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泵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泵,包括底架以及固定設置在底架上用于懸浮在水面上泵水的泵體,所述底架一端兩側分別安裝有一對滾輪,底架另一端設有用于制動與支撐的制動支腿,底架另一端兩側分別設有一可伸縮的手柄;兩個手柄均包括一伸縮桿和一滑套,伸縮桿一端與滑套鉸接,伸縮桿另一端構成便于手持握的持握部,滑套活動套設在底架上并可沿底架一端向底架另一端移動,帶動伸縮桿伸縮;兩個手柄的伸縮桿另一端通過連接桿連接。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簡單小巧,便于搬運,輸入口不易被雜物纏繞堵塞,可懸浮在水面上作業,且具有易于調節其在水中懸浮深度等優點。
【專利說明】
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泵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栗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栗。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水栗一般分為兩種,自吸式水栗和潛水栗,自吸式水栗一般安放在陸地上,所以需要管路連接到水中,壓力損失較大,且管道進水孔放到水底容易堵塞;潛水栗需要安放在水中,當把潛水栗放在池塘的岸邊,時間長后岸邊的水就會低于水栗的進水口,水栗容易空載運行,那就必須再將水栗往下挪動,這就給抽水者帶來了不便;尤其是要抽干一個池塘的時候,且水栗直接放在水底的話,水栗容易被水底的淤泥等雜物堵塞。現在市場上出現一些漂浮式水栗,這些水栗是直接在兩側加固了兩個浮筒,體積比較龐大,且拆裝不方便;還有一種是可以直接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艇栗,但是該種浮艇栗主要存在容易將水中泥沙、雜物等吸上導致葉輪無法旋轉的技術故障。此外,大排量的栗重量往往達到180KG以上,在車輛無法送達的地區,傳統都是靠手抬栗,不僅移動困難,費時費力,而且搬運時安全系數不尚。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簡單小巧,便于搬運,不易被雜物纏繞堵塞,可懸浮于水面上進行作業的便于搬運的懸浮栗。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其包括底架以及固定設置在底架上用于懸浮在水面上栗水的栗體,所述底架一端兩側分別安裝有一對滾輪,底架另一端設有用于制動與支撐的制動支腿,底架另一端兩側分別設有一可伸縮的手柄。
[0006]兩個手柄均包括一伸縮桿和一滑套,伸縮桿一端與滑套鉸接,伸縮桿另一端構成便于手持握的持握部,滑套活動套設在底架上并可沿底架一端向底架另一端移動,帶動伸縮桿伸縮。
[0007]兩個手柄的伸縮桿另一端通過連接桿連接。該設計擴大了持握部的持握范圍,使用舒適性好。
[0008]所述栗體上設有吊環。該設計便于通過吊車等機械設備對懸浮栗進行投放,使其作業范圍更廣。
[0009]所述栗體兩端分別設有輸入口和輸出口,所述栗體內設有液壓馬達和轉軸,轉軸一端與液壓馬達輸出端連接,液壓馬達通過輸油管外接液壓供油系統,所述轉軸上設有葉輪,所述栗體外側設有氣囊,氣囊上連接有可充氣排氣的充氣栗。本實用新型液壓馬達的設計,可使轉軸旋轉獲得足夠大的扭矩,能以較高的效率帶動葉輪轉動排污,使得懸浮栗的工作性能更為安全可靠,同時由于液壓馬達驅動可減少導線連接,更適于水中作業;氣囊的設計,使得懸浮栗可以懸浮在水面上工作,避免懸浮栗直接放于水底導致輸入口被水底的淤泥等雜物堵塞;充氣栗的設計,既可對氣囊進行電動充氣,又可對氣囊進行電動排氣,從而通過調節氣囊的充氣排氣狀態和充氣量,以控制懸浮栗浮在水中的浸水深度。
[0010]所述栗體輸入口處設有過濾網。該設計可有效過濾水中纖維等雜物,以防其進入輸入口纏繞堵塞葉輪,導致葉輪無法旋轉等故障。
[0011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底架和滾輪的設計,不僅使得懸浮栗在陸地上可以通過滾輪滾動來帶動栗體移動,省時省力,便于搬運,大大降低勞動強度,而且在水即將抽干導致水無法為栗體提供足夠浮力時,可利用底架以及滾輪高度,使得栗體不會直接陷于水底淤泥中,從而避免懸浮栗被淤泥等雜物堵塞;制動支腿的設計,在搬運時,將制動支腿下端抬離地面,以便利用滾輪帶動懸浮栗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將制動支腿下端下放抵于地面,可實現移動過程中的制動,同時用于支撐底架,與一對滾輪配合,實現懸浮栗的平穩停放;手柄的可伸縮設計,不僅可以在移動懸浮栗時,將手柄伸長,從而便于操作者通過持握手柄來拉動底架及懸浮栗移動,而且可以在諸如懸浮栗定點存放、定點作業等無需用到手柄的場合中,將手柄縮短,從而減小手柄占用空間。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簡單小巧,便于搬運,輸入口不易被雜物纏繞堵塞,可懸浮在水面上作業,且具有易于調節其在水中懸浮深度等優點。
【附圖說明】
[0012]現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實施例1主視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實施例1俯視示意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栗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實施例2主視示意圖;
