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工程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工程車,包括機動車本體以及實施工程作業的工程作業部件,所述工程作業部件裝載于所述機動車本體,所述機動車本體設置有為液體能源箱、第一液壓泵以及為工程車行駛提供動力的第一發動機,所述第一發動機與所述第一液壓泵相連,所述第一液壓泵與所述液體能源箱相連,所述第一液壓泵與所述工程作業部件連接,所述機動車本體還設置有:與所述液體能源箱連接的第二液壓泵以及與所述第二液壓泵相連的第二發動機,所述第二液壓泵與所述工程作業部件連接,所述第二發動機的工作功率小于所述第一發動機的工作功率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工程車耗費能源的技術問題,進而實現了能夠有效節約能源的技術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工程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工程車。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機械設備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機械種類也越來越多,人們也享受到了科學發展帶來的各種便利,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類型的機械設備,享受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舒適生活。
[0003]在現有技術中,工程車所需的發動機的功率相對較高,而且,工程車在行駛與作業的過程中都會使用到該功率較高的發動機。
[0004]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該工程車至少存在如下技術問題:
[0005]由于工程車在行駛和作業的過程中都要使用到該大功率的發動機,例如,該工程車在單獨行駛時就需要這樣大動率的發動機,但是,當工程車在作業的時候,其實并不需要這樣的大功率的發動機,而該工程車無論是行駛還是作業都需要依靠該大功率的發動機,因此,使得該大功率的發動機在該工程車在作業時,消耗多余的能源,因此,該工程車存在耗費能源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工程車,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工程車耗費能源的技術問題,實現能夠有效節約能源的技術效果。
[0007]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000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工程車,包括機動車本體以及實施工程作業的工程作業部件,所述工程作業部件裝載于所述機動車本體,所述機動車本體設置有為液體能源箱、第一液壓泵以及為工程車行駛提供動力的第一發動機,所述第一發動機與所述第一液壓泵相連,所述第一液壓泵與所述液體能源箱相連,所述第一液壓泵與所述工程作業部件連接,所述機動車本體還設置有:與所述液體能源箱連接的第二液壓泵以及與所述第二液壓泵相連的第二發動機,所述第二液壓泵與所述工程作業部件連接,所述第二發動機的工作功率小于所述第一發動機的工作功率。
[0009]進一步地,所述液體能源箱為油箱。
[001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液壓泵通過第一循環管連接所述工程作業部件。
[0011]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循環管上設置有控制抽取油箱中的燃油進入所述工程作業部件的第一閥門。由于采用該第一閥門,能夠有效控制油箱中的燃油進入該工程作業部件進行作業的效果。
[0012]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液壓泵上還連接有第二循環管,所述第二液壓泵與所述工程作業部件通過所述第二循環管連接。
[0013]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循環管上設置有控制抽取油箱中的燃油進入所述工程作業部件的第二閥門。由于采用該第二閥門,也能夠有效控制油箱中的燃油進入該工程作業部件進行作業的效果。
[0014]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發動機與所述第二液壓泵通過皮帶盤連接。由于通過皮帶盤的連接,使得第二發動機帶動該第二液壓泵高速運轉,從而能夠起到有效節約能源的效果
[0015]進一步地,所述皮帶盤與所述第二液壓泵通過軸承軸連接。
[0016]進一步地,所述工程作業部件為吊臂或者挖掘臂。
[0017]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發動機的工作功率至多為所述第一發動機的工作功率的四分
之一 O
[001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0019]在本實用新型中,在工程車自帶有發動機(第一發動機)的基礎上,再設置第二發動機以及第二液壓泵,且設置的第二發動機的工作功率小于該第一發動機的工作功率。在該工程車需要消耗大功率時,開啟第一發動機進行工作;若工程車作業時消耗較小的功率,就僅開啟第二發動機進行工作,有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工程車存在耗費能源的技術問題,從而實現了有效節約能源的技術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工程車的各模塊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工程車上各部件的整體模塊示意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工程車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工程車,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工程車存在耗費能源的技術問題。
