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電機領域,尤其涉及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具有含油軸承的電機在運行過程中,當含油軸承溫度的升高時,含油軸承內的潤滑油流動性會增強,從而使得潤滑油會從含油軸承內流出,而從含油軸承內流出的潤滑油有一部分會在轉軸與含油軸承之間形成油膜,進而起到潤滑的作用;而其余部分(從含油軸承內流出且除了在轉軸與含油軸承之間形成油膜之外的潤滑油)會沿著轉軸流失。由于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含量是有限的,故,當潤滑油流失過多后,會使得轉軸與含油軸承之間不再能形成完整的油膜,這樣,會使得轉軸與含油軸承之間的潤滑效果大幅度下降,從而會使得含油軸承與轉軸之間的摩擦增大,進而使得含油軸承加速磨損,嚴重影響了含油軸承的使用壽命,最終會導致含油軸承與轉軸出現卡死現象。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其解決了由于含油軸承潤滑油流失造成含油軸承與轉軸容易卡死的技術問題。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包括轉軸、安裝于所述轉軸上的含油軸承和安裝于所述轉軸上并位于所述含油軸承旁側的軸套,所述軸套上設有開口朝向所述含油軸承以供從所述含油軸承內流出之潤滑油流入其內進行儲存的儲油凹腔和設于所述儲油凹腔之內側壁上的油道,所述含油軸承上設有開口朝向所述軸套的回油通道和與所述回油通道連通以供進入所述回油通道內的潤滑油流入其內進行儲存的儲油孔。
[0005]優選地,所述儲油凹腔具有遠離其開口的底腔壁,所述底腔壁上設有靠近所述儲油凹腔之側腔壁的環狀凹槽和靠近所述轉軸的環狀凸緣。
[0006]優選地,所述儲油凹腔的側腔壁呈倒錐形面狀。
[0007]優選地,所述油道包括若干個沿周向間隔設于所述儲油凹腔側腔壁上的弧形凹槽;或者,所述油道包括若干個沿所述軸套之軸向間隔設于所述儲油凹腔側腔壁上的環形凹槽;或者,所述油道為沿所述軸套之軸向螺旋設于所述儲油凹腔側腔壁上的螺旋形凹槽。
[0008]優選地,所述含油軸承具有供所述轉軸穿設的第一軸孔,所述儲油孔包括沿所述含油軸承之徑向設于所述第一軸孔與所述回油通道之間的內側儲油孔和/或沿所述含油軸承之徑向設于所述含油軸承之外側壁與所述回油通道之間的外側儲油孔。
[0009]優選地,所述回油通道包括開口朝向所述軸套的環形回油道、用于連通所述環形回油道與所述內側儲油孔的內側進油口和/或用于連通所述環形回油道與所述外側儲油孔的外側進油口,所述環形回油道之遠離所述第一軸孔的回油外側壁到所述含油軸承中心軸的徑向尺寸大于所述軸套的外徑。
[0010]優選地,所述環形回油道之靠近所述第一軸孔的回油內側壁呈錐形面狀。
[0011]優選地,所述內側儲油孔傾斜設于所述回油通道與所述第一軸孔之間;且/或,所述外側儲油孔傾斜設于所述回油通道與所述含油軸承外側壁之間。
[0012]優選地,上述的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還包括彈性墊圈,所述彈性墊圈沿所述轉軸的軸向設于所述含油軸承與所述軸套之間。
[0013]優選地,上述的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還包括耐磨墊圈,所述耐磨墊圈沿所述轉軸的軸向設于所述含油軸承與所述彈性墊圈之間。
[0014]本發明提供的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通過在軸套上設置儲油凹腔和油道,可使得從含油軸承內流出并朝向軸套所在側流失的潤滑油會沿著轉軸流入儲油凹腔內儲存起來,且在電機運行中,儲存在儲油凹腔內的潤滑油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沿著油道飛出軸套外。同時,其通過在含油軸承上設置回油通道和儲油孔,可使得從軸套飛出的潤滑油打在回油通道的內壁上,且由于飛出軸套的潤滑油具有一定動能,故在動能的作用下使得打在回油通道內壁上的潤滑油會沿著回油通道的內壁繼續運動并進入儲油孔內儲存起來,從而實現了潤滑油的循環回收利用,防止了潤滑油的大量流失,進而極大程度地延長了含油軸承的使用壽命,有效防止了含油軸承與轉軸之間出現卡死的現象。而從軸套飛出且尚未能進入儲油孔內進行儲存的潤滑油,會沿著轉軸再次流向軸套進行儲存、飛出直到進入儲油孔內儲存為止。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的主視剖面示意圖;
[0017]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含油軸承的立體示意圖;
[0018]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含油軸承的主視剖面圖;
