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節能熱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連續流動水加熱器,是一種灶用節能熱水器,適用于煤氣、天燃氣、電爐、煤爐等家用爐灶。
本發明是在自己申請的中國專利93105076.6和中國專利93214491.0基礎上的改進發明,上述兩項專利同已有灶用熱水器相比,提高了熱效率,改善了供氧條件和熱流傳導,便于制造,管內不易缺水,但是,裝置內的彎管均由隔板來支撐,隔板吸熱,浪費熱源,水在管內的受熱面有限,另外,在只需熱水不需做飯時,浪費火源,因此,連續流動的水,流過熱水器時,沒有充分利用熱源,達不到節能的效果。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節能熱水器,它具有節能的特點,能使連續流動的水,通過熱水器時,充分吸收熱源。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節能熱水器,它是由上、下積水盤,金屬管組成,上積水盤和下積水盤均是環形容器,上積水盤上有出水口,下積水盤上有進水口,兩者通過環形支撐體聯成一體,在環形支撐體的中部空間內,有由一根直管從內向外連續彎曲成的豎形U形管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豎形U形管是直管呈齒形彎曲,每個U形單元是由直管部位和彎頭部位構成,各直管部位縱向放置,螺旋形積水彎管壁是直管順縱向放置一圈的豎形U形管外側呈螺旋形彎曲,一層豎形U形管和一層與其緊密相依互為支撐的螺旋形積水彎管壁交替布置,直管纏繞的啟始端接上積水盤的熱水進口,直管纏繞的末端接下積水盤的。
豎形U形管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各是一層,螺旋形積水彎管壁緊貼在豎形U形管外側。
豎形U形管是兩層,兩層之間夾有一層螺旋形積水彎管壁。
豎形U形管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各是兩層,層與層間豎形U形管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交替布置。
豎形U形管是三層,螺旋形積水彎管壁是兩層,層與層間豎形U形管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交替布置。
豎形U形管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各是三層,層與層間豎形U形管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交替布置。
本發明的優點是由于采用了這種新型結構的節能熱水器,豎形U形管與螺旋形積水彎管壁相互支撐,比用隔板支撐管線而言,不僅穩定了管線,充分利用了熱源,還加長了管線,增加了水在管內的受熱面,對水流而言,管線加長,行程阻力加大,從而管內的水能更充分地吸收熱源;助開環行盤與開水容器在人們只需熱水,不需做飯時,可蓋在上積水盤上,這也充分利用了火源,達到了節能目的。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拆裝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示意圖(做摘要附圖)。
圖3是本發明均火罩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圓臺形積水壁示意圖。
附圖標號是1-開水出口,2-安全閥,3-出氣孔,4-開水容器,5-管,6-助開環形盤,7-上積水盤,8-熱水進口,9-啟始端,10-直管部分,11-彎頭部分,12-末端,13-下積水盤,14-管出口,15-橫管,16-進水口,17-接口,18-冷水進口,19-環形支撐體,20-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1-豎形U形管,22-出水口,23-接管,24-助開器進水口,25-助開橫管,26-萬向軸,27-支撐桿,28-均火罩。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如圖所示,一種節能熱水器,上積水盤7和下積水盤13均是環形容器,上積水盤7上焊接有出水口22,下積水盤13上焊接有進水口16,兩者通過環形支撐體19焊接(或法蘭聯接)成一體,環形支撐體19是環形積水壁(或單層金屬壁),環形積水壁可是柱形,也可如圖4所示是圓臺形,或其它形狀,環形積水壁上開有冷水進口18,環形積水壁通過接口17與下積水盤13的進水口16相通,接口17與進水口16必需封密聯接,也可是一根通管,分別焊接在環形積水壁19和下積水盤13上。
在環形支撐體19的中部空間內的金屬管,是由一根直管從內向外連續彎曲成的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首先,金屬直管呈齒形彎曲成多個U形單元,每個U形單元是由直管部位10和彎頭部位11構成,各直管部位10縱向放置,然后,金屬直管順按規律布置好的縱向放置一圈的豎形U形管21外圍,沿縱向螺旋形纏繞,構成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后,可再沿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外側,彎曲多個縱向放置的豎形U形管21,一層豎形U形管21和一層與其緊密相依互為支撐的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交替布置。
根據灶臺火眼直徑的大小,將一根金屬管彎曲布置成一層豎形U形管21,緊貼一成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再緊貼一層豎形U形管21,再緊貼一層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不斷循環下去,直至所需要求。
直管纏繞的啟始端9接上積水盤7的熱水進口8,直管纏繞的末端12接下積水盤13的管出口14。
管出口14是橫管15的一個端頭,橫管15平放在下積水盤13的環形空間中,橫管15的另一端頭焊接在下積水盤13上。
上積水盤7的出水口22通過可拆裝軟接管23與助開環形盤6的助開器進水口24相通,助開環形盤6的中部環形空間可焊有助開橫管25,助開環形盤6與開水容器4水平上下放置,中間留有一定間隙,通過支撐桿27及管5焊接成一體,開水容器4上開有出氣孔3和開水出口1,開水出口1必須低于出氣孔3,開水容器4上可裝有溫度計和壓力計,為安全起見,可裝有安全閥2。