[002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工程車存在耗費能源的技術問題,總體思路如下:
[0025]現有的工程車中都有用于該工程車行駛,以及做其他功的第一發動機,該第一發動機通過將液體能源箱中的能源供給該工程車行駛以及作業,最終消耗能源,本實用新型在原有的第一發動機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二發動機以及第二液壓泵,其中,該第二發動機的工作功率比第一發動機的工作功率要小,且與該第二發動機相連的第二液壓泵與該第一發動機相連的第一液壓泵共用一個液體能源箱。從而實現了在不需要大功率的第一發動機的情況下,通過開啟第二發動機,使得該工程車的作業任務順利進行,從而使得該工程車能夠有效節約能源。當然,在需要大功率時,也可切換到第一發動機。
[0026]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對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0027]如圖1所示,該工程車包括:機動車本體10,以及實施工程作業的工程作業部件101,其中,該工程作業部件101裝載于該機動車本體10,該機動車本體10設置有為該工程車行駛提供動力的第一發動機102,液體能源箱103,還有第一液壓泵104,其中該第一發動機102與該第一液壓泵104相連,該第一液壓泵104與該工程作業部件101相連,除此之外,該機動車本體10還設置有:與該液體能源箱103連接的第二液壓泵105以及與該第二液壓泵105相連的第二發動機106,該第二發動機106與該工程作業部件101是相連的,其中,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工作功率小于該第一發動機102的工作功率。
[0028]例如,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工作功率為該第一發動機102工作功率的四分之一,具體還可以更小,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0029]在具體的實施方式中,例如,該第一發動機102的功率為260匹以上,那么,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功率應該在65匹左右,當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功率并不做具體限定,只要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功率小于該第一發動機102的功率即可。
[0030]該第二發動機106與該第一發動機102是共同連接在該液體能源箱103上的,也就是共用該液體能源箱103中的液體能源,具體的,該液體能源箱具體為油箱。該油箱內可以裝汽油,柴油,生物、化學的液體能源等等
[0031]如圖2所示為該工程車上的各部件的整體模塊圖:
[0032]該第二發動機106與該液體能源箱103是通過該第二液壓泵105連接的。該第二液壓泵105的作用是將液體能源箱103,也就是油箱中的液體能源抽取上來。因此,該第二發動機106就是給該第二液壓泵105提供動力的來源,而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動力來源與第一發動機102的動力來源都是通過同一柴油機的供能。
[0033]具體的,該第二液壓泵105的動力來源是該第二發動機106,因此,為了將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動力傳遞給該第二液壓泵105,在該第二發動機106需要與該第二液壓泵105之間通過皮帶盤107連接。
[0034]在具體的實施方式中,該皮帶盤107具體分為主動輪和從動輪,其中,主動輪提供動力,從動輪由于摩擦開始運動,兩者運動方向相同,但受摩擦力方向不同。主動輪受摩擦與運動方向相反而從動輪受摩擦與運動方向相同。主動輪與從動輪之間通過皮帶來帶動運動。
[0035]當第二發動機106的轉速為1000轉每秒時,由于皮帶盤107的帶動,液壓泵的轉速為300轉每秒,這樣,能夠帶動液壓泵高速運轉,達到省油的目的。
[0036]接下來,在皮帶盤107與第二液壓泵105之間,是通過軸承軸108來連接的,具體的,該軸承軸108是通過兩個軸承座固定的,這兩個軸承座的型號具體可以為P209,當然,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0037]由于在現有技術中,該第一發動機102 —端連接能源箱103,另一端是與工程作業部件101連接的,這樣,該第一發動機102便能夠供給該工程車的各部件做功的需求。具體的,該第一發動機102是通過第一循環管1021連接于該工程作業部件101上的。
[0038]同理,該第二發動機106是通過第二液壓泵105連接在該工程作業部件101上的,具體的,在該第二液壓泵105上連接有第二循環管1051,使得該第二循環管1051的一端連接至該工程作業部件101處,這樣,使得在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帶動下,該工程作業部件101能夠有效運動。由此可見,該第一發動機102與該第二發動機106都連接在該工程作業部件101處,都能夠帶動該工程作業部件101進行作業任務,因此,當在開啟該第二發動機106時,在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帶動下帶動該第二液壓泵105的工作,通過第二液壓泵105將油箱中的液體能源在該第二循環管1051中的循環作用,使得該工程作業部件101能夠工作。當然,由于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工作功率小于該第一發動機102的工作功率,因而,采用該第二發動機106來開啟該工程作業部件101的作業過程要比采用該第一發動機102來開啟該工程作業部件101的作業過程消耗的功率少,也就是耗油少,從而達到省油的目的。
