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雙流道的單手操控水槍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槍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帶雙流道的單手操控水槍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水槍在使用時都需要雙手操控,才能切換調整水槍的出水形態如水霧或水柱。當水槍調整出水形態時,需要一手握住水槍,另一手轉動水槍頭上的特定部位才能改變出水形態,而人們在洗車時一手拿工具,另一個手無法獨立完成操控水槍,調整出水形態進行配合,造成水槍使用不便;水槍內部的轉動結構復雜,易發生故障,影響出水。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克服現有水槍需要雙手操控調整出水帶來的使用不便,水槍內部轉動結構復雜導致易發生故障,影響出水等技術缺陷,提供一種帶雙流道的單手操控水槍結構,所述水槍只要單手操控就能很方便的調整出水形態,結構簡便可靠性高,不易發生故障。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帶雙流道的單手操控水槍結構,包括自內向外套置的芯管、中套管以及外套管,所述中套管后部密封插接一個與其連通帶握柄部的槍身管,握柄部位于中套管下方,芯管后部伸入槍身管中,所述芯管與中套管存在徑向間隙,中套管在前端面上設孔形成與內腔連通的第一出水口,芯管短于中套管且前端封閉后端敞口,其特征是所述的中套管前部設有一個向前縮徑的變徑段,芯管的前部為等徑段,等徑段的端部開槽嵌有前密封圈,前密封圈后方的等徑段外壁上開三道平行槽嵌有三個中密封圈阻塞芯管和中套管徑向間隙,前密封圈外徑小于中密封圈外徑,芯管前部管壁上沿軸向分布第一內孔和第二內孔連通芯管與中套管,所述第一內孔位于前密封圈和鄰近的一個中密封圈之間,第二內孔位于剩余兩個中密封圈之間;中套管和外套管存在徑向間隙形成一個軸向延伸的環形流道,形成環形流道的中套管外壁與外套管內壁沿軸向平行,環形流道延伸至中套管的前端面處形成一個環形的第二出水口,中套管的管壁上開外孔連通環形流道和中套管內腔,中套管外壁上開槽嵌有外密封圈阻塞環形流道使環形流道只能向前連通第二出水口 ;所述芯管和握柄部之間設有帶按壓開關的驅動機構,按壓開關位于握柄部的前方,所述驅動機構可以通過推動按壓開關使芯管在中套管內沿軸向前后平移,當芯管前移至前密封圈抵觸中套管的變徑段內壁堵塞芯管與中套管徑向間隙,位于第二內孔兩側的兩個中密封圈平移至外孔兩側堵塞芯管和中套管徑向間隙,第二出水口工作噴水;當芯管后移至前密封圈遠離中套管的變徑段內壁,臨近前密封圈的兩個中密封圈位移至外孔兩側堵塞芯管和中套管徑向間隙,第一出水口工作噴水。本實用新型通過兩個出水口和對應的流道組合,單手握持握柄部的同時手指勾住推動前方的按壓開關,使驅動機構平移芯管就可以切換進入兩種輸水路徑,達到單手操控調整出水形態的效果,結構簡便可靠性高,不易發生故障。