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頂蓋上設有進水口和動力裝置,頂蓋下設有處理裝置,處理裝置下連接有出水口,處理裝置由分離設備和過濾設備組成,分離設備與過濾設備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完成的過濾裝置,分離設備與過濾設備之間設有連接通道,在該裝置中設有分離設備和過濾設備可有效降低絮體空隙率,提高絮體密度,而絮體球形度的提高使其成長粒徑得以增大,從而絮體沉速增大,表面負荷提升;高密度絮體懸浮層中,大顆粒絮體具備較高的吸附勢,有效強化了初始粒子及微絮體的接觸絮凝作用,保障了出水水質;低含水率。
【專利說明】
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絮凝裝置,具體涉及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全國95%的城鎮自來水廠均采用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的傳統工藝,到2011年底,全國設市城市供水綜合能力已達到25000萬m3/d,各地生活用水量普遍呈現高速增長趨勢。當前,集中式大規模水處理系統在國內應用較為普遍。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水處理方式凸現出了長距離輸水水質惡化,管網漏失嚴重,管網基建投資和運行成本高昂等問題。在此種背景下,國內外專家學者紛紛提出了分散式水處理的思想,水處理工藝的設備化,小型化已經成為水處理技術的一種發展趨勢。
[0003]隨著粒徑的增大,絮體顆粒的密度迅速降低。隨著粒徑的增大,顆粒的沉降速度不斷增大。因此,在常規處理工藝中,為了獲得較高的沉淀效率,希望絮體能成長為較大粒徑的顆粒,以此來提高絮體的自由沉降速度,常規絮凝反應中,隨著顆粒粒徑的增大,絮體顆粒的密度成指數降低,相應的絮體顆粒的含水率增大,沉泥的體積增大,從而加大了泥處理設施的負荷,絮體顆粒的粒徑不能無限增大,在相同的化學反應條件下,絮體顆粒的最大成長粒徑受攪拌強度的制約。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絮凝效果好,出水質量高的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頂蓋上設有進水口和動力裝置,頂蓋下設有處理裝置,處理裝置下連接有出水口,處理裝置由分離設備和過濾設備組成,分離設備與過濾設備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完成的過濾裝置,分離設備與過濾設備之間設有連接通道,該通道上部連接分離設備下部連接過濾設備,分離設備后連接分離區,分離區與連接通道相互導通;
[0006]過濾設備由若干組過濾網組成,該過濾網為旋轉過濾網,過濾設備后連接排水管。
[0007]所述的分離設備為泥水分離設備。
[0008]所述的連接通道為環形連接通道。
[0009]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在該裝置中設有分離設備和過濾設備可有效降低絮體空隙率,提高絮體密度,而絮體球形度的提高使其成長粒徑得以增大,從而絮體沉速增大,表面負荷提升;高密度絮體懸浮層中,大顆粒絮體具備較高的吸附勢,有效強化了初始粒子及微絮體的接觸絮凝作用,保障了出水水質;低含水率、高球形度的加載絮體于污泥濃縮區進行壓實沉降,排泥含水率進一步降低,在保證出水水質的前提下極大提高了處理負荷,大幅度減小了工藝占地面積,同時有效提高了排泥含固率,實現了污泥減量。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1 ]圖中:I為頂蓋,2為分離設備,3為排水管,4為過濾設備,5為連接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3]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頂蓋I上設有進水口和動力裝置2,頂蓋I下設有處理裝置,處理裝置下連接有排水管3,處理裝置由分離設備2和過濾設備4組成,分離設備2與過濾設備4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完成的過濾裝置,分離設備2與過濾設備4之間設有連接通道5,該通道上部連接分離設備2下部連接過濾設備4,分離設備2后連接分離區,分離區與連接通道5相互導通,過濾設備4由若干組過濾網組成,該過濾網為旋轉過濾網,過濾設備4后連接排水管,分離設備2為泥水分離設備,連接通道5為環形連接通道,旋轉過濾網對應設置有沖洗裝置,沖洗裝置沖洗旋轉過濾網,沖洗過旋轉過濾網的廢水由排水管3排除。
【主權項】
1.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頂蓋上設有進水口和動力裝置,頂蓋下設有處理裝置,處理裝置下連接有出水口,處理裝置由分離設備和過濾設備組成,分離設備與過濾設備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完成的過濾裝置,分離設備與過濾設備之間設有連接通道,該通道上部連接分離設備下部連接過濾設備,分離設備后連接分離區,分離區與連接通道相互導通; 過濾設備由若干組過濾網組成,該過濾網為旋轉過濾網,過濾設備后連接排水管。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離設備為泥水分離設備。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一體化自造粒加載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通道為環形連接通道。
【文檔編號】C02F9/04GK205419994SQ201620150058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9日
【發明人】王敏, 張剛, 孟衛莉, 戴家鳳
【申請人】江蘇新天鴻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