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動控制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閥的改進,具體是一種以電機為驅動力源并通過傳動機構轉換為推動閥芯直線移動的電動控制閥。
背景技術:
電磁閥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的作業場所。現有電磁閥,包括閥體,閥體內有閥腔,閥體上有進口和出口,所述的進口和出口分別與閥腔連通,所述閥腔內有閥芯,還包括用于推動所述閥芯移動的電磁裝置;電磁裝置包括線圈、靜鐵芯、動鐵芯以及用于所述動鐵芯復位的彈簧件,動鐵芯類同于推桿,用于推動閥芯移動。電磁閥有常開和常閉兩種,如常閉電磁閥,通電時,動鐵芯推動閥芯移動而開啟所述的進口,介質通道隨之接通,斷電時,所述彈簧件作用,動鐵芯拉動閥芯反向移動復位,介質通道被截止。現有電磁閥存在的不足是,一是由于運行時電磁場各區域段的電磁力不盡相同,動鐵芯在電磁場各區域段移動過程中所受到的電磁力不等,因此,動鐵芯在移動過程中存在不協調的變速推動現象,當閥體腔內有微小顆粒物或介質沉淀物時,動鐵芯在移動過程中的不協調變速推動現象,容易導致閥芯被卡死而引發故障;二是當閥體需要較長時間或長時間保持位移后的工況時,電磁鐵需始終處于通電狀態,一則耗能較大,二則由于電流經過線圈形成渦流升溫較快,其線圈容易被燒損,三則線圈長時間的發熱,將向閥體傳導熱能,導致閥體與閥芯產生不均勻的熱脹冷縮, 容易發生閥芯被卡死現象而引發故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長時間工作并減少能耗的電動控制閥,且運行穩定可
O本發明技術方案參見圖I、圖2,包括
具有閥腔12的閥體13,所述閥體13上有進口 13 a和出口 13b,所述進口 13a和出口 13b分別與所述閥腔12連通,所述閥腔12內有閥芯14 ;
一個作用于所述閥芯14的復位彈簧件14a ;
一個可與所述閥體13連接并用于推動所述閥芯14移動的電動推動裝置15。進一步的是
所述電動推動裝置15,參見圖I、圖2,包括
電機I和與電機I輸出軸連接的驅動輪2 ;
一個與所述驅動輪2構成傳動副的傳動機構3 ;
一個隨所述傳動機構3輸出端運行、且可推動所述閥芯14移動的驅動機構4 ;
一個當所述閥芯14被推動到位后可自動斷開所述電機電源線、且在所述閥芯14反向移動復位后可自動恢復閉合的開關構件5 ;一個當所述電機斷電時可使所述閥芯14保持被推動后工況狀態的鎖閉機構6。還在于
所述傳動機構3,參見圖2,包括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過渡傳動件302和終端傳動件 303,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與所述的驅動輪2構成傳動副,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輸出端與過渡傳動件302構成傳動副,過渡傳動件302的輸出端與終端傳動件303構成傳動副;
所述驅動機構4,參見圖I、圖2,包括可隨所述終端傳動件303運轉而轉動的轉動件4a 和一個與所述閥芯14連接并可推動閥芯14移動的推動件4b,所述轉動件4a連接所述的推動件4b并帶動該推動件運行;
所述開關構件5,參見圖3、圖4,包括與電機I電源線相連的滑片式開關片501、502,以及隨所述驅動機構4運行而轉動來控制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自動斷開與自動閉合所述電機電源線的絕緣控制輪503 ;
所述鎖閉機構6,參見圖2、圖5,包括傳動件601、限位輪602、繼電器603,所述傳動件 601與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傳動齒輪301c構成傳動副,所述限位輪602上有棘齒式凸臺602a,所述繼電器603的觸角603a可作用于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602a。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
閉合電源開關,電機I因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處于初始的閉合狀態(如圖3)而通電運轉,通過驅動輪2,帶動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Ia及其輸出端的扭矩傳遞齒輪301b、過渡傳動件302及其輸出端齒輪302a及終端傳動構件303轉動,終端傳動構件303帶動驅動機構4運行,驅動機構4的推動件4b即推動閥芯14移動;
