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新型涉及一種金屬管材,主要用于液體介質的輸送,特別是隧道或礦井的冷熱水的輸送,民用供熱管道也可采用本管材,尤其涉及一種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
背景技術:
隨著煤礦礦井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全國各大煤礦地熱現象日益嚴重,特別是淮南礦業集團地熱災害問題尤為突出,局部地區溫度可達43°C。目前解決煤礦井下工作面高溫問題主要采取風扇原理增加空氣對流速度降溫或減少礦井的機電設備散熱、減少礦工的 采礦時間等措施,但都不能有效解決熱害問題。目前,礦井下非制冷空調降溫措施已無法滿足工作面的作業環境要求,采取空調降溫措施勢在必行。然而煤礦井下的特殊環境無法使用普通的氟制冷空調,必須采用水制冷,制冷空調的冷水從地面輸送到礦井作業面的輸送管道可達2至3km,現在礦井的空調制冷輸送管道主要采用聚氨酯保溫管,其阻燃、抗靜電一直未很好解決;其主要是通過填充泡沫塑料進行保溫,由于是人工進行填充,泡沫塑料包裹,填充層及泡沫層都很厚,而且易出現填充、包裹不均勻,保溫效果欠佳,施工安裝也很不方便。因此,市場期待一種新型的管材以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的一種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該金屬管材為復合型結構,具有良好的防火、耐高溫,抗靜電、阻燃性能;能有效抑制管道內的熱量的傳導,可抑制高溫物體的熱輻射和熱量的散失,對低溫物體可有效保冷并能抑制環境輻射熱而引起的冷量損失,也可以防止物體冷凝的發生。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其特征在于,該管材包括一鋼管,鋼管的內壁表面設有內涂塑層,鋼管的外壁表面設有外涂塑層,所述的內涂塑層、外涂塑層均為聚乙烯涂層或者環氧樹脂涂層;在內涂塑層的內壁表面設有內保溫涂層。進一步的技術措施如下上述的外涂塑層的外壁表面覆有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外壁表面設有聚乙烯保護層。上述的外涂塑層的外壁表面設有外保溫涂層;所述的外保溫涂層與所述的內保溫涂層的涂料成份相同。上述的外保溫涂層的外壁表面覆有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外壁表面設有聚乙烯保護層。上述的內涂塑層、外涂塑層的厚度均為0. 4 0. 6mm ;所述的內保溫涂層、外保溫涂層的厚度的范圍均為0. 01 0. 50mm ;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的厚度為0. 5 20. Omm ;所述的聚乙烯保護層的厚度為4 8mm。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實用新型通過對鋼管的內、外壁涂覆聚乙烯或環氧樹脂涂層,可以防止鋼管壁冷凝的發生,解決了金屬管材在礦井潮濕、陰暗的環境中易被腐蝕的問題。2、通過涂覆隔熱保溫涂料層,能有效抑制熱量的傳導,可抑制管道輸送的高溫介質熱輻射和熱量的散失,對管道輸送的低溫介質可有效保冷并能抑制環境輻射熱而引起的冷量損失。3、該管材為復合型結構,結構合理,能用于高壓輸送 水工程,隔熱性能是傳統管材的3 8倍。4、該管材保溫層采用柔韌、環保、抑制輻射、可靈活施工的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其導熱系數極低。5、該管材保溫層(含內、外涂塑層,內、外保溫涂層、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聚乙烯保護層)的厚度是一般聚氨酯保溫管保溫層的四分之一,降低了管材倉儲、運輸成本。6、采用聚乙烯保護層,保證了二氧化硅氣凝膠氈的抗污、防損;并且美化了管材外觀,且便于運輸、安裝。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I、內涂塑層I’、外涂塑層2、鋼管3、內保溫涂層3’、外保溫涂層4、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5、聚乙烯保護層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參見結構示意圖1,作為基管的鋼管2先經過拋丸或酸洗磷化除銹,然后對鋼管2進行在線噴塑或浸塑處理,即在鋼管2的內、外壁表面涂覆內涂塑層I和外涂塑層1’,所述的內涂塑層I、外涂塑層I’為聚乙烯涂層或者環氧樹脂涂層;在內涂塑層I的內壁表面還涂覆有內保溫涂層3。該聚乙烯涂層或者環氧樹脂涂層的厚度為0. 3 0. 5mm,優選為0. 4mm。通過噴涂機和噴槍對管材的內涂塑層I內壁涂覆隔熱保溫涂料,形成內保溫涂層3,內保溫涂層3的厚度的范圍為0. 01 0. 50mm,優選為0. 2mm,根據需求也可以反復噴涂,以適當增加內保溫涂層3厚度。本實施例提供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通過對鋼管的內、外壁涂覆聚乙烯或環氧樹脂涂層,可以防止鋼管壁冷凝的發生,解決了金屬管材在礦井潮濕、陰暗的環境中易被腐蝕的問題。通過在管材的內涂塑層I內壁涂覆隔熱保溫涂料即內保溫涂層3,能有效抑制熱量的傳導,可抑制管道輸送的高溫介質熱輻射和熱量的散失,對管道輸送的低溫介質可有效保冷并能抑制環境輻射熱而引起的冷量損失。實施例二 參見結構示意圖2,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在外涂塑層I’的外壁表面覆有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外壁表面敷有聚乙烯保護層5。采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其保溫性能比單純的保溫涂層性能好,兩者共同使用效果提高更加顯著。另外二氧化硅氣凝膠氈柔韌、環保、可靈活施工,而且孔隙率極高,密度極低,表面積大,導熱系數極低、不可燃,無毒環保質輕,有較好的吸音減震性能。