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傳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hao):10649304閱讀:621來源:國(guo)知局
傳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傳動裝置,包括傳動部件和齒圈,該齒圈焊接于傳動部件的外周凸緣部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齒輪部,即使在斜齒輪產生大的推力載荷也能有效緩和齒圈與凸緣部間的焊接部的應力集中,實現重量減輕和成本節約。在凸緣部形成有:第一外周部,其與齒圈內周部嵌合且焊接在一起;直徑小的第二外周部,其隔著第一連接面而與第一外周部相鄰;和直徑更小的第三外周部,其在第一外周部的相反側隔著第二連接面而與第二外周部相鄰,在齒圈上形成有空間形成部,在該空間形成部與凸緣部之間劃分出面對焊接部的內端且向焊接部的徑向內側以及外側擴展的空間,止擋部形成于齒圈且內周面被壓入到第三外周部上,該止擋部的側面與第二連接面抵接。
【專利說明】
傳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傳動裝置,特別是涉及在傳動路徑中包括能夠旋轉的傳動部件和齒圈的、差動裝置之外的傳動裝置,所述傳動部件在外周部一體地具有凸緣部,所述齒圈焊接于傳動部件的凸緣部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齒輪部。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這樣的傳動裝置已知有如下的差動裝置,例如包括:作為能夠旋轉的傳動部件的差速器殼體,其在外周部一體地具有凸緣部;以及齒圈,其一部分被壓入到差速器殼體的凸緣部且另一部分焊接于差速器殼體的凸緣部,該差動裝置將從驅動源傳遞至齒圈并且傳遞至差速器殼體的動力經由差速器殼體內部的差動機構分配并傳遞至左右一對輸出軸(例如,參照下述專利文獻),在該差動裝置中,在差速器殼體與齒圈之間形成兼用于壓入時的應力集中的緩和與焊接時的排氣的空隙部。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I:日本特許第5614054號公報
[0005]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號公報
[0006]然而,在上述現有裝置中,差速器殼體的凸緣部與齒圈的軸向相對置面間對接焊接在一起。因此,特別是在通過斜齒輪構成齒圈的外周齒輪部的情況下,由于在斜齒輪的嚙合部產生較大的推力載荷,作用于差速器殼體與齒圈間的焊接部的應力變大,可能對該焊接部的耐久性造成影響。
[0007]因此,為了該應力集中對策,考慮了如下內容:例如將焊接部周邊的凸緣部等形成得特別厚或者將焊接部的焊接深度設定得深,但是該情況下,存在導致裝置的重量增加和成本增加這種其他的不良。
[0008]并且,在現有裝置中,也存在將差速器殼體的凸緣部與齒圈的徑向相對置面間對接焊接的技術,但是在該技術中,沒有進行如下目的特別的考慮:減輕因較大的推力載荷作用于焊接部的較大的應力。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的事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傳動裝置。
[0010]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涉及的傳動裝置在傳動路徑中包括:能夠旋轉的傳動部件,其在外周部一體地具有凸緣部;齒圈,其焊接于所述傳動部件的凸緣部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齒輪部,所述傳動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緣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外周部,其與所述齒圈的內周部嵌合并焊接在一起;直徑比所述第一外周部小的第二外周部,其隔著第一連接面而與第一外周部相鄰;以及直徑比