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結構及具有其的空調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支架結構及具有其的空調器,其中,支架結構包括:支架本體;減震管,減震管設置在支架本體上,減震管上形成有支撐面。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壓縮機的減震部件已損壞,減震效果不好的問題。
【專利說明】
支架結構及具有其的空調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制冷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支架結構及具有其的空調器。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壓縮機減振方式主要是在壓縮機底部設置彈性底座(減振器、橡膠墊)來進行減震。上述的減振方式稱為柔性減振,柔性減振主要是依靠減震器或橡膠墊來衰減振動源與機座之間的振動傳遞,從而達到減震的效果。而現有技術中的柔性減震方法有以下問題:
[0003]1、對于在減震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零部件(減震器、橡膠墊)往往是整機中的易損件,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其損壞是不可避免的,從而影響整機的可靠性;
[0004]2、柔性減震的方式可能會引起機組中其他零部件的共振,進而影響機組其他零部件的壽命。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支架結構及具有其的空調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壓縮機的減震部件已損壞,減震效果不好的問題。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支架結構,包括:支架本體;減震管,減震管設置在支架本體上,減震管上形成有支撐面。
[0007]進一步地,減震管為空心管結構。
[0008]進一步地,減震管的橫截面為矩形。
[0009 ]進一步地,減震管固定設置在支架本體上。
[0010]進一步地,減震管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減震管和第二減震管,第一減震管的遠離支架本體的表面和第二減震管的遠離支架本體的表面形成支撐面。
[0011 ]進一步地,第一減震管的中心線和第二減震管的中心線相互平行。
[0012]進一步地,支架本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第一減震管被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支撐,第二減震管被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支撐。
[0013]進一步地,第一支撐板上設置有第一安裝缺口,第二支撐板上設置有第二安裝缺口,第一減震管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第一安裝缺口和第二安裝缺口內。
[0014]進一步地,第一支撐板上設置有第三安裝缺口,第二支撐板上設置有第四安裝缺口,第二減震管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第三安裝缺口和第四安裝缺口內。
[0015]進一步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平行設置。
[0016]進一步地,第一減震管的中心線和第二減震管的中心線均與第一支撐板垂直。
[0017]進一步地,支架本體還包括:第一連接板,設置在第一支撐板的遠離減震管的一側;第二連接板,設置在第二支撐板的遠離減震管的一側。
[0018]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支架結構以及設置在支架結構上的壓縮機,支架結構為上述的支架結構。
[0019]進一步地,空調器還包括殼管換熱器,支架結構的支架本體設置在殼管換熱器上,壓縮機設置在支架結構的支撐面上。
[0020]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支架本體上設置有減震管,減震管上形成有支撐面。上述結構可以使柔性減震變為剛性減震,解決了柔性減震中減震件易損壞的問題。同時,減震管能夠抑制壓縮機運作時發出的彈性波,并起到較好的減震效果,因此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壓縮機的減震部件已損壞,減震效果不好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21]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2]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支架結構的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0023]圖2示出了圖1中支架結構的主視示意圖;
[0024]圖3示出了圖1中支架結構的后視示意圖;
[0025]圖4示出了圖1中支架結構的側視示意圖;
[0026]圖5示出了圖1中支架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0027]圖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空調器的支架結構、壓縮機和殼管換熱器的結構配合示意圖;
[0028]圖7示出了圖6中支架結構、壓縮機和殼管換熱器的俯視示意圖;以及
[0029]圖8示出了圖6中支架結構、壓縮機和殼管換熱器的側視示意圖。
[0030]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0031]10、支架本體;11、第一支撐板;111、第一安裝缺口;112、第三安裝缺口;12、第二支撐板;121、第二安裝缺口;122、第四安裝缺口;13、第一連接板;14、第二連接板;20、減震管;21、第一減震管;22、第二減震管;30、支撐面;100、支架結構;200、壓縮機;300、殼管換熱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32]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0033]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申請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34]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操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0035]除非另外具體說明,否則在這些實施例中闡述的部件和步驟的相對布置、數字表達式和數值不限制本申請的范圍。同時,應當明白,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所示出的各個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實際的比例關系繪制的。對于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方法和設備可能不作詳細討論,但在適當情況下,所述技術、方法和設備應當被視為授權說明書的一部分。在這里示出和討論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為限制。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討論。
