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單泵全負壓流體處理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流體凈化設備,特指一種單泵全負壓流體處理設備,可廣泛用于工業循環水,民用循環水,環境工程、電力、化工、輕工、輕紡、食品加工、冶金、中央空調等領域。
背景技術:
在現代工業循環水流體處理設備中,所有設備都是以正壓方式運行,這類產品在流體處理設備為圓形或球形時,其受力結構都不如以負壓運行更為合理,采用負壓設計更加有利于圓形、球形的流體處理設備結構受力,更有利于設備的安全運行。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是提供一種帶反沖系統單泵全負壓運行的流體處理設備,該設備主要是從設備的結構受力方面考慮,將泵安裝在流體處理設備的運行出口管路上,和反沖出口管路上,使單泵帶反沖系統的流體處理設備腔室內不管是運行時或是反沖洗時都處于一種負壓的工作狀態,對圓形或球形的流體處理設備來說有其重要意義,可使設備運行及反沖時更加安全。技術方案本發明分兩部分組成即運行部分和反沖部分如結構
圖1,運行部分為——流體入口管道(1)接運行入口控制閥O),閥O)另一端接運行入口管道(3),管道(3)另一端接流體處理設備(4)待處理腔室,然后從流體處理設備已處理腔室開口接運行出口管道 (19),管道(19)另一端接運行出口控制閥00),閥00)另一端接運行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 (21),管道另一端接運行泵入口三通(8),三通(8)其中一個開口接運行泵入口管道 (9),管道(9)另一端接運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管道(11),管道(11)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2)其中一個開口接流體出口控制閥入口管道(22),管道02)另一端接流體出口控制閥(23),閥03)另一端接流體出口管道04);反沖系統部分結構是——反沖管道(16)接反沖入口控制閥(17),閥(17)另一端接反沖入口管道(18), 管道(18)另一端接流體處理設備(4)已處理腔室,從流體處理設備(4)待處理腔室上開口接反沖出口管道(5),管道(5)另一端接反沖出口控制閥(6),閥(6)另一端接反沖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7),管道(7)另一端接運行泵入口三通(8)余下一個開口,三通(8)其中一個開口接運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運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管道(11),管道(11)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2)其中一個開口接排污閥入口管道(13),管道(13)接排污閥(14),閥(14)另一端接排污管道(15),反沖系統結構完成后,在流體處理設備最高位置裝排氣閥05)。在工業循環水,臨床醫學,中央空調,民用循環水等領域的流體凈化系統中,該設備可作為旁流式水處理設備并聯到各循環水系統中使用。
在食品,環境工程等領域的流體凈化系統中,該設備也可作為直流式流體處理設備串聯到各系統中使用。本發明在流體處理設備中,有一大創新在單泵式帶反沖洗流體處理設備中,該發明不管在運行狀態還是在反沖狀態都使流體處理設備腔體內處于一種負壓的工作狀態,從而使圓形、球形流體處理設備處于一種更合理的受力狀態,使設備運行更安全。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2是本發明在工業循環水中作為旁流式水處理設備應用的結構圖(或稱并聯水處理方式)圖3是本發明在環境工程中作為直流式水處理設備的結構圖(或稱串聯水處理方式)圖4是本發明在氣體(空氣)凈化系統中作為串聯直流式流體處理設備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中,流體入口管道(1),運行入口控制閥O),運行入口管道(3),流體處理設備(4),反沖出口管道(5),反沖出口控制閥(6),反沖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7)、運行泵入口三通(8),運行泵入口管道(9),運行泵(10),運行泵出口管道(11),運行泵出口三通(12), 排污閥入口管道(13),排污閥(14),排污管道(15),反沖管道(16),反沖入口控制閥(17), 反沖入口管道(18),運行出口管道(19),運行出口控制閥(20),運行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 (21),流體出口控制閥入口管道(22),流體出口控制閥(23),流體出口管道(M),排氣閥 (25)。在圖1中,本發明由運行系統部份和反沖系統兩大部分組成,該發明運行系統部份結構為——流體入口管道(1)接運行入口控制閥(2),閥(2)另一端接運行入口管道(3), 管道C3)另一端接流體處理設備(4)待處理腔室,從流體處理設備已處理腔室上開口接運行出口管道(19),管道(19)另一端接運行出口控制閥(20),閥00)另一端接運行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21),管道另一端接運行泵入口三通(8),三通(8)其中一個開口接運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運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管道 (11),管道(11)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2)其中一個開口接流體出口控制閥入口管道(22),管道02)另一端接流體出口控制閥(23),閥03)另一端接流體出口管道04);本發明反沖洗系統部分結構為——反沖管道(16)接反沖入口控制閥(17),閥(17) 另一端接反沖入口管道(18),管道(18)另一端接流體處理設備已處理腔室,然后從流體處理設備(4)待處理腔室上開口接反沖出口管道(5),管道(5)另一端接反沖出口控制閥(6),閥(6)另一端接反沖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7),管道(7)另一端接運行泵入口三通 (8),三通⑶其中一個開口接運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運行泵(10),泵(10) 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管道(11),管道(11)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 其中一個開口接排污閥入口管道(13),管道(13)另一端接排污閥(14),閥(14)另一端接排污管道(15)至此反沖系統結構完畢;在流體處理設備(4)最高位置安裝排氣閥(25),整臺設備組裝完成。
本發明在工業循環水系統中是這樣實施和運行的1.如圖2所示,將圖1結構中流體入口管道⑴與流體出口管道04)分別與工業循環水管道H相連,并聯后做成一臺旁流水處理設備,當要對循環管道H內的水進行處理時,先關閉閥(6)、閥(17)、閥(14),開啟閥(2)、閥(20)、閥(2 ,啟動泵(10)。循環水從管道(1)流入,經由閥(2)—管道(3)—流體處理設備⑷一管道 (19)—閥00)—管道—三通(8)—管道(9)—運行泵(10)—管道(11)—三通 (12)—管道02)—閥03)—管道04)—返回循環管道H。這時經處理的水匯入循環水管道,循環水內管道的各種雜質、懸浮物微生物、菌類等物質不斷被截留到流體處理設備內,使其各種雜質不易沉積在熱交換管道的表面,從而達到節能增效的目的。2、本發明在工業循環水中反沖洗實施的過程如圖2所示,本發明在運行過一段時間后,循環水管道內的雜質不斷被截留到該流體處理設備中,從而造成流體處理設備內待處理腔室與已處理腔室的壓力差不斷上升,設備處理能力下降,設備需要反沖洗,這時應先停止泵(10),關閉閥O)、閥(20)、 閥(23),開啟閥(17)、閥(6)、閥(14),啟動泵(10)。這時反沖流體從管道(16)進入,經由閥(17)—管道(18)—流體處理設備⑷一管道(5)—閥(6)—管道(7)—三通⑶一管道(9)—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13)—閥(14)—排污管道(15)。整個反沖洗過程完成,在流體處理設備(4)中的雜質被排出,設備處理效率得到恢復。本發明在環境工程中作為(串聯)直流式流體處理設備是這樣實施的1.如圖3所示,因管道C3)與管道(5)在同一流體處理設備(4)待處理腔室,根據流體的特點,管道(3)與管道(5)可共同擁有一個開口,〔減少開口可使在流體處理設備 (4)上的結構應力更加合理,設備安全系數更高〕。故管道(3)可在管道(5)上開口安裝,管道(5)也在可以管道(3)上開口安裝,現將管道(3)安裝在管道(5)上,E1為單向止回閥, F1為Y型過濾器,產生結構圖3,其結構圖3的各種閥門、泵的邏輯順序關系與本發明結構圖1完全一致。當池塘G中的水需要進行凈化時,先關閉閥(6)、閥(17)、閥(14),開啟閥O)、閥 00)、閥(23),啟動泵(10),這時水從池塘G中進入單向止回閥E1,經由Y型過濾器&—管道(1)—閥⑵一管道(3)—流體處理設備⑷一管道(19)—閥OO)—管道—三通 ⑶一管道(9)—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02)—閥03)—管道04)— 返回池塘G中。這時經處理后的水得到凈化,水中懸浮物及各種雜質得以去除。各種雜質、黏泥等不斷被截留在流體處理設備內。2.本發明在環境工程中的反沖洗過程如圖3所示,本發明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截留在流體處理設備 (4)內雜質會越來越多,流體處理設備內待處理腔室與已處理腔室壓力差會越來越大, 設備效率下降,需要反沖洗恢復設備工作效率,這時停止泵(10),關閉閥O)、閥(20)、閥 (2 ,開啟閥(6)、閥(17)、閥(14),再啟動泵(10),這時反沖洗水進入管道(16),流徑閥 (17)—管道(18)—流體處理設備⑷一管道(5)—閥(6)—管道(7)—三通⑶一管道(9)—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13)—閥(14)—排污管道(15)。整個反沖洗過程完成,在流體處理設備(4)內的雜質被排除,設備效率得以恢復。本發明在氣體(空氣)中作為串聯流體處理設備是這樣實施的1.如圖4結構圖1的排氣閥05)改為排水閥05),并安裝在流體處理設備(4) 的最底位置。因管道C3)與管道( 在同一等壓腔室,管道(3)與管道( 可擁有同一個開口,所以管道(3)可安裝在管道(5)上,管道(5)也可安裝在管道(3)上;管道(18)與管道(19)也在同一等壓腔室上,同理管道(18)可安裝在管道(19)上,管道(19)也可安裝在管道(18)上,現將管道(3)安裝在管道(5)上,管道(18)安裝在管道(19)上,其余結構不變,產生結構圖4,其結構圖4運行時,各泵、閥門的邏輯順序與本發明結構圖1完全一致。 將管道1與送風管T1相接,管道04)與回風管T2相接。當房間M內的空氣被污染需要凈化時,先關閉閥(6)、閥(14)、閥(17),開啟閥 (2)、閥(20)、閥(23),再啟動泵(10),空氣從房間M進入送風管T1經由管道(1)—閥(2)— 管道⑶一流體處理設備⑷一管道(19)—閥OO)—管道—三通⑶一管道(9)— 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02)—閥03)—管道04)—回風管道T2—返回房間M,不斷循環后,房間空氣將得到凈化。2、本發明在空氣中反沖洗過程如圖4所示,當流體處理設備內的灰塵被截留得越來越多時,流體處理設備 (4)內待處理腔室與已處理腔室的壓差會越來越大,設備效率下降,設備需要反沖洗,這時, 關閉泵(10),閥(2)、閥(20)、閥(2 ,開啟閥(6),閥(14)、閥(17),再啟動泵(10),這時反沖氣體進入管道(16),經由閥(17)—管道(18)—流體處理設備⑷一管道(5)—閥 (6)—管道(7)—三通⑶一管道(9)—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13)— 閥(14)—管道(1 —收集回收池W,反沖過程結束,在流體處理設備(4)內的灰塵、污染物排去整個循環系統,設備使用效率得以恢復。
