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閉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對木材干燥窯排潮結構的改進和完善。
現有木材干燥窯無論是頂風窯,還是底風窯都存在排潮時材堆有死區或弱區,使排潮的速度慢,整個材堆排潮效果不勻,而且窯內升降溫速度也慢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種適用于無論是頂風窯,還是底風窯的閉路槽道式排潮裝置,采用該裝置后可使干燥窯的排潮速度加快,材堆無死區和弱區,整個材堆排潮均勻,而且窯內升降溫速度大大加快。
本實用新型包含有殼體、加熱器、電機、風機、隔風板、進氣孔道,它還包含有排氣槽道、排潮聯動控制機構。加熱器與隔風板等高設置,并都與殼體上蓋平行地固定在殼體內的下部。風機、電機都固定在隔風板和加熱器下面的殼體底部上。進氣孔道設置在殼體的側壁內,排氣槽道設置在殼體側壁的內表面上,在槽道的上表面均勻間隔地覆蓋著擋板,擋板與擋板之間的空間即是排氣槽道的進氣口,這些進氣口都處在隔風板和加熱器的上面。進氣孔道的進氣口和排氣槽道的出氣口都設置在殼體上蓋的外面,進氣孔道的出氣口設置在隔風板和加熱器的下面。排潮聯動控制機構由翻板、驅動桿、百頁窗、連桿組成。翻板的中間由軸鑲在排氣槽道出氣口下面的殼體內,驅動桿上端鑲在翻板下面的燕尾槽內,百頁窗的每個頁的上部由軸鑲在靠近排氣槽道的加熱器下面的支架上,百頁窗每個頁的下端由連桿相聯,連桿的一端與驅動桿的下部相連,驅動桿鑲在排氣槽道內。
本實用新型由于排氣槽道的進氣口均勻分布在殼體整個側壁的內側上,所以潮氣與整個材堆平行移動,下存在排潮的死區和弱區,整個材堆排潮均勻。再由于排潮的出氣口和加熱器的下底間隙同時關閉和開啟,使窯內升溫和降溫的速度比原有干燥窯能提高5-7倍。本干燥窯尤其適用于北方寒冷地區。
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的主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的側剖視圖,圖3是排潮聯動控制機構結構示意圖,圖4是百頁窗開合狀態結構示意圖。
實施例本實施例由殼體1、加熱器2、22、電機3、風機4、隔風板5、進氣孔道6、排氣槽道7、排潮聯動控制機構組成。加熱器2、22與隔風板5等高設置,并都與殼體上蓋12平行地固定在殼體1內的下部。風機4、電機3都固定在隔風板5和加熱器2、22下面的殼體1底部上。進氣孔道6設置在殼體1的側壁內,排氣槽道7設置在殼體側壁的內表面上,在槽道7的上表面均勻間隔地覆蓋著擋板8,擋板8與擋板8之間的空間即是排氣槽道7的進氣口9,進氣口9都處在隔風板5和加熱器2、22的上面。進氣孔道的進氣口10和排氣槽道的出氣口11都設置在殼體1上蓋12的外面,進氣孔道的出氣口13設置在隔風板5和加熱器2、22的下面。排潮聯動控制機構由翻板14、驅動桿15、百頁窗16、連桿17組成。翻板14的中間由軸18鑲在排氣槽道的出氣口11下面的殼體1內,驅動桿15的上端鑲在翻板14下面的燕尾槽19內。百頁窗的每個頁的上部都由軸21鑲在加熱器2下面的支架20上,百頁窗每個頁的下端由連桿17相聯,連桿17的另一端與驅動桿15的下部相連,驅動桿15鑲在排氣槽道7內。
權利要求1.閉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窯,它包含有殼體(1)、加熱器(2)、(22)、電機(3)、風機(4)、隔風板(5)、進氣孔道(6),其待征在于它還包含有排氣槽道(7)、排潮聯動控制機構,排氣槽道(7)設置在殼體側壁內表面上,在槽道(7)的上表面均勻間隔地覆蓋著擋板(8),擋板(8)與擋板(8)之間的空間即是排氣槽道(7)的進氣口(9),進氣口(9)都處在隔風板(5)和加熱器(2)、(22)的上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閉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窯,其待征在于排潮聯動控制機構由翻板(14)、驅動桿(16)、百頁窗(16)、連桿(17)組成,翻板(14)的中間由軸(18)鑲在排氣槽道的出氣口(11)下面的殼體(1)內、驅動桿(15)的上端鑲在翻板(14)下面的燕尾槽(19)內,百頁窗(16)的每個頁的上部由軸(21)鑲在加熱器(2)下面的支架(20)上、百頁窗(16)每個頁的下端由連桿(17)相聯、連桿(17)的另一端與驅動桿(15)的下部相連;驅動桿(15)鑲在排氣槽道(7)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閉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窯,其特征在于加熱器(2)、(22)與隔風板(5)等高設置,并都與殼體上蓋(12)平行固定在殼體(1)內的下部。
專利摘要閉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窯,它包含有殼體1、加熱器2、22、電機3、風機4、隔風板5、進氣孔道6、它還包含有排氣槽道7、排潮聯動控制機構。排氣槽道設置在殼體側壁內表面上,在槽道的上表面均勻間隔地覆蓋著擋板8,擋板之間的空間即是排氣槽道的進氣口9,進氣口都處在隔風板和加熱器的上面。本實用新型排潮時材堆不存在死區和弱區,所以排潮均勻,而且速度快,由于排潮聯動控制機構的實施使窯內升降溫速度比已有的可提高5—7倍。
文檔編號F26B3/02GK2300055SQ9721721
公開日1998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1997年5月5日 優先權日1997年5月5日
發明者高振英 申請人:高振英, 李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