于高溫試驗裝置內,開啟救生艙內的空氣調節裝置.及艙內各個系統,關閉艙門,電加熱管束布置及實驗方法同上,在艙外環境達到熱穩定狀態時,檢測救生艙在開啟空氣調節裝置的情況下,維持艙內溫度在彡30°C,濕度彡85%的時間。5、防護性能試驗,試驗標準按照《煤礦用移動式救生艙通用條件》草案,第6-3-3、 6-4 項。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種符合《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通用技術條件》耐水壓,高溫試驗方法要求,能夠檢測救生艙總耐壓.總傳熱系數和維持耐水壓.耐高溫的能力的水壓試
驗裝置。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檢測效率高、檢測范圍寬耐水壓,高溫試驗方法要求,能夠檢測救生艙總耐壓.總傳熱系數和維持耐水壓.耐高溫的能力的水壓試驗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包括具有容納救生艙的內腔的殼體,在殼體兩端至少其中一端設置門體;所述殼體上設有通向內腔的電加熱管束裝置,在殼體上設有通向內腔的循環風管接入口、循環風管排出口,所述殼體端部設置通向殼體內空腔的循環風機;殼體外設有連接內腔的電儀監測柜。上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所述電儀監測柜由水壓傳感器、數顯溫度控制器、溫度傳感器、壓力表、溫度表、時間表、艙內二氧化碳表、艙內一氧化碳表組成。上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所述電加熱管束裝置安裝于殼體的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三組。上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所述殼體外設置底座;殼體內腔底部設置軌道。上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所述殼體頂部設有艙內人員進出通道。上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所述殼體上還設有耐水壓測試系統。上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所述耐水壓測試系統由加壓泵、管線、空壓機、進水口、出水口及儲罐組成;所述進水口、出水口分別設于殼體頂部及底部,所述加壓泵進氣端連接循環風管接入口 ;所述加壓泵出氣端、儲罐、空壓機分別通過管線依次連接。上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所述循環風管接入口、循環風管排出口、進水口及出水口均設置閥門。上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所述殼體內腔壁至救生艙外殼的任意表面距離大于0. 6m。本實用新型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的優點是裝置直筒段為圓柱形結構,兩邊為隨圓封頭結構,結構合理、承壓能力強,設備臥式放置。主體材料選用16MNR材料,壁厚彡16mm。裝置門采用油壓全開啟方式,裝置內鋪設軌道,方便救生艙進出。采用外保溫型式,裝置內設置加熱系統和循環風系統,確保在做耐溫試驗時裝置內環境溫度維持在陽 60°C之間。為確保溫度的適時控制和各項檢測數據的及時傳輸和記錄,裝置配套有試驗平臺,該試驗平臺主要完成救生艙試驗裝置內的水壓和溫度控制,救生艙內的環境監測,及提供救生艙的實時畫面,可以實現救生艙的空調檢測試驗,環境檢測試驗,有毒有害氣體吸收試驗,真人模擬試驗,及真人綜合試驗。該平臺由試驗臺,溫度.水壓傳感器,視頻監控及控制軟件等組成。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救生艙進入該試驗裝置的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用于檢測救生艙的耐水壓能力、總傳熱系數和持續耐高溫的能力。該裝置包括具有容納救生艙1 的內腔2的殼體3,在殼體3兩端至少其中一端設置門體4 ;殼體3直筒段為圓柱形結構,兩邊為橢圓封頭結構,結構合理、承壓能力強,設備臥式放置。主體材料選用16MNR材料,壁厚 ^ 16mm。裝置門采用油壓全開啟方式,殼體3的底部設置底座5 ;殼體3內腔底部設置軌道 6,使用時方便救生艙1進出。整體設備按照國家壓力容器制造規范制造。在殼體3上設有通向內腔2的電加熱管束裝置7,該電加熱管束裝置7分別安裝于殼體3的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三組頂部設置三個,底部設置三個,并呈均勻分布形式,有效保證內腔檢測區溫度的均衡。在殼體3上設有通向內腔2的循環風管接入口 8、循環風管排出口 9,殼體3的端部設置通向殼體3內空腔2的循環風機10 ;殼體3外設有連接內腔2的電儀監測柜11。該電儀監測柜11由水壓傳感器、數顯溫度控制器、溫度傳感器、壓力表、溫度表、時間表、艙內二氧化碳表、艙內一氧化碳表組成。在殼體的頂部設有艙內人員進出通道12。在殼體上還設有耐水壓測試系統。