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908629閱讀:219來源(yuan):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反應釜,特別是指一種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中,反應釜的加熱裝置一般采用夾套加熱的方式,通過加裝于反應釜外部的夾套進行加熱,傳熱效果差,造成能源浪費。同時,環氧丙烯酸酯具有較高的粘度,在生產過程中,攪拌槳葉太短,造成攪拌效果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甚至存在聚合風險。而一旦發生生產事故,攪拌槳葉合攪拌錨必須要方便拆卸;一般的連接方式都是焊接,故需要改為半軸套螺母固定的連接方式。
實用新型內容基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加熱效率高、維修和安裝方便、安全系數高的環氧丙烯酸酯反應釜。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包括驅動機構和反應筒,其中,驅動機構包括電機、轉動軸、槳葉和攪拌錨,其特征在于:所述槳葉和攪拌錨通過軸套固定于轉動軸上,并內置于反應筒之中,所述反應筒的外周盤旋外加熱套管,外加熱套管中循環地導入導出熱油,以對反應筒內的物料進行加熱。優選地,所述外加熱套管呈螺旋狀盤旋于反應筒外壁上。優選地,所述外加熱套管設于反應筒中部及底部。優選地,所述反應筒內進一步增設有內降溫套管,其呈螺旋狀盤旋于反應筒內壁芳。優選地,所述外加熱套管通過管道與輸油系統相連通。所述外加熱套管的下端設有進油口,上端設有出油口,熱油由輸油系統中流入進油口中,流入外加熱套管后由出油口流出。優選地,所述轉動軸、攪拌錨和槳葉之間通過半套環螺絲固定,以方便拆裝和維修。優選地,所述槳葉半徑長度為640-650mm ;所述內加熱套管的間距為105_115mm。與現有技術相比,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在反應筒外設置外加熱套管,外用外加熱的方式對反應筒進行加熱,盤管循環式自下而上地進行循環加熱,集中加熱,相對于外套筒的加熱方式,節約能源,熱油循環效率高,減少加熱設備,同時,可根據反應筒的規格進行外部改造,加工方便,適用于在現有的反應筒上進行加裝改造即可實現。另外,通過增大內降溫盤管之間的間距,使得槳葉攪拌粘稠性高的物料時,攪拌效果更均勻,解決了現有攪拌效果差的問題。同時,將槳葉和錨與轉動軸之間的配合方式由焊接改為可拆卸式的半套環式螺絲相互固定,方便組裝和維修,一旦發生事故無需破壞槳葉和錨,保障了設備使用的安全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的管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包括驅動機構I和反應筒2,其中,驅動機構I包括電機10、轉動軸12、槳葉14和攪拌錨16,所述槳葉14和攪拌錨16通過軸套18固定于轉動軸12上,并內置于反應筒2之中,所述反應筒2的外周盤旋外加熱套管20,外加熱套管20中循環地導入導出熱油,以對反應筒2內的物料進行加熱。其中,驅動機構I設置于反應筒2的上部,所述轉動軸12的上端套設于電機10上,并與之電連接,通過電機10驅動轉動軸12的轉動,使之帶動套設于轉動軸12上的槳葉14和攪拌錨16與轉動軸12同步轉動,通過槳葉14和攪拌錨16的轉動來帶動反應筒2內的物料進行混勻。所述軸套18焊接在攪拌錨16和槳葉14上,并套合于轉動軸12上。所述外加熱套管20呈螺旋狀盤旋于反應筒2的外壁上,其通過管道與輸油系統4相連通,所述外加熱套管20的下端設有進油口 201,上端設有出油口 202,熱油由輸油系統4中流入進油口 201中,流入外加熱套管20后由出油口 202流出。由于熱油由外加熱套管20的下端進油口流入,熱油受輸油系統的電機從下往上循環輸送,一方面對釜底的物料進行充分加熱,同時,由于熱油在外加熱套管內循環輸送,可不斷地對反應筒2進行加熱,相對于現有的套筒式加熱,加熱效率更高,熱油的循環流動使用,無需長時間加熱即可保持一定溫度,環保節能。所述外加熱套管20設于反應筒2中部及底部,分別通過反應筒2的中部及底部的外加熱套管20以對不同位置的物料進行加熱,加熱和保溫效果良好,可提升物料的反應效率。所述外加熱套管20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反應筒2上,其中,所述進油口可設為兩個,其中一個進油口為熱油進油口,另一個進油口為冷油進油口,根據不同需求,切換進油口,以通過控制進油口的開閉來控制反應筒內的溫度。經由外加熱套管20循環流動后的熱油亦可通過冷油進油口繼續流入外加熱套管之中,重新進行再循環加熱。