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多相態餐飲油煙的組合處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多相態餐飲油煙的組合處理方法一將包含了氣、液固三相的餐飲廚房外排油煙先通入盛有馴化后的活性污泥洗滌槽中進行自激洗滌,然后再經裝填木炭吸附劑的填料塔進行吸附處理,實現油煙氣固、氣液、氣氣多相態污染物分離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食用油消費量達到1900萬噸,這些油在烹飪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油煙。目前我國家庭廚房擁有量已達3. 5億多個,并且正以每年1300萬個廚房的速度遞增。在國內注冊住宿型酒店和餐飲業法人單位約10萬個,企業職工食堂約460. 9萬個,各類學校食堂約10萬個,每天排放的油煙,已成大氣污染不容忽視的重要源頭。目前,油煙污染已成為城市 居民環保投訴的熱點之一,已占總環保投訴的40%以上。因此,有效治理餐飲油煙污染對改善城市空氣質量,保護居民身心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油煙是食用油和食物在加熱條件下形成的產物,主要由食油及食物本身所含脂質的熱氧化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油氣、蛋白質、氨基酸等物質發生米拉德反應的中間產物與終產物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二次反應物形成以固態、液態和氣態存在的氣溶膠。目前,市場上主要采用工業通風除塵技術來處理油煙,主要類型有機械式、過濾式、靜電式、濕式、復合式等,這些技術開發成本低、見效快,在控制餐飲油煙中油煙顆粒物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被捕集下來的固、液油煙污染物粘度大、附著力強,致使分離設備和管道堵塞,阻力增大,頻繁更換濾料,造成設備連續有效的作用時間短、維護清理和運轉費用高、易于二次污染等難題,而且這些技術對油煙中揮發性氣體處理效果普遍不佳;國外以熱氧化焚燒法和催化凈化法為主的物理化學方法由于難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解決安全性問題而制約其推廣應用。因此,根據油煙包含多相態的目標污染物的特點,應用新的廢氣治理理論原理,開發新型專用油煙治理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活性污泥自激洗滌與木炭吸附組合處理多相態餐飲油煙的方法。具體步驟為
(I)活性污泥洗脫作用將油煙廢氣以自激洗滌方式進入活性污泥池,液固油份污染物首先通過活性污泥吸附、攔截和碰撞作用從氣體中洗脫而進入活性污泥表面,然后與污泥中微生物起生物化學反應生成小分子物質(co2、H2o等),一些難降解物與微生物代謝產物一起形成剩余污泥排出。(2)木炭吸附作用經步驟(I)洗脫處理的油煙再進入木炭填料吸附床,氣態異味油煙揮發性污染物與木炭表面接觸,經氣固傳質過程進入木炭空隙通道并被吸附吸附在空隙通道內表面與氣體分離;木炭吸附飽和后更換,做燃料或直接填埋處理。本發明抗沖擊強度高、能耗低、性價比高、安裝調試方便、運行安全及無二次污染。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 1)將某高校食堂油煙廢氣以自激洗滌方式進入活性污泥池,液固油份污染物首先通過活性污泥吸附、攔截和碰撞作用從氣體中洗脫而進入活性污泥表面,然后與污泥中微生物起生物化學反應生成小分子物質(co2、H2o等),一些難降解物與微生物代謝產物一起形成剩余污泥排出;
(2)經步驟(I)洗脫處理的油煙再進入木炭填料吸附床,氣態異味油煙揮發性污染物與木炭表面接觸,經氣固傳質過程進入木炭空隙通道并被吸附吸附在空隙通道內表面與氣體分離;木炭吸附飽和后更換,做燃料或直接填埋處理;
食堂外排餐飲油煙總油份濃度在4-15 mg/m3,經該組合方法處理油煙液固油份污染物去除率達95%,氣態異味油煙揮發性污染物去除率達90%。
權利要求
1. 一種餐飲油煙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為 (1)將油煙廢氣以自激洗滌方式進入活性污泥池,液固油份污染物首先通過活性污泥吸附、攔截和碰撞作用從氣體中洗脫而進入活性污泥表面,然后與污泥中微生物起生物化學反應生成小分子物質,一些難降解物與微生物代謝產物一起形成剩余污泥排出; (2)經步驟(I)洗脫處理的油煙再進入木炭填料吸附床,氣態異味油煙揮發性污染物與木炭表面接觸,經氣固傳質過程進入木炭空隙通道并被吸附吸附在空隙通道內表面與氣體分離;木炭吸附飽和后更換,做燃料或直接填埋處理。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相態餐飲油煙的組合處理方法。將油煙廢氣以自激洗滌方式進入活性污泥池,液固油份污染物先通過活性污泥吸附、攔截、碰撞作用從氣體中洗脫而進入活性污泥表面,然后與污泥中微生物起生物化學反應生成小分子物質,一些難降解物與微生物代謝產物一起形成剩余污泥排出;經洗脫處理的油煙再進入木炭填料吸附床,氣態異味油煙揮發性污染物與木炭表面接觸,經氣固傳質過程進入木炭空隙通道并被吸附吸附在空隙通道內表面與氣體分離;木炭吸附飽和后更換,做燃料或直接填埋處理。本發明處理油煙液固油份污染物去除率達95%,氣態異味油煙揮發性污染物去除率達90%;且抗沖擊強度高、能耗低、性價比高、安裝調試方便、運行安全及無二次污染。
文檔編號B01D53/04GK102847410SQ20121037389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4日
發明者廖雷, 周江喜, 楊威, 嚴凱 申請人: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