該耐水壓測試系統由加壓泵13、管線14、空壓機15、進水口 16、出水口 17及儲罐18組成;所述進水口 16、出水口 17分別設于殼體3頂部及底部,加壓泵13的進氣端連接循環風管接入口 8 ;加壓泵13的出氣端通過管線14依次連接儲罐18、空壓機15。 在循環風管接入口 8、循環風管排出口 9、進水口 16及出水口 17均設置有閥門。為提高循環效果及作用在救生艙的壓力、溫度的有效性,殼體內腔壁至救生艙外殼的任意表面距離大于0. 6m。循環風機10及配套的循環風管接入口 8、循環風管排出口 9進行試驗裝置內空氣內部循環,可保證檢測區內溫度均勻;電加熱管束裝置7采用電加熱管束加熱;恒溫系統在救生艙1的檢測過程中,始終保持殼體3內的檢測區溫度均衡。耐高壓試驗將待檢測的救生艙1置于試驗裝置的殼體3的內腔2,救生艙1任意表面距離試驗裝置內壁不得小于0. 6m ;救生艙1的底部是放置在裝置軌道6上。將殼體3端部的門體4 關閉。操作步驟①、關閉進水口 16、出水口 17,打開循環風管接入口 8,艙內加壓充氣,開啟加壓系統。在+500+20MPa壓力下,檢測每小時泄壓速率。②、打開進水口 16,由進水口 16處注水。待水注滿殼體后關閉進水口閥門。操作監控試驗平臺,使殼體3內水壓精確穩定在1. 6 2. OMPa,觀察試驗平臺數據。耐高溫試驗將待檢測的救生艙1置于試驗裝置的殼體3的內腔2,救生艙1任意表面距離試驗裝置內壁不得小于0. 6m ;救生艙1的底部是放置在裝置軌道6上。將6組電加熱管束裝置7分別放置在救生艙1外不同位置。其中,3組電加熱管束裝置7放置在試驗裝置內側的頂部,3組電加熱管束裝置7放置在試驗裝置內側底部。將救生艙1泄壓閥打開,處于半開啟狀態。關閉救生艙門和水壓試驗裝置,操作監控試驗平臺,檢測時間、溫度、升溫速度、風速,啟動循環風機10。當溫度上升到55 60°C時,恒溫系統開始工作,使殼體內溫度保持在55 60°C。操作步驟①、開啟待檢測的救生艙內空氣調節裝置,人體代謝模擬裝置及生命保障系統。在殼體溫度保持在陽 60°C時,檢測救生艙1在開啟空氣調劑裝置的情況下,維持艙內30°C 濕度彡85%的時間。②、關閉待檢測救生艙1內空氣調節及各系統,檢測救生艙在55 60°C的熱變形及總傳熱系數。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包括具有容納救生艙的內腔的殼體,在殼體兩端至少其中一端設置門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上設有通向內腔的電加熱管束裝置,在殼體上設有通向內腔的循環風管接入口、循環風管排出口,所述殼體端部設置通向殼體內空腔的循環風機;殼體外設有連接內腔的電儀監測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電儀監測柜由水壓傳感器、數顯溫度控制器、溫度傳感器、壓力表、溫度表、時間表、 艙內二氧化碳表、艙內一氧化碳表組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電加熱管束裝置安裝于殼體的頂部與底部,分別設置三組。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殼體外設置底座;殼體內腔底部設置軌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殼體頂部設有艙內人員進出通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殼體上還設有耐水壓測試系統。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耐水壓測試系統由加壓泵、管線、空壓機、進水口、出水口及儲罐組成;所述進水口、出水口分別設于殼體頂部及底部,所述加壓泵進氣端連接循環風管接入口 ;所述加壓泵出氣端、儲罐、空壓機分別通過管線依次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循環風管接入口、循環風管排出口、進水口及出水口均設置閥門。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殼體內腔壁至救生艙外殼的任意表面距離大于0. 6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氣密性及耐水壓綜合試驗裝置,包括具有容納救生艙的內腔的殼體,在殼體兩端至少其中一端設置門體;所述殼體上設有通向內腔的電加熱管束裝置,在殼體上設有通向內腔的循環風管接入口、循環風管排出口,所述殼體端部設置通向殼體內空腔的循環風機;殼體外設有連接內腔的電儀監測柜。裝置內鋪設軌道,方便救生艙進出。采用外保溫型式,裝置內設置加熱系統和循環風系統,確保在做耐溫試驗時裝置內環境溫度維持在55~60℃之間。為確保溫度的適時控制和各項檢測數據的及時傳輸和記錄,裝置配套有試驗平臺,該試驗平臺主要完成救生艙試驗裝置內的水壓和溫度控制,救生艙內的環境監測,及提供救生艙的實時畫面。
文檔編號G01N25/18GK202274977SQ201120283459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5日
發明者于東波, 劉志強, 吳承舉, 宗琴剛, 朱建剛, 秦成甫 申請人:青島市蘭青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