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干法脫硫脫氮除塵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凈化工業爐窯煙氣的裝置,屬分離技術領域。
據申請人所知,目前國內正在運行著大量的中小型工業爐窯,如鍋爐、石灰窯、沖天爐、加熱爐等,其煙氣的凈化處理陷入困難的境地。以前采用過單級旋風或沉降噴水霧方法,雖有一定的除塵效果,但與環保要求的標準相距甚遠,無法達標,已屬淘汰之列。現在應用較多的高效布袋除塵器或臥式電除塵器,粉塵排放雖然能達到國家標準,但不能脫硫脫氮,尤其是其系統龐大,造價高昂,治理裝置的費用大大超過爐窯本身,為用戶難以接受。現在,國家為防止酸雨危害,對燒煤的工業爐窯煙氣排放,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規定了脫硫指標,今后會進一步規定脫氮指標,這使得大量的中小型工業爐窯排放的煙氣凈化處理問題更為突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種新型中小型工業爐窯煙氣的治理裝置,它采用干法除塵,并能脫硫脫氮,凈化效果明顯,無二次污染之虞,且設備費用低廉,能為用戶接受。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除塵器殼體一側,切向安裝的進風口,通過螺旋狀的下旋流道直通下部灰斗,在灰斗上部殼體中,安裝有筒狀陽極板和與之對應的棒狀陰極,兩者間施以高壓,形成高壓靜電場,在殼體上部,有可噴灑化學吸收劑的噴撒管和出風口,殼體頂部裝有振動裝置和防爆裝置。通過以上裝置,在除塵器中同時進行旋風除塵、靜電除塵和化學方法脫硫脫氮。從爐窯出來的煙氣,從進風口高速進入,經過這三種方式凈化后從出風口排出。
旋風除塵煙氣由進風口切向進入環形下旋流道,作向下高速旋轉,將其中粗中顆粒粉塵甩向殼體內壁,落下進入灰斗。
靜電除塵在棒狀陰極和筒狀陽極中存在著高壓靜電場,粉塵在此電離,在部分形成負離子后被陽極吸附,頂端振動裝置使陽極起振,粉塵落下,進入灰斗。
化學法除硫除氮在高壓靜電場中生成的臭氧把硫化物、氮化物氧化,并與吸收劑反應生成化合物,形成固體粒子下落灰斗回收。
本實用新型優點是除塵效率高,除塵可達99%,脫硫脫氮可達90%以上,其回收物是很好的化學肥料,有一定經濟效益。又由于采用的是干法除塵,無二次污染的危險。本除塵裝置為立式結構,占地面積小、投資少、運行可靠、操作簡單,維修方便。
下面對照附圖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2為A-A剖面的剖示圖。
圖中1.灰斗 2.下旋流道 3.殼體 4.陽極板 5.進風口 6.吸收劑噴撒管 7.出風口 8.振動裝置 9.導線 10.防爆裝置 11.棒狀陰極 12.高壓電源設備 13.支座從圖中可看出,進風口5位于除塵器殼體3的側面,切向聯接的螺旋式下旋流道2直達下部灰斗1。灰斗1上支座13將整個除塵器安裝固定。在灰斗1上部、殼體3內部,有兩組同心的園筒式的陽極板4,棒狀陰極11多根,均布于其中。高壓電源設備12裝在支座13上,并通過導線9與棒狀陰極11相連接,陽極板4接地,使兩之間建立約20萬伏的高壓靜電場。在殼體3上部,裝有能噴出化學吸收劑的噴撒管6及供煙氣排出的出風口7。在殼體3頂部,還有防爆裝置10和使陽極板4能起振動的振動裝置8。
高速的含塵煙氣從進風口5切向進入,沿著螺旋型下旋流道2直通下部灰斗1。煙氣在向下高速旋轉的過程中,中、粗顆粒的粉塵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甩向外殼3的內壁,順內壁沉降至灰斗1中。這種旋風沉降除塵,可去除85%以上粉塵。減少粉塵含量的煙氣回轉上升,進入殼體3中,由于在棒狀陰極11和陽極板4之間存在著高壓電場,煙氣中粉塵被電離,絕大部分形成負離子被陽極板4所吸附,設在頂端的振動裝置8產生振動,使陽極板4上的粉塵下落至灰斗1中,這是靜電除塵,使煙氣中粉塵含量降低在高壓靜電場中,煙氣中的氧分子(O2)被電離分解,生成臭氧(O3),具有極強氧化性的臭氧,將煙氣中的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生成硫和氮的氧化物。此時,從吸收劑噴撒管6中噴出化學物質如氨、石灰等吸收劑,與上述氧化物反應,化合生成如硫銨、硝銨、碳酸鈣、硝酸鈣之類物質,形成固體顆粒,落入灰斗。此過程為化學方法脫硫脫氮,煙氣得到進一步的凈化,脫硫脫氮達90%以上,完全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凈化后的煙氣從出風口7排出。
權利要求1.一種干法脫硫脫氮除塵器,其特征是在除塵器殼體一側,切向安裝的進風口,通過螺旋狀的下旋流道直通下部灰斗,在灰斗上部殼體中,安裝有筒狀陽極板和與之對應的棒狀陰極,兩者間施以高壓,形成高壓靜電場,在殼體上部,有可噴灑化學吸收劑的噴撒管和出風口,殼體頂部裝有振動裝置和防爆裝置。
專利摘要干法脫硫脫氮除塵器屬于分離技術領域。它是用干法將中、小型工業爐窯煙氣中的灰塵、硫、氮等物除去。其特征是在除塵器殼體的一側,切向安裝進風口,通過螺旋狀的下旋流道直通下部灰斗。殼體內設計有高壓靜電場,殼體頂部裝有振動裝置和防爆裝置。該裝置能同時進行旋風除塵、靜電除塵和脫硫、脫氮,廣泛用于工業爐窯煙氣的凈化。
文檔編號B01D53/60GK2392599SQ99228810
公開日2000年8月23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6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6日
發明者丁邦瑩 申請人:丁邦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