所述第二外周部小的第三外周部,其在第一外周部的相反側且隔著第二連接面而與第二外周部相鄰,在所述齒圈上,在齒圈的軸向上的至少在所述第一外周部與所述第三外周部之間的位置,形成有空間形成部,在所述空間形成部與所述凸緣部之間劃分出面對所述第一外周部與所述齒圈之間的焊接部的內端的空間,所述空間形成為自所述焊接部的內端向徑向內側以及外側擴展得較長,以使得在所述斜齒輪部處產生推力載荷時,作用于所述第一連接面與所述第二外周部之間的邊界角部及其附近的應力比作用于所述焊接部的內端及其附近的應力大,止擋部形成于所述齒圈且內周面被壓入到第三外周部上,所述止擋部的側面與所述第二連接面抵接(此為第一特征)。
[0011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連接面與所述齒圈是非接觸的(此為第二特征)。
[0012]并且,優選的是,所述齒圈的面對所述空間的面、和所述止擋部的與所述第二連接面抵接的側面平滑地連續(此為第三特征)。
[0013]并且,優選的是,在形成于所述第二連接面與所述第三外周部的邊界部的角部、和所述止擋部的與所述角部對置的部分之間形成有第二空間(將此設為第四特征)。
[0014]發明效果
[0015]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征,在傳動部件上的凸緣部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外周部,其與在外周部具有斜齒輪部的齒圈的內周部嵌合并焊接在一起;直徑小的第二外周部,其隔著第一連接面與第一外周部相鄰;以及直徑更小的第三外周部,其在第一外周部的相反側且隔著第二連接面與第二外周部相鄰,在齒圈上,形成有在與凸緣部之間劃分出面對第一外周部以及齒圈間的焊接部的內端的空間的空間形成部,上述空間形成為自焊接部的內端向徑向內側以及外側擴展得較長,以使得在斜齒輪部處產生推力載荷時,作用于第一連接面與第二外周部之間的邊界角部及其附近的應力比作用于焊接部的內端及其附近的應力大,因此即使在斜齒輪部的嚙合部產生大的推力載荷而作用于齒圈,通過向焊接部的內端的徑向內側和外側分別擴展的空間的特別設置,能夠有效地使應力分散至焊接部的周邊部分,從而能夠緩和焊接部的應力集中。并且,止擋部形成于齒圈且內周面被壓入到第三外周部上,該止擋部的側面與第二以及第三外周部之間的第二連接面抵接,通過該抵接部也能夠使推力載荷的一部分由凸緣部側承受,因此,能夠實現因推力載荷產生的應力的進一步的分散,從而能夠有效地緩和焊接部處的應力集中。其結果為,無需作為應力集中對策而使焊接部的周邊部分加厚或者將焊接深度設得特別深,因此,能夠大大地有助于裝置的重量減輕和成本節約。并且上述止擋部兼具向第三外周部壓入時規定壓入深度的止擋功能以及推力載荷產生時的應力分散功能,因此相應地達成了裝置的結構簡化,有助于進一步的成本節約。
[0016]并且,特別是根據第二特征,由于第一以及第二外周部之間的第一連接面與齒圈是非接觸的,因此能夠通過第二連接面與止擋部的抵接部高效地承受從齒圈輸入到凸緣部側的推力載荷,能進一步有效地緩和焊接部的應力集中。
[0017]并且,特別是根據第三特征,由于齒圈的面對空間的面、和止擋部的與第二連接面抵接的側面平滑地連續,因此通過將功能不同的兩個面設為連續面,從而相應地實現了齒圈內周部的構造簡化,加工也變得容易,加工作業性良好。
[0018]并且,特別是根據第四特征,由于在形成于第二連接面與第三外周部的邊界部的角部、和止擋部的與角部對置的部分之間形成有第二空間,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起因于止擋部向第三外周部的壓入而在角部產生應力集中從而產生形變,實現了角部周邊的耐久性提升。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差動裝置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0020]圖2是表示齒圈與差速器殼體的焊接壓入部的放大剖視圖(圖1的箭頭2部的放大剖視圖)。
[0021]圖3是表示齒圈與差速器殼體的焊接壓入部的其他實施方式組的圖2對應剖視圖。
[0022]圖4是表示齒圈與差速器殼體的焊接壓入部的另外其他實施方式組的圖2對應剖視圖。
[0023]標號說明
[0024]A:凸緣部的外周面
