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鋁漆包線中的鋁線在拉制生產中均需要拉絲油輔助拉制。拉絲油從油池通過供油管道輸送給拉絲機儲油槽,然后再通過回油管道回到油池,使鋁絲和模具得到充分的潤滑和及時的冷卻。但是,高速拉制生產經常使油溫過高,尤其是在高溫環境下拉制時,油溫達到60°C _70°C 。中國專利文獻號CN101406904于2009年4月15日公開了一種利用拉絲機生產鋁線、鋁合金線的方法,在原工藝過程的基礎上,拉絲模具全部采用聚晶模,采用循環水冷系統對聚晶模進行冷卻,將聚晶模的溫度控制在80°C _88°C ;鋁線拉絲速度控制在8-12米/秒;潤滑油直接注入封閉的油槽內對聚晶模、鋁線進行潤滑,潤滑油的溫度控制在75°C -80°C ,鼓輪內裝有循環水冷卻系統,鼓輪溫度控制在80°C _86°C 。但由于拉絲機是封閉結構,油溫升高,拉絲機里的油霧濃度增大,遇到明火很容易起火,拉絲過程中鋁絲與模具之間摩擦,產生火花,存在很大的火災隱患,危及人身財產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可以降低鋁拉絲工藝油溫的潤滑油冷卻系統,解決現有技術中鋁線拉制時油溫過高、火災隱患大的問題,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0004] 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包括油池、儲油槽、供油管和回油管,其結構特征是油池和拉絲機儲油槽之間的供油管路上依次串接有油泵、油量控制開關和熱交換器。 所述的熱交換器為板式熱交換器,板式熱交換器上設有潤滑油流入口和潤滑油流出口,以及換熱介質流入口和換熱介質流出口。相鄰的潤滑油通道和換熱介質通道同向設置或逆向設置。 所述的換熱介質流入口前設置有控制開關,以控制換熱介質進入熱交換器的流[0007] 所述的換熱介質為可循環使用的室溫下的自來水。 本實用新型由于設置有板式熱交換器,消除了因油溫高而產生的火災隱患,極大的保障了生產安全,使人身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同時,因潤滑油溫度降低使得拉制過程設備磨損減少,延長了模具的使用壽命。
圖1為本實新型一實施例的板式熱交換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3[0011] 參見圖1,本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潤滑油從油池經過油泵、油量控制開關,從潤滑油流入口 11流進板式熱交換器,使潤滑油得到了充分的冷卻后從潤滑油流出口 12流出,再通過供油管道分別輸送給多臺拉絲機的儲油槽,然后經過回油管道回到油池。使產品即使在4(TC環境下拉制時油溫也可以控制在5(TC以下。板式熱交換器的一端分別設置潤滑油流入口 ll和換熱介質流入口 21,另一端分別設置有潤滑油流出口 12和換熱介質流出口 22,換熱介質流入口 21前設置有控制開關。所述的換熱介質為可循環使用的室溫下的自來水,自來水從換熱介質流入口 21流進板式熱交換器,通過該熱交換使潤滑油得到冷卻后,從換熱介質流出口 22流出;換熱介質可以循環使用。
權利要求一種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包括油池、儲油槽、供油管和回油管,其特征是油池和拉絲機儲油槽之間的供油管路上依次串接有油泵、油量控制開關和熱交換器。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熱交換器為 板式熱交換器。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板式熱交換 器上設有潤滑油流入口 (11)和潤滑油流出口 (12),以及換熱介質流入口 (21)和換熱介質 流出口 (22);相鄰的潤滑油通道和換熱介質通道同向設置或逆向設置。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換熱介質流 入口 (21)前設置有控制開關。
5. 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換熱介 質為可循環使用的室溫下的自來水。
專利摘要一種鋁拉絲工藝中的潤滑油冷卻系統,包括油池、儲油槽、供油管和回油管,其油池和拉絲機儲油槽之間的供油管路上依次串接有油泵、油量控制開關和板式熱交換器,板式熱交換器上設有潤滑油流入口和潤滑油流出口,以及換熱介質流入口和換熱介質流出口,換熱介質流入口前設置有控制開關。所述的換熱介質為可循環使用的室溫下的自來水。本實用新型由于設置有板式熱交換器,使潤滑油得到了充分的冷卻,產品即使在40℃環境下拉制時油溫也可以控制在50℃以下,消除了因油溫高而產生的火災隱患,極大的保障了生產安全,使人身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同時,因潤滑油溫度降低使得拉制過程設備磨損減少,延長了模具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6N39/02GK201439098SQ20092006210
公開日2010年4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4日
發明者李靜康 申請人: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