在電機I通電帶動傳動機構3運行時,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傳動齒輪301c同時轉動而帶動鎖閉機構6中的傳動件601及限位輪602轉動,此外,繼電器603在與電機I同時通電后,繼電器603的觸角603a產生移動,與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602a接合并打滑, 不影響傳動機構3的正向運行;
當電機I帶動傳動機構運轉,在驅動機構的推動件4b推動閥芯14移動到位后,開關構件5的滑片式開關片501、502即自動斷開(如圖4所示),電機I即停止運轉,在電機停止扭矩輸入時,因復位彈簧件14 a作用,閥芯14復位移動所產生的作用力,將使驅動機構4、終端傳動構件303、過渡傳動件302及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傳動齒輪301c產生反向運轉, 鎖閉機構6中的傳動件601及限位輪602將隨之產生反轉,當限位輪602將產生反轉時,繼電器603的觸角603a即與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602a的阻轉面接合,即阻止限位輪 602反轉,并通過與限位輪602連接的傳動件601阻止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傳動齒輪 301c反轉,從而阻止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及其輸出端的扭矩傳遞齒輪301b、過渡傳動件302、終端傳動件303產生反轉,使得驅動機構4保持推動閥芯14處于移動后的狀態,即所謂在電機斷開電源時使所述閥芯14保持被推動后的工況狀態。當需解除閥芯14的工況狀態時,即斷開繼電器603的電源,繼電器603的其觸角 603a因其復位彈簧的作用,產生反向移動而復位,觸角603a即脫離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602a,鎖閉即解除;鎖閉狀態解除后,由于閥芯14反向移動復位的作用力,驅動機構4 即反向運行,終端傳動件303、過渡傳動件302及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傳動齒輪301c即產生反向運轉而恢復初始狀態;在閥芯14反向移動及所述構件反向運行恢復初始狀態過程中,由于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內端的棘輪處于打滑狀態,電機I 及驅動輪2和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則不產生反向轉動,仍處靜止狀態;在閥芯14反向移動及所述構件反向轉動恢復初始狀態時,絕緣控制輪503隨驅動機構 4的反向運行而轉動,使得所述開關構件5的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自動恢復閉合狀態,如圖3所示。至此,本發明各構件均恢復于初始狀態,當再次接通電機I和繼電器603的電源時,即循環上述運行過程。本發明具有的技術效果是
I、由于設有可使驅動機構4保持處于運行后狀態的鎖閉機構6,即在電機斷電停止運行時,可使得閥芯14保持移動后的工況狀態,因而減少電機運行時間,與現有技術比,具有節能效果,尤其是當需較長時間保持閥芯14處于移動后的工況時,即節能顯著。2、由于采用電機帶動傳動機構,并通過驅動機構4所施加的機械作用力推動閥芯 14移動,所述的機械作用力基本是恒定的,因此,可滿足閥芯14所需的平穩運行要求,可減少作業中的故障,且運行穩定、可靠。3、由于以機械構件產生的作用力保持閥芯14處于移動后的工況狀態,所述的機械構件不會產生影響閥體熱脹冷縮的熱量,與現有技術比,可減少故障,有利于閥的正常工作。4、由于采用電機帶動傳動機構,并通過驅動機構4的機械作用力推動閥芯5移動,而且通過鎖閉機構6的作用,使得在電機斷開電源后可保持閥芯14處于移動后的工況狀態,當滿足所設定的保持時間后,即通過斷開繼電器的電源而解除鎖閉,在具有節能的同時,可滿足不同工況的選擇需求,既可為常開閥,又可為常閉閥。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I為本發明方案的一種結構示意圖,確定為摘要附圖2為圖I中傳動結構的原理圖3為開關構件5的結構示意圖,展示了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觸點的閉合狀態;
圖4為開關構件5中的絕緣控制輪503轉動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圖,展示了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觸點的斷開狀態;
