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冷暖風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762809閱讀:23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冷暖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冷暖風裝置的,特別是關于通過讓冷氣或暖氣向地面下循環而取暖或降溫的裝置。
背景技術
將暖風或冷風吹到地下并使其循環,作為取暖或制冷的手段,是鋪設擁有一定的空氣對撞空間的空氣循環通道,并在地下鋪設空氣循環通道的同時,使此空氣循環通道的空間內部吹出暖風或冷風,形成去程管,與所配設的吸收內部空氣的回程管構成系統。
上述的以往技術,是根據由去程管吹出的暖風或冷風而對地面進行加溫或降溫的構造,所以,由去程管吹出的暖風或冷風在空氣循環通道中必須進行充足的熱交換方可,因而,空氣循環通道內的空氣對撞空間的空氣流動就非常重要。
但是,吹向空氣循環通道內的暖風或冷風,首先要將空氣循環通道內的空氣進行加溫或冷卻,根據此空氣循環通道中的空氣對地面加熱或冷卻,而使室內的冷暖效果達到可能,為此,根據在空氣循環通道內形成的空氣對撞空間的容積多少至關重要,故不得不調整由去程管吹出的風量、或由回程管吸收進的空氣量,加之這種調整是十分微妙的,另外,地面多是混凝土的,而恰恰這種使用混凝土地面的構造是十分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故研制一種新型的冷暖風裝置已克服現存問題十分必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彌補了上述諸項不足之處,其目的是不利用空氣循環通道而依靠暖風或冷風來達到取暖或降溫,即使是混凝土構造的地面亦同樣可以提供可能利用的冷暖風裝置。
本發明所述的冷暖風裝置,由雙層結構管形成的循環用管道埋設于地面下,兩相近循環用管道間具有間距,上述循環用管道的內管,是在其主體上穿設貫通孔的同時,將其端頭堵塞封閉的管子所構成;上述循環用管道的外管,是用將端頭堵塞封閉的金屬制的管子形成的外管;外管將內管套裝于體內形成雙層結構。
本發明所述的冷暖風裝置,內管以及外管的雙層構造管形成的循環用管道,具有間隔的埋設于地面下,將熱交換器的噴出端與內管連接形成去程,將熱交換器的吸收端與外管連接形成回程,內管是在其主體上具有穿設貫通孔的同時,用端頭封閉的管子構成內管;外管是用將端頭封閉的金屬制的管子形成的外管。
本發明所述的冷暖風裝置,由有內管和外管的雙層結構管具有間距的埋設于地面下形成循環用管路,由連接于內管的內側分支管與連接于外管的外側分支管構成雙層管頭,和向此雙層管頭噴出或吸收暖風或冷風的熱交換器所構成;把循環管路相互具有間距的埋設于地面,將熱交換器的噴出側與雙層管頭的內側分支管連接,由內管構成去程;將熱交換器的吸收端與雙層管頭的外側分支管連接,由外管構成回程;內管是在其主體上穿設具有一定間距的貫通孔的同時,將端頭封閉構成內管;外管是采用將端頭封閉的金屬制的管子形成的外管。
本發明所述的雙層管頭和循環用管路中的內管與內側分支管之間以及外管與外側分支管之間,分別通過石棉混凝土管連接。
本發明所述的內管的貫通孔,是向上設置于外管內部。
本發明所述的內管是其外側表面附著有沙子的內管。
本發明所述的內管是裝載于外管的內側底面上。
本發明所述的熱交換器是電器空調裝置。
根據上述構成,暖風或冷風通過內管而提供給地下,此間的暖風或冷風在通過內管和外管中間的空隙后返回,因而沒有必要在構成地面結構的混凝土等材料的內部形成空間,并且從外管釋放出的熱量可以使地面加溫,或從外管吸收儲存在地下的熱量而達到冷卻地面的效果。
根據上述構成,一般情況下可利用由空調裝置的熱交換器所吹出的暖風或冷風,作為由地下來的暖氣或冷氣裝置來運轉。另外,如外管是金屬制的話,熱傳送可得到提高,從而可提高冷暖風的效率。
