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車載用動力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761772閱讀:25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車載用動力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載用動力設備,該動力設備中,在可自由轉動支承曲柄軸的曲柄箱中設置有能與汽缸體配合而形成的平坦配合面,且沿前述曲柄軸軸線整體設置有比前述汽缸體更向外的汽缸體外側面更向外伸出的箱主體;在通過墊圈配合到前述箱主體上的護板和前述箱主體處至少一部分構成傳動箱中收放著傳動裝置;該傳動裝置插裝在前述曲柄軸和驅動輪之間具有V帶式無極變速器,該V帶式無極變速器具有安裝在前述曲柄軸一端上的驅動皮帶輪。
背景技術
以往的這種動力設備例如已經在特開平8-277937號公報中公開。
但是,由于在上述以往的車載用動力設備中,在曲柄箱上整體設置的、比汽缸體的外側面更向外伸出的沿曲柄軸的軸線的箱主體在使曲柄箱中設置配合面的部分沿曲柄箱軸線投影范圍內,具有比前述配合面更向汽缸體側伸出的突出部,所以在進行配合面切削加工時,必須要避開箱主體上的前述突出部,很難說具有優良的加工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載用動力設備,該動力設備能提高配合汽缸體時設置在曲柄箱主體上的配合面的加工性。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車載用動力設備,該動力設備中,在可自由轉動地支承曲柄軸的曲柄箱上設置有能配合汽缸體的平坦狀配合面,并且沿曲柄軸的軸線整體設置有比汽缸體的外側面更向外伸出的箱主體;在通過墊圈與前述箱主體配合的護板和前述箱主體處至少一部分構成的傳動箱中收放著傳動裝置;該傳動裝置插裝在前述曲柄軸和驅動輪之間具有V帶式無極變速器;該無極變速器具有安裝在前述曲柄軸一端部上的驅動皮帶輪。該動力設備使前述曲柄箱中設置前述配合面的部分在沿曲柄軸軸線方向投影范圍內的前述箱主體的外周面具有至少從對應前述驅動皮帶輪的部分伸展到前述箱主體的前述護板側端緣與前述配合面平行的平面部,并且形成的形狀沒有從包含前述配合面的一平面更向汽缸體側突出的部分。
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的結構,由于整體設置在曲柄箱上的箱主體的外周面,在使至少前述曲柄箱中設置前述配合面的部分在沿曲柄軸軸線方向投影范圍內,具有與前述配合面平行的平面部,并且形成的形狀沒有從包含前述配合面的一平面更向汽缸體側突出的部分,所以,在進行配合面的切削加工時,不會受到箱主體外周面的防礙。另外,由于平面部是以至少從對應驅動皮帶輪的部分伸展到箱主體的護板側端緣的形式形成的,不僅能盡可能地增大驅動皮帶輪與箱主體內面間的間隔從而保證驅動皮帶輪完全轉動,還能提高前述配合面的加工性。
本發明第二方面是在本發明第一方面基礎上構成的,在前述護板的外周面上形成對應于前述平面部的伸展到箱主體側端緣處的平面部,在對應于具有卡合到所述護板中箱主體側端部上的橫剖面近U字狀的卡合密封件,并插裝在前述箱主體和護板之間墊圈部分配置著前述驅動皮帶輪中的最大直徑部分,在對應于前述兩平面部的部分使前述卡合密封件的內周凹入。
根據本發明第二方面的結構,由于墊圈的卡合密封件形成橫剖面近U字狀且卡合到護板的箱主體側端部,不僅能防止墊圈從箱主體和護板間脫離而產生的位置偏移,而且還能組裝墊圈。另外,由于卡合密封件在對應在箱主體和護板的外周面分別形成的平面部的部分肯定成直線狀,且在對應所述平面部的部分使卡合密封件的內周凹入,所以即使把驅動皮帶輪中最大直徑部分配置在對應墊圈的位置,也能避免驅動皮帶輪和墊圈的干擾,還能使箱主體和護板中覆蓋驅動皮帶輪的部分盡可能地形成最小直徑。