助開環形盤6與上積水盤7大小相匹配,可通過萬向軸26將助開環形盤6與開水容器4安裝在上積水盤7(或環形支撐體19等處)的邊源,也可是分體結構。
在上積水盤7的環形空間內可放如圖3示的均火罩28。
另外,本節能熱水器的豎形U形管21的管徑可比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的管徑粗,兩者采用焊接成一根管。
本節能熱水器使用時,火源從下積水盤13的環形空間,穿過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之間的間隙,從上積水盤7的環形空間作用到鍋底的同時,加熱了熱水器管內的冷水。
帶有一定壓力的自來水,從環形積水壁19的冷水進口18進入熱水器,通過接口17由下積水盤13的進水口16進入下積水盤13,流過橫管15后,從管出口14進入布置在環形支撐體19中部空間內的金屬管的末端12,流過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和豎形U形管21,由金屬管的啟始端9接熱水進口8進入上積水盤7。
當人們邊做飯,邊需熱水時,熱水從上積水盤7的出水口22流出。
當人們不做飯,只需熱水時,為充分利用火源,用軟接管23將助開環形盤6上的助開器進水口24與上積水盤7的出水口22相接,把助開環形盤6與開水容器放在上積水盤7,這時,從上積水盤7的出水口22流出的水,由助開器進水口24進入助開環形盤6后,通過管5到開水容器4內,從開水出口1流出100度的開水。冷水就是這樣靠水壓在加熱器中流動,一級級被加熱的。
本節能熱水器的開水出口1(或出水口22)和冷水進口18還可與水暖氣片的兩個端頭相接,達到居民室內取暖的目的。
權利要求
1.一種節能熱水器,它是由上、下積水盤,金屬管組成,其特征在于上積水盤(7)和下積水盤(13)均是環形容器,上積水盤(7)上有出水口(22),下積水盤(13)上有進水口(16),兩者通過環形支撐體(19)聯成一體,在環形支撐體(19)的中部空間內,有由一根直管從內向外連續彎曲成的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豎形U形管(21)是直管呈齒形彎曲,每個U形單元是由直管部位(10)和彎頭部位(11)構成,各直管部位(10)縱向放置,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是直管順縱向放置一圈的豎形U形管(21)外側呈螺旋形彎曲,一層豎形U形管(21)和一層與其緊密相依互為支撐的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交替布置,直管纏繞的啟始端(9)接上積水盤(7)的熱水進口(8),直管纏繞的末端(12)接下積水盤(13)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熱水器,其特征在于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各是一層,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緊貼在豎形U形管(21)外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熱水器,其特征在于豎形U形管(21)是兩層,兩層之間夾有一層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熱水器,其特征在于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各是兩層,層與層間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交替布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熱水器,其特征在于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是兩層,層與層間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交替布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熱水器,其特征在于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各是三層,層與層間豎形U形管(21)和螺旋形積水彎管壁(20)交替布置。
7.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節能熱水器,其特征在于環形支撐體(19)是環形積水壁,環形積水壁上開有冷水進口(18),環形積水壁通過接口(17)與下積水盤(13)的進水口(16)相通。
8.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節能熱水器,其特征在于上積水盤(7)的出水口(22)通過接管(23)與助開環形盤(6)的助開器進水口(24)相通,助開環形盤(6)與開水容器(4)有一定間隙,通過管(5)聯接相通,開水容器(4)上開有出氣孔(3)和開水出口(1),可放在上積水盤(7)上也可移開的助開環形盤(6)與上積水盤(7)大小相匹配。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節能熱水器,其特征在于上積水盤(7)的出水口(22)通過接管(23)與助開環形盤(6)的助開器進水口(24)相通,助開環形盤(6)與開水容器(4)有一定間隙,通過管(5)聯接相通,開水容器(4)上開有出氣孔(3)和開水出口(1),可放在上積水盤(7)上也可移開的助開環形盤(6)與上積水盤(7)大小相匹配。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連續流動水加熱器,是一種灶用節能熱水器,適用于煤氣、天燃氣、電爐、煤爐等家用爐灶,熱水器中的豎形U形管與螺旋形積水彎管壁相互支撐,比用隔板支撐管線而言,不僅穩定了管線,還充分利用了熱源,在只需熱水不需做飯時,助開環形盤與開水容器安放在上積水盤,充分利用了火源,達到了節能目的。
文檔編號F24C13/00GK1097496SQ9310861
公開日1995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1993年7月12日 優先權日1993年7月12日
發明者李道成 申請人:李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