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長壽命耐干轉轉子泵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704856閱讀:413來(lai)源:國知局
長壽命耐干轉轉子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轉子栗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長壽命耐干轉轉子栗。
【背景技術】
[0002]轉子栗又稱膠體栗、凸輪栗、三葉栗、萬用輸送栗等,轉子栗屬于容積栗。它是借助于工作腔里的多個固定容積輸送單位的周期性轉化來達到輸送流體的目的。轉子是栗用來輸送流體的關鍵部件,轉子旋轉與栗體和栗蓋摩擦生熱,全靠轉子輸送的動態流體把這些熱量帶走,一旦流體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操作工如果沒有發覺,不及時關機,用不了幾分鐘,由于缺少了流動液體帶走熱量,密封裝置、轉子等好多零件都會被摩擦積累的熱量燒壞,栗就得維修或更換,這種現象在不能間斷的化工廠里尤其麻煩,操作工需要時刻監控栗的抽吸狀態,連上廁所都要有替班輪換,非常不方便,急需改進。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長壽命耐干轉轉子栗,克服了傳統轉子栗嚴禁脫液空轉的技術局限性,使用壽命大幅延長,且操作工的勞動強度得以減輕,使用戶在同等投入的前提下,保證了生產的穩定性,減少栗類的連續投入及設備的更換率。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長壽命耐干轉轉子栗,包括通過緊固件連接的栗體和栗蓋,所述栗體內設有上下配合分布的兩個轉子,兩個轉子分別通過上轉軸和下轉軸驅動,所述栗體兩側分別設有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栗體后端設有油箱蓋,栗體和油箱蓋合攏形成內置潤滑油的油腔,栗體內部后端設有與其內壁配套的8字形的后耐磨板,所述栗蓋內設有與其內壁配套的8字形的前耐磨板,所述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的內部均設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將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均形成前壁和后壁,前壁和后壁的厚度相等,前壁的厚度與第一空腔的厚度的比值為2:3?1:1,所述第一空腔內靠近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的邊緣處設有多個第一支撐柱,所述第一空腔內位于前耐磨板的上下部中心處均設有第一支撐柱,所述第一支撐柱兩端分別連接前耐磨板的前后壁和后耐磨板的前后壁,所述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上均設有貫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穿過第一支撐柱的中心,通孔內穿設第一螺釘將前耐磨板和后耐磨板分別固定在栗蓋和栗體上,所述前耐磨板的上部中心處的第一螺釘外圍設有貫穿前耐磨板的后壁和對應的第一支撐柱的進油流道,所述進油流道的出口位于對應的第一支撐柱的外壁上,所述前耐磨板的第一空腔上部設有貫穿栗蓋的外出油流道,所述外出油流道連通前耐磨板的第一空腔,所述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上部后方設有貫穿栗體后壁和后耐磨板后壁的內出油流道,所述內出油流道連通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所述栗體的環向內壁上設有上下對稱分布的弧形的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所述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的內部設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將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均形成上壁和下壁,上壁和下壁的厚度相等,上壁的厚度與第二空腔的厚度的比值為2:3?1:1,所述第二空腔內設有抵接在上耐磨板的上下壁和下耐磨板的上下壁的第二支撐柱,所述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上貫穿設有將其固定在栗體內壁的第二螺釘,所述第二螺釘穿過第二支撐柱的中心,所述上耐磨板的下壁的上端中心設有連通其第二空腔的上進液孔,所述下耐磨板的上壁的兩端設有連通其第二空腔的下進液孔,所述上轉軸內設有通道,所述通道上設有一個通道入口和兩個通道出口,所述通道入口位于油腔內的上轉軸的外壁上,一個通道出口位于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內的上轉軸的外壁上,另一個通道出口位于上轉軸靠近前耐磨板側的端部中心處,所述油腔內設有油栗,所述油栗上設有兩個進油管和一個出油管,一個進油管穿過內出油流道伸入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內,另一個進油管從外部穿入外出油流道伸入前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內,兩個進油管在油腔內匯合。
[0005]所述后耐磨板的上下部中心設有供上轉軸和下轉軸穿過的軸孔。
[0006]所述軸孔前側的上轉軸和下轉軸上套設唇式密封圈,所述唇式密封圈上設有三個與后耐磨板的前壁過盈配合的密封唇。
[0007]所述軸孔后側的上轉軸和下轉軸上套設軸套,所述軸套后側卡設動環,所述動環后端抵接有靜環,所述靜環后端抵接有彈簧,靜環和彈簧上下側分別通過密封座和壓板壓接,所述密封座和壓板后側通過壓蓋壓緊。
[0008]所述油箱蓋外壁環向設有散熱片。
[0009]所述前耐磨板外緣和栗蓋內壁之間設有膠墊,所述后耐磨板外緣和栗體內壁之間設有膠墊。
[0010]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可以在自身的第二空腔內存儲栗運行中帶來的流體,在流體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時短時間內加強對轉子外緣周向的冷卻效果,油腔內的潤滑油從通道入口進入,沿著通道從兩個通道出口分別流入前耐磨板和的后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內,在流體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時加強對轉子的兩端面的冷卻效果,能做到對轉子、栗體和栗蓋的全方位保護,油栗的設置加強了換油的速度,進一步提高冷卻效果。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圖;
