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閥門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功能閥門,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截止、逆止、密封和自動修復與清理密封面等功能的多功能閥門。
背景技術:
在煤礦開采的煤漿輸送、電廠的粉煤灰輸送、油田鉆井的泥漿輸送、化肥廠的合成氨生產、鋁廠的氧化鋁生產、以及工業、生活廢水處理等管道中的介質,均攜帶著大量的懸浮顆粒,當閥門關閉時,懸浮顆粒將不可避免的被夾在閥門密封面之間,致使閥門密封面破壞而泄漏,此后介質便以高速穿過密封面的泄漏點,并對泄漏點進行持續不斷的沖擊和磨損,迫使泄漏點迅速擴大和最終造成密封失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一些場合采用了帶有擦拭作用的刀形平板閘閥、球閥,盡管刀形平板閘閥關閉時,雖然在金屬密封面之間的剪切作用下,能夠免除大的懸浮顆粒進入密封面,但仍會夾帶細的小顆粒進入密封面,并導致金屬密封面擦傷而泄漏,而球閥關閉的瞬間會夾住較大的懸浮顆粒,致使非金屬材料制作的閥座密封面損壞而泄漏,因此現有技術閥門在含有懸浮顆粒介質工況下的密封壽命都很短,不能滿足實際應用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閥門,該閥門具有截止、逆止、密封和自動修復與清理密封面等功能。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閥門,包括閥體1、閥蓋5、閥桿3、閥瓣4和手輪7,所述閥體1設有進液口15、出液口14和閥口12,所述閥口12將閥體1內腔由上至下分為出流腔17和進流腔16,所述進液口15與進流腔16相通,所述出液口14與出流腔17相通,所述閥體1與閥蓋5密封連接,所述閥瓣4位于閥體1內腔并與閥口12配合用于密封閥口12,所述閥桿3沿豎直方向穿過閥蓋5且其下端與閥瓣4活動連接;所述閥瓣4的底部設有定位軸41和多片旋轉葉片42,所述定位軸41沿閥桿3方向設置,所述旋轉葉片42圍繞定位軸41設置;所述閥口12上設有閥瓣支撐10,所述閥瓣支撐10上設有與定位軸41配合的支撐孔11,所述閥瓣4通過定位軸41轉動設于支撐孔11中;所述閥蓋5上部沿豎直方向轉動設有軸套8,所述軸套8設于閥桿3與閥蓋5之間,所述閥桿3上部與軸套8螺紋連接使其能在閥體1內上下移動,所述軸套8上端向上穿出閥蓋5后與手輪7固定連接。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門還包括波紋密封結構9,所述波紋密封結構9設于出流腔17內且套設在閥桿3上,其上端固定在閥蓋5上或設于閥蓋5與閥體1之間,其下端固定在閥桿3上。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口12與閥瓣4用于密封的接觸區域均設有耐磨合金材料。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體1上下兩端的法蘭上分別設有上密封凹臺和下密封凹臺,所述閥蓋5上設有與上密封凹臺配合的法蘭凹臺,所述閥體1的底部設有端蓋2,所述端蓋2上設有與下密封凹臺配合的密封凸臺,所述上密封凹臺與法蘭凹臺之間和密封凸臺與下密封凹臺之間均設有密封墊。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軸套8與閥蓋5之間設有防塵密封圈,對應地,所述閥蓋5上設有密封圈安裝槽;所述軸套8中部設有軸承定位臺,所述軸套8通過兩軸承81轉動設于閥蓋5上,兩軸承81分別設于軸承定位臺上下兩側。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支撐孔11設于閥口12中心位置,所述閥瓣支撐10由三根繞支撐孔11設置的支撐桿組成,三根支撐桿沿閥口12徑向均勻分布。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瓣4上側設有用于安裝閥桿3的導向孔43,所述閥桿3的下端插設在導向孔43中,所述導向孔43的側壁上設有排氣孔45。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閥門,其具有如下功能:
(1)旋轉手輪使裝在閥蓋的軸套帶動閥桿沿豎直方向作直線運動,在介質壓力作用下推動閥瓣,使閥瓣與閥桿滑動上升,介質由進流腔進入出流腔;反之,旋轉手輪使軸套帶動閥桿沿豎直方向作直線運動使閥桿推動閥瓣密封閥口從而截斷管路流體的流動。
(2)當進流腔壓力減為零時,閥瓣自動下滑封閉閥口阻止介質倒流。
(3)通過調節閥桿與閥瓣之間的間隙,接通壓縮空氣使閥瓣旋轉自動修復研磨密封面。
(4)由閥蓋、閥體、密封墊、密封圈和波紋密封結構形成封閉工作室,阻止介質外泄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多功能閥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閥體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閥體的仰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閥體的側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閥瓣的外觀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閥瓣的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閥桿的結構視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軸套的外觀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軸套的剖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波紋密封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波紋密封結構的立體圖。
