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處理工藝,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生活污水處理工藝,主要應用于住宅小區、辦公樓、學校、賓館、醫院、休閑場所以及偏遠的集鎮的生活污水處理。
目前對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有一是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該種方法雖能使污水達標排放,但投資大,運轉費用高,需要長距離的輸送管道;二是無動力生化處理,該種方法由于氧化池內所需要的氧氣不足,常需加大氧化池的容積,雖運轉費用小,但占地面積大,出水水質較差,難以達標。三是增氧生化處理,該種方法為提高處理效率,進行動力供氧,雖處理后的水質較好,但是動力供氧能耗較高,運轉和維護費用高。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藝更趨合理的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該工藝運行穩定、安全可靠,投資少,運轉費用低,不占地表面積,運行時對周圍環境無影響。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它包括A初沉由管道輸送的生活污水流入初沉池,初沉池內設置有格柵篩網,污水在初沉池內的有效停留時間為1.5~2.5小時,初沉池頂部置排氣管,污水由初沉池自流入調節池;B調節由上述A工序的污水進入調節池進行均質和沉淀,污水在調節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2.5~3.5小時,調節池頂部置有排氣管;C水解酸化由上述B工序的污水流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內置有填料,污水中的兼性菌和專性厭氧菌附著在填料上生長,并吸附著水中的污染物,對污染物進行降解,污水在水解酸化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10~14小時,水解酸化池的頂部置有排氣管;D接觸氧化由上述C工序的污水入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內置有填料,同時利用太陽能發電和自然風力發電供氧裝置供氧,使好氧微生物在填料上生長,降解有機物,污水在接觸氧化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4~6小時,池的頂部置有排氣管;E二次沉淀經D工序的污水流入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底為傾斜式,將污水中的老化脫落的生物膜沉淀下來,部分污泥回流入接觸氧化池,污水在二次沉淀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1.5~2小時,表面水力負荷為1.2m3/m2·H,池頂部置有排氣管。
為便于污泥的清理,上述水解酸化池中央置有中心桶。
上述初沉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次沉淀池頂部的排氣管道相聯通并引至樓頂,排放廢氣。
上述初沉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次沉淀池均置于地面下。
上述太陽能發電和自然風力發電供氧裝置,由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機、穩壓器、蓄電瓶、報警監控器、氣壓自控器、直流空氣泵組成。
上述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內填料為彈性填料。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1、采用太陽能發電和自然風力發電供氧,節約能源,降低運轉費用。
2、初沉池、調節均質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次沉淀池均置于地面下,不占地表面積,運行時對周圍環境無影響。
3、采用調節池對污水進行均質和沉淀,減少后道工序的沖擊負荷。
4、該工藝運行穩定安全可靠,投資少,處理后的水質達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88的一級排放標準。
圖1是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圖;圖2是圖1中太陽能發電和自然風力發電供氧裝置框圖。
由圖1、圖2所示,一種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它包括A初沉由管道輸送的生活污水流入初沉池,初沉池內設置有格柵篩網,將粗大顆粒和懸浮物截留,污水在初沉池內的有效停留時間為1.5~2.5小時,池頂部置有排氣管,污水由初沉池自流入調節均質池;B調節由上述A工序的污水進入調節池進行均質和沉淀,以減少后道工序的沖擊負荷,污水在調節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2.5~3.5小時,池頂部置有排氣管;C水解酸化由上述B工序的污水流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內置有彈性填料,污水中的兼性菌和專性厭氧菌附著在填料上生長,并吸附著水中的污染物,對污染物進行降解,使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降解成小分子的有機物,部分降低水中的COD,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能,污水在水解酸化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10~14小時,為排出降解時產生的甲烷氣,在池的頂部置有排氣管,為便于污泥的清理,上述水解酸化池中央置有中心桶;D接觸氧化由上述C工序的污水入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內置有彈性填料,在供氧的情況下,使好氧微生物在填料上生長,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吸附水中的有機物,利用自身的酶將有機物分解,利用太陽能發電和自然風力發電供氧裝置供氧,污水在接觸氧化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4~6小時,在池的頂部置有排氣管,接觸氧化池內由于供氧,從排氣管排出的廢氣會帶動水解酸化池內甲烷氣的排放;E二次沉淀由上述D工序的污水流入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池底為傾斜式,將污水中的老化脫落的生物膜沉淀下來,部分污泥回流入接觸氧化池,以增加接觸氧化池中的污泥濃度,從而增加接觸氧化池中的微生物菌種量,使好氧階段運行更穩定,又可消耗污泥,減少污泥排放量,污水在二次沉淀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1.5~2小時,表面水力負荷為1.2m3/m2·H,池頂部置有排氣管。
