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熱管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平板熱管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厚度極薄的平板熱管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行電子行動裝置朝向即為輕薄為走向,新式電子行動裝置不僅輕薄其運算效能亦隨之提升,但隨運算效能的提升以及整體厚度縮減其內部容置電子元件的空間也隨之受限,當運算效能提高時,相對的電子元件運算時所產生之熱量亦隨之增加,故需要散熱元件加以輔助各電子元件的散熱工作,又因該電子行動裝置因為薄化的條件下,其內部空間已極為狹窄難以設置風扇等散熱元件,故僅能設置銅薄片或鋁薄片作為增大散熱面積使用,但對于散熱效能之提升仍然不足。
[0003]現有技術中將熱管或均溫板制成薄型化時因整體采取薄型化,致使薄型熱管因薄型化后填粉燒結困難,難以實現極薄型化的結構,或填粉燒結后壓制成扁平狀結構時,熱管內部燒結粉末或其他毛細結構(網格體或纖維體)受到擠壓破壞而失能。
[0004]另外,現有技術的均溫板為更微薄型化,省略內部的支撐結構令均溫板抽氣封口后,內部腔室容易變形,故現有技術薄型化熱管及均溫板內部的蒸汽通道容易被壓縮變小或甚至沒有蒸汽通道,影響內部整體汽液循環的效率,故如何改良薄型化后的均溫板及熱管內部的汽液循環結構即為當下必須改善的目標。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超薄結構的平板熱管結構,并于薄型化后仍保有蒸汽通道的平板熱管結構。
[0006]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平板熱管結構,包括:
[0007]—本體,具有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及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二板體相互疊合,該第一毛細結構設置于該第一、二板體之間,并該第一毛細結構與該與第一、二板體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
[0008]優選的是,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為網格體或纖維體或粉末燒結體或線狀編織體或燒結粉末體其中任一。
[0009]更具有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第二毛細結構為多個溝槽或編織網其中任一。
[0010]優選的是,這些溝槽間成橫向及縱向交錯。
[0011]優選的是,所述本體更具有一吸熱部及一散熱部,所述第二毛細結構設置于該吸熱部。
[0012]優選的是,該第一毛細結構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于該本體中央處,所述蒸汽通道設置于該第一毛細結構的兩側。
[0013]優選的是,所述第一毛細結構成對設置,所述蒸汽通道形成于兩第一毛細結構之間。
[0014]優選的是,所述第一、二板體厚度為0.01?0.15mm。
[0015]優選的是,所述本體更具有一吸熱部及一散熱部及一彎曲部,所述吸熱部及該散熱部連接該彎曲部,設置于該吸熱部及該散熱部的第一毛細結構。
[0016]通過本發明所提供的平板熱管結構可令薄型化后的平板熱管仍可保有順暢的蒸汽通道,使薄型化的平板熱管內部工作流體仍可順利進行汽液循環。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18]圖2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組合圖剖視圖;
[0019]圖3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
[0020]圖4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
[0021]圖5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四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
[0022]符號說明
[0023]本體 I
[0024]第一板體11
[0025]第二板體12
[0026]第一毛細結構13
[0027]蒸汽通道14
[0028]第二毛細結構15
[0029]溝槽151
[0030]吸熱部16
[0031]散熱部17
[0032]工作流體2
[0033]徑向Y
[0034]軸向X
【具體實施方式】
[0035]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0036]請參閱圖1、2,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及組合圖剖視圖,如圖所示,本發明平板熱管結構,包括:一本體I ;
[0037]所述本體I具有一第一板體11及一第二板體12及一第一毛細結構13及一工作流體2,所述第一、二板體11、12相互疊合,該第一毛細結構13設置于該第一、二板體11、12之間,并該第一毛細結構13與該與第一、二板體11、12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14。
[0038]所述第一毛細結構13為網格體或纖維體或粉末燒結體或線狀編織體或燒結粉末體其中任一,本實施例以燒結粉末體作為說明實施例,但并不引以為限。所述第一、二板體厚度為0.01?0.15mm。
[0039]本實施例的所述第一毛細結構13成對設置,所述蒸汽通道14形成于兩第一毛細結構13之間。
[0040]請參閱圖3,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技術特征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于,所述本體I更具有一第二毛細結構15及一吸熱部16及一散熱部17,該第二毛細結構15可為多個溝槽151或編織網其中任一,所述第二毛細結構15設置于該吸熱部16,這些溝槽151呈橫向及縱向交錯,所述第二毛細結構15設置于該第二板體12相對該第一毛細結構13的一側,這些溝槽151因橫向及縱向相互交錯,故可令液態的工作流體沿該本體I的徑向Y相同可以回水至該吸熱部16。
[0041]請參閱圖4,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技術特征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于,該第一毛細結構13沿該本體I的軸向X延伸設置于該本體I中央處,所述蒸汽通道14設置于該第一毛細結構13的兩側。
[0042]請參閱圖5,為本發明的平板熱管結構的第四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技術特征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差異在于,本實施例的第一毛細結構13為一種綜合型毛細結構,其中該本體I具有一彎曲部18,該吸熱部16及該散熱部17連接該彎曲部18,設置于所述吸熱部16及該散熱部17的第一毛細結構13主要選擇粉末燒結體131,而設置于該彎曲部的第一毛細結構13則選擇網格體132,由于該本體I的第一板體11及第二板體12與該第一毛細結構13制造時采疊層方式組合后再閉封閉其呈開放狀的側邊,故可將該第一、二板體11、12先制成彎曲狀后在于其中任一板體上設置該第一毛細結構13,進而可解決現有技術熱管成形后受彎曲加工破壞熱管內部毛細結構的缺失。
[0043]雖然本發明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定者為準。
【主權項】
1.一種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體,具有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及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二板體相互疊合,該第一毛細結構設置于該第一、二板體之間,并該第一毛細結構與該與第一、二板體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系統為網格體或纖維體或粉末燒結體或線狀編織體或燒結粉末體其中任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更具有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第二毛細結構為多個溝槽或編織網其中任一。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這些溝槽間成橫向及縱向交錯。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更具有一吸熱部及一散熱部,所述第二毛細結構設置于該吸熱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結構沿該本體的軸向延伸設置于該本體中央處,所述蒸汽通道設置于該第一毛細結構的兩側。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細結構成對設置,所述蒸汽通道形成于兩第一毛細結構之間。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板體厚度為0.0l?0.15mm0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更具有一吸熱部及一散熱部及一彎曲部,所述吸熱部及該散熱部連接該彎曲部,設置于該吸熱部及該散熱部的第一毛細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平板熱管結構,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具有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及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二板體相互疊合,該第一毛細結構設置于該第一、二板體之間,并該第一毛細結構與該與第一、二板體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平板熱管結構可令平版熱管于薄型化時仍具有蒸汽通道,令整體汽液循環效率不因薄型化而降低。
【IPC分類】F28D15-04
【公開號】CN204404871
【申請號】CN201520017214
【發明人】謝國俊
【申請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6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