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內施工可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隧道內施工可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裝置,是在立柱之間通過縱向梁與橫向梁連接形成矩形框架,立柱外側固定升降油缸,下端固定升降滑槽,升降滑柱穿過升降滑槽與升降油缸鉸連,在橫向梁上固定軌道,軌道的上面放置行走輪并與連接架鉸鏈,連接架下端連接逃生通道,其上端固定滑動減速機,在移動輪與滑動減速機之間通過鏈條連接,在橫向梁下面鉸鏈行走輪與驅動減速機通過鏈條連接。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目前隧道內逃生通道所存在的缺陷,操作簡單便捷,行走快速,節省隧道內的空間,不用在地面上設置軌道,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整個行走過程,并節能環保,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專利說明】
隧道內施工可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隧道內施工時的逃生裝置,具體是一種隧道內施工可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裝置,屬于路橋施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建筑、工礦等行業對建筑質量、生產安全及環境保護標準要求的不斷提升,規定在隧道內開挖施工時必須同時設置逃生管道,一旦在施工段出現塌方時,施工人員可以及時從安全管道內快速的撤離現場到達安全地帶。目前安全管道的設置是隨著隧道開挖的不斷前進,利用裝載機與挖崛機將安全管道向前同步拖進,但由于安全逃生管道較長,裝載機拖動時容易使管道變形,影響逃生管道的暢通。再者啟用裝載機和挖掘機時會產生大量的油煙廢氣,使隧道內的空氣混濁,影響到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與施工進度。同時使用裝載機和挖崛機損耗燃油,增加了施工成本,目前路橋施工領域還沒有較為理想的安全逃生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目前隧道施工時逃生管道存在的諸多技術問題及缺陷,從而公開一種隧道內施工可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在立柱之間通過縱向梁與兩根橫向梁連接形成矩形框架,在每根立柱外側上端分別固定升降油缸,下端分別固定升降滑槽,升降滑柱穿過升降滑槽其上端與升降油缸鉸連,下端著地,在橫向梁的中心位置固定軌道,軌道的上面放置行走輪,行走輪與連接架鉸鏈,連接架下端連接逃生通道,連接架上端固定滑動減速機,在逃生通道的兩端底部各設有平衡座,在移動輪與滑動減速機一側各安裝鏈輪,兩個鏈輪之間通過鏈條連接,在兩個橫向梁下面分別鉸鏈行走輪,行走輪的一端設鏈輪,在鏈輪對應一側的橫向梁上面固定驅動減速機,驅動減速機的輸出端設有鏈輪與行走輪的鏈輪通過鏈條連接,在縱向梁上固定控制箱。
[0006]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目前隧道內逃生通道所存在的缺陷,操作簡單便捷,行走快速,節省隧道內的空間,不用在地面上設置軌道,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整個行走過程,節省人力資源,節省動力,節能環保,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了一個符合技術要求的隧道內可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通道。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0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09]圖3為本實用新型沿附圖1的A-A截面圖。
[0010]本實用新型的附圖標記如下:逃生通道I,立柱2,縱向梁3,橫向梁4,滑動減速機5,驅動減速機6,移動輪7,升降油缸8,升降滑槽9,升降滑柱1,鏈輪11,連接架12,平衡座13,控制箱14,鏈條15,行走輪16,軌道17。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2]在四根立柱2之間通過兩根縱向梁3與兩根橫向梁4連接形成矩形框架,在每根立柱2外側上端分別固定升降油缸8,下端分別固定升降滑槽9,升降滑柱10穿過升降滑槽9其上端與升降油缸8鉸連,下端著地,在橫向梁4的中心位置固定軌道17,軌道17的上面放置行走輪16,行走輪16與連接架12鉸鏈,連接架12下端連接逃生通道I,連接架12上端固定滑動減速機5,在逃生通道I的兩端底部各設有平衡座13,在移動輪7與滑動減速機5—側各安裝鏈輪11,兩個鏈輪11之間通過鏈條15連接,在兩個橫向梁4下面分別鉸鏈行走輪16,行走輪16的一端設鏈輪11,在鏈輪11對應一側的橫向梁4上面固定驅動減速機6,驅動減速機6的輸出端設有鏈輪11與行走輪16的鏈輪11通過鏈條15連接,在縱向梁上固定控制箱14。
[0013]操作時,先啟動控制箱,操作4個升降油缸向下推動,同時推動連接的升降滑柱順著升降滑槽下行至地面,使逃生通道上升離開地面,隨機關閉液壓。再啟動滑動減速機帶動移動輪轉動,帶著逃生通道順著行走軌道隨時向前移動到指定位置隨機關閉,再操縱液壓使4個升降油缸縮回,帶動升降滑柱離開地面,使兩端行走輪降到逃生通道上面,再啟動驅動減速機轉動,同時帶動行走輪沿著逃生通道上面行走到達指定位置,再操作升降油缸使逃生通道下面四角的平衡座著地,達到一個符合技術要求的隧道內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裝置。
【主權項】
1.隧道內施工可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在立柱(2)之間通過縱向梁(3)與兩根橫向梁(4)連接形成矩形框架,在每根立柱(2)夕卜側上端分別固定升降油缸(8),下端分別固定升降滑槽(9),升降滑柱(10)穿過升降滑槽(9)其上端與升降油缸(8)鉸連,下端著地,在橫向梁(4)的中心位置固定軌道(17),軌道(17)的上面放置行走輪(16),行走輪(16)與連接架(12)鉸鏈,連接架(12)下端連接逃生通道(I),連接架(12)上端固定滑動減速機(5),在逃生通道(I)的兩端底部各設有平衡座(13),在移動輪(7)與滑動減速機(5) 一側各安裝鏈輪(11),兩個鏈輪(I I)之間通過鏈條(15)連接,在兩個橫向梁(4)下面分別鉸鏈行走輪(16),行走輪(16)的一端設鏈輪(11),在鏈輪(11)對應一側的橫向梁(4)上面固定驅動減速機(6),驅動減速機(6)的輸出端設有鏈輪(11)與行走輪(16)的鏈輪(11)通過鏈條(15)連接,在縱向梁上固定控制箱(1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內施工可自行移動的安全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四根立柱(2)之間通過兩根縱向梁(3)與兩根橫向梁(4)連接形成矩形框架。
【文檔編號】E21F11/00GK205618195SQ201620272057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4月5日
【發明人】吳小峰, 高會豐, 王紅恩, 唐志堅, 王小文, 薛彬, 杜毅
【申請人】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