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反應筒2內進一步增設有內加熱套管22,其呈螺旋狀盤旋并貼附于反應筒2的內壁旁。內降溫套管22內充入水進行循環,根據需要通入冷卻水進行循環式冷卻。其中,所述轉動軸12和槳葉14之間通過半套環螺絲5固定,取代了原有的焊接方式,組裝和維護時,組裝方便,不用動火切割或焊接,方便檢修。其中,所述槳葉半徑長度為640-650mm,優選為646mm,由原半徑366mm增長為646mm,槳葉長度增長,接觸物料更多,使得攪拌效果更佳。在本實用新型中,熱油的流向可為自下而上,亦可為自上而下,優選自下而上的流向方式。所述內加熱套管的間距L為105-115mm,優選為110mm,由原間距89mm調整為110mm,生產粘度大的產品的時候,攪拌效果差,內加熱盤管與反應筒之間的物料沒有得到有效攪拌,增大內降溫套管之間的間距,使得槳葉可對各部位的物料進行有效攪拌,使得物料更為均勻。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在反應筒外設置外加熱套管,外用外加熱的方式對反應筒進行加熱,盤管循環式自下而上地進行循環加熱,集中加熱,相對于外套筒的加熱方式,節約能源,熱油循環效率高,減少加熱設備,同時,可根據反應筒的規格進行外部改造,加工方便,適用于在現有的反應筒上進行加裝改造即可實現。另外,通過增大內降溫盤管之間的間距,使得槳葉攪拌粘稠性高的物料時,攪拌效果更均勻,解決了現有攪拌效果差的問題。同時,將槳葉和轉動軸之間的連接方式由焊接改為可拆卸式的半套式螺絲相互固定,方便組裝和維修,無需破壞轉動軸和槳葉,保障了設備使用的安全性。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包括驅動機構和反應筒,其中,驅動機構包括電機、轉動軸、槳葉和攪拌錨,其特征在于:所述槳葉和攪拌錨通過軸套固定于轉動軸上,并內置于反應筒之中,所述反應筒的外周盤旋外加熱套管,外加熱套管中循環地導入導出熱油,以對反應筒內的物料進行加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熱套管呈螺旋狀盤旋于反應筒外壁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筒內進一步增設有內降溫盤管,其呈螺旋狀盤旋于反應筒內壁旁。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熱套管通過管道與輸油系統相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熱套管的下端設有進油口,上端設有出油口,熱油由輸油系統中流入進油口中,流入外加熱套管后由出油口流出。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口設為兩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熱套管設于反應筒中部及底部。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軸、攪拌錨和槳葉之間通過半套環螺絲固定。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槳葉半徑長度為640_650mm。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降溫盤管的間距為105-115mm。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制備環氧丙烯酸酯的反應釜,包括驅動機構和反應筒,其中,驅動機構包括電機、轉動軸、槳葉和攪拌錨,所述槳葉和攪拌錨通過軸套固定于轉動軸上,并內置于反應筒之中,所述反應筒的外周盤旋外加熱套管,外加熱套管中循環地導入導出熱油,以對反應筒內的物料進行加熱。通過在反應筒外設置外加熱套管,外用外加熱的方式對反應筒進行加熱,盤管循環式自下而上地進行循環加熱,集中加熱,相對于外套筒的加熱方式,節約能源,熱油循環效率高,減少加熱設備,同時,可根據反應筒的規格進行外部改造,加工方便,適用于在現有的反應筒上進行加裝改造即可實現。另外,通過增大內加熱盤管之間的間距,使得槳葉攪拌粘稠性高的物料時,攪拌效果更均勻,解決了現有攪拌效果差的問題。
文檔編號B01J19/18GK203075951SQ20122075106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31日
發明者陳志紅, 龍偉新 申請人:中山市科田電子材料有限公司
網友詢(xun)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