根據上述構成,供冷、熱風循環的循環管可以分別對供給端和吸收端加以區分并連接內管和外管。而且可防止供給端同吸收端的空氣混合,因此可以使空氣進行循環。上述發明中,雙層管頭和循環管路的內管和內側分支管、外管和外側分支管間推薦使用軟管連接。這種結構使得在混凝土中鋪設時,即便精度上略有降低也不致影響本發明的效果。
上述各發明中,在內管上穿設的貫通孔應在外管內部朝上方設置。因為內管在外管內部沒有支撐,而是直接放置在外管的內部底面上,因此在內管的上方會存在空隙,這使得空氣循環的通道得以確保,從貫通孔中噴出的空氣在空隙部分擴散并流動。噴出的冷、熱風經過空隙部分達到外管的上側,可以對最接近地表的外管上側進行冷卻或加熱。
內管的外側表面可以用沙子包裹,這樣不僅可以達到保溫的效果,由于沙子自身的放射遠紅外線特性,又可以達到更佳更有效率的暖機效果。另外,可以在外管內部采取方法將內管支撐起來,也可以單純將內管放置在外管的內側底面上。這種結構可以很好的降低鋪設費用。熱交換器也可以使用空調機等空調電器。這種構成可以更好的利用已經安裝完畢的空調裝置。
本發明不必使用空氣循環板即能讓空氣循環。因為省略的空氣循環板,可以使地板的高度降低,節省空間。
在使用混凝土進行澆注的情況下,以往使用空氣循環板的空調裝置將無法完全避免水泥流入空氣循環板的內部空隙,因此在安裝時的難度相當大。本發明的空調裝置不使用空氣循環板,因此不會發生上述問題。而且,空氣的循環使由雙層構造的循環管路來實現的,向循環管路中供給或吸出空氣使用了雙層管頭,可以很好的避免水泥的流入。因此在使用混凝土澆注的地面上也可以安裝本發明。


本發明共有10張附圖,其中附圖1是冷暖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冷暖風裝置中冷暖空調系統結構示意圖附圖3是冷暖風裝置中循環管路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循環管路中IVA-IVA橫斷面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循環管路中IVB-IVB縱斷面結構示意圖附圖6是雙層管頭結構示意圖附圖7是雙層管頭零件組裝結構示意圖附圖8是循環管路和雙層管頭的內部結構示意圖附圖9是循環管路和雙層管頭的外部結構示意圖附圖10是循環管路的內管用沙子包裹結構示意中1、循環管路 2、雙層管頭 3、立管 4、去程管5、回程管 6、熱交換器 6a、室內機 6b、室外機 11、內管12、外管 13、封閉帽 14、貫通孔 15、封閉帽 16、空隙空間17、沙子 21、內側分支管 22、外側分支管 23、24封閉帽 25、連接件26、直管 27、三通 28、連接件 29a、29b軟管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條件進行說明。本實施條件如圖1所示,地板A的下方是混凝土B澆注的地面構造C,在混凝土B內鋪設了雙層構造的循環管路1。此循環管路1鋪設于地板A的下方,以適當間隔平行鋪設,各循環管路1的間隔應在25cm~30cm之間。循環管路1同雙層管頭2連接,雙層管頭2同過立管3同熱交換器連接。立管3在途中分離為內管4和外管5,內管4連接熱交換器的送風口構成去程管4;外管5連接熱交換器的吸風口構成回程管5。
如圖2所示,熱交換器6可以使用由室內機6a和室外機6b構成的空調機系統,也可以使用諸如熱水鍋爐之類的加熱裝置。只要具備可以吸引周邊或指定空間內的空氣,將其加熱或冷卻后送出冷、熱風的功能,就可以作為熱交換器6來使用。去程管4和熱交換器6之間、回程管5和熱交換器6之間通過設置泵可以加強排出和吸進空氣的能力。
上述從熱交換器6中送出的冷、熱風經由立管3和雙層管頭2供給至循環管路1,并再次通過雙層管頭2和立管3送到熱交換器6。在此詳細介紹循環管路1的構造如圖3所示循環管路1由小口徑的圓管構成的內管11和可以自如容納內管11的大口徑外管12構成。內管11作為去程管供給冷、熱風。外管12作為回程管工作。內管11的前端被封閉帽13封閉,管體表面設置多個貫通孔14。因此,由熱交換器6供給的冷、熱風不會從前端泄露,只從貫通孔14向外管12的內部流動。外管12的前端被封閉帽15封閉,這樣構成一個密閉體,不會有空氣從外管12向外界泄露。