[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栗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5之一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底架I以及固定設置在底架I上用于懸浮在水面上栗水的栗體2,所述底架I 一端兩側分別安裝有一對滾輪11,底架I另一端設有用于制動與支撐的制動支腿12,底架I另一端兩側分別設有一可伸縮的手柄13。
[0019]兩個手柄13均包括一伸縮桿131和一滑套132,伸縮桿131—端與滑套132鉸接,伸縮桿131另一端構成便于手持握的持握部,滑套132活動套設在底架I上并可沿底架I 一端向底架I另一端移動,帶動伸縮桿131伸縮。
[0020]兩個手柄13的伸縮桿131另一端通過連接桿133連接。該設計擴大了持握部的持握范圍,使用舒適性好。
[0021]所述栗體2上設有吊環21。該設計便于通過吊車等機械設備對懸浮栗進行投放,使其作業范圍更廣。
[0022]所述栗體2兩端分別設有輸入口22和輸出口 23,所述栗體2內設有液壓馬達24和轉軸25,轉軸25—端與液壓馬達24輸出端連接,液壓馬達24通過輸油管外接液壓供油系統,所述轉軸25上設有葉輪26,所述栗體2外側設有氣囊3,氣囊3上連接有可充氣排氣的充氣栗4。本實用新型液壓馬達24的設計,可使轉軸25旋轉獲得足夠大的扭矩,能以較高的效率帶動葉輪26轉動排污,使得懸浮栗的工作性能更為安全可靠,同時由于液壓馬達24驅動可減少導線連接,更適于水中作業;氣囊3的設計,使得懸浮栗可以懸浮在水面上工作,避免懸浮栗直接放于水底導致輸入口 22被水底的淤泥等雜物堵塞;充氣栗4的設計,既可對氣囊3進行電動充氣,又可對氣囊3進行電動排氣,從而通過調節氣囊3的充氣排氣狀態和充氣量,以控制懸浮栗浮在水中的浸水深度。
[0023]所述栗體2輸入口處設有過濾網27。該設計可有效過濾水中纖維等雜物,以防其進入輸入口 22纏繞堵塞葉輪26,導致葉輪無法旋轉等故障。
[0024]實施例1
[0025]如圖1-3之一所示,在移動懸浮栗時,將制動支腿12下端抬離地面,利用滾輪11帶動懸浮栗移動,底架I上的懸浮栗氣囊3處于排氣狀態,將手柄13伸長,從而便于操作者通過持握手柄13來拉動底架I及懸浮栗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將制動支腿12下端下放抵于地面,可實現移動過程中的制動停止。
[0026]實施例2
[0027]如圖4或圖5所示,在定點作業中,將手柄13縮短,以減小手柄13占用空間,底架I上的懸浮栗氣囊3處于充氣狀態,制動支腿12的下端在水即將抽干導致水無法為栗體2提供足夠浮力時,可支撐于水底淤泥中。
[0028]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底架I和滾輪11的設計,不僅使得懸浮栗在陸地上可以通過滾輪滾動來帶動栗體2移動,省時省力,便于搬運,大大降低勞動強度,而且在水即將抽干導致水無法為栗體2提供足夠浮力時,可利用底架I以及滾輪11高度,使得栗體2不會直接陷于水底淤泥中,從而避免懸浮栗被淤泥等雜物堵塞;制動支腿12的設計,在搬運時,將制動支腿12下端抬離地面,以便利用滾輪11帶動懸浮栗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將制動支腿12下端下放抵于地面,可實現移動過程中的制動,同時用于支撐底架I,與一對滾輪11配合,實現懸浮栗的平穩停放;手柄13的可伸縮設計,不僅可以在移動懸浮栗時,將手柄13伸長,從而便于操作者通過持握手柄13來拉動底架I及懸浮栗移動,而且可以在諸如懸浮栗定點存放、定點作業等無需用到手柄的場合中,將手柄13縮短,從而減小手柄13占用空間。
[0029]以上描述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有任何限定。
【主權項】
1.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架以及固定設置在底架上用于懸浮在水面上栗水的栗體,所述底架一端兩側分別安裝有一對滾輪,底架另一端設有用于制動與支撐的制動支腿,底架另一端兩側分別設有一可伸縮的手柄。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其特征在于:兩個手柄均包括一伸縮桿和一滑套,伸縮桿一端與滑套鉸接,伸縮桿另一端構成便于手持握的持握部,滑套活動套設在對應側的底架上并可沿底架一端向底架另一端移動,帶動伸縮桿伸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其特征在于:兩個手柄的伸縮桿另一端通過連接桿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栗體上設有吊環。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栗體兩端分別設有輸入口和輸出口,所述栗體內設有液壓馬達和轉軸,轉軸一端與液壓馬達輸出端連接,液壓馬達通過輸油管外接液壓供油系統,所述轉軸上設有葉輪,所述栗體外側設有氣囊,氣囊上連接有可充氣排氣的充氣栗。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便于搬運的懸浮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栗體輸入口處設有過濾網。
【文檔編號】F16M3/00GK205714896SQ20162035885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6日
【發明人】陳猛, 陳欣儀
【申請人】陳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