權利要求
1.一種單泵全負壓流體處理設備,主要包含有運行入口控制閥,運行出口控制閥,運行泵,流體出口控制閥,反沖入口控制閥,反沖出口控制閥,排污閥,排氣閥,其特征在于該單泵流體處理設備在運行時和反沖洗時流體處理設備腔體內都是在一種負壓的工作狀態下進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全負壓流體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運行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與反沖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及運行泵入口管道共用一個運行泵入口三通;流體出口控制閥入口管道與排污閥入口管道及運行泵出口管道也共用一個運行泵出口三通;運行泵安裝在運行泵入口三通和運行泵出口三通之間的管路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全負壓流體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運行系統結構部分與反沖系統結構部分完全層疊相同及運行流體與反沖流體運動方向完全相同的部位是運行泵入口 三通接運行泵入口管道,運行泵入口管道另一端接運行泵,運行泵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管道,運行泵出口管道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三通。
4.根據權利要1所述的一種全負壓流體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運行系統部分結構是——流體入口管道⑴接運行入口控制閥O),閥⑵另一端接運行入口管道(3),管道 (3)另一端接流體處理設備(4)待處理腔室,從流體處理設備(4)已處理腔室開口接運行出口管道(19),管道(19)另一端接運行出口控制閥(20),閥00)另一端接運行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21),管道另一端接運行泵入口三通(8),三通(8)其中一個開口接運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運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管道(11),管道(11)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 其中一個開口接流體出口控制閥入口管道(22),管道02)另一端接流體出口控制閥03),閥03)另一端接流體出口管道04);反沖系統部份結構是——反沖管道(16)接反沖入口控制閥(17),閥17另一端接反沖入口管道(18),管道(18)另一端接流體處理設備已處理腔室,從流體處理設備(4)待處理腔室開口接反沖出口管道(5),管道(5)另一端接反沖出口控制閥(6),閥(6)另一端接反沖出口控制閥出口管道(7),管道(7)另一端接運行泵入口三通(8),三通(8)其中一個開口接運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運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運行泵出口管道 (11),管道(11)接運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2)其中另一開口接排污閥入口管道(13), 管道(13)另一端接排污閥(14),排污閥(14)另一端接排污管道(15)。
5.根據權力要求1所述的一種全負壓流體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處理的流體為液體時,在流體處理設備(4)頂部裝排氣閥05);處理的流體為氣體則將排氣閥05)改為排水閥0 安裝在流體處理設備的底部位置。
全文摘要
一種單泵全負壓流體處理設備,主要包含有運行入口控制閥,運行出口控制閥,運行泵,流體出口控制閥,反沖入口控制閥,反沖出口控制閥,排污閥,排污管道,排氣閥,其特征在于該單泵流體處理設備不管是在運行或反沖洗時流體處理設備腔體內都是處于一種負壓運行狀態。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一種新的結構使單泵帶反沖系統流體處理設備不管是在運行狀態還是反沖狀態,流體處理設備都是處于一種負壓的工作狀態,該種結構對圓型、球型設計的流體處理設備而言,從結構力學上來說設備結構受力更加合理,設備運行和反沖洗時更加安全。
文檔編號C02F1/00GK102234137SQ20101015721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28日
發明者馮軍, 朱永文, 李昌平, 胡志國, 顏建平 申請人: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