圖5為圖2中所示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部位的結構放大圖6為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602a與繼電器603的觸腳603a初始位置示意圖; 圖7為圖6的俯視圖8為繼電器603的觸腳603a位于限位輪602的棘齒式凸臺602a阻轉面602b上的示意圖,展示了阻止限位輪602反向轉動的狀態;
圖9為電機I與繼電器603的電源線路原理圖10為發明方案的另一種實施結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附圖。本發明包括具有閥腔12的閥體13,所述閥體13上有進口 13 a和出口 13b,所述進口 13a和出口 13b分別與所述閥腔12連通,所述閥腔12內有閥芯14 ;一個作用于所述閥芯14的復位彈簧件14a ;
一個可與所述閥體連接并用于推動所述閥芯14移動的電動推動裝置15。所述閥芯14及其復位彈簧件14a的結構有多種形式。圖I及圖10中所示的閥芯 14為圓柱體結構,與圓形閥腔12相配合,其左段為截止或接通進口 13a的工作段,其右端為桿段,桿段上設置用于閥芯14向左端移動復位的復位彈簧件14a,閥體13右端壁上設有對復位彈簧件14a起限位作用的限位板14b,圖示為常閉閥。所述電動推動裝置15,參見圖I、圖2,包括
電機I和與電機I輸出軸連接的驅動輪2 ;
一個與所述驅動輪2構成傳動副的傳動機構3 ;
一個隨所述傳動機構3輸出端運行、且可推動所述閥芯14移動的驅動機構4 ;
一個當所述閥芯14被推動到位后可自動斷開所述電機電源線、且在所述閥芯14反向移動復位后可自動恢復閉合的開關構件5 ;
一個當所述電機斷電時可使所述閥芯14保持被推動后工況狀態的鎖閉機構6。所述傳動機構3,參見圖2,包括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過渡傳動件302和終端傳動件303,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與所述的驅動輪2構成傳動副,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輸出端與過渡傳動件302構成傳動副,過渡傳動件302的輸出端與終端傳動件303構成傳動副;所述終端傳動件303裝于終端輸出軸7上;
進一步的是,所述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輸出端為扭矩傳遞件301b,與過渡傳動件 302構成傳動副,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與扭矩傳遞件301b裝于第一軸8上,所述過渡傳動件302的輸出端為傳遞件302a,與所述終端傳動件303構成傳動副,過渡傳動件302與傳遞件302a裝于第二軸9上。所述驅動機構4,參見圖I、圖2,包括可隨所述終端傳動件303運轉而轉動的轉動件4a和一個與所述閥芯14連接并可推動閥芯14移動的推動件4b,所述轉動件4a裝于終端輸出軸7上;所述轉動件4a和推動件4b的結構形式包括多種,如圖2所示,所述轉動件 4a為齒輪件,所述推動件4b為與所述齒輪件嚙合的齒條,所述齒輪件正向運行時,齒條正向直線移動即推動閥芯14位移,所述齒輪件反向運行時,齒條即反向移動復位。所述開關構件5,參見圖3、圖4,包括與電機I電源線相連的滑片式開關片501、 502,以及隨所述驅動機構4運行而轉動來控制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自動斷開與自動閉合所述電機電源線的絕緣控制輪503 ;本發明方案中的絕緣控制輪503的連接方式包括多種, 絕緣控制輪503優選地裝于終端輸出軸7上,參見圖2,并可隨驅動機構4的運行而轉動; 所述絕緣控制輪503也可裝于第二軸9或第一軸8上,并與過渡傳動件302或扭矩傳遞件 301b構成相應的連接關系后,同樣可滿足隨驅動機構4運行而轉動的描述。進一步的是,所述絕緣控制輪503上有使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觸點自動閉合的輪緣段503 a,以及使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觸點自動斷開的凹槽503b ;當驅動機構4正向運行推動閥芯14移位后,絕緣控制輪503即隨之產生如圖3中箭頭所示的轉動,直至如圖 4所示狀態,滑片式開關片501、502的觸點即脫開而切斷電機I的電源;當驅動機構4反向運行后,絕緣控制輪503即隨之產生如圖4中箭頭所示的轉動,直至如圖3所示狀態,滑片式開關片501、502的觸點即恢復閉合;所述絕緣控制輪503轉動的角度,與其直徑的大小和推動閥芯14移動的行程有關,如圖3中箭頭所示的轉動,應滿足驅動機構推動閥芯14完成移位后即處圖4所示狀態,如圖4中箭頭所示的轉動,應滿足驅動機構隨閥芯14反向移動復位后即處于圖3所示狀態。