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屬于風力發電設備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包括螺栓、連接平撐桿、螺母、轉軸套、主葉片、連接斜撐桿。連接平撐桿通過螺栓和螺母連接在轉軸套上,連接斜撐桿通過螺栓和螺母連接在轉軸套上,主葉片通過螺栓和螺母連接在連接平撐桿和連接斜撐桿之間。本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是普通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的改進設計,滿足了人們對風力發電裝置的要求,應用廣泛。
【專利說明】
一種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屬于風力發電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緊缺,環境友好型的、可再生的資源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其中風能在中國發展潛能巨大。而一些大型風力發電機制造成本高,周期長,對于地域、環境要求較高,維護成本也不低。市場上新的較好的風力發電機是垂直軸風力發電機,其具有微風啟動的特點,無需偏航,結構簡單。普通的垂直軸風力發電機一般葉片直徑較大,高度較高,空間利用率不高,所以現在人們需要一種緊湊型的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的改進設計,使其具有緊湊的結構和更高的強度。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包括螺栓1、連接平撐桿2、螺母3、轉軸套4、主葉片5、連接斜撐桿6 ο連接平撐桿2通過螺栓I和螺母3連接在轉軸套4上,連接斜撐桿6通過螺栓I和螺母3連接在轉軸套4上,主葉片5通過螺栓I和螺母3連接在連接平撐桿2和連接斜撐桿6之間。
[0005]風產生阻力驅動主葉片做順時針旋轉運動,均布在轉軸周圍的3個主葉片由于不需要很大的力就可以驅動,轉軸套連接固定在轉軸上,一起做旋轉運動。底座的垂直軸發電機的線圈固定,磁條旋轉,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電勢差,產生電能。
[0006]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的主葉片橫剖面圖呈扁平的水滴形狀,較扁的一頭從上往下隔距開多個入風口,用于在風驅動時,產生阻力;尖的一頭不開口,這頭做出流線型的形狀主要是減小風產生的阻力,配合扁的一頭,使扇葉整體順時針旋轉,避免出現逆時針旋轉等問題;連接平撐桿和連接斜撐桿在連接軸套時,用幾個螺栓緊固,這樣做有利于在撐桿產生扭矩時,螺栓的橫向應力不至于過大,破壞其連接的緊固性;連接斜撐桿除了具有聯結主葉片的作用之外,還具有節省空間的作用,因為如果運用平撐桿,會導致整體高度上移,浪費空間和資源;風力發電裝置在微風啟動后,做旋轉運動,如果風力過大,轉速過快,底盤上的摩擦片會工作,增大摩擦,進行剎車減速;轉軸上有推力軸承,能夠承受較大的軸向力,但是不能承受較大的徑向力,所以有必要安裝剎車裝置;發電機的磁鐵轉動與線圈做相對運動,從而產生電能,完成工作流程。
[0007]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8]1、安裝方便,結構簡單;
[0009]2、結構緊湊,節約空間;
[0010]3、綠色能源,取之不盡。
【附圖說明】
[ΟΟ??]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不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面結構示意圖。
[0013]圖中各標號為:I:螺栓、2:連接平撐桿、3:螺母、4:轉軸套、5:主葉片、6:連接斜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5]實施例1:如圖1-2所示,一種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包括螺栓1、連接平撐桿2、螺母3、轉軸套4、主葉片5、連接斜撐桿6。連接平撐桿2通過螺栓I和螺母3連接在轉軸套4上,連接斜撐桿6通過螺栓I和螺母3連接在轉軸套4上,主葉片5通過螺栓I和螺母3連接在連接平撐桿2和連接斜撐桿6之間。
[0016]安裝在指定的位置,調試風力發電裝置,開始工作。風產生阻力驅動主葉片做順時針旋轉運動,均布在轉軸周圍的3個主葉片由于不需要很大的力就可以驅動,轉軸套連接固定在轉軸上,一起做旋轉運動。底座的垂直軸發電機的線圈固定,磁條旋轉,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電勢差,產生電能。
[0017]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
【主權項】
1.一種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栓(I)、連接平撐桿(2)、螺母(3)、轉軸套(4)、主葉片(5)、連接斜撐桿(6);連接平撐桿(2)通過螺栓(I)和螺母(3)連接在轉軸套(4 )上,連接斜撐桿(6 )通過螺栓(I)和螺母(3 )連接在轉軸套(4 )上,主葉片(5 )通過螺栓(I)和螺母(3)連接在連接平撐桿(2)和連接斜撐桿(6)之間。
【文檔編號】F03D9/25GK205592065SQ201620229583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4日
【發明人】童繼勛, 理俊, 景楠, 劉泓濱
【申請人】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