上述循環管路1的構成如上所述,供給內管11的冷、熱風通過貫通孔14排至外管12的內部,再經由外管12內側排出。此時,如圖4所示,內管11沒有任何支撐直接放置在外管12的內部底面,因此內管11的上部和外管12的內部上方構成空隙空間16。內管11上穿設的貫通孔14在外管12的內部朝上,因此內管11噴出的冷、熱風直接排至上述空隙空間16,通過調整噴出速度使空氣直接噴向外管12的內部上面。在空隙空間16內,冷、熱風擴散并充滿后,剩余空氣被吸出排走。
上述內管11材料為聚乙烯,貫通孔14的加工比較容易;外管12材料為銅或不銹鋼,導熱性能好,可以很好的向外管12周邊的混凝土傳導熱量。因此冷、熱風可以使外管12的管壁冷卻或加熱。外管12的熱量被傳導至混凝土B及地板A達到暖機效果;地板A的熱量通過混凝土B被外管12吸收達到冷機效果。在內管11上穿設的貫通孔間隔以10cm為宜,但此間隔的精度并不影響本發明的效果。
下面說明向上述內管11供應冷、熱風,由外管12排出的雙層管頭2的結構。雙層管頭2由內側分支管21和外側分支管22構成。內側分支管21與上述內管11連接,外側分支管22與上述外管12連接。內側分支管21連接熱交換器的冷、熱風送風端;外側分支管22連接熱交換器的吸引端。兩分支管21、22的分支端頭21a、22a分別同上述內管11或外管12的一端(未設封閉帽13、15的一端)連接。
上述雙層管頭2的內側分支管21和外側分支管22的前端都設置封閉帽23、24,同外部割斷,由于分支管21、22內的空氣不能相互流通,內側分支管21只能用作送風用的去程管,外側分支管22只能用作回程管。
從熱交換器送出的冷、熱風被送至雙層管頭2的內側分支管21,并分別被分配至循環管路1后供給到內管11。在循環管路1的空隙空間16中擴散或充滿的空氣,通過循環管路1的外管12被集中在雙層管頭2的外側分支管21,并再次返回熱交換器。
如上所述,雙層管頭2,通過立管3與熱交換器連接,立管3在途中分離成內管4和外管5,2個類型的管區別分明,分別同熱交換器連接。
為了構成雙層管頭2,如圖7所示,事先在內側分支管21前端固定封閉帽23,并以適當間隔(連接循環管路1的間隔)焊接連接件25。外側分支管22靠三通27和直管26連接。假設構成外側分支管22的直管26內徑為5cm,如果使用的內側分支管外徑是2.5cm,即使事先焊接長2cm的連接件,此內側分支管仍然可以插入外側分支管22的內部。連接循環管路1時,先把內管11和內側分支管21的連接件25連接,然后一邊插內管11,一邊將外管12的前端通外側分支管22的連接件28連接。這樣可以使內管11直接與內側分支管21連接,外管12只同外側分支管22連接,從而形成雙層構造。
內管11和內側分支管21、外管12和外側分支管22連接的狀態如圖8、圖9所示。各連接件分可以用軟管29a、29b來連接。這樣就給了循環管路1和雙層管頭2的位置關系很大的自由度。在澆注混凝土時,循環管路1和雙層管頭2的鋪設位置即便多少有變更,對整體設施沒有障礙。
本實施條件,按照上述結構,鋪設循環管路1從而不必使用空氣循環板也可以使空氣得到循環。通過空氣的循環,外管釋放出的熱量可以使地面加溫,或從外管吸收儲存在地下的熱量而達到冷卻地面的效果。而且即便地面使用混凝土澆注,循環管路1和雙層管頭2可以容易的埋設在混凝土內。上述冷暖室內空調裝置,可以使用現有的空調機,使空調制造的冷、熱風循環實現地面的冷暖機效果,不用再次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而且,如果利用現有的空調系統,只要利用此空調系統制造的冷、暖風即可,為此應將立管3分離出的去程管4和回程管5分別連接到空調系統的送風端和吸風端。
以上所述實施條件,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范圍內有各種各樣的實施狀態。比如前述實施條件中提到循環管路1的內管11材料為聚乙烯,外管12材料為銅或不銹鋼,但只要用作內管11的材料重視保溫性、外管12的材料重視導熱性,即便使用其他材料也是允許的。為了提高內管11的保溫性能,如圖8所示在內管的外側表面可以用諸如沙子17等包裹。這樣由于沙子自身的放射遠紅外線特性,又可以提高保溫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冷暖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將由雙層結構管形成的循環用管道埋設于地面下,兩相近循環用管道間具有間距,上述循環用管道的內管,是在其主體上穿設貫通孔的同時,將其端頭堵塞封閉的管子所構成;上述循環用管道的外管,是用將端頭堵塞封閉的金屬制的管子形成的外管;外管將內管套裝于體內形成雙層結構。