[0025]Al?A3:第一?第三外周部
[0026]D:差動裝置(傳動裝置)
[0027]DC:差速器殼體
[0028]f 1:第一連接面
[0029]f2:第二連接面
[0030]G、G,:側面齒輪
[0031]J、J’:輸出軸
[0032]R:齒圈
[0033]Rg:斜齒輪部
[0034]R1:齒圈的內周部
[0035]Ris:空間形成部
[0036]Risf:齒圈的面對空間的面
[0037]Riw:被焊接部
[0038]S:空間
[0039]S,:第二空間
[0040]ST:止擋部
[0041 ]STc、STc’:止擋部的與角部對置的部分
[0042]ST1:止擋部的內周面
[0043]STs:止擋部的側面
[0044]W:焊接部
[0045]We:焊接部的內端
[0046]1:凸緣部
[0047]7:角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48]以下,根據附圖所示的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0049]首先,在圖1中,作為傳動裝置的差動裝置D通過將搭載于汽車的未圖示的發動機輸出的旋轉驅動力分配并傳遞到與左右一對車軸連接的左右一對輸出軸J、J’,來允許左右車軸的差動旋轉地驅動左右車軸,差動裝置D被收納、支承在例如配置于車體前部的發動機旁的變速箱4內。
[0050]差動裝置D例如在傳動路徑中具有:作為終減速被動齒輪的齒圈R;作為傳動部件的差速器殼體DC,其在外周部一體地具有與齒圈R的內周部Ri結合的凸緣部I;以及差動機構DM,其收納于差速器殼體DC,將從齒圈R傳遞至差速器殼體DC的旋轉力分配并傳遞給左右一對輸出軸J、J’。作為齒圈R的內周部Ri與差速器殼體DC的凸緣部I的結合手段,像后面敘述那樣兼用壓入與焊接。
[0051 ]齒圈R在外周部一體地具有斜齒輪部Rg。斜齒輪部Rg與通過發動機的動力而被驅動旋轉且同樣由斜齒輪構成的驅動齒輪(未圖示)嚙合來接收旋轉驅動力,將接收到的旋轉驅動力直接傳遞至差速器殼體DC側。
[0052]差速器殼體DC內的差動機構DM與以往眾所周知的差動機構相同,具有:多個小齒輪P、作為小齒輪支承部的小齒輪軸PS,其將小齒輪支承為旋轉自如;以及左右一對側面齒輪G、G’,其從左右兩側與小齒輪P嚙合且分別花鍵嵌合于左右一對輸出軸J、J’。小齒輪軸PS的外端部嵌合支承于差速器殼體DC,在小齒輪軸PS以及差速器殼體DC之間設置有一體地結合他們之間的結合單元(在圖示例中,為貫通小齒輪軸PS并壓入到差速器殼體DC中的止脫銷2)。
[0053]差速器殼體DC經由左右的軸承3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變速箱4。并且,在嵌合插入各輸出軸J、J’的貫通孔(該貫通孔形成于變速箱4)的內周與各輸出軸J、J’的外周之間,插裝有對它們之間進行密封的環狀密封部件5,所述環狀密封部件5防止變速箱4內的潤滑油向外部泄漏。
[0054]接下來,參照圖2,對齒圈R的內周部Ri與差速器殼體DC的凸緣部I之間的結合構造進行說明。
[0055]在凸緣部I的外周面A上形成有:第一外周部Al,其與形成于齒圈R的內周部Ri的被焊接部Riw嵌合且焊接在一起;直徑比第一外周部Al小的第二外周部A2,其與第一外周部Al相鄰;和直徑比第二外周部A2小的第三外周部A3,其在第一外周部Al的相反側與第二外周部A2相鄰。并且,在凸緣部I的外周面A上形成有:連接第一以及第二外周部A1、A2之間的第一連接面fl,其是第一以及第二外周部A1、A2之間的階梯面;以及連接第二以及第三外周部A2、A3之間的第二連接面f2,其是第二以及第三外周部A2、A3之間的階梯面。
[0056]在齒圈R的內周部Ri上,在齒圈R的軸向上的至少在第一外周部Al與第三外周部A3之間的位置,形成有環狀槽狀的空間形成部Ris,在所述環狀槽狀的空間形成部Ris與凸緣部1(在圖示例中,為第二外周部A2以及第一連接面fl)之間劃分出面對第一外周部Al以及齒圈R之間的焊接部W的內端且向焊接部W的徑向內側以及外側擴展的環狀的空間S。并且,空間S形成為自焊接部內端We向徑向內側以及外側擴展得較長,以使得在斜齒輪部Rg處產生推力載荷時,作用于第一連接面Π與第二外周部A2之間的邊界角部8及其附近的應力比作用于焊接部W的內端We及其附近的應力大。并且,連接第一以及第二外周部Al、A2之間的第一連接面f 1、以及第二外周部A2面對空間S且與齒圈R處于非接觸狀態。