上述初沉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次沉淀池均置于地面下。
上述初沉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次沉淀池頂部的排氣管道相聯通并引至樓頂,排放廢氣。
上述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系統由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機、穩壓器、蓄電瓶、報警監控器、氣壓自控器、直流空氣泵組成。利用自然太陽光能和自然風力進行發電(發電機安裝在樓頂,一般在五層以上),采用市售的太陽能發電機和風力發電機(額定功率按實際所需功率而定)發出的電經穩壓器輸入蓄電瓶(電瓶電壓12~24V),太陽能發電機和風力發電機正常工作時,發出的電經穩壓后直接供給直流空氣泵,余電被蓄電瓶儲蓄,當陰雨天氣、光線不足和風量很小時,由蓄電瓶提供電源使直流空氣泵正常工作,直流空氣泵采用MPQ-905~906A,為防止直流空氣泵發生故障停運或電壓偏低時供氣不足,在直流空氣泵上安裝有報警監控器、氣壓自控器,便于即時維修處理,以保證正常向接觸氧化池內供氧。
經本發明的工藝處理原污水水質COD為350mg/l、BOD5為260mg/l、SS為350mg/l,經處理后的水質達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88的一級排放標準,其數據如表1。
表1工藝處理效果監測表 注表1中的數據為30次監測效果的算術平均值。
權利要求
1.一種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包括初沉、調節、水解酸化、接觸氧化、二次沉淀,其特征在于接觸氧化階段向接觸氧化池內供氧采用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供氧裝置,其工序如下A初沉由管道輸送的生活污水流入初沉池,初沉池內設置有格柵篩網,污水在初沉池內的有效停留時間為1.5~2.5小時,初沉池頂部置排氣管,污水由初沉池自流入調節池;B調節由上述A工序的污水進入調節池進行均質和沉淀,污水在調節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2.5~3.5小時,調節池頂部置有排氣管;C水解酸化由上述B工序的污水流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內置有填料,污水中的兼性菌和專性厭氧菌附著在填料上生長,并吸附著水中的污染物,對污染物進行降解,污水在水解酸化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10~14小時,水解酸化池的頂部置有排氣管;D接觸氧化由上述C工序的污水入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內置有填料,同時利用太陽能發電和自然風力發電供氧裝置供氧,使好氧微生物在填料上生長,降解有機物,污水在接觸氧化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4~6小時,池的頂部置有排氣管;E二次沉淀經D工序的污水流入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底為傾斜式,將污水中的老化脫落的生物膜沉淀下來,部分污泥回流入接觸氧化池,污水在二次沉淀池內有效停留時間為1.5~2小時,表面水力負荷為1.2m3/m2·H,池頂部置有排氣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水解酸化池中央置有中心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初沉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次沉淀池頂部的排氣管道相聯通并引至樓頂,排放廢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初沉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次沉淀池均置于地面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供氧裝置由太陽能發電機和風力發電機、蓄電瓶、報警監控器、氣壓自控器、直流空氣泵組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內填料為彈性填料。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節能型地埋式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包括初沉、調節、水解酸化、接觸氧化、二次沉淀,接觸氧化階段向接觸氧化池內供氧采用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供氧裝置,經處理后的水質達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88的一級排放標準,該工藝運行穩定、安全可靠,投資少,運轉費用低,不占地表面積,運行時對周圍環境無影響。
文檔編號C02F3/02GK1354144SQ0113802
公開日2002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24日
發明者徐祥圣 申請人:徐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