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煤礦井下重介淺槽選煤布置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煤炭分選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煤礦地下采出的煤炭需提升到地面,由地面分選廠進行分選,包括原煤分級、產品脫介(選矸)及介質回收和煤泥水處理三大工藝。該工藝生產系統設備布置龐大、 繁雜。因此,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在市面上問世。該機可用于分選煤炭、矸石,分選粒度 13 150mm。該機具有結構緊湊、分選粒度高、占地面積小和操作方便等優點。可用于大型選煤廠的排矸,代替人工選矸等。目前,煤礦采用中下矸石回填技術,即掘進巷道產生的矸石在井下直接充填到采空區,不再提到地面,節省了提升運輸環節和凈化了地面環境。但提升到地面的煤炭分選出的矸石,仍占據地面污染環境,如充填到采空區,還需再運到井下,十分不便。最好的方式是將煤炭在井下直接分選,分選的矸石直接回填到采空區。原有的煤炭分選工藝由于設備龐大,不可能搬移到地下生產。新回進的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由于結構緊湊占地面小,功能先進等優點,完全可以搬移到井下使用。從而解決分選矸石不上井直接充填到采空區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解決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在井下工作的問題,提出一種煤礦井下重介淺槽選煤布置方法。上述的布置方法是第一步在正在開采的采區運輸巷道內建筑煤倉,或利用現有已建好的煤倉,并在同一水平面相距50m之內的采區巖層中開拓矸石倉;第二步將煤倉與矸石倉之間開拓第一貫通巷道,巷道斷面以滿足安裝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的尺寸要求;第三步從矸石倉開始向平行于采區運輸巷道的采空區方向開拓第二貫通巷道, 開拓長度至便于安裝矸石設備的區域,然后再開拓第三貫巷道與采區運輸巷道貫通;至此形成一個由采區運輸巷道、第一、二、三貫通巷道組成的“口”字形地下通道;第四步在第一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在第二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煤泥水處理系統和矸石破碎系統,在第三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矸石儲存及充填系統。本發明將適于地面安裝使用的煤矸重介淺槽機及煤泥水處理系統應用布置到井下,從而解決了矸石全部不上井的問題,將原產矸石和分選矸石全部回填到采空區,解決了煤礦地面矸石山污染問題;而煤炭在井下直接分選,減少了地面工業廣場的布置,節省了多個運輸環節,減少了精煤的生產成本。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布置圖。
3
圖中1-運輸巷道,2-煤倉,3-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4-矸石倉,5-煤泥水處理系統,6-第二貫通巷道,7-矸石破碎系統,8-第三貫通巷道,9-矸石儲存及充填系統,10-第一貫通巷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以煤礦二采區為例結合圖1進一步說明技術方案,某煤礦二采區現開采一、 七層煤炭,二采區內已建成運輸巷道和煤倉,根據技術要求,將原地面的煤炭分選系統移至井下,以便利用分選的矸石回填采空區。根據上述現有情況,實施布驟如下第一步在與現有煤倉2同一水平面相距50m之內的采區巖層中開拓矸石倉4 ;第二步將煤倉2與矸石倉4之間開拓第一貫通巷道10,巷道斷面以滿足安裝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3的尺寸要求;第三步從矸石倉4開始向平行于采區運輸巷道1的采空區方向開拓第二貫通巷道6,開拓長度至便于安裝矸石設備的區域,然后再開拓第三貫巷道8與采區運輸巷道10貫通;至此形成一個由采區運輸巷道1、第一貫通巷道10、第二貫通巷道6、第三貫通巷道8組成的“ 口”字形地下通道;第四步在第一貫通巷道10內安裝布置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3,在第二貫通巷道 6內安裝布置煤泥水處理系統5和矸石破碎系統7,在第三貫通巷道8內安裝布置矸石儲存及充填系統9。
權利要求
1. 一種煤礦井下重介淺槽選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第一步在正在開采的采區運輸巷道內建筑煤倉,或利用現有已建好的煤倉,并在同一水平面相距50m之內的采區巖層中開拓矸石倉;第二步將煤倉與矸石倉之間開拓第一貫通巷道,巷道斷面以滿足安裝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的尺寸要求;第三步從矸石倉開始向平行于采區運輸巷道的采空區方向開拓第二貫通巷道,開拓長度至便于安裝矸石設備的區域,然后再開拓第三貫巷道與采區運輸巷道貫通;至此形成一個由采區運輸巷道、第一貫通巷道、第二貫通巷道和第三貫通巷道組成的口字形地下通道;第四步在第一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在第二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煤泥水處理系統和矸石破碎系統,在第三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矸石儲存及充填系統。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煤礦井下重介淺槽選煤布置方法,它首先在煤倉與采區巖層中開拓矸石倉;在煤倉與矸石倉之間開拓第一貫通巷道;從矸石倉開始向平行于采區運輸巷道的采空區方向開拓第二貫通巷道;然后再開拓第三貫巷道與采區運輸巷道貫通;在第一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煤矸重介淺槽分選機,在第二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煤泥水處理系統和矸石破碎系統,在第三貫通巷道內安裝布置矸石儲存及充填系統。本發明將適于地面安裝使用的煤矸重介淺槽機及煤泥水處理系統應用布置到井下,從而解決了矸石全部不上井的問題,將原產矸石和分選矸石全部回填到采空區,解決了煤礦地面矸石山污染問題。
文檔編號E21F15/00GK102162364SQ20111007408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1日
發明者任立民, 秦文露, 葛懷峰 申請人:山東新陽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