[0057]在連接第二以及第三外周部A2、A3之間的第二連接面f2上以面接觸狀態抵接有環狀的止擋部ST的側面STs,所述環狀的止擋部ST突出設置在齒圈R的內周部Ri上且與空間形成部Ris相連。并且,止擋部ST的內周面STi被壓入到第三外周部A3上。通過該壓入,進行齒圈R相對于差速器殼體DC的凸緣部I的軸向以及徑向的定位和固定。
[0058]并且,齒圈R的面對空間S的面,即空間形成部Ris的表面(特別是在軸向遠離焊接部W的一側的內側面Risf)、和止擋部ST的與第二連接面f2抵接的側面STs平滑地連續,在圖示例中形成了單一的平面。像這樣將功能不同的(即,分別具有空間形成功能與推力載荷承受功能)兩個面Risf、STs形成為平滑的連續面,實現了齒圈內周部Ri的構造的簡化,加工也容易進行,加工作業性良好。
[0059]并且,在第二連接面f2與第三外周部A3的邊界部形成有橫截面為圓弧狀的實施了圓角(R)處理的角部7,通過圓角實現了角部7周邊的應力分散。另一方面,止擋部ST的、與角部7對置的部分STc形成為大致平坦的倒角面。因此,在倒角面STc、和與倒角面STc對置的橫截面為圓弧狀的角部7之間形成有環狀的空間S’。
[0060]并且,也可以代替將止擋部ST的、與角部7對置的部分形成為上述那樣的大致平坦的倒角面STc,而像圖2的雙點劃線所示那樣,將止擋部ST的、與角部7對置的部分形成為向從角部7離開的方向凹陷完全的橫截面為圓弧狀的圓角面STc’。并且,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將角部7形成為大致平坦的倒角面。
[0061]接下來,對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差動裝置D在齒圈R從發動機接收到旋轉力的情況下,在小齒輪P不繞小齒輪軸PS自轉而與差速器殼體DC—起繞差速器殼體DC的軸線L公轉時,左右的側面齒輪G、G’以相同速度被旋轉驅動,該驅動力均等地傳遞至左右輸出軸J、J’。并且,在因汽車的轉向行駛等在左右輸出軸J、J’產生旋轉速度差時,小齒輪P自轉并且公轉,由此,從小齒輪P對左右側面齒輪G、G’以允許左右側面齒輪G、G’的差動旋轉的方式傳遞旋轉驅動力。以上,與現有眾所周知的差動裝置的動作相同。
[0062]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差速器殼體DC的外周為一體的環狀的凸緣部I上,兼用壓入以及焊接來安裝和固定齒圈R的內周部Ri。
[0063]在進行該安裝固定作業時,首先,相對于凸緣部I的第一外周部Al以比較小的壓入載荷輕壓入齒圈內周部Ri的被焊接部Riw,并且相對于凸緣部I的第三外周部A3以較大的壓入載荷來正式壓入止擋部ST的內周面STi。并且,為了形成像這樣的壓入方式,壓入工序前的第一外周部Al的外徑與被焊接部Riw的內徑的尺寸差、以及第三外周部A3的外徑與止擋部ST的內徑的尺寸差不同而被適當設定。
[0064]上述壓入的作業結束后,將凸緣部I的第一外周部Al與齒圈內周部Ri的被焊接部Riw的、基于輕壓入形成的嵌合部從其外側進行對接焊接。
[0065]例如,如圖2點劃線所示,焊接作業這樣進行:通過從配備于凸緣部I以及齒圈R的外側的焊接用激光焊槍T朝向對接抵接部的外端照射激光,且使差速器殼體DC以及齒圈R的壓入結合體繞其旋轉軸線L緩緩旋轉。通過此時的激光的能量,能夠將凸緣部I的第一外周部Al與齒圈內周部Ri的被焊接部Riw遍及整周地彼此對接焊接。并且,也可以使焊接部W只設置于周向的一部分。
[0066]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傳動部件的差速器殼體DC的凸緣部I的外周面A具有:第一外周部Al,其與齒圈R的內周部Ri的被焊接部Riw嵌合且焊接在一起;直徑小的第二外周部A2,其與第一外周部Al相鄰;以及直徑更小的第三外周部A3,其在第一外周部Al的相反側與第二外周部A2相鄰,在齒圈R的內周部Ri上形成有空間形成部Ris,在空間形成部Ris與凸緣部I之間劃分出面對第一外周部Al以及被焊接部Rie之間的焊接部W的內端We的環狀的空間S,并且環狀的空間S形成為自焊接部內端We向徑向內側以及外側擴展得較長,以使得在斜齒輪部Rg處產生推力載荷時,作用于第一連接面Π與第二外周部A2之間的邊界角部8及其附近的應力比作用于焊接部W的內端We及其附近的應力大。因此,在從發動機向差速器殼體DC側的動力傳遞過程中,即使在斜齒輪Rg的嚙合部產生較大的推力載荷而作用于齒圈R(因此,作用于焊接部W),也能夠通過空間S的特設使應力有效地分散至焊接部W的周邊部分,因此,焊接部W的應力集中得以緩和。