所述鎖閉機構6,參見圖2、圖5,包括傳動件601、限位輪602、繼電器603,所述傳動件601與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傳動齒輪301c構成傳動副,所述限位輪602上有棘齒式凸臺602a,所述繼電器603的觸角603a可作用于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602a ;所述傳動件601、限位輪602裝于第三軸10上;當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 隨傳動機構3正向運行時,所述傳動齒輪301c同時帶動傳動件601和限位輪602正向轉動;
進一步的是,參見圖6至圖8,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602a上有一個阻轉面602b 和一個斜面602c,繼電器603的觸腳603a上有一個與所述阻轉面602b相對應的止動面 603b和一個與所述斜面602c相對應的滑動斜面603c ;當限位輪602隨傳動機構正向運行而轉動時,所述觸腳603a上的滑動斜面603c即相對于棘齒式凸臺602a的斜面602c產生滑移,不影響傳動機構的正向運行,當限位輪602隨傳動機構反向運行而反轉時,所述觸腳 603a上的止動面603b即進入棘齒式凸臺602a上的阻轉面602b并接觸,如圖8所示,即阻止限位輪602、傳動件601反轉,從而阻止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及其輸出端的扭矩傳遞齒輪301b、過渡傳動件302、終端傳動件303產生反轉,進而阻止驅動機構反向運行,則使得被推動閥芯14保持移位后的工況狀態;
需進一步說明的是,本發明方案中,所述的終端傳動件303和絕緣控制輪503及驅動機構4中的轉動件4a裝于終端輸出軸7上、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及其輸出端的扭矩傳遞件 301b裝于第一軸8上、過渡傳動件302及其輸出端的傳動件302a裝于第二軸9上、傳動件 601、限位輪602裝于第三軸10上;所述的“裝于”包括多種實施結構,如所述的終端輸出軸7、第一軸8、第二軸9、第三軸10分別與殼體11的支撐壁固定(參見圖2),則所述終端傳動件303和絕緣控制輪503及驅動機構4中的轉動件4a與終端輸出軸7不固定,所述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及其輸出端的扭矩傳遞件301b與第一軸8不固定,過渡傳動件302及其輸出端傳動件302a與第二軸9不固定,所述傳動件601、限位輪 602與第三軸10不固定,運行中,分別裝于所述各軸上的傳動構件則繞軸轉動,此結構形式為優選結構,當為該結構時,終端傳動件303上設置軸套303a,所述驅動機構4中的轉動件 4a和絕緣控制輪503與所述的軸套303a連接即固定;所述過渡傳動件302與其輸出端傳動件302a連接為一體,所述傳動件601與限位輪602連接為一體,所述雙向套齒輪離合器 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有軸套301d ;又如所述終端輸出軸7、第一軸8、第二軸9、第三軸10分別與殼體11支撐壁連接且可轉動,此種結構時,所述終端傳動件303和驅動機構4 中的轉動件4a及絕緣控制輪503與所述的終端輸出軸7固定,過渡傳動件302及其輸出端傳動件302a與第二軸9固定,所述傳動件601、限位輪602與第三軸10固定,運行中,分別裝于所述各軸上的傳動構件則隨該軸轉動;還可為所述終端輸出軸7、第一軸8、第二軸9、 第三軸10軸中的部分軸與殼體11的支撐壁固定,另一部分軸與殼體11的支撐壁連接且可轉動的結構形式。圖5為所述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部位的結構放大圖。所述扭矩傳動齒輪301a的軸套301d內段外壁上有棘齒301e,傳動齒輪301c的套筒301f上有內齒301m,所述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輸出端的扭矩傳遞件301b內端上設有沿圓周分布的行星式齒輪301η ;所述扭矩傳動齒輪301a軸套內段外壁上的棘齒301e和傳動齒輪301c的套筒上的內齒301m 分別與所述的行星式齒輪301η嚙合;當電機轉動,帶動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轉動時,扭矩傳動齒輪301a即通過其軸套內段的棘齒301e將扭矩傳遞給所述的行星式齒輪301η,行星式齒輪301η即帶動輸出端的扭矩傳遞件301b轉動而將扭矩傳遞給過渡傳動件302,實現傳動機構的正向運行,當被推動物體反向移動復位而帶動傳動機構反向運行時,扭矩傳動齒輪301a軸套內段的棘齒301e相對于所述的行星式齒輪301η打滑, 扭矩傳動齒輪301a即不轉動,所述驅動輪2及電機仍處靜止不轉動狀態;此外,當限位輪 602阻止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傳動齒輪301c反向轉動時,傳動齒輪301c即通過套筒上的內齒301m阻止行星式齒輪301f反向轉動,行星式齒輪301f即阻止扭矩傳遞件301b反向轉動,繼而使得過渡傳動件302和終端傳動件303不產生反向轉動。