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鏈條的外鏈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鏈條的外鏈板,特別是指一種可改善組裝鏈條變速時的延遲現象,提高鏈條在變速轉換時順暢度的鏈條外鏈板。
常見的多級變速自行車如
圖1所示,是于兩腳蹬部位11間組裝由多個同軸齒盤15所構成的前鏈輪組12,而于后輪軸13上同樣組裝由多個齒盤15所組成的后鏈輪組14,于前、后鏈輪組12、14其中的一個齒盤15間再跨設鏈條2,藉鏈條2跨設在不同直徑、齒數的前、后齒盤15間,便可達到改善自行車傳動速度的效果;因此,當鏈條2使用在多級變速自行車上時,除了必須能穩定傳動外,還須在適當時機接受拔鏈器16或變速器17的作用,而轉換到前、后鏈輪組12、14上不同的齒盤15’上,這里所說的轉換便是鏈條2的變速作動;本實用新型便是針對此種用于多級變速自行車上的鏈條2的外鏈板加以改良。
圖2為一種以往變速鏈條的立體示意圖,其是由內、外鏈板21、22、鏈滾23及鏈軸24等構件所組成;其中,內鏈板21的兩圓弧形端部上分別形成直向的穿孔211,其周緣內抽形成突柱212,以取代以往鏈條的襯套;于兩對應突柱212外徑上組裝鏈滾23,其對應穿孔211內則穿設鏈軸24,鏈軸24突伸的兩端部再分別組裝外鏈板22;為了變速順暢,在外鏈板22的腰部221上、下兩側各形成傾斜的倒角222,倒角222上最大傾斜面與板體的中央垂直線223相重疊。
當鏈條2在正常運轉狀態下,兩兩內、外鏈板21、22相對應所形成的空隙25正可卡入齒盤15的卡齒151上,藉前述鏈條2的連接,來傳動后輪軸13轉動;雖然,鏈條2的外鏈板22,其倒角222可使板體內側厚度縮小而擴大兩兩對應鏈板間的間隙25,以利變速作動的順暢,但實際使用時,倒角222的位置并不理想,導致鏈條2在變速時容易因延遲現象而導致不順,其原因大致可由鏈條2變速過程所產生的兩個現象加以說明第一如圖3所示,為以往鏈條的變速仰視示意圖,并請同時參考圖2,一般鏈條2在設計上為了使兩兩內、外鏈板21、22間的空隙25得以平穩的卡入齒盤15上每一相同規格的卡齒151內,因此其兩兩鏈軸24間有一定的距離;但鏈條2在變速時,必須呈斜向卡抵方向而同時跨設在兩相鄰的齒盤15、15’上,前述斜向卡抵再加上鏈條2是由一片片硬質金屬板體所組成,自然無法立刻藉單一鏈目的偏擺而更換卡抵軌道,此時,便會如圖3所示,先藉一定點部位作墊腳,再使往后鏈目以此為支點斜向拖引至欲變速的齒盤15’上;而由圖3可知,以往鏈條2在變速時,外鏈板22的腰部221頂端中央最常被作為墊腳,但鏈條2的外鏈板22在板體腰部221上、下緣各形成倒角222,倒角222的最大斜面正好位在腰部221中央,也就是,就外鏈板22的實際厚度而言,其板體最薄的部位便是腰部221的上、下端中央;腰部221中央上、下端在變速時則正好為鏈條2呈斜向卡抵時最容易形成墊腳的部位,但厚度縮小自然不利于板體靠抵在欲變速的卡齒151’上,而當鏈條2在變速時其墊腳部位厚度不足,容易產生站立不穩打滑的現象,使鏈條2重新落回到原先的齒盤15上,而須重新作另一次的變速作動,因此導致變速時間的延遲與不順。
第二假設鏈條2在變速時已具有良好墊腳部位,則由圖3也可了解,外鏈板22最容易與卡齒152’對應卡合的位置靠近樞設鏈滾23的部位,也就是,在實際變速過程中,鏈條2最容易與卡齒152’對應卡合的部位會偏在外鏈板22的腰部221靠近組裝鏈滾23的部位,而不是腰部221正中央;而外鏈板22的倒角222傾斜面最大的部位是在外鏈板22的腰部221中央,但實際容易和卡齒152’對應的部位倒反因位在倒角222末緣而只形成極小的斜面,導致實際變速、滑移的效益較低,因此,當鏈條2在變速時,具有倒角設計的外鏈板22雖可較以往無倒角的鏈板產生較迅速的滑移,但其位置不理想,仍會造成鏈條2變速時間的延遲,而影響其變速的順暢度,并產生噪音(前述舉例是以鏈條2在后鏈輪組14作變速所產生的狀態,當變速作動產生在前鏈輪組12時,其情況大致相同,不同處只在于后鏈輪組14變速時是藉助外鏈板22上側的倒角222,而于前鏈輪組12變速時,是藉助外鏈板22下側的倒角222)。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可降低組裝鏈條變速時的延遲現象,提高鏈條在變速轉換時順暢度的鏈條外鏈板。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外鏈板的腰部內側面上、下側端分別形成外翻的傾斜面,其偏置于板體腰部一側,且依對角斜向設置,藉此傾斜面位置的改變,可使外鏈板的腰部中央部位上、下端緣保持原有未外翻的平整狀態,而提供給卡齒良好的墊腳部位,上述偏置外翻傾斜面在鏈條變速時也容易和希望卡合的卡齒相對應,以降低組裝鏈條變速時的延遲機會,而有利于鏈條在變速轉換時的順暢度。
有關本實用新型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現舉出若干個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述如下附圖簡要說明
圖1是一種多級變速自行車的傳動示意圖,圖2是一種以往鏈條的組裝立體圖,圖3是一種以往鏈條的變速轉換時的仰視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5是圖4中沿5-5線的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組裝在鏈條上的立體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組裝在鏈條上的變速作動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10是圖9中沿10-10線的剖視圖。