本發明第三方面是在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礎上構成的,在與前述配合面同時加工成平坦狀且與前述配合面處于同一平面的前述箱主體上形成的前述平面部上,安裝覆蓋所述汽缸體以及與汽缸體配合的汽缸蓋的護罩。根據這種結構,因能同時加工配合部和平面部而提高加工性,同時因提高了配合面和平面部相對位置精度而能提高護罩內形成的冷風通道的尺寸精度,從而提高冷卻性能。


圖1是踏板型兩輪摩托車側視圖;圖2是動力設備的側視圖;圖3是沿圖2中3-3線的剖面圖;圖4是沿圖2中4-4線的剖面圖;圖5是圖3中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6是沿圖3中6-6線的剖面圖。
標號說明21是曲柄箱,22是汽缸體,23是汽缸蓋,25是曲柄軸,36是配合面,45是護罩,55是傳動箱,56是箱主體,57是護板,59是墊圈,59a是卡合密封件,67是驅動皮帶輪,65是無極變速器,91是最大直徑部分即環形齒輪,95、100是平面部,L是一平面,M是傳動裝置,P是動力設備,WR是作為驅動輪的后輪。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圖1至圖6是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圖,圖1是踏板型兩輪摩托車側視圖,圖2是動力設備P的側視圖,圖3是沿圖2中3-3線的剖面圖,圖4是沿圖2中4-4線的剖面圖,圖5是圖3中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6是沿圖3中6-6線的剖面圖。
另外,在下面的說明中,所謂前后及左右是以兩輪摩托車行走方向為基準而言的。
首先,在圖1中,踏板型兩輪摩托車車架10是由前架11和后架12組成的;前架11支持著從頭管13伸展到前下方的腳踏板15,頭管13可操縱方向地支承著前叉14,前叉14軸支承著前輪WF;后架12支持著從前架11后部伸展到后上方的貯藏箱16、油箱17和乘員座18。在車架10上,軸支承著驅動輪即后輪WR同時通過懸架連桿19把驅動該后輪WR的動力設備P懸架成可上下擺動狀;在后架12與動力設備P之間,設置有緩沖動力設備P上下擺動的后部緩沖器20。
在圖2至圖4中,動力設備P的發動機E具有曲柄箱21、以前傾姿勢配合到曲柄箱21前端的汽缸體22、與汽缸體22前端配合的汽缸蓋23,形成發動機主體24。
帶有在左右方向伸展軸線的曲柄軸25可轉動地支承在曲柄箱21上;在活塞27可滑動地與汽缸體22具有的汽缸筒26卡合,并通過連桿28和曲柄銷29與曲柄軸25連接;在汽缸蓋23上安裝有點火塞30,且配置有氣門機構31;覆蓋氣門機構31的頂蓋32與汽缸蓋23的前端配合。
曲柄箱21是用具有汽缸筒26軸線的垂直面劃分左右而成的左側箱半體21L和右側箱半體21R用多個螺栓33相互連接構成的結構;曲柄軸25可轉動穿通左側和右側箱半體箱半體21L、21R;在兩個箱半體21L、21R與曲柄軸25之間分別安裝著滾珠軸承34、35。
在該曲柄箱21上,設置有能配合汽缸體22的平坦配合面36,在曲柄箱21中的右側箱半體21R上,整體突出設置有同軸圍繞曲柄軸25的支持筒37。在滾珠軸承35外面配置有發電機40,其具有定子38和外部轉子39,定子38固定在前述支持筒37上,外部轉子39以圍繞該定子38的方式固定在曲柄軸25上;在該發電機40外面,風扇41固定在曲柄軸25上。該風扇41在用多個螺栓42連接到發電機40的外部轉子39上的基部41a的外周部整體設置有多個葉片41b、41b...。
發動機主體24的汽缸體22和汽缸蓋23由護罩45覆蓋,在發動機主體24和護罩45之間形成的流通道46中流通著從前述風扇41排出的強制冷卻用空氣。為了能有效地提高前述流通道46中流通的冷卻空氣的冷卻效果,在汽缸體22和汽缸蓋23的外面分別還突出設置有多個散熱片22a...、23a...。
前述護罩45是由上下一對護板47、48和風扇護板49構成,上護板47、下護板48相互配合能協動覆蓋汽缸體22和汽缸蓋23;風扇護板49與覆蓋著曲柄箱21中的右側箱半體21R的前述兩護板47、48相配合;上護板47、下護板48及風扇護板49分別是由合成樹脂形成的。