圖10為本發明方案的另一種實施結構示意圖,與圖I所示結構和前述不同的是, 所述驅動機構4中的轉動件4a為卷筒,所述推動件4b包括鋼絲繩16、動滑輪17、定滑輪 18,鋼絲繩I6 —端與所述的卷筒連接,另一端穿經動滑輪17后與定滑輪18連接,所述的動滑輪17與閥芯14連接;此外,設有可調鋼絲繩16張力和調整閥芯14初始位置的調節裝置 19,如圖所示,調節裝置19為螺旋桿式結構,裝于閥體13上;所述卷筒轉動時綱絲繩即拉動閥芯14移動。圖9為電機I與繼電器603的電源線路原理圖,圖示中,開關構件5的滑片式開關片501、502的觸點處于初始的接觸閉合狀態(參見圖3),當閉合電源開關K時,電機I和繼電器603同時接通電源,在電機轉動帶動傳動機構及驅動機構4運行而推動閥芯14到位后,滑片式開關片502即自動脫開滑片式開關片501 (參見圖4)而切斷電機電源,電機即停止運行,繼電器603仍處通電狀態,當操作電源開關K切斷繼電器603時,繼電器603的觸腳603a即脫開限位輪602的棘齒式凸臺602a,在相關傳動件及驅動機構反向運行復位后, 滑片式開關片502即自動恢復與滑片式開關片501的初始閉合狀態。電機I優選采用交流電機。所述電機I、驅動輪2、傳動機構3、驅動機構4和鎖閉機構6均裝于殼體11內,殼體11壁上有電源線孔11a,所述電機I與殼體11相應的壁連接。參見圖I、圖10。本發明申請文件中所描述的各種實施結構和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其他任何變型結構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控制閥,包括具有閥腔(12)的閥體(13),所述閥體(13)上有進口(13 a)和出口( 13b),所述進口 (13a)和出口(13b)分別與閥腔(12)連通,所述閥腔(12)內有閥芯(14);其特征是還包括一個作用于所述閥芯(14)的復位彈簧件(14a);一個可與所述閥體連接并用于推動所述閥芯(14)移動的電動推動裝置(1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電動推動裝置(15)包括 電機(I)和與電機(I)輸出軸連接的驅動輪(2 );一個與所述驅動輪(2)構成傳動副的傳動機構(3);一個隨所述傳動機構(3)輸出端運行的驅動機構(4);一個當所述驅動機構(4)正向運行后可自動斷開所述電機電源線、且在驅動機構(4) 反向運行復位后可自動恢復閉合的開關構件(5);一個當所述電機斷電時可使所述驅動機構(4)保持正向運行后狀態的鎖閉機構(6)。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傳動機構(3)包括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過渡傳動件(302 )和終端傳動件(303 ),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與所述的驅動輪(2)構成傳動副,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輸出端與過渡傳動件(302)構成傳動副,過渡傳動件(302)的輸出端與終端傳動件(303)構成傳動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驅動機構(4)包括可隨所述終端傳動件(303)運轉而轉動的轉動件(4a)和可推動物體位移的推動件(4b),所述轉動件 (4a)連接推動件(4b)并帶動該推動件運行。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開關構件(5)包括與電機 (O電源線相連的滑片式開關片(501、502),以及隨所述驅動機構(4)運行而轉動來控制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自動斷開與自動閉合的絕緣控制輪(503)。