首先,請參閱圖4、5,本實用新型的外鏈板3也在兩端部上分別形成直向的穿孔31,此兩穿孔31間具有上、下端呈內凹弧狀的腰部32;本實施例的設計特征在于外鏈板3內側面30(組裝后靠向鏈滾的那一面)腰部32的上、下端分別外翻一個偏設于板體一側的傾斜面33,上述傾斜面33介于板體中央垂直線321與穿孔31中心垂直線311間,而形成對角設立狀態,其并分別位在腰部32的左上角及右下角,前述傾斜面33的偏置設計,更使板體中央垂直線321部位上、下端緣各形成一段保持板體原有厚度及平整度的墊腳部34。
請配合圖6、7,當外鏈板3組裝在鏈條4時,板體內側面30是相對設置在鏈條4內側而組合成一個個對應的空隙35,此時位于外鏈板3內側面30的兩外翻傾斜面33也呈相對設立狀,且靠向鏈條4的鏈滾41;當組裝有本實用新型的鏈條4在進行變速作動時,因外鏈板3上墊腳部34維持原本板體的厚度且未呈外翻狀態,因此,在變速時可形成極佳的墊腳位置,以方便鏈條4因墊腳部34而可穩固地架設在欲變速齒盤5中的一個卡齒51上,不會輕易掉落至原來的傳動軌道;而當鏈條4具有可穩固架設的墊腳部位時,位于墊腳部位后方的鏈目便容易因此而轉換到欲變速的齒盤5上;由于外鏈板3上所設置的外翻傾斜面33偏置于腰部32一側,因此外鏈板3板體寬度最大的部位恰好與欲卡合的卡齒52相對應,如此當然有利于鏈條4快速地完成變速,以減少延遲現象。
一般變速自行車在受變速器作動時,組裝其上的鏈條4會在后鏈輪組的兩齒盤下方產生變速的作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變速器設于下方,因此,如圖7所示,在變速時,是以右側外鏈板3為主;相反的,當鏈條4的變速是在前鏈輪組進行時,則以圖7的左側外鏈板3為主,但無論鏈條4的變速作動是在前鏈輪組或后鏈輪組完成,本實用新型均可藉前述改良而避免延遲現象,以增進其變速的順暢度。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其構造如圖8所示,在外鏈板6的中央垂直線61兩側上、下端緣分別形成一組對應的上、下外翻傾斜面62、63,于兩兩同側的傾斜面62、63間則同樣預留一段未外翻的墊腳部64,藉此同樣可達到預定的設計目的。
而為了進一步增進其變速的順暢度,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如圖9、10所示,于外鏈板7的傾斜面71靠板體外緣處再形成倒角72,以增進其變速的順暢度;當然,為了達到前述設計目的,本實用新型也可直接在外鏈板7的腰部上、下端分別形成一較小的倒角。
前述三個實施例的外鏈板腰部均呈兩內圓弧狀,但本實用新型若使用在兩腰部均呈平直狀的外鏈板時,也同樣可達到設計目的。
由以上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的外鏈板可因其外翻傾斜面的位置適當,以及預留一厚度未縮小的墊腳部,而使得鏈條在變速轉換時順暢而不會有延遲現象,原因有二第一一般鏈條在變速時外鏈板的腰部中央經常形成墊腳部位,但本實用新型于外鏈板中央垂直線兩側預留一段維持板體原有平整度及厚度的墊腳部,因此,在變速時,前述墊腳部便可在適當時間發揮其應有的墊腳功能,以利于鏈條變速轉換。
第二本實用新型使外鏈板上外翻傾斜面的位置向兩端部位移,傾斜面的位置正為組裝鏈條在變速轉換時外鏈板與變速卡齒間最有機會對應、卡合的位置,顯然在變速時,便可因此藉由與卡齒對應的外翻傾斜面滑入卡齒旁,這是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可降低鏈條變速時的延遲現象的另一項原因。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確具有變速時順暢而不發生延遲現象的功效。
權利要求1.一種鏈條的外鏈板,在板體兩端部分別形成穿孔,兩穿孔間的板體便形成腰部;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板體內側的腰部上、下端分別形成外翻的傾斜面,上述傾斜面分別位于腰部的左上角及右下角部位而呈對角設立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鏈條的外鏈板;其特征是所說的傾斜面接近板體外緣處更有倒角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鏈條的外鏈板;其特征是外鏈板的中央垂直線兩側上、下端緣分別形成一組對應的上、下外翻傾斜面。
專利摘要一種組裝在鏈條上的外鏈板,在其中央形成上、下端內弧的腰部,腰部兩側各有圓弧形的端部,于每一端部上分別設置穿孔;其特征在于腰部的左上角及右下角各形成外翻的傾斜面,而于腰部靠近板體中央垂直線處則為一段未外翻且維持板體原有平整度及厚度的墊腳部;藉上述構造的改良,可使組裝鏈條在變速時具有良好穩固的靠抵部位,以避免鏈條打滑而回復至原來軌道,傾斜面偏置則更可使板體在變速時易于滑入對應的卡齒,使變速順暢而不會產生延遲現象。
文檔編號F16G15/12GK2157357SQ92245299
公開日1994年2月23日 申請日期199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1992年12月28日
發明者吳能家 申請人:岳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