圖中:1閥體、2端蓋、3閥桿、4閥瓣、5閥蓋、6壓蓋、7手輪、8軸套、9波紋密封結構、10閥瓣支撐、11支撐孔、12閥口、13和44耐磨合金材料、14出液口、15進液口、16進流腔、17出流腔、41定位軸、42旋轉葉片、43導向孔、45排氣孔、91波紋管、92碗形法蘭、93波紋管固定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參見圖1-1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閥門,該閥門包括閥體1、閥蓋5、閥桿3、閥瓣4和手輪7等,其中,閥體1設有進液口15(左側)、出液口14(右側)和閥口12(圓形),閥口12將閥體1內腔由上至下分為出流腔17和進流腔16,進液口15與進流腔16相通,出液口14與出流腔17相通。閥體1與閥蓋5密封連接,閥瓣4位于閥體1內腔并與閥口12配合用于密封閥口12進而使出流腔17和進流腔16連通和隔斷,閥桿3沿豎直方向穿過閥蓋5且其下端與閥瓣4活動(旋轉和上下活動)連接。前述結構與現有的截止閥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的閥瓣4的底部設有定位軸41和多片旋轉葉片42,定位軸41沿閥桿3方向設置,具體沿豎直方向設于閥瓣4的底部中心位置;旋轉葉片42圍繞定位軸41設置,具體沿閥瓣4徑向設置且其旋轉反向與閥桿3上的螺紋配合。其中,閥口12上設有閥瓣支撐10,閥瓣支撐10不能影響閥瓣4與閥口12的組合和分離,閥瓣支撐10上設有與定位軸41配合的支撐孔11,閥瓣4通過定位軸41轉動設于支撐孔11中。閥蓋5上部沿豎直方向轉動設有軸套8,軸套8設于閥桿3與閥蓋5之間,閥桿3通過軸套8設于閥蓋5上,閥桿3上部與軸套8螺紋連接使閥桿3能在閥體1內上下移動,軸套8上端向上穿出閥蓋5后與手輪7固定連接,該手輪7可帶動軸套8旋轉進而帶動閥桿3上下移動。進一步地,閥桿3與閥蓋5可設置平鍵以防止閥桿3轉動。
其中,參見圖10和1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門還包括波紋密封結構9用于密封和防止閥桿3轉動,波紋密封結構9設于出流腔17內且套設在閥桿3上,其上端固定在閥蓋5底部上或設于閥蓋5與閥體1之間,其下端固定在閥桿3上。具體地,波紋密封結構9包括碗形法蘭92、波紋管91和波紋管固定件93,波紋管91套設在閥桿3上且其上下兩端分別與碗形法蘭92和波紋管固定件93固定連接,碗形法蘭92緊貼閥蓋5底部設置其外緣設于閥蓋5與閥體1之間,波紋管固定件93固定在閥桿3上。
其中,參見圖2和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口12與閥瓣4用于密封的接觸區域均設有耐磨合金材料(13和44),耐磨合金材料均為圓錐形結構。
其中,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體1上下兩端的法蘭上分別設有上密封凹臺和下密封凹臺,閥蓋5底部上設有與上密封凹臺配合的法蘭凹臺;閥體1的底部設有端蓋2(位于閥口12正下方),端蓋2上設有與下密封凹臺配合的密封凸臺,上密封凹臺與法蘭凹臺之間和密封凸臺與下密封凹臺之間均設有密封墊。
其中,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蓋5包括閥蓋本體和閥蓋本體頂部的壓蓋6,壓蓋6下部設有環形凸臺,軸套8向上穿出壓蓋6。閥蓋本體中部設有安裝軸承81的軸承安裝孔,其頂部設有安裝壓蓋6的壓蓋定位孔(與環形凸臺配合),其底部設有用于安裝碗形法蘭92的碗狀密封安裝槽,軸承安裝孔與壓蓋定位孔連通。
其中,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軸套8與閥蓋5之間設有防塵密封圈(O形圈),對應地,閥蓋5的內壁上設有密封圈安裝槽。參見圖1、8和9,軸套8中部設有軸承定位臺(與軸承安裝孔配合),軸套8通過兩軸承81轉動設于閥蓋5上,壓蓋6壓設在軸承定位臺上部的軸承81上,兩軸承81分別設于軸承定位臺上下兩側。
其中,參見圖1-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支撐孔11設于閥口12中心位置,閥瓣支撐10由三根繞支撐孔11設置的支撐桿組成,三根支撐桿向中心傾斜向下設置且沿閥口12徑向均勻分布(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支撐孔11位于交叉位置)。
其中,參見圖5和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閥瓣4上側設有用于安裝閥桿3的導向孔43,閥桿3的下端插設在導向孔43中,導向孔43的側壁上設有排氣孔45,排氣孔45斜向下設置通向導向孔43底部。
其中,參見圖7,本實施例中的閥桿3上部為與軸套8配合的梯形螺紋,中下部(閥瓣4相鄰上方)設有環形凸臺,其他位置為光桿結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閥門,其具有如下功能:
(1)旋轉手輪使裝在閥蓋的軸套帶動閥桿沿豎直方向作直線運動,在介質壓力作用下推動閥瓣,使閥瓣與閥桿滑動上升,介質由進流腔進入出流腔;反之,旋轉手輪使軸套帶動閥桿沿豎直方向作直線運動使閥桿推動閥瓣密封閥口從而截斷管路流體的流動。
(2)當進流腔壓力減為零時,閥瓣自動下滑封閉閥口阻止介質倒流。
(3)通過調節閥桿與閥瓣之間的間隙,接通壓縮空氣使閥瓣旋轉自動修復研磨密封面。
(4)由閥蓋、閥體、密封墊、密封圈和波紋密封結構形成封閉工作室,阻止介質外泄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