工作時,外套管和中套管以及槍身管都保持固定,只有芯管會平移運動,推動按壓開關,利用驅動機構帶動芯管相對中套管沿軸向前后平移形成兩個不同的輸水路徑,當芯管前移至前密封圈抵觸中套管的變徑段內壁堵塞芯管與中套管徑向間隙,從第一內孔流入中套管內腔的水被擋在前密封圈和臨近的中密封圈之間,第一出水口斷流,而位于第二內孔兩側的兩個中密封圈位移至外孔兩側堵塞芯管和中套管徑向間隙,此時外孔和第二內孔都位于兩個中密封圈之間,芯管內水流經第二內孔流入兩個中密封圈之間的中套管內腔并最終從外孔流入環形流道,然后向前供給第二出水口工作噴水;當芯管后移至前密封圈遠離中套管的變徑段內壁,臨近前密封圈的兩個中密封圈位移至外孔兩偵賭塞芯管和中套管徑向間隙,從第一內孔和第二內孔流入中套管內腔的水流都被這兩個中密封圈擋住無法流向外孔,給環形流道供水,第二出水口斷流,此時芯管內的水流可以經第一內孔流入中套管內腔并向前供給第一出水口工作噴水。此外,水槍使用時水管需要和握柄底部的進水口對接,水流從握柄部流入槍身管,進而流入芯管,此為現有技術。水槍頭內的密封圈都為彈性件,全部密封圈都在對應管件的外壁上開槽安裝,水槍頭組裝快捷便利;多個中密封圈可以加大芯管的運動阻尼,提高芯管位移的穩定性。
[0005]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所述的驅動機構包括驅動桿、按壓開關、固定塊、彈簧與彈性金屬桿,所述彈簧套在芯管和中套管之間,彈簧前后兩端分別頂住芯管管壁上凸出的環形凸臺和槍身管插入端面;驅動桿由上部的U形桿和下部的連桿組成,U形桿穿過外套管和中套管后夾住芯管,U形桿的兩個分叉段抵觸環形凸臺并背向彈簧,U形桿的兩端設兩個對稱的短柱,所述兩個短柱軸接在設于外套管上的兩個孔座中使U形桿可以繞軸接端擺動,連桿向下穿過中套管和外套管與按壓開關固接,中套管和外套管的管壁上開有匹配的長條形安裝孔;按壓開關上設有一固定塊,固定塊兩側設有若干凸起形成鏡像蜿蜒的溝槽,所述溝槽兩端敞口分別形成入口和出口,溝槽中間設一鎖止位;彈性金屬桿呈U形,所述U形的封閉端套于握柄部,U形的兩個分叉段卡于握柄部外壁兩側的卡槽中,U形的兩端對向彎折后分別卡入固定塊兩側的溝槽中。當推動按壓開關使其隨U形桿繞軸接端向后擺動,彈性金屬桿的兩端部從溝槽入口滑入至鎖止位,勾住固定塊,固定塊與按壓開關以及驅動桿被鎖住,此時U形桿的兩個分叉段推動環形凸臺使芯管后移到位,彈簧處于壓縮狀態,第一出水口工作噴水,第二出水口斷流;繼續往后推動按壓開關使其隨U形桿繞軸接端后擺,彈性金屬桿的兩端部離開鎖止位,從溝槽的出口滑出至完全脫離,固定塊與按壓開關以及驅動桿解鎖,原本壓縮的彈簧復位伸長向前推環形凸臺使芯管前移到位,同時環形凸臺推動U形桿的兩個分叉段,驅動桿連同按壓開關一起繞軸接端向前擺動回到原位,第二出水口工作噴水,第一出水口斷流。
[0006]所述的固定塊上臨近彈性金屬桿一側的凸起上設有迎向彈性金屬桿的引導斜面。引導斜面的作用是引導彈性金屬桿的U形兩端順利滑入溝槽內。
[0007]所述的外套管頂部的管壁上開有一弧形槽,兩個孔座分設于弧形槽的兩端,所述孔座上貫穿設置一個與短柱匹配的軸接孔,孔座頂面設一缺口槽向下延伸連通軸接孔,所述缺口槽兩端敞口并平行于軸接孔,軸接孔的孔徑大于缺口槽的寬度。驅動桿安裝時,U形桿可以從弧形槽伸出外套管,然后將U形兩端的短柱卡入對應一側的缺口槽,撐開孔座向下推入,直至完全卡入軸接孔,實現軸接定位。
[0008]所述的中套管和外套管之前設有皮圈,所述皮圈位于弧形槽的后方并嵌于中套管外壁開槽內。皮圈位于中套管和外套管之間,其采用常規彈性橡膠制成具有一定彈性,作用是增加阻尼,確保外套管和中套管之間安裝定位,同時加強密封。
