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動機減磨型活塞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發動機部件,特別涉及ー種用于發動機機活塞。
背景技術:
發動機是較為常見的動カ設備,主體部件包括曲軸組件、氣缸和設置于氣缸內的活塞組件等,活塞組件包括活塞和活塞桿,活塞安裝在氣缸內,使用來將燃料燃燒產生的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的主要部件,并將動力輸出轉化為旋轉運動以至最終動カ輸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活塞主要由頂部、頭部和裙部組成。現有技術中,小排量發動機上常用的發動機的活塞裙部由于其運動周期在裙部形成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且均直接與氣缸壁接觸,在運行時,活塞裙部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與氣缸壁之間具有磨擦,損耗較多的功率,増加發動機的機械損失,影響能量轉化效率。 因此,需要對現有的活塞結構進行改造,減小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與氣缸壁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小發動機的機械損失,提高發動機能量轉化效率,延長活塞、氣缸以及活塞銷及連桿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動機減磨型活塞,減小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與氣缸壁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小發動機的機械損失,提高發動機能量轉化效率,延長活塞、氣缸以及活塞銷及連桿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包括活塞頂部、頭部和裙部,所述頭部設有活塞環槽,裙部具有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所述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均具有自潤滑功能的減磨層。進ー步,所述頭部最后一道活塞環槽底沿圓周方向分布有漏油通孔,所述漏油通孔周向位置與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相對應;進ー步,所述減磨層為石墨或ニ硫化鑰;進ー步,所述頂部設有用于區分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在圓周方向位置的裝配標記;進ー步,與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對應的漏油通孔各為四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在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上形成具有耐磨和減磨作用的減磨層,減小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與氣缸壁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小發動機的機械損失,提高發動機能量轉化效率,延長活塞、氣缸以及活塞銷及連桿的使用壽命。
以下結合附圖
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描述。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14]圖2為圖I沿A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沿A向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包括活塞頂部6、頭部I和裙部2,所述頭部I設有活塞環槽,裙部2具有主推力面3和次推力面8,所述主推力面3和次推力面8均具有自潤滑功能的減磨層9。自潤滑功能的耐磨層9可由所有具有自潤滑功能的耐磨材料形成,包括金屬塑料、石墨或ニ硫化鑰等等;大大減小活塞與氣缸壁之間的摩擦系數,從而減少活塞與氣缸壁之間的摩擦損失,提高發動機的能量轉化效率。本實施例中,所述頭部I最后一道活塞環槽4底沿圓周方向分布有漏油通孔5,所述漏油通孔5周向位置與主推力面3和次推力面8相對應;潤滑油在活塞運行時實現內外通流,用于潤滑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以及連桿、活塞銷和銷孔之間,進ー步減小摩擦,提高工作效率及部件使用壽命。本實施例中,所述減磨層9為石墨或ニ硫化鑰;本實施例采用石墨,成本較低,實現容易。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部6設有用于區分主推力面3和次推力面8在圓周方向位置的裝配標記7,可以是孔狀結構也可以是平面顯著的標記;便于安裝時分清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方便安裝。本實施例中,與主推力面3和次推力面8對應的漏油通孔5各為四個。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g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包括活塞頂部、頭部和裙部,所述頭部設有活塞環槽,裙部具有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其特征在干所述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均具有自潤滑功能的減磨層。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最后一道活塞環槽底沿圓周方向分布有漏油通孔,所述漏油通孔周向位置與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相對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減磨層為石墨或ニ硫化鑰。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部設有用于區分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在圓周方向位置的裝配標記。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其特征在于與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對應的漏油通孔各為四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發動機減磨型活塞,包括活塞頂部、頭部和裙部,頭部設有活塞環槽,裙部具有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均具有自潤滑功能的減磨層;本實用新型在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上形成具有耐磨和減磨作用的減磨層,減小主推力面和次推力面與氣缸壁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小發動機的機械損失,提高發動機能量轉化效率,延長活塞、氣缸以及活塞銷及連桿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02F3/00GK202596910SQ20122008700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9日
發明者張興海, 徐學剛, 李志祥, 劉維, 鄭炳方 申請人: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