[0067]并且,形成于齒圈R且內周面STi被壓入到第三外周部A3上的止擋部ST的側面STs與第二和第三外周部A2、A3之間的第二連接面f2抵接,即使通過該抵接部也能夠使推力載荷的一部分作用于凸緣部I側,因此實現了由推力載荷引起產生的應力的進一步分散,焊接部W處的應力集中能夠更有效地緩和。這些結果為,不需要作為應力集中對策而使焊接部W的周邊部分特別地加厚或者將焊接深度設得特別深,因此,有利于實現裝置的重量減輕和成本節約。
[0068]接下來,對于上述應力分散效果,參照圖2的局部放大圖來進行補充說明。例如,當在傳動過程中齒圈R相對于差速器殼體DC的凸緣部I承受了向圖2左方的較大的推力載荷時,如圖2的局部放大圖簡略所示,在遠離焊接部W的位置,在第二外周部A2與第一連接面fl之間的邊界角部8及其附近,產生了第一應力集中部位Cl,并且,在第三外周部A3與第二連接面f2之間的角部7及其附近,產生了第二應力集中部位C2。并且,這樣,因推力載荷而產生的應力集中部位C1、C2不是僅僅集中于焊接部W及其附近,而分散到了遠離焊接部W的部位,由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在焊接部W的內端We及其附近產生大的應力集中。
[0069]并且,上述的止擋部ST兼具向第三外周部A3的壓入時規定壓入深度的止擋功能以及推力載荷產生時的應力分散功能,有助于裝置結構的簡化。
[0070]并且,連接第一和第二外周部A1、A2之間的第一連接面fl與齒圈R處于非接觸狀態。因此,從齒圈R輸入到凸緣部I側的推力載荷通過第二和第三外周部A2、A3之間的第二連接面f2的、與止擋部ST的抵接部而被高效地承受,因此,焊接部W的應力集中進一步有效地緩和。
[0071]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第二連接面f2與第三外周部A3的邊界部的角部
7、和止擋部ST的與角部7對置的部分STc(或者STc’)之間形成有第二空間S’。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因止擋部壓入第三外周部A3而在角部7及其附近產生應力集中而發生形變。
[0072]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通過齒圈R的內周的空間形成部Ris與凸緣部I的外周(特別是第一連接面fl以及第二外周部A2)而劃分出的環狀的空間S設為在橫截面觀察時在徑向上縱長的大致長方形形狀的空間,但是空間S的橫截面形態以及劃分方式可如接下來所例示那樣選擇各種實施方式。
[0073]例如,在圖3的(A)所例示的實施方式中,將環狀的空間S相對于焊接部W偏向配置于徑向內側。
[0074]并且,在圖3的(B)以及圖4的(C)分別所例示的實施方式中,將環狀的空間S形成為橫截面為三角形形狀。
[0075]并且,在圖4的(D)所例示的實施方式中,將用于劃分環狀的空間S的空間形成部Ris的槽寬度設定得比第二外周部A2的軸向寬度短,從而在空間形成部Ris的內側面Risf與止擋部ST的側面STs之間產生了階梯。
[0076]并且,在圖4的(E)所例示的實施方式中,將用于劃分環狀的空間S的空間形成部Ris的槽寬度設定得比第二外周部A2的軸向寬度長。因此在空間形成部Ris的內側面Risf與止擋部ST的側面STs之間產生與圖(D)的實施方式的階梯反向的階梯。
[0077]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0078]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傳動裝置例示了搭載于汽車的差動裝置D,但是本發明能夠適用于汽車以外的各種機械的傳動系統所使用的差動裝置。并且,差動裝置以外的各種傳動裝置(至少在傳動路徑中包括:能夠旋轉的傳動部件,其在外周部至少一體地具有凸緣部;以及齒圈,其焊接于傳動部件的凸緣部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齒輪部)中也能夠實施本發明。
