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耐磨彎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傳輸物料的管道領域,尤其涉及管道的彎頭的改進。
背景技術:
在通過管道來傳輸物料時,受到傳輸方向、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時常需利用彎頭來對物料的傳輸路徑進行改變,現有技術中,多采用與原管道截面相等的彎頭,然而此類彎頭的耐磨性較差,使用壽命較短。對此,國家知識產權局于1993年3月3日公布了一份“名為:多用耐磨彎頭,申請號為:92207326.0”的文件,該案中,在彎頭的彎曲處設有物料緩沖腔室,使得物料在緩沖腔室中降低流速,可有效的減少物料對彎頭的沖擊力和摩擦力。然而,人們在長時間使用后發現:緩沖腔室中的物料始終被后續進入的物料所壓迫,無法順利的排出,極易形成堆積、阻塞等問題;此外,由于物料在緩沖腔室中的堆積,使得后續進入的物料所攜帶的沖擊力依然會傳遞至彎頭的背部,使其無法有效的減小物料對彎頭的沖擊力,使得此類彎頭依然存在使用壽命短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了一種可有效避免物料堆積、阻塞,且耐磨效果好、使用壽命長的耐磨彎頭。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進料口、出料口和具有腔室的彎曲形本體,所述本體腔室的背部開設有背部隆起腔,所述背部隆起腔包括靠近所述出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一和靠近所述進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二,所述背部隆起腔一的弧度大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二的弧度。所述背部隆起腔一和背部隆起腔二之間的腔室內表面為加厚背脊面。本實用新型可使得進入背部隆起腔的物料在自身重力、背部隆起腔的弧度以及速度差產生的壓強差等作用下,可經由背部隆起腔一自然流入背部隆起腔二,并與后續進入本體內的物料匯合,由出料口流出;從而使得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一、背部隆起腔二和本體中形成旋流,如圖4所示,有效的避免了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中產生的堆積、阻塞等問題。從而,也解決了無法有效減小物料對本體的沖擊力的問題。此外,盡管背部隆起腔能夠形成“材料氣墊”,即對沖擊力和摩擦力進行減緩,但朝向進料口方向的表面總是要承受高速粉粒狀物料的沖擊,容易磨損,因此此處設為加厚背脊面,即可有效耐磨彎頭的使用壽命。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示意圖一,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示意圖二 ;[0013]圖中I是出料口,2是進料口,3是本體,31是背部隆起腔,311是背部隆起腔一,312是背部隆起腔二,310是加厚背脊面。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如圖1-4所示,包括進料口 2、出料口 I和具有腔室的彎曲形本體3,所述本體3的腔室的背部開設有背部隆起腔31,所述背部隆起腔31包括靠近所述出料口 I的背部隆起腔一 311和靠近所述進料口 2的背部隆起腔二 312,(當物料進入時,則會分成兩股,一股進入背部隆起腔31,另一股經由出料口 I流出,如圖3所示,兩股物料由于流動路徑不同則可產生速度差,這樣,通過減少物料與本體3的相對速度差,以實現物料對本體3的摩擦損耗的減小;同時,經由出料口 I流出的一股物料及后續進入的物料則可利用進入背部隆起腔31的一股物料作為緩沖,以減少物料對本體3的沖擊力和摩擦力),所述背部隆起腔一 311的弧度大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二 312的弧度(背部隆起腔31構成的軸線截面輪廓線為由出料口 I向進料口 2的漸開線)。這樣,使得進入背部隆起腔31的物料在自身重力、背部隆起腔31的弧度以及速度差產生的壓強差等作用下,可經由背部隆起腔一 311自然流入背部隆起腔二 312,并與后續進入本體3內的物料匯合,由出料口 2流出;從而使得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一 311、背部隆起腔二 312和本體3中形成旋流,如圖4所示,有效的避免了物料在背部隆起腔31中產生的堆積、阻塞等問題。從而,也解決了無法有效減小物料對本體3的沖擊力的問題。所述背部隆起腔一 311和背部隆起腔二 311之間的腔室內表面為加厚背脊面310。盡管背部隆起腔31能夠形成“材料氣墊”,即對沖擊力和摩擦力進行減緩,但朝向進料口 2方向的表面總是要承受高速粉粒狀物料的沖擊,容易磨損,因此此處設為加厚背脊面310,即可有效耐磨彎頭的使用壽命。此外,本案的彎頭進料口與出料口之間的角度不限于圖示中90°,也包含其它角度(如 120。、45。、150。)的彎頭。
權利要求1.耐磨彎頭,包括進料口、出料口和具有腔室的彎曲形本體,所述本體腔室的背部開設有背部隆起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隆起腔包括靠近所述出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一和靠近所述進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二,所述背部隆起腔一的弧度大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二的弧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彎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一和背部隆起腔二之間的腔室內表面為加厚背脊面。
專利摘要耐磨彎頭。提供了一種可有效避免物料堆積、阻塞,且耐磨效果好、使用壽命長的耐磨彎頭。包括進料口、出料口和具有腔室的彎曲形本體,所述本體腔室的背部開設有背部隆起腔,所述背部隆起腔包括靠近所述出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一和靠近所述進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二,所述背部隆起腔一的弧度大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二的弧度。本實用新型可使得進入背部隆起腔的物料在自身重力、背部隆起腔的弧度以及速度差產生的壓強差等作用下,可經由背部隆起腔一自然流入背部隆起腔二,并與后續進入本體內的物料匯合,由出料口流出;從而使得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一、背部隆起腔二和本體中形成旋流,有效的避免了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中產生的堆積、阻塞等問題。
文檔編號F16L43/00GK203068033SQ201320075989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19日
發明者蔡兵, 賈瑩 申請人:賈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