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工廠布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是焦炭生產大國,2014年,全國焦炭產量約為4.769億噸,比上一年增長7.4%。干熄焦法是利用低溫循環氣體在干熄爐內與紅熱焦炭進行熱交換,將產生的高溫循環氣體導入鍋爐內與水換熱,產生蒸汽,循環氣體經過冷卻和除塵后,由風機加壓后返回干熄爐內再次進行熱交換,如此反復循環。該熄焦方法可以回收80%的紅焦顯熱,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還可以改善焦炭的質量。
[0003]隨著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大,急需開發利用現有余熱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提高企業循環經濟效益。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提高干熄焦余熱發電總平面布置的合理性,降低工程建設費用,提高生產效率。
[0005]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其中,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對稱布置于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兩側;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周向間隔布置有牽車臺、主控樓以及環境除塵地面站;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周向間隔布置有環境除塵地面站、化水間、牽車臺、空壓站、主控樓、循環水栗設施以及汽輪機發電設施;所述的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以及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產生的蒸汽,均通過管廊輸送至汽輪機發電設施進行發電,發電后的乏汽降溫后進入除鹽設施,由化水間生產的除鹽水補充進入除鹽設施,除鹽水經循環水栗設施進入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并再次產生蒸汽。
[0006]進一步地,空壓站生產的補充氣進入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循環氣體系統。
[0007]進一步地,空壓站和主控樓并列位于同一方位,循環水栗設施和汽輪機發電設施并列位于同一方位。
[0008]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周向均設置有氣體檢測裝置,保證生產人員的人身安全。
[0009]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以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一 “三爐”以及汽輪機發電設施“一機”作為總布置樞紐,其余設施或車間圍繞“三爐一機”集中設置,布置緊湊,減少了供廠房的無效面積,為遠期廠房建設留有充分的余地。
[0010]2、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對應設置的主控樓和牽車臺,保證三個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可獨立運行,該平面布置較為合理,降低了工程建設費用,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三爐一機干熄焦余熱發電的集成系統示意圖;
[0012]圖2為該平面布置的運行原理圖;
[0013]圖3為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組成圖;
[0014]圖4為圖1中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放大示意圖。
[0015]附圖標記:1、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2、主控樓a,3、環境除塵地面站a,4、牽車臺a,5、管廊,6、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8、環境除塵地面站b,9、化水間,10、牽車臺b,11、空壓站,12、主控樓b,13、循環水栗設施,14、汽輪機發電設施,15、除鹽設施。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17]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其中,如圖4所示,為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放大示意圖,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對稱布置于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的兩側;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的周向間隔布置有牽車臺a4、主控樓a2以及環境除塵地面站a3;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的周向間隔布置有環境除塵地面站b8、化水間9、牽車臺blO、空壓站11、主控樓bl2、循環水栗設施13以及汽輪發電設施14;其中,空壓站11和主控樓bl2并列位于同一方位,循環水栗設施13和汽輪發電設施14并列位于同一方位。
[0018]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以及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產生的蒸汽,均通過管廊5輸送至汽輪發電設施14進行發電,發電后的乏汽降溫后進入除鹽設施15,由化水間9生產的除鹽水補充進入除鹽設施15,除鹽水經循環水栗設施13進入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并再次產生蒸汽;空壓站11生產的補充氣進入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的循環氣體系統。
[0019]優選地,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周向均設置有氣體檢測裝置。
[0020]如圖3所示,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包括干熄爐、一次除塵器、余熱鍋爐、二次除塵器、循環風機、副省煤器、熱管換熱器以及除氧器,一次除塵器分別與干熄爐上部和余熱鍋爐相連,余熱鍋爐、二次除塵器、循環風機以及副省煤器依次通過煙氣管道相連接,副省煤器出口與干熄爐下部相連,且副省煤器與熱管換熱器通過管道連接成回路;如圖2所示,循環水栗設施13分別與三個干熄焦鍋爐單元中的熱管換熱器的入口相連接,熱管換熱器出口通過管道與除氧器連接,除氧器出口通過管道與余熱鍋爐相連,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
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中的余熱鍋爐產生的蒸汽一起通過蒸汽管道與汽輪發電設施14連接。
[0021]在圖1所示方位,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布置在廠區的東側,主控樓a2布置在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的南側,環境除塵地面站a3布置在主控樓a2的西側,牽車臺a4布置在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的東側;
[0022]所述的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對稱布置在廠區的西側,環境除塵地面站b8布置在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的南側,化水間9布置在第二干媳焦余熱回收設施6的西南側,牽車臺blO布置在第二干媳焦余熱回收設施6的西側,空壓站11和主控樓bl2布置在牽車臺blO的北側,汽輪機發電設施布置在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的西北側,循環水栗設施13布置在汽輪機發電設施14的西側。
[0023]在本實用新型中:“東側”、“南側”、“西側”、“西南側”、“北側,,、“西北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a”、“b”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主權項】
1.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其中,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對稱布置于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的兩側,其特征在于: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的周向間隔布置有牽車臺a(4)、主控樓a(2)以及環境除塵地面站a(3);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 )的周向間隔布置有環境除塵地面站b (8 )、化水間(9 )、牽車臺b (10 )、空壓站(11)、主控樓b(12)、循環水栗設施(13)以及汽輪發電設施(14); 所述的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以及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產生的蒸汽,均通過管廊(5)輸送至汽輪發電設施(14)進行發電,發電后的乏汽降溫后進入除鹽設施(15),由化水間(9)生產的除鹽水補充進入除鹽設施(15),除鹽水經循環水栗設施(13)進入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并再次產生蒸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其特征在于:空壓站(11)生產的補充氣進入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的循環氣體系統。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其特征在于:空壓站(11)和主控樓b(12)并列位于同一方位,循環水栗設施(13)和汽輪發電設施(14)并列位于同一方位。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干熄焦余熱發電用三爐一機集成系統,其特征在于: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1)、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6)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7)周向均設置有氣體檢測裝置。
【專利摘要】一種三爐一機干熄焦余熱發電的總平面布置,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對稱布置于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兩側;第一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周向間隔布置有牽車臺、主控樓以及環境除塵地面站;第二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和第三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的周向間隔布置有環境除塵地面站、化水間、牽車臺、空壓站、主控樓、循環水泵設施以及汽輪機發電設施。本實用新型以三個干熄焦余熱回收設施—“三爐”和汽輪機發電設施“一機”作為總布置樞紐,其余設施或車間圍繞“三爐一機”設置,布置合理,降低了工程建設費用,提高了生產效率。
【IPC分類】F01K27/00, F27D17/00, F01D15/10
【公開號】CN205119849
【申請號】CN201520897579
【發明人】吳小兵, 彭巖, 程波, 張凱, 石海英, 仝偉峰, 呂建鵬, 范東燕, 楊棟, 劉治乾, 李濤, 魯紅志, 韓仰, 左會峰, 張曄, 張莉, 李雯心
【申請人】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