[0009]所述的環形流道在第二出水口側的前端內徑尺寸小于后方的內徑尺寸并在變徑位置形成向外縮徑的錐形段,錐形段處的中套管管壁為一錐形管壁,錐形段處的外套管內壁形成一錐形內壁。通過錐形管壁和錐形內壁的配合使環形流道在前端形成一個錐形段,其作用是以改變水流前行路徑的方式提高水流速度,增強出水效果。
[0010]所述的外套管內壁上繞周向均布多個軸向的凸筋,所述凸筋位于第二出水口和錐形內壁之間。這些凸筋的作用是提高出水效果,使第二出水口噴出的水流繞周向更為連續均勻。
[0011]所述的凸筋數量為2?5個。這樣的凸筋數量可以使第二出水口達到最佳的出水效果,凸筋數量過少容易使出水偏向,環形上只有一段有出水;凸筋過多則對出水效果提高有限并影響出水速度。
[0012]本實用新型通過兩個出水口和對應的流道組合,單手握持握柄部的同時手指勾住按壓開關往后推動,使驅動機構平移芯管,就能切換進入兩種輸水路徑,達到單手操控調整出水形態的效果,結構簡便可靠性高,不易發生故障;結構中的全部密封圈都在對應管件的外壁上開槽安裝,水槍頭組裝快捷便利;第一出水口可通過設置特定形狀如采用在先專利技術,結合輸水流量控制實現I?2種或更多的出水變化。
【附圖說明】
[0013]圖1: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0014]圖2:驅動機構的部件示意圖一。
[0015]圖3:驅動機構的部件示意圖二。
[0016]圖4:本實用新型的出水示意圖一(第一出水口出水)。
[0017]圖5:圖4所示工作狀態下固定塊和彈性金屬桿配合示意圖。
[0018]圖6:本實用新型的出水示意圖二(第二出水口出水)。
[0019]圖7:圖6所示工作狀態下固定塊和彈性金屬桿配合示意圖。
[0020]圖8:固定塊和彈性金屬桿配合軌跡示意圖。
[0021]圖中:1.芯管、2.中套管、3.外套管、4.第一出水口、5-1.第一內孔、5-2.第二內孔、6-1.前密封圈、6-2.中密封圈、7.環形流道、8.第二出水口、9.外孔、10.外密封圈、11.凸筋、12.皮圈、13.錐形內壁、14.錐形管壁、15-1.U形桿、15-2.連桿、15-3.短柱、16.彈簧、17.按壓開關、18.固定塊、19.彈性金屬桿、20.孔座、21.凸起、22.溝槽、23.槍身管、24.握柄部、25.環形凸臺、26.安裝孔、27.引導斜面、28.鎖止位、29.卡槽、30.弧形槽、31.缺口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3]如圖1?8所示,一種帶雙流道的單手操控水槍結構,包括自內向外套置的芯管
1、中套管2以及外套管3,所述中套管2后部密封插接一個與其連通帶握柄部24的槍身管23,握柄部位于中套管2下方,芯管I后部伸入槍身管23中,所述芯管I與中套管2存在徑向間隙,中套管2在前端面上設孔形成與內腔連通的第一出水口 4,芯管I短于中套管2且前端封閉后端敞口,中套管2前部設有一個向前縮徑的變徑段,芯管I的前部為等徑段,等徑段的端部開槽嵌有前密封圈6-1,前密封圈后方的等徑段外壁上開三道平行槽嵌有三個中密封圈6-2阻塞芯管I和中套管2的徑向間隙,前密封圈6-1外徑小于中密封圈6-2外徑,芯管I前部管壁上沿軸向分布第一內孔5-1和第二內孔5-2連通芯管I與中套管2,所述第一內孔5-1位于前密封圈6-1和鄰近的一個中密封圈6-2之間,第二內孔5-2位于剩余兩個中密封圈6-2之間;中套管2和外套管3存在徑向間隙形成一個軸向延伸的環形流道7,形成環形流道7的中套管2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