在右側箱半體21R上一體設置有能覆蓋前述發電機40的突出成筒狀的護圍板50,風扇護板49覆蓋風扇41并與護圍板50連接,在前述護圍板50上設置有把風扇41的冷卻風導入前述流通道46中的出口51。在風扇護板49上,在前述風扇41的外方并對應著風扇41設置有吸引筒53,該吸引筒53具有用于向前述風扇41側吸引外部空氣的吸引口52;在吸引口52上設置有百葉窗54。
配合參照圖5,在曲柄箱21中的左側箱半體21L上,把放置有傳動裝置M的傳動箱55以伸到后輪WR的左側方式連接,該傳動裝置M構成與前述發動機E協動的動力設備P。
該傳動箱55由箱主體56、左護板57、右護板58構成;箱主體56沿曲柄軸25的軸線從前述汽缸體22的外側向外伸出且向后方伸展整體設置在曲柄箱21中的左側箱半體21L上;左護板57通過墊圈59從左側配合到箱主體56上;右護板58配合在前述的箱主體56的右側后部;在箱主體56和左護板57之間形成有第一傳動室60,在箱主體56和右護板58之間形成有第二傳動室61;后輪WR的車軸62自由轉動地支承在傳動箱55中的箱主體56后部及右護板58處。
前述傳動裝置M由收放在第一傳動室60中的V帶式無極變速器65以及設置在無極變速器65和前述車軸62之間的減速齒輪組66構成。
無極變速器65包括驅動皮帶輪67、被動皮帶輪68和環狀V帶69;驅動皮帶輪67安裝在曲柄軸25的一端部;被動皮帶輪68通過離心式離合器71裝在被動軸70上,被動軸70具有與曲柄軸25平行的軸線且可自由轉動地支承在箱主體56的后及右護板58處;環狀V帶69卷掛在驅動皮帶輪67和被動皮帶輪68上。
驅動皮帶輪67由皮帶輪固定半體72和皮帶輪可動半體73構成,皮帶輪固定半體72固定在曲柄軸25的一端側,皮帶輪可動半體73可軸向滑動地安裝在皮帶輪固定半體72軸向內側。在兩皮帶輪半體72、73間形成的V字狀環形槽74內插入V帶69。在皮帶輪可動半體73的背面斜板75固定在曲柄軸25上;在皮帶輪可動半體73和斜板75之間以浮動狀收放著多個配重輥76...。隨著曲柄軸25的轉數增大,承受離心力的配重輥76...向曲柄軸25的徑向外方移動,使皮帶輪可動半體73接近皮帶輪固定半體72,從而V帶69對兩皮帶輪半體72、73的接觸半徑變大。
被動皮帶輪68包括支持筒77、皮帶輪固定半體78和皮帶輪可動半體79;支持筒77通過離心式離合器71聯結到被動軸70并由被動軸70支承成可自由轉動狀;皮帶輪固定半體78固定在該支持筒77上;皮帶輪可動半體79由支持筒77支持成能接近且遠離該皮帶輪固定半體78的同時向接近皮帶輪固定半體78的方向彈性靠壓。在兩皮帶輪半體78、79間形成的V字狀環狀溝80內插入V帶69。隨著V帶接觸驅動皮帶輪67的半徑變大,皮帶輪可動半體79在軸向移動以使該V帶69接觸被動皮帶輪68的半徑變小,從而能進行相應曲柄軸25與被動軸70間的曲柄軸25的轉動的無級變速。
減速齒輪組66設置在被動軸70和車軸62之間,收放在第二傳動室61中;無極變速器65內的被動軸70的轉動力依靠減速齒輪組66減速并傳遞給后輪WR的車軸62。
在傳動箱55內的左護板57上,反彈軸83以自由轉動狀被支承,腳踏板84(參見圖1)設置在該反彈軸83的外端。在反彈軸83與曲柄軸25間的前述左護板57的內面處,設置有反彈式起動機構85,其把對應腳踏板84的踏蹬操作產生的反彈軸83的動力傳送給曲柄軸25。
配合參見圖6,在驅動皮帶輪67內的皮帶輪固定半體72外周整體形成有與啟動器86的小齒輪90嚙合的環形齒輪91。啟動器86由啟動馬達87和起動傳送機構88構成,啟動馬達87以使與曲柄軸25平行的輸出軸89在第一傳動室60內突出的狀態連接到左側箱半體21L的箱主體56上,起動傳送機構88把前述輸出軸89的轉動傳送給前述環形齒輪91。
起動傳送機構88是由現有技術中周知的結構構成。具有小齒輪支持軸93、小齒輪90和跳出機構94,小齒輪支持軸93通過減速齒輪組92聯結到啟動馬達87的輸出軸89上,小齒輪90以與環形齒輪91可嚙合脫離狀可滑動支撐在小齒輪支持軸93上,跳出機構94能在小齒輪支持軸93轉動時以使小齒輪90與環形齒輪環形齒輪91嚙合的形式在軸向移動。
在使曲柄箱21內設置前述配合面36的部分沿曲柄軸25軸線方向投影的范圍內,箱主體56的外周至少從對應于無極變速器65的驅動皮帶輪67的部分伸展至箱主體56的左護板57側端緣具有與配合面36平行的平面部95,且形成沒有從包含前述配合面36的一平面L向汽缸體22側突出部分的結構形狀,在該實施例中,在與前述配合面36處于同一平面的平面部95與前述配合面36之間箱主體56的外周面上,從平面部95和配合面36至汽缸體22在背面形成凹入的凹部96。