[0036]在本申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詞如“前、后、上、下、左、右”、“橫向、豎向、垂直、水平”和“頂、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通常是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申請和簡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這些方位詞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申請保護范圍的限制;方位詞“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0037]為了便于描述,在這里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來描述如在圖中所示的一個器件或特征與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間位置關系。應當理解的是,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圖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圖中的器件被倒置,則描述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將被定位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下”。因而,示例性術語“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兩種方位。該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處于其他方位),并且對這里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作出相應解釋。
[0038]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詞語來限定零部件,僅僅是為了便于對相應零部件進行區別,如沒有另行聲明,上述詞語并沒有特殊含義,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申請保護范圍的限制。
[0039]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支架結構,包括支架本體10和減震管20。其中,減震管20設置在支架本體10上,減震管20上形成有支撐面30。
[0040]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支架本體10上設置有減震管20,減震管20上形成有支撐面30。上述結構可以使柔性減震變為剛性減震,解決了柔性減震中減震件易損壞的問題。同時,減震管20能夠抑制壓縮機運作時發出的彈性波,并起到較好的減震效果,因此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壓縮機的減震部件已損壞,減震效果不好的問題。
[0041]如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減震管20為空心管結構,并且優選地,減震管20的橫截面為矩形,進一步地,減震管20的橫截面為矩形為正方形。上述結構使得減震管20形成方鋼結構。方鋼為常用的剛性減震結構,剛性減震不僅能夠解決柔性減震中的減震易損壞的問題,同時剛性減震也防止在柔性減震中機械零件的連接精度下降的問題。如圖1所示,方鋼的設置在支架本體10的上端,方鋼形成的支撐面用于承載壓縮機。支架本體10的下端與待連接物體配合。當壓縮機運轉時,壓縮機產生的彈性波經過方鋼時被抑制,進而防止彈性波進一步地傳導至其他零件上,從而減小整機的振動。上述結構使得空調器運轉時振動小,工作噪音小,整機運行穩定。下面將說明方鋼的減震原理和尺寸設計方式:
[0042]壓縮機的振動主要是由彈性波在結構件上的傳播引起的,要控制和降低壓縮機產生的振動,其主要措施還是抑制彈性波在壓縮機結構件上的傳播。研究表明:隨著方鋼結構尺寸的增大,其減振作用頻率區間明顯加大,對低頻振動的作用也越發明顯,但是方鋼結構尺寸過大會影響壓縮機安裝以及整機重心發生改變。當某些振動低于一定頻率時,其對壓縮機的影響不是很大,可以忽略。所以根據從某一特定振動頻率(對壓縮機以及整機的振動影響不能忽略)來設計方鋼的結構尺寸,即當振動頻率低于這一特定頻率時,其影響不大。同時當較大的振動源傳遞出的彈性波進入方鋼(尺寸較大)減振結構上,該彈性波會被反彈回去,跟原先的彈性波發生疊加,就會造成振動不降反增的情況。所以,選用方鋼的合理性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可能會起到“不降反增”的副作用,以致減振效果不明顯。具體尺寸確定的方法如下:
[0043]根據整機的尺寸與壓縮機安裝的位置關系,確定方鋼的寬度,在保證材料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其高度h,選取一定的激振力頻率。通過軟件計算繪制出方鋼減振結構的隔聲量與方鋼高度的關系曲線,從圖中可以得出隔聲量較為穩定的區域,以此確定方鋼的最佳高度。
[0044]當然,減震管20并不限于上述的結構,例如,減震管20也可以為實心管,同時,減震管20的截面也可以為其他形狀,例如圓形、多邊形等。實際上,只要是管狀結構即可起到剛性減震的作用。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來選擇減震管20的形狀。
[0045]在本實施例中,減震管20固定設置在支架本體10上,進而使得減震管20能夠對壓縮機起到剛性減震的效果。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支架本體10和方鋼采用螺栓固定。當然,支架本體10和方鋼的固定方式也可以為焊接、或者鉚接等其他的常規連接方式。
[0046]如圖1所不,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減震管2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第一減震管21的遠離支架本體10的表面和第二減震管22的遠離支架本體10的表面形成支撐面30 ο具體地,壓縮機通過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進行支撐,上述結構使得壓縮機被支撐的更加穩定。優選地,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的支撐面30均為平面。
[0047]如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減震管21的中心線和第二減震管22的中心線相互平行。也即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之間并行設置。上述結構使得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形成的支撐面30的支撐效果更好。
[0048]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支架本體1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第一減震管21被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支撐,第二減震管22被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支撐。具體地,第一減震管21的一端設置在第一支撐板11上,另一端設置在第二支撐板12上。第二減震管22的一端設置在第一支撐板11上,另一端設置在第二支撐板12上。
[0049]如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支撐板11上設置有第一安裝缺口 111,第二支撐板12上設置有第二安裝缺口 121,第一減震管21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第一安裝缺口 111和第二安裝缺口 121內。具體地,第一安裝缺口 111和第二安裝缺口 121均為方形缺口,方形缺口位于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的邊緣處,并且方形缺口和方鋼的截面相適配。第一減震管21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第一安裝缺口 111和第二安裝缺口 121內并使得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相對固定。上述結構使得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的安裝方式簡單,便于裝配。