[0019]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軸套的立體示意圖;
[0020]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軸套的主視剖面圖;
[0021]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軸套的立體示意圖;
[0022]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軸套的主視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0024]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時,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0025]還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頂、底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品的正常使用狀態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26]實施例一:
[0027]如圖1?6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電機含油軸承的潤滑油循環利用系統,包括轉軸1、安裝于轉軸I上的含油軸承2和安裝于轉軸I上并位于含油軸承2旁側的軸套3,軸套3上設有開口朝向含油軸承2以供從含油軸承2內流出之潤滑油流入其內進行儲存的儲油凹腔31和設于儲油凹腔31之側腔壁311上的油道32,含油軸承2上設有開口朝向軸套3的回油通道21和與回油通道21連通以供進入回油通道21內的潤滑油流入其內進行儲存的儲油孔22。具體應用中,從含油軸承2內流出并朝向軸套3所在側流失的潤滑油會沿著轉軸I流入儲油凹腔31內儲存起來,且在電機運行中,儲存在儲油凹腔31內的潤滑油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沿著油道32飛出軸套3外;而從軸套3飛出的部分潤滑油會被甩飛入回油通道21內,且由于被甩飛出軸套3外的潤滑油具有一定動能,故在動能的作用下使得飛入回油通道21內的潤滑油會繼續運動流入儲油孔22內儲存起來,從而實現了潤滑油的循環回收利用,防止了潤滑油的大量流失,進而極大程度地延長了含油軸承2的使用壽命,有效防止了含油軸承2與轉軸I之間出現卡死的現象。而從軸套3飛出且尚未能進入儲油孔22內進行儲存的潤滑油,會沿著轉軸I再次流向軸套3進行再次儲存和飛出過程直到進入儲油孔22內儲存為止。
[0028]優選地,含油軸承2與轉軸I之間的配合為間隙配合,這樣,利于保證潤滑油可在含油軸承2與轉軸I之間形成油膜,從而利于保證含油軸承2的潤滑效果。軸套3與轉軸I之間的配合為過盈配合,這樣,使得沿轉軸I流失的潤滑油不能從軸套3與轉軸I之間通過繼續流失,進而保證了流到軸套3內的潤滑油可先儲存在儲油凹腔31內。具體地,含油軸承2具有沿其軸向貫穿設置以供轉軸I穿設配合的第一軸孔23,且第一軸孔23與轉軸I的配合為間隙配合;軸套3具有供轉軸I穿設配合的第二軸孔35,且第二軸孔35與轉軸I的配合為過盈配合。
[0029]具體地,如圖1和圖2所示,轉軸I上還安裝有轉子6,且軸套3沿轉軸I的軸向位于轉子6與含油軸承2之間,軸套3可防止從含油軸承2上流失的潤滑油沿著轉軸I流到轉軸I上。本實施例中的轉子6為鼠籠轉子;當然了,具體應用中,轉子6也可為具有線圈繞組的轉子。
[0030]優選地,如圖5和圖6所示,儲油凹腔31具有遠離其開口的底腔壁312,底腔壁312上設有靠近儲油凹腔31側腔壁311的環狀凹槽33和靠近轉軸I的環狀凸緣34。儲油凹腔31具體凹設于軸套3的軸向一端,第二軸孔35具體從儲油凹腔31的底腔壁312朝向軸套3的軸向另一端貫穿設置。此處,通過環狀凹槽33和環狀凸緣34的設置,可更利于潤滑油在儲油凹腔31內的儲存。
[0031]優選地,環狀凹槽33的斷截面大致呈四分之一圓的形狀,環狀凸緣34的斷截面也大致呈四分之一圓的形狀;具體地,環狀凹槽33之靠近儲油凹腔31內側壁的側壁呈弧形面狀,環狀凹槽33之遠離儲油凹腔31內側壁的側壁呈平直面狀;環狀凸緣34之靠近轉軸I的側壁呈弧形面狀,環狀凸緣34之遠離轉軸I的側壁呈平直面狀。此處,通過對環狀凹槽33和環狀凸緣34的形狀進行優化設計,可更利于潤滑油在儲油凹腔31內的儲存,并使得儲存于儲油凹腔31內的潤滑油可沿著油道32飛出軸套3外。
[0032]優選地,儲油凹腔31的側腔壁311呈倒錐形面狀,即儲油凹腔31的側腔壁311以徑向尺寸逐漸減小的形式從儲油凹腔31的開口處朝向儲油凹腔31的底腔壁312延伸,這樣,可更利于儲存在儲油凹腔31內的潤滑油朝向含油軸承2飛出,從而更利于實現潤滑油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