[0013]圖3為圖1中B處的放大圖;
[0014]圖4為本發明的栗體的局部側視圖;
[0015]圖5為圖4中C處的放大圖;
[0016]圖6為本發明的栗蓋的局部側視圖;
[0017]圖7為本發明的后耐磨板的側視圖。
[0018]圖中:栗體1、進料口11、出料口 12、栗蓋2、膠墊21、轉子3、上轉軸4、下轉軸41、通道42、通道入口 43、通道出口 44、唇式密封圈45、軸套46、動環47、前耐磨板5、第一空腔51、第一支撐柱52、第一螺釘53、進油流道54、外出油流道55、后耐磨板56、軸孔57、內出油流道58、油箱蓋6、油腔61、散熱片62、油栗63、上耐磨板7、第二空腔71、第二支撐柱72、第二螺釘73、上進液孔74、下耐磨板75、下進液孔76、靜環8、密封座81、彈簧82、壓板83、壓蓋84。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0020]如圖1?圖7所示,長壽命耐干轉轉子栗,包括通過緊固件連接的栗體1和栗蓋2,緊固件設在兩者的周邊,所述栗體1內設有上下配合分布的兩個轉子3,兩個轉子3分別通過上轉軸4和下轉軸41驅動,上轉軸4和下轉軸41聯動使得兩個轉子3配合轉動。所述栗體1兩側分別設有進料口 11和出料口 12,靠近進料口 11處為低壓區,靠近出料口 12處為高壓區。
[0021]所述栗體1后端設有油箱蓋6,栗體1和油箱蓋6合攏形成內置潤滑油的油腔61,潤滑油既能起到對上轉軸4和下轉軸41的潤滑作用,同時又能起到散熱作用,栗體1內部后端設有與其內壁配套的8字形的后耐磨板56,所述栗蓋2內設有與其內壁配套的8字形的前耐磨板5,所述前耐磨板5外緣和栗蓋2內壁之間設有膠墊21,所述后耐磨板56外緣和栗體1內壁之間設有膠墊21,膠墊21能防止被輸送的流體從縫隙中泄漏,又能緩沖轉子3的端面和前耐磨板5或后耐磨板56摩擦時的周向作用力。
[0022]所述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的內部均設有第一空腔51,所述第一空腔51將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均形成前壁和后壁,前壁和后壁的厚度相等,即第一空腔51位于中間位置,前壁的厚度與第一空腔51的厚度的比值為2:3?1:1,該厚度比值使得本發明的第一空腔51既能容納較多的起冷卻作用的潤滑油,又保證了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的結構強度,不致于在和轉子3端面的摩擦過程中損壞。
[0023]所述第一空腔51內靠近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的邊緣處設有多個第一支撐柱52,所述第一空腔51內位于前耐磨板5的上下部中心處均設有第一支撐柱52,所述第一支撐柱52兩端分別連接前耐磨板5的前后壁和后耐磨板56的前后壁,多個第一支撐柱52分布合理,進一步加強了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的結構強度。
[0024]所述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上均設有貫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穿過第一支撐柱52的中心,通孔內穿設第一螺釘53將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分別固定在栗蓋2和栗體1上,SP通孔的數量和第一支撐柱52的數量相等且對應設置,通孔貫穿前壁、第一支撐柱52和后壁,前耐磨板5上的第一螺釘53從其后壁穿入且第一螺釘53的端部位于后壁內,即第一螺釘53的端部不露出后壁,不會對前耐磨板5和轉子3端部的摩擦產生干擾,后耐磨板56上的第一螺釘53從其前壁穿入且第一螺釘53的端部位于前壁內,即第一螺釘53的端部不露出前壁,不會對后耐磨板56和轉子3端部的摩擦產生干擾,第一螺釘53同時貫穿前壁、第一支撐柱52和后壁,受力好且均勻,使得前耐磨板5和后耐磨板56固定可靠,同時不占用第一空腔51內的潤滑油的空間,潤滑油的冷卻面積達到最大化,將第一螺釘53穿設于第一支撐柱52內,不會增加潤滑油的泄露點,保證了潤滑油的密封效果,使得潤滑油和被輸送的流體不會混在一起。
[0025]所述前耐磨板5的上部中心處的第一螺釘53外圍設有貫穿前耐磨板5的后壁和對應的第一支撐柱52的進油流道54,所述進油流道54的出口位于對應的第一支撐柱52的外壁上,即進油流道54的出口位于前耐磨板5的第一空腔51內,所述前耐磨板5的第一空腔51上部設有貫穿栗蓋2的外出油流道55,所述外出油流道55連通前耐磨板5的第一空腔51,外出油流道55同時也穿透前耐磨板5外緣的膠墊21。
[0026]所述后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上部后方設有貫穿栗體1后壁和后耐磨板56后壁的內出油流道58,所述內出油流道58連通后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同時使得后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和油腔61連通。
[0027]所述栗體1的環向內壁上設有上下對稱分布的弧形的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所述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的內部設有第二空腔71,所述第二空腔71將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均形成上壁和下壁,上壁和下壁的厚度相等,上壁的厚度與第二空腔71的厚度的比值為2:3?1:1,該厚度比值使得本發明的第二空腔71既能容納較多的被輸送的流體,又保證了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的結構強度,不致于在與轉子3外緣周向的摩擦過程中損壞。
[0028]所述第二空腔71內設有抵接在上耐磨板7的上下壁和下耐磨板75
當前第1頁1 2 
網(wang)友詢問留言(yan)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