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領域,尤其是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背景技術】】
[0002]太陽能電池板一般是裝設在建筑物頂部或戶外日照充足的位置,可經由太陽光照射而產生電能,用以輔助供應公眾場所或家庭的電器所需的熱水或者發電,借以降低對電力公司提供的交流電的使用量,進而節省用電成本。但是,太陽能電池板價格高昂,前期投入資金需要很大,且使用壽命有有限,后期維護成本很很高。
[0003]現有技術室利用聚光反射板將更大面積的陽光反射到集熱器件上,以增強集熱效果,提高集熱器件內介質的溫度。聚光反射板有V形反光板,橫截線為圓弧的桶形反光板、橫截線為不同曲率半徑的圓弧連接而成的弧形反光板以及橫截線為圓的漸開線的反光板;利用聚光反射板將更大面積的陽光反射到集熱器件上,以增強集熱效果,提高集熱器件內介質的溫度。
[0004]但由于太陽的位置會隨著時間改變而使照射的角度有所不同加上太陽能面板朝向太陽的方位是固定的,所以太陽所在的方位改變時,就會造成太陽能面板無法確實接收到太陽光,進而影響集熱裝置單位面積吸收的能量,而降低集熱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提高集熱效率且結構簡單的利用太陽能集熱產生水蒸氣進行發電的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包括換熱模塊、太陽能集熱裝置和發電裝置,所述換熱模塊通過管道與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內的集熱管連接,所述集熱管與發電裝置的蒸汽入口連接。所述換熱模塊先對換熱介質進行預熱,然后進入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內的集熱管內進一步升溫形成水蒸氣,水蒸氣推動發電裝置進行發電。
[0007]所述發電裝置的排出口通過管道與所述換熱模塊的入口連接,這樣形成一個封閉的換熱循環系統。
[0008]所述換熱介質可以是水,所述換熱模塊可以將水加熱至70°C,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可以將水加熱至150°C形成高溫水蒸汽。
[0009]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的出口連接用于補充熱能的補熱裝置,以防止陽光不夠強烈時也能形成發電所需的水蒸汽。
[0010]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包括聚光模塊和集熱管,所述集熱管安裝于所述聚光模塊的聚光處;所述聚光模塊與太陽光自動追蹤器連接,用于調節聚光模塊與太陽光的對應角度,提高太陽光照射強度。
[0011]所述聚光模塊為弧形透鏡,陽光透過所述弧形透鏡后聚集于所述集熱管上。
[0012]所述聚光模塊可以是菲涅爾透鏡陣列。
[0013]所述集熱管為橫截面為橢圓形管,其照射面為寬圓面。
[0014]所述照射面表面涂覆吸熱涂層,以提高太陽光吸收率。
[0015]所述集熱管照射面下的內部設置有散熱翅片,用于提高熱交換效率。
[0016]所述集熱管可以設置最少兩根,所述集熱管為并排設置,這樣可以提高集熱效率。
[0017]所述熱交換板最少包括底板和面板,所述底板與面板之間密封有換熱空腔,在所述換熱空腔內形成若干由所述底板與面板內表面貼合的粘合部,可以有效的提高底板和面板與換熱空腔內的熱交換介質進行接觸,提高換熱效果。
[0018]在所述熱交換板設置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與所述換熱空腔相通,所述出口與所述換熱空腔相通。
[0019]所述換熱模塊可以是由若干所述熱交換板排列組裝而成,其中所述熱交換板的出口與相鄰的所述熱交換板的進口連接,這樣可以提高凝結水數量。
[002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如下優點:結構簡單,實現成本低,光熱轉換效率高,基本上可以滿足用戶用電需求,且無需耗能,更不好污染環境。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的系統架構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的中熱交換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的系統架構圖中熱交換板的剖視結構圖;
[0024]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的系統架構圖中熱交換板的剖太陽能集熱裝置的結構示意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0026]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換熱模塊8、太陽能集熱裝置和發電裝置,所述換熱模塊的出口通過管道與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內的集熱管連接,所述集熱管與發電裝置的蒸汽入口連接;所述發電裝置的排出口通過管道與所述換熱模塊的入口連接,這樣形成一個封閉的換熱循環系統。所述換熱模塊8先對換熱介質進行預熱,然后進入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內的集熱管內進一步升溫形成高溫水蒸氣,水蒸氣推動發電裝置進行發電。所述發電裝置可以是汽輪機。所述換熱模塊8可以是太陽能能集熱模塊或者是換熱器。所述換熱模塊8置于熱水或者地熱水處,機器尾氣排放處等。其中,所述換熱介質可以是水,所述換熱模塊8可以將水加熱至70°C,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可以將換熱介質加熱至150°C形成高溫水蒸汽,汽輪機發電后排出的40°C返回所述換熱模塊8進行預熱至70°C左右。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的出口連接用于補充熱能的補熱裝置,以防止陽光不夠強烈時也能形成發電所需的蒸汽。所述補熱裝置可以是天然氣加入裝置或者鍋爐。