因此,前述平面部95與配合面36同時加工成平坦狀,覆蓋汽缸體22、汽缸蓋23的護罩45安裝在平面部95上。也就是說,在從對應前述平面部95的部分伸展至內側整體設置在箱主體56上的凸部97,通過連接穿通與前述護罩45配合的筒狀彈性部件98的螺栓99,并把前述彈性部件98夾持在該螺栓99的頭部與平面部95之間,把護罩45安裝在平面部95上。
另一方面,在左護板9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對應箱主體56的前述平面部95伸展至箱主體56側的端緣的平面部100,在對應于具有與左護板57的箱主體56側端卡合,橫剖面近U字狀的卡合密封件59a,并安裝在箱主體56和左護板57之間的墊圈59部分配置前述驅動皮帶輪67中最大直徑部分即環形齒輪91,在與兩平面部95、100對應部分,在墊圈59中的卡合密封件59a內周側形成有圖6所示的局部凹入的凹入部59b。
在驅動皮帶輪67中皮帶輪固定半體72的V帶69背面的面上突出設置有放射狀配置的多個葉片101、101...,皮帶輪固定半體72也具有送風扇的功能。對應具有送風扇功能的皮帶輪固定半體72的轉動在第一傳動室60內的空氣,通過設置在左護板57前部的連接管102以及連接到該連接管102上的管道103(參見圖1)排到外部。
下面,對該實施例的作用進行說明。搭載在踏板型兩輪摩托車上的動力設備P中發動機E上的發動機主體24中曲柄箱21是由左箱半體21L和右箱半體21R配合構成的,在曲柄箱21上設置有用于配合汽缸體22的平坦的配合面36。另外,在左箱半體21L上沿曲柄軸25軸線一體設置有從汽缸體22向外側面伸出的箱主體56,通過墊圈59在由與箱主體56配合的左護板57和由箱主體56構成一部分的傳動箱55中,收放著帶有V帶式的無極變速器65的傳動裝置M,該無極變速器65具有安裝在曲柄軸25一端部上的驅動皮帶輪67。在使設置曲柄箱21中配合面36的部分沿曲柄軸25軸線方向投影的范圍內的箱主體56的外周面,具有至少從對應前述驅動皮帶輪67的部分伸展到箱主體56的左護板57側端緣且與配合面36平行的平面部95,并且形成沒有從包含配合面36的一平面L向汽缸體22側突出部分的形狀。
因此,在進行配合面36的切削加工時,不會受到箱主體56外周面的妨礙。另外,由于平面部95至少從對應前述驅動皮帶輪67的部分伸展到箱主體56的左護板57側端緣形成,不僅能極力增大驅動皮帶輪67和箱主體56內面間的間隔而保證驅動皮帶輪67完全轉動,還能提高前述配合面36的加工性。
在左護板5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對應前述平面部95伸展到箱主體56側端緣處的平面部100,在對應于具有卡合到箱主體56側端部上的橫剖面近U字狀的卡合密封件59a,并安裝在箱主體56和左護板57之間的墊圈59部分配置驅動皮帶輪67中最大直徑部分即環形齒輪91,在對應于兩平面部95、100的部分使卡合密封件59a的內周凹入。
通過這樣把該墊圈59插裝在箱主體56和左護板57之間,可防止墊圈59從箱主體56和左護板57之間脫離而產生的位置偏移,而且能組裝墊圈59。另外,卡合密封件59a在對應箱主體56和左護板57的外周面分別形成的平面部95、100的部分肯定成直線狀,由于在對應于平面部95、100的部分中使卡合密封件59a的內周凹入,把驅動皮帶輪67中最大直徑部分即環形齒輪91配置在對應于墊圈59的位置,不僅避免驅動皮帶輪67和墊圈59的干擾,還能使箱主體56和左護板57中覆蓋驅動皮帶輪67的部分盡可能地形成最小直徑。
另外,由于箱主體56中的平面部95與配合面36處于同一平面,且與配合面36同時加工成平坦狀,能提高加工性。此外,由于在平面部95上安裝有覆蓋汽缸體22及汽缸蓋23的護罩45,配合面36和平面部95因同時加工其相位置精度高,能提高護罩45內形成的冷卻風的流通道46尺寸精度,從而能提高冷卻性。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專利權利要求范圍內記載的本發明可以進行種種設置變更。