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是將事先分割好的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片包裹在實施例一所述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的外壁,之后將對接縫用粘結劑初步固定,最后通過擠出機擠出片狀聚乙烯塑料,纏繞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的外壁表面,形成聚乙烯保護層5。聚乙烯護保護層5壁厚為4至8mm,優選為6mm左右;二氧化娃納米氣凝膠租層4的厚度為0. 5-20mm,優選15mm。本實施例的優點在于,采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其保溫性能比保溫涂層性能好很多。所以在對管道保溫效果要求苛刻,或管道距離很長且外界環境溫度與輸送介質溫差很大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這種結構。聚乙烯保護層能夠有效地保護二氧化硅氣凝膠氈的抗污、防損;美化管材外觀,便于運輸、安裝。實施例三參見結構示意圖3,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在管材的外涂塑層I’的外壁表面也涂覆有隔熱保溫涂料即外保溫涂層3’,該外保溫涂層3’與所述的內保溫涂層3的涂料成份和厚度相同。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對管材的內、外壁同時進行保溫處理,可以更好地對管道輸送介質保溫、隔熱。實施例四參見結構示意圖4,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三的基礎上,在外保溫涂層3’的外壁表面覆有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外壁表面敷有聚乙烯保護層5。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聚乙烯保護層5的加工、施工方法以及其結構等與實施例二相同,不再贅述。本實施例的優點在于,該結構有比實施例二、實施例三具有更為優秀的保溫、隔熱效果,尤其適用于高溫蒸汽管道。實施例一中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輸送熱、冷介質距離5000米時,熱量、冷量損耗30%左右。實施例二中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輸送熱、冷介質距離5000米時,熱量、冷量損耗19%左右。實施例三中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輸送熱、冷介質距離5000米時,熱量、冷量損耗23%左右。實施例四中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輸送熱、冷介質距離5000米時,熱量、冷量損耗12%左 右。
權利要求1.一種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其特征在于,該管材包括一鋼管(2),鋼管(2)的內壁表面設有內涂塑層(1),鋼管(2)的外壁表面設有外涂塑層(1’),所述的內涂塑層(I)、外涂塑層(I’ )均為聚乙烯涂層或者環氧樹脂涂層;在內涂塑層(I)的內壁表面設有內保溫涂層⑶。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涂塑層(I’ )的外壁表面覆有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外壁表面設有聚乙烯保護層(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涂塑層(I)、外涂塑層(I’)的厚度均為0.4 0.6mm;所述的內保溫涂層(3)的厚度的范圍為0.01 0. 50mm ;二氧化娃納米氣凝膠租層(4)的厚度為0. 5 20. Omm ;所述的聚乙烯保護層(5)的厚度為4 8mm。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涂塑層(I’ )的外壁表面設有外保溫涂層(3’)。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保溫涂層(3’)的外壁表面覆有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外壁表面設有聚乙烯保護層(5)。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涂塑層(I)、外涂塑層(I’)的厚度均為0.4 0.6mm;所述的內保溫涂層(3)、外保溫涂層(3’)的厚度的范圍均為0. 01 0. 50mm ;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4)的厚度為0. 5 20. Omm ;所述的聚乙烯保護層(5)的厚度為4 8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保溫防腐承高壓特種鋼塑管,該管材包括一鋼管,鋼管的內壁表面設有內涂塑層,鋼管的外壁表面設有外涂塑層,所述的內涂塑層、外涂塑層為聚乙烯涂層或者環氧樹脂涂層;在內涂塑層的內壁表面設有內保溫涂層。外涂塑層的外壁表面可覆有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在二氧化硅納米氣凝膠氈層外壁表面設有聚乙烯保護層(5)。在該外涂塑層的外壁表面也可設有外保溫涂層。該金屬管材為復合型結構,具有良好的防火、耐高溫,抗靜電、阻燃性能;能有效抑制管道內的熱量的傳導,可抑制高溫物體的熱輻射和熱量的散失,對低溫物體可有效保冷并能抑制環境輻射熱而引起的冷量損失,也可以防止物體冷凝的發生。
文檔編號F16L59/02GK202597930SQ20122026921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3日
發明者辛寧俠, 張淑光, 李壽山 申請人:李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