[0039]在具體的實施方式中,該第二循環管1051的具體功能實現如下:例如,通過第二液壓泵105將液體能源箱103中的液體能源經過第二循環管1051的循環作用,將液體能源輸送進工程作業部件101,又循環出來。從而能夠使得該工程作業部件101達到作業的目的。
[0040]該工程作業部件101具體可以為吊臂或者挖掘臂。
[0041]例如,當該工程作業部件101為工程車的吊臂時,當該液體能源,即燃油輸入進該吊臂時,該吊臂向上提起,當液體能源由吊臂循環出來時,該吊臂放下。當然,本實用新型不僅限于上述的液體能源循環與吊臂的對應關系的方式,具體該液體能源在該第二循環管1051中的循環與吊臂的運動方式的對應關系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就不再具體贅述了,當然,還可以運用在挖掘機等工程車上,在此也不再贅述了。
[0042]上述是通過開啟第二發動機106來實現工程作業部件101的運動,這樣,由于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工作功率小于該第一發動機102的工作功率,因此,通過第二發動機106的開啟,可有效降低能源的耗費,起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0043]同時,當該第一發動機102出現故障時,可以手動進行開啟該第二發動機106,使得該工程任務的順利進行,保證任務能夠順利完成。
[0044]在較優的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液壓泵105與工程作業部件101之間連接的第二循環管1051上設置有控制抽取該液體能源箱103中的燃油進入該工程作業部件101的第二閥門。例如,該第二循環管1051是兩根管,一個用于進油,一個用于出油,因此,在這兩根管上分別設置有用于控制進油和出油的第二閥門。
[0045]同理,在第一發動機102與工程作業部件101之間的第一循環管1021上也設置有第一閥門,同樣是用于控制進油和出油的作用。
[0046]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在原有的第一發動機102的基礎上并聯了一第二發動機106,當第一發動機102處于工作狀態時,對該第二發動機106的工作沒有任何影響。因此,該第一發動機102與該第二發動機106之間是分體式的,在完成作業任務時是相互獨立進行的。
[0047]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中工程車上與該第二發動機106相關裝配器件的配件結構示意圖,該圖3與圖2的部分內容相對應,在該圖3中就不示出現有技術中的第一發動機102的相關配件了。
[004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
占-
^ \\\.[0049]在本實用新型中,在工程車自帶有發動機(第一發動機)的基礎上,再設置第二發動機以及第二液壓泵,且設置的第二發動機的工作功率小于該第一發動機的工作功率。在該工程車需要消耗大功率時,開啟第一發動機進行工作;若工程車作業時消耗較小的功率,就僅開啟第二發動機進行工作,有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工程車存在耗費能源的技術問題,從而實現了有效節約能源的技術效果。
[005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工程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機動車本體以及實施工程作業的工程作業部件,所述工程作業部件裝載于所述機動車本體,所述機動車本體設置有為液體能源箱、第一液壓泵以及為工程車行駛提供動力的第一發動機,所述第一發動機與所述第一液壓泵相連,所述第一液壓泵與所述液體能源箱相連,所述第一液壓泵與所述工程作業部件連接,所述機動車本體還設置有: 與所述液體能源箱連接的第二液壓泵以及與所述第二液壓泵相連的第二發動機,所述第二液壓泵與所述工程作業部件連接,所述第二發動機的工作功率小于所述第一發動機的工作功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液體能源箱為油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壓泵通過第一循環管連接所述工程作業部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循環管上設置有控制抽取油箱中的燃油進入所述工程作業部件的第一閥門。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液壓泵上還連接有第二循環管,所述第二液壓泵與所述工程作業部件通過所述第二循環管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環管上設置有控制抽取油箱中的燃油進入所述工程作業部件的第二閥門。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發動機與所述第二液壓泵通過皮帶盤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帶盤與所述第二液壓泵通過軸承軸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一權項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作業部件為吊臂或者挖掘臂。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工程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發動機的工作功率至多為所述第一發動機的工作功率的四分之一。
【文檔編號】E02F9/22GK203768978SQ201420163987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4日
【發明者】賴斌 申請人: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