[0027]所述換熱模塊8可以為熱交換板,如圖2-3所示,所述熱交換板最少包括底板81和面板82,所述底板81與面板之82間密封有換熱空腔83,在所述換熱空腔83內形成若干由所述底板81與面板82內表面貼合的粘合部A,可以有效的提高底板81和面板82與換熱空腔83內的熱交換介質進行接觸的面積,提高換熱效果。在所述熱交板換設置入口 85和出口 84,所述入口 85與所述換熱空腔83相通,所述出口 84與所述換熱空腔83相通。所述換熱模塊8可以是由若干所述熱交換板排列組裝而成,其中所述熱交換板的出口 84與相鄰的所述熱交換板的進口 85連接這樣可以提高換熱效果。根據實際需要,所述換熱器的面積可以靈活調整。
[0028]所述種太陽能聚光集熱裝置,如圖4所示,包括聚光模塊I和集熱管2,所述集熱管2安裝于所述聚光模塊I的聚光處,所述聚光模塊I與太陽光自動追蹤器3連接,用于調節聚光模塊與太陽光的對應角度,提高太陽光照射強度。所述聚光模塊I為弧形透鏡,陽光通過所述弧形透鏡后聚集于所述集熱管2上。優選的,所述聚光模塊I可以是菲涅爾透鏡陣列,若干菲涅爾透鏡單元排列組合在一起,使透過的太陽光聚集于所述所述集熱管2上。所述聚光模塊I通過固定件5與支架4連接,所述支架4安裝于所述太陽光自動追蹤器3上,可以根據太陽光的方向調整角度,提高聚光效果。所述集熱管2為橫截面為橢圓形管,其照射面為寬圓面。所述照射面表面涂覆吸熱涂層,以提高太陽光吸收率。所述集熱管2呈傾斜放置,使流經所述集熱管2內換熱介質能夠自由流動。優選的,所述集熱管2照射面下的內部設置有散熱翅片,用于提高熱交換效率。所述集熱管2可以設置最少兩根,所述集熱管2為并排設置,這樣可以提高集熱效率。
[0029]盡管本實用新型是參照具體實施例來描述,但這種描述并不意味著對本實用新型構成限制。參照本實用新型的描述,所公開的實施例的其他變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是可以預料的,這種的變化應屬于所屬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換熱模塊、太陽能集熱裝置和發電裝置,所述換熱模塊通過管道與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內的集熱管連接,所述集熱管與發電裝置的蒸汽入口連接。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電裝置的排出口通過管道與所述換熱模塊的入口連接。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換熱介質是水,所述換熱模塊將水加熱至70°C,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將水加熱至150°C形成高溫水蒸汽。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的出口連接用于補充熱能的補熱裝置。
5.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包括聚光模塊和集熱管,所述集熱管安裝于所述聚光模塊的聚光處。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模塊與太陽光自動追蹤器連接,用于調節聚光模塊與太陽光的對應角度;所述聚光模塊為弧形透鏡,陽光透過所述弧形透鏡后聚集于所述集熱管上。
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熱管為橫截面為橢圓形管,其照射面為寬圓面;所述照射面表面涂覆吸熱涂層。
8.按照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模塊為熱交換板,所述熱交換板最少包括底板和面板,所述底板與面板之間密封有換熱空腔,在所述換熱空腔內形成若干由所述底板與面板內表面貼合的粘合部。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熱交換板設置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與所述換熱空腔相通,所述出口與所述換熱空腔相通。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模塊是由若干所述熱交換板排列組裝而成,其中所述熱交換板的出口與相鄰的所述熱交換板的進口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線性太陽能集熱發電系統,包括換熱模塊、太陽能集熱裝置和發電裝置,所述換熱模塊通過管道與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內的集熱管連接,所述集熱管與發電裝置的蒸汽入口連接;所述發電裝置的排出口通過管道與所述換熱模塊的入口連接。本實用新型有如下優點:結構簡單,實現成本低,光熱轉換效率高,基本上可以滿足用戶用電需求,且無需耗能,更不好污染環境。
【IPC分類】F24J2-08, F24J2-00, F03G6-06, F24J2-46, F24J2-24, F22B1-00
【公開號】CN204478525
【申請號】CN201420441633
【發明人】宋亮
【申請人】宋亮
【公開日】2015年7月15日
【申請日】201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