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在切削加工配合面時不會受到箱主體外周面的妨礙,不僅能盡可能地增大驅動皮帶輪與箱主體內面間的間隔而保證驅動皮帶輪完全轉動,還能提高前述配合面的加工性。
根據本發明第二方面,不僅能防止墊圈從箱主體和護板間脫離而產生的位置偏移,而且還能組裝墊圈;不僅能避免驅動皮帶輪與墊圈的相互干擾,還能盡可能使箱主體和護板中覆蓋驅動皮帶輪的部分形成最小的直徑。
根據本發明第三方面,在提高加工性的同時,因提高了配合面和平面部相對位置精度而能提高護罩內形成的冷卻風流通道的尺寸精度,從而提高冷卻性。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載用動力設備,在可自由轉動地支承曲柄軸(25)的曲柄箱(21)上設置有能配合汽缸體(22)的平坦狀配合面(36),并且沿前述曲柄軸(25)的軸線一體設置有從汽缸體(22)的外側面向外伸出的箱主體(56);在通過墊圈(59)與前述箱主體(56)配合的護板(57)和前述箱主體(56)內至少一部分構成的傳動箱(55)收放著傳動裝置(M);該傳動裝置(M)插裝在前述曲柄軸(25)和驅動輪(WR)之間具有V帶式無極變速器(65);該無極變速器(65)具有安裝在前述曲柄軸(25)一端部上的驅動皮帶輪(67);其特征在于使前述曲柄箱(21)中設置的前述配合面(36)的部分在沿曲柄軸(25)軸線方向投影范圍內的前述箱主體(56)外周面具有至少從對應前述驅動皮帶輪(67)的部分伸展到前述箱主體(56)的前述護板(57)側端緣與前述配合面(36)平行的平面部(95),并且形成的形狀沒有從包含前述配合面(36)的一平面(L)向汽缸體(22)側突出的部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載用動力設備,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護板(57)的外周面上對應于前述平面部(95)形成伸展到箱主體(56)側端緣處的平面部(100),在對應于具有卡合到護板(57)中的箱主體(56)側端部上的橫剖面近U字狀的卡合密封件(59a),并插裝在前述箱主體(56)和護板(57)之間墊圈(59)部分配置著前述驅動皮帶輪(67)中的最大直徑部分(91),在對應于前述兩平面部(95、100)的部分使前述卡合密封件(59a)的內周凹入。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載用動力設備,其特征在于與前述配合面(36)同時加工成平坦狀且與前述配合面(36)處于同一平面,在前述箱主體(56)上形成的前述平面部(95)安裝有覆蓋著汽缸體(22)以及與汽缸體(22)配合的汽缸蓋(23)的護罩(45)。
全文摘要
一種能提高設置在曲柄箱的結合面加工性的車載動力設備。在曲柄箱中設置有能配合汽缸體的配合面,并整體設置有從汽缸體的外側面向外伸出的箱主體;在相互配合的護板和箱主體處至少一部分構成的傳動箱中收放具有V帶式無級變速器的傳動裝置,該無級變速器具有安裝在前述曲柄軸一端部上的驅動皮帶輪。使曲柄箱(21)中設置配合面(36)的部分在沿曲柄軸(25)軸線方向投影范圍內的箱主體(56)外周面具有至少從對應驅動皮帶輪(67)的部分伸展到箱主體(56)的護板(57)側端緣與配合面(36)平行的平面部(95),并且形成的形狀沒有從包含配合面(36)的一平面L向汽缸體(22)側突出的部分。
文檔編號F16H57/031GK1488850SQ0315801
公開日2004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02年7月19日
發明者鍋谷真, 池田直機, 機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網(wang)友(you)詢問留(liu)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