[0050]如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支撐板11上設置有第三安裝缺口 112,第二支撐板12上設置有第四安裝缺口 122,第二減震管22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第三安裝缺口 112和第四安裝缺口 122內。具體地,體地,第三安裝缺口 112和第四安裝缺口 122均為方形缺口,方形缺口位于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的邊緣處,并且方形缺口和方鋼的截面相適配。第二減震管22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第三安裝缺口 112和第四安裝缺口 122內并使得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相對固定。上述結構使得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的安裝方式簡單,便于裝配。
[0051]上述對于第一支撐板11、第二支撐板12、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之間的安裝方式使得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之間無需設置其他的連接板,進而使得支架結構的結構緊湊,便于裝配。
[0052]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平行設置。并且,第一減震管21的中心線和第二減震管22的中心線均與第一支撐板11垂直。上述結構使得第一支撐板11、第二支撐板12、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之間形成了“口”字形結構。上述結構使得支架結構的結構穩定,支撐強度大。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來設計第一支撐板U、第二支撐板12、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之間的連接方式。
[0053]如圖1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支架本體10還包括第一連接板13和第二連接板14。其中,第一連接板13設置在第一支撐板11的遠離減震管20的一側,第二連接板14設置在第二支撐板12的遠離減震管20的一側。具體地,第一連接板13和第一支撐板11垂直設置,第二連接板14和第二支撐板12之間垂直設置,上述結構可以增加連接面積,并使連接更加穩固。本實施例中的支架結構下方連接殼管換熱器的外壁,因此第一連接板13和第二連接板14的形狀為圓弧形。本領域人員可以理解,第一連接板13和第二連接板14的形狀可以根據待連接結構的形狀相適配的設計,例如,若支架結構放置在平面上,則第一連接板13和第二連接板14的形狀可以設計為平板形狀。
[0054]根據上述結構,本申請的支架結構有以下特點:
[0055]壓縮機的方鋼減振結構如圖1所示,在壓縮機支架與托盤之間增加兩根矩形方鋼,首先將減振方鋼焊接在壓縮機支架上,再把托盤用螺栓固定在減振方鋼上。在壓縮機運行時,方鋼結構可以有效減緩壓縮機傳遞下來的彈性波,即傳遞下來的彈性波被方鋼阻擋下來,使得壓縮機傳遞下來的振動加速度減小,從而降低整機的振動,提高壓縮機以及整機的使用壽命。
[0056]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如圖6至圖8所示,根據本申請的空調器的實施例包括支架結構100以及設置在支架結構100上的壓縮機200,支架結構100為上述的支架結構。
[0057]如圖6至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空調器還包括殼管換熱器300,支架結構100的支架本體10設置在殼管換熱器300上,壓縮機200設置在支架結構100的支撐面30上。當然,支架結構100并不限于設置在殼管換熱器300上,也可以使其設置在其他位置。例如使支架結構100設置在空調器的室內機或者室外機的殼體內。
[0058]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本體(10); 減震管(20),所述減震管(20)設置在所述支架本體(10)上,所述減震管(20)上形成有支撐面(30)。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管(20)為空心管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管(20)的橫截面為矩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管(20)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架本體(10)上。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管(2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減震管(21)和第二減震管(22),所述第一減震管(21)的遠離所述支架本體(10)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減震管(22)的遠離所述支架本體(10)的表面形成所述支撐面(30)。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震管(21)的中心線和所述第二減震管(22)的中心線相互平行。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體(1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板(11)和第二支撐板(12),所述第一減震管(21)被所述第一支撐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撐板(12)支撐,所述第二減震管(22)被所述第一支撐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撐板(12)支撐。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板(II)上設置有第一安裝缺口(111),所述第二支撐板(12)上設置有第二安裝缺口(121),所述第一減震管(21)的兩端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缺口( 111)和所述第二安裝缺口( 121)內。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板(II)上設置有第三安裝缺口(I12),所述第二支撐板(12)上設置有第四安裝缺口(I22),所述第二減震管(22)的兩端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三安裝缺口( 112)和所述第四安裝缺口(122)內。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撐板(12)平行設置。11.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震管(21)的中心線和所述第二減震管(22)的中心線均與所述第一支撐板(11)垂直。12.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體(10)還包括: 第一連接板(13),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板(11)的遠離所述減震管(20)的一側; 第二連接板(14),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板(12)的遠離所述減震管(20)的一側。13.—種空調器,包括支架結構(100)以及設置在所述支架結構(100)上的壓縮機(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結構(100)為權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結構。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器還包括殼管換熱器(300), 所述支架結構(100)的支架本體(10)設置在所述殼管換熱器(300)上,所述壓縮機(200)設置在所述支架結構(100)的支撐面(30)上。
【文檔編號】F04B39/00GK106089642SQ201610626268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8月1日 公開號201610626268.5, CN 106089642 A, CN 106089642A, CN 201610626268, CN-A-106089642, CN106089642 A, CN106089642A, CN201610626268, CN201610626268.5
【發明人】李嘉輝, 王嚴杰, 柳龍飛, 湯建軍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