2.一種冷暖風裝置,其特征在于由內管(11)以及外管(12)的雙層構造管形成的循環用管道,具有間隔的埋設于地面下,將熱交換器(6)的噴出端與內管(11)連接形成去程,將熱交換器(6)的吸收端與外管(12)連接形成回程,內管(11)是在其主體上具有穿設貫通孔(14)的同時,用端頭封閉的管子構成內管;外管(12)是用將端頭封閉的金屬制的管子形成的外管。
3.一種冷暖風裝置,其特征在于由有內管(11)和外管(12)的雙層結構管具有間距的埋設于地面下形成循環用管路,由連接于內管(11)的內側分支管(21)與連接于外管(12)的外側分支管(22)構成雙層管頭(2),和向此雙層管頭(2)噴出或吸收暖風或冷風的熱交換器(6)所構成;把循環管路(1)相互具有間距的埋設于地面,將熱交換器(6)的噴出側與雙層管頭(2)的內側分支管(21)連接,由內管(11)構成去程;將熱交換器(6)的吸收端與雙層管頭(2)的外側分支管(22)連接,由外管(12)構成回程;內管(11)是在其主體上穿設具有一定間距的貫通孔(14)的同時,將端頭封閉構成內管;外管(12)是采用將端頭封閉的金屬制的管子形成的外管。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冷暖風裝置,其特征在于雙層管頭(2)和循環管路(1)中的內管(11)與內側分支管(21)之間以及外管(12)與外側分支管(22)之間,分別通過石棉混凝土管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冷暖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內管(11)的貫通孔(14),是向上設置于外管內部。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冷暖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內管(11)是其外側表面附著有沙子的內管。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冷暖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內管(11)是裝載于外管的內側底面上。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冷暖風裝置,其特征在于熱交換器(6)是電器空調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有關冷暖風裝置的,特別是關于通過讓冷氣或暖氣向地面下循環而取暖或降溫的裝置。由有內管和外管的雙層結構管具有間距的埋設于地面下形成循環用管路,由連接于內管的內側分支管與連接于外管的外側分支管構成雙層管頭,和向此雙層管頭噴出或吸收暖風或冷風的熱交換器所構成;把循環管路相互具有間距的埋設于地面,將熱交換器的噴出側與雙層管頭的內側分支管連接,由內管構成去程;將熱交換器的吸收端與雙層管頭的外側分支管連接,由外管構成回程;內管是在其主體上穿設具有一定間距的貫通孔的同時,將端頭封閉構成內管;外管是采用將端頭封閉的金屬制的管子形成的外管。
文檔編號F25B29/00GK1755200SQ200410079068
公開日2006年4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29日
發明者赤塚心義 申請人:赤塚心義, 大連電沙地熱材料有限公司, 陳志顯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