[0079]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傳動裝置的差動裝置允許左右車軸的旋轉差,而在吸收前輪與后輪的旋轉差的中央差速器中也能夠實施。
【主權項】
1.一種傳動裝置,其傳動路徑中包括:能夠旋轉的傳動部件(DC),其在外周部一體地具有凸緣部(I);齒圈(R),其焊接于所述傳動部件(DC)的凸緣部(I)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齒輪部(Rg),所述傳動裝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緣部(I)的外周面(A)形成有:第一外周部(Al),其與所述齒圈(R)的內周部(Ri)嵌合且焊接在一起;直徑比所述第一外周部(Al)小的第二外周部(A2),其隔著第一連接面(Π)而與第一外周部(Al)相鄰;以及直徑比所述第二外周部(A2)小的第三外周部(A3),其在第一外周部(Al)的相反側隔著第二連接面(f2)而與第二外周部(A2)相鄰, 在所述齒圈(R)上,在齒圈(R)的軸向上的至少在所述第一外周部(Al)與所述第三外周部(A3)之間的位置,形成有空間形成部(Ris),在所述空間形成部(Ris)與所述凸緣部(I)之間劃分出面對所述第一外周部(Al)與所述齒圈(R)之間的焊接部(W)的內端(We)的空間(S), 所述空間(S)形成為自所述焊接部(W)的內端(We)向徑向內側以及外側擴展得較長,以使得在所述斜齒輪部(Rg)處產生推力載荷時,作用于所述第一連接面(Π)與所述第二外周部(A2)之間的邊界角部(8)及其附近的應力比作用于所述焊接部(W)的內端(We)及其附近的應力大, 止擋部(ST)形成于所述齒圈(R)且內周面(STi)被壓入到第三外周部(A3)上,所述止擋部(ST)的側面(STs)與所述第二連接面(f 2)抵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連接面(Π)與所述齒圈(R)是非接觸的。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齒圈(R)的面對所述空間(S)的面(Risf )、和所述止擋部(ST)的與所述第二連接面(f 2)抵接的側面(STs)平滑地連續。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齒圈(R)的面對所述空間(S)的面(Risf )、和所述止擋部(ST)的與所述第二連接面(f 2)抵接的側面(STs)平滑地連續。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第二連接面(f2)與所述第三外周部(A3)的邊界部的角部(7)、和所述止擋部(ST)的與所述角部(7)對置的部分(STc、STC ’)之間,形成有第二空間(S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第二連接面(f2)與所述第三外周部(A3)的邊界部的角部(7)、和所述止擋部(ST)的與所述角部(7)對置的部分(STc、STC ’)之間,形成有第二空間(S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第二連接面(f2)與所述第三外周部(A3)的邊界部的角部(7)、和所述止擋部(ST)的與所述角部(7)對置的部分(STc、STC ’)之間,形成有第二空間(S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第二連接面(f2)與所述第三外周部(A3)的邊界部的角部(7)、和所述止擋部(ST)的與所述角部(7)對置的部分(STc、STC ’)之間,形成有第二空間(S ’)。
【文檔編號】F16H48/08GK106015509SQ201610190743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9日
【發明人】柳瀨陽, 柳瀨陽一
【申請人】武藏精密工業株式會社
網(wang)友詢問(wen)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