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的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安全性的試驗的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 點爆試驗的設備。
背景技術:
雖然汽車發生側撞的比例不高,但一旦發生側撞時造成的傷害程度卻相當高。在 汽車發生側面碰撞或柱碰時,汽車上安裝的側氣簾的剛度(力與位移曲線)的大小是人頭 部傷害值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側氣簾的保護效果。常見的測試側氣簾 剛度的試驗多為定性分析,國外、國內的大型試驗室做過多項高端試驗,但是大車、小車標 準一樣,而使測試結果受到了質疑;甚至用真人進行事故模擬操作和安全傷害評測,雖然結 果很準確,可是會對被測試人員造成嚴重傷害,極有可能造成被測試人員的死亡。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大車、小車標準一樣,而使測試結果受到了質疑和 用真人進行事故模擬操作和安全傷害評測時,會對被測試人員造成嚴重傷害等的弊端,為 獲得側氣簾與人在實際碰撞過程中的接觸剛度特性,設計了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 的設備,提供了一種類似假人頭部的模型來測量側氣簾氣囊的剛度,能準確地反映側氣簾 的實際接觸剛度。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 的設備,主要包括球形沖擊器、側氣簾和剛性柱,所述的側氣簾位于剛性柱的一側,球形沖 擊器沖擊側氣簾時,側氣簾緊貼剛性柱,側氣簾被沖擊時,防止側氣簾被沖擊時產生位移, 所得到的數據被傳遞到球形沖擊器所連接的傳感器時,即為實際碰撞數據。所述的球形沖擊器連接一個加速度傳感器,球形沖擊器與完全展開的側氣簾發生 碰撞接觸,沖擊力被加速度傳感器感應,獲得力與位移曲線,即可得該位置準確的實際剛 度。所述的球形沖擊器為ES-2型的假人頭部模型,此模型大小、型號與材料均已設計 好,由沖擊后所得數據可直接得出側氣簾的剛度,無需再進行數據的換算和轉化。所述的剛性柱為中空的圓柱體,此剛性柱也是現有產品,容易采購,與ES-2型的 假人頭部模型相配,可以直接分析得出側氣簾與假人頭部模型接觸點位置的剛度。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試驗結果準確;用ES-2假人頭部 模型與點爆后的側氣簾接觸,可以更準確的獲得側氣簾與假人頭部的實際接觸剛度;同時 可以把該模型運用到多剛體動力學分析軟件(MADYM0)模型中,進行零部件試驗的仿真分 析。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的俯視圖;[0010]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的主視圖。圖中1.球形沖擊器,2.側氣簾,3.剛性柱,4.加速度傳感器,5.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包括球形沖擊器1、側氣簾2和剛性柱3,球形沖擊器1的外部連接一 個加速度傳感器4,側氣簾2緊貼剛性柱3。將一根剛性柱3固定在一平面上,側氣簾2完全展開后緊貼剛性柱3豎立于同一 平面上。將一個與ES-2假人頭部模型近似的球體模型(即球形沖擊器1),以lOm/s的速度 與恰好完全展開的側氣簾2發生碰撞接觸。側氣簾2被球形沖擊器1沖擊時,所得到的數據將被準確的傳遞到與球形沖擊器 1相連接的傳感器4,由傳感器4獲得力與位移曲線。同時采用高速攝影記錄側氣簾2的展 開狀態,即可通過分析數據得出該位置準確的實際剛度。球形沖擊器1與加速度傳感器4通過一塊連接板5相連,加速度傳感器4固定在 連接板5上,連接板5與球形沖擊器1固定連接。剛性柱3的直徑為254mm,其結構形狀為中空的圓柱體。將得到的實際接觸剛度分析后,根據對人體頭部保護的需要,設計出合適的側氣 簾2的剛度,對人頭部才能有最大程度的保護。
權利要求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的設備,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球形沖擊器、側氣簾和剛性柱,球形沖擊器沖擊側氣簾時,側氣簾緊貼剛性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 形沖擊器連接一個加速度傳感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球形沖擊器為ES-2型的假人頭部模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剛 性柱為中空的圓柱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側 氣簾為完全展開時的狀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的設備,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制造成本較低、試驗結果準確的側氣簾動態點爆試驗的設備。該設備主要包括形沖擊器、側氣簾和剛性柱。其技術方案的要點是側氣簾位于剛性柱的一側,緊貼剛性柱;球形沖擊器連接一個加速度傳感器,球形沖擊器與完全展開的側氣簾發生碰撞接觸,沖擊力被加速度傳感器感應,獲得力與位移曲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該位置準確的實際剛度。該設備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不高、試驗結果準確;同時可以把該模型運用到多剛體動力學分析軟件(MADYMO)模型中,進行零部件試驗的仿真分析。
文檔編號G01M7/08GK201607317SQ20092031794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21日
發明者丁勇, 劉衛國, 吳成明, 李書福, 楊健, 林濤, 趙福全, 錢國強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