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鎖閉機構(6)包括傳動件 (601)、限位輪(602)、繼電器(603),所述傳動件(601)與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傳動齒輪(30Ic)構成傳動副,所述限位輪(602)上有棘齒式凸臺(602a),所述繼電器(603)的觸角 (603a)可作用于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602a)。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輸出端為扭矩傳遞件(301b),雙向套齒輪離合器 (301)與扭矩傳遞件(301b)裝于第一軸(8)上;所述過渡傳動件(302)的輸出端為傳遞件(302a),過渡傳動件(302)與傳遞件(302a) 裝于第二軸(9)上;所述終端傳動件(303)裝于終端輸出軸(7)上;所述絕緣控制輪(503)裝于終端輸出軸(7)上;所述驅動機構(4)的轉動件(4a)裝于終端輸出軸(7)上;所述傳動件(601)、限位輪(602 )裝于第三軸(10 )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絕緣控制輪(503)上有使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觸點自動閉合的輪緣段(503 a),以及使滑片式開關片(501、502)觸點自動斷開的凹槽(503b)。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限位輪(602)上的棘齒式凸臺 (602a)有一個阻轉面(602b)和一個斜面(602c ),繼電器(603)的觸腳(603a)上有一個與所述阻轉面(602b)相對應的止動面(603b)和一個與所述斜面(602c)相對應的滑動斜面 (603c)。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終端輸出軸(7)、第一軸(8)、第二軸(9)、第三軸(10)分別與殼體(11)的支撐壁固定,所述終端傳動件(303)和絕緣控制輪(503)及驅動機構(4)中的轉動件(4a)與終端輸出軸(7 )、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及其輸出端的扭矩傳遞件(30Ib )與第一軸(8 )、過渡傳動件(302)及其輸出端的傳動件(302a)與第二軸(9)、傳動件(601)和限位輪(602)與第三軸(10)均不固定;所述終端傳動件(303)上有聯軸套(303a),所述驅動機構(4)的轉動件(4a)及絕緣控制輪(503)與聯軸套(303a)連接,所述過渡傳動件(302)與其輸出端的傳動件(302a)連接為一體,所述傳動件(601)與限位輪(602)連接為一體,所述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的扭矩傳動齒輪(301a)有軸套(301d)。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電動控制閥,其特征是所述扭矩傳動齒輪(301a)的軸套(301d)內段外壁上有棘齒(301e),傳動齒輪(301c)的套筒(301f)上有內齒(301m),所述雙向套齒輪離合器(301)輸出端的扭矩傳遞件(301b)內端上設有沿圓周分布的行星式齒輪(301η),所述扭矩傳動齒輪(301a)軸套內段外壁上的棘齒(301e)和傳動齒輪(301c) 套筒上的內齒(301m)分別與所述行星式齒輪(30In)嚙合。
12.根據權利要求1-11所述的任一一種電動推動控制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電機(I)、 驅動輪(2 )、傳動機構(3 )、驅動機構(4 )和鎖閉機構(6 )裝于殼體(11)內,殼體(11)壁上有電源線孔(11a),所述電機(I)與殼體(11)的壁連接。
全文摘要
一種電動控制閥。有閥體(13),閥體有閥腔(12)和與該閥腔相通的進口(13a)和出口(13b),所述閥腔內有閥芯(14);還包括用于閥芯(14)的復位彈簧件(14a)和一個推動閥芯(14)移動的電動推動裝置(15);所述電動推動裝置包括電機(1)、驅動輪(2)、與驅動輪(2)構成傳動副的傳動機構(3)、隨傳動機構(3)輸出端運行的驅動機構(4)、當驅動機構(4)正向運行后可自動斷開所述電機電源線、且在驅動機構(4)反向運行復位后可自動恢復閉合的開關構件(5)、當電機斷電時可使驅動機構(4)保持正向運行后狀態的鎖閉機構(6);具有可長時間工作并減少能耗、運行可靠、滿足不同工況等特點。
文檔編號F16K31/04GK102588650SQ20121004488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7日
發明者湯卓, 羅峪宏, 薛玉林, 郭賽平 申請人:薛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