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纜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
背景技術:
在電纜的生產過程中,當向金屬線外覆蓋絕緣層后往往需要再進行冷卻操作,目前大多采用水冷方式進行冷卻操作,而水冷的水分必須全部去掉以保證電纜干燥,然后才能進行后續的加工或保存。目前已有相應的電纜干燥裝置來對電纜外表面的水分進行干燥處理,但限于結構和設計上的限制,其干燥效率往往較低,同時干燥作用也不充分、均勻,從而不能夠徹底去除電纜外表面的水分,這大大影響了電纜干燥裝置的使用性能,同時也降低了電纜的生產加工質量。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所述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包括殼體、收容于所述殼體內的支撐裝置、位于所述支撐裝置左右兩側的管道裝置、位于所述殼體左右兩側的抽氣裝置、位于所述支撐裝置上方的滾輪裝置及位于所述滾輪裝置左右兩側的分散裝置,所述殼體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位于其上方的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方的進料斗、位于所述進料斗右側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下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端的第一框體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框體內的第一刷毛,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支撐塊、位于所述支撐塊上方的滑塊、位于所述滑塊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端的第一滾輪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一斜桿,所述管道裝置包括第二斜桿、位于所述第二斜桿上方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二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出氣斗、收容于所述第二管道內的第一過濾網及位于所述第二管道上方的第一固定桿,所述抽氣裝置包括抽氣管、設置于所述抽氣管上的風機、第一閥門及設置于所述風機上的第二固定桿,所述分散裝置包括第五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下端的第二滾輪、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下方的第六支架、設置于所述第六支架下端的分散板及位于所述分散板下端的第三固定桿,所述滾輪裝置包括驅動輪、設置于所述驅動輪上的摩擦環、位于所述驅動輪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七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七支架下端的第三滾輪、設置于所述第七支架之間的第二過濾網及設置于所述第二過濾網上的振動器。
所述第一管道呈豎直狀,所述第一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且與所述殼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進料斗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進料斗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管道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與所述殼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進料斗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第一框體位于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刷毛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框體的內部,所述第一刷毛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支撐塊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撐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塊的上表面呈弧面狀,所述第三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與所述滑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架軸轉連接,所述第一斜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管道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呈水平狀,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出氣斗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出氣斗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一過濾網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與所述第二管道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管道固定連接。
所述抽氣管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殼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的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上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下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五支架軸轉連接,所述第六支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分散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分散板呈傾斜狀,所述分散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分散板位于所述出氣斗的一側,所述第三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分散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驅動輪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與所述殼體軸轉連接,所述摩擦環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摩擦環的內表面與所述驅動輪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七支架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的上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的下端設有第三凹槽。
所述第三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七支架軸轉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七支架之間,所述第二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第七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下方,所述振動器與所述第二過濾網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電纜進行徹底有效的干燥,干燥的較為均勻且快速,自動化程度高,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電纜加工的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包括殼體1、收容于所述殼體1內的支撐裝置2、位于所述支撐裝置2左右兩側的管道裝置3、位于所述殼體1左右兩側的抽氣裝置4、位于所述支撐裝置2上方的滾輪裝置6及位于所述滾輪裝置6左右兩側的分散裝置5。
如圖1所示,所述殼體1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殼體1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11、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通孔12、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13、位于其上方的第一管道14、位于所述第一管道14上方的進料斗15、位于所述進料斗15右側的第一支架16、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6下方的第二支架17、位于所述第二支架17上端的第一框體18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框體18內的第一刷毛19。所述第一通孔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及第三通孔13呈圓形且與所述殼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14呈豎直狀,所述第一管道14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13且與所述殼體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14的內部與所述殼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進料斗15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進料斗1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管道1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進料斗15的內部與所述第一管道14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支架17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17的下端與所述殼體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17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8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6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17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6的另一端與所述進料斗15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18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第一框體18位于第一通孔11的上方。所述第一刷毛19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框體18的內部,所述第一刷毛19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8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2包括支撐塊21、位于所述支撐塊21上方的滑塊22、位于所述滑塊22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架23、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23上端的第一滾輪24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架23下方的第一斜桿25。所述支撐塊2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撐塊21的下表面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塊22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塊2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塊22的上表面呈弧面狀,所述滑塊22采用較為光滑的材料制成,方便電纜在上面滑動。所述第三支架23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2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23的下端與所述滑塊2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23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231,所述第一凹槽2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滾輪24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24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31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架23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24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231內旋轉,所述第一滾輪24頂靠在電纜上。所述第一斜桿2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2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斜桿25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25的下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25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23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管道裝置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殼體1內的左右兩側。所述管道裝置3包括第二斜桿31、位于所述第二斜桿31上方的第四支架32、位于所述第四支架32上方的第二管道33、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33上的出氣斗34、收容于所述第二管道33內的第一過濾網35及位于所述第二管道33上方的第一固定桿36。所述第二斜桿31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31的下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31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3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32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32的一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3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管道3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33呈水平狀,所述第二管道33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12且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33的另一端與所述出氣斗34的側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出氣斗34的內部與所述第二管道33的內部相通。所述出氣斗34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一過濾網35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35與所述第二管道33的內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可以對空氣進行過濾。所述第一固定桿36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固定桿36的上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36的下端與所述第二管道33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管道33起到較好的固定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抽氣裝置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殼體1的左右兩側。所述抽氣裝置4包括抽氣管41、設置于所述抽氣管41上的風機42、第一閥門43及設置于所述風機42上的第二固定桿44。所述抽氣管4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12且與所述殼體1的側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抽氣管41的內部與所述殼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風機42與電源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44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固定桿44的一端與所述風機4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44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1的側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分散裝置5包括第五支架51、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51下端的第二滾輪52、位于所述第五支架51下方的第六支架53、設置于所述第六支架53下端的分散板54及位于所述分散板54下端的第三固定桿55。所述第五支架51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51的上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51的下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二凹槽511。所述第二滾輪52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5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511內且與所述第五支架5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52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511內旋轉,所述第二滾輪52頂靠在電纜上。所述第六支架53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53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53的另一端與所述分散板54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分散板54呈傾斜狀,所述分散板54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分散板54位于所述出氣斗34的一側。所述第三固定桿55呈傾斜狀,所述第三固定桿55的一端與所述分散板5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5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32的側面固定連接,使得從所述出氣斗34出來的空氣經過第四通孔與電纜接觸。
如圖1所示,所述滾輪裝置6包括驅動輪61、設置于所述驅動輪61上的摩擦環62、位于所述驅動輪61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七支架63、設置于所述第七支架63下端的第三滾輪64、設置于所述第七支架63之間的第二過濾網65及設置于所述第二過濾網65上的振動器66。所述驅動輪61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61與所述殼體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驅動輪61可以在所述殼體1內旋轉,所述驅動輪61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驅動輪61主動旋轉。所述摩擦環62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摩擦環62的內表面與所述驅動輪6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摩擦環62采用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七支架63設有兩個,所述第七支架63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63的上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63的下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滾輪64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滾輪64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64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七支架63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滾輪64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內旋轉。所述第二過濾網6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65位于所述第七支架63之間,所述第二過濾網65的側面與所述第七支架6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65位于所述第三通孔13的下方。所述振動器66與電源連接,所述振動器66與所述第二過濾網65固定連接,從而帶動所述第二過濾網65振動,加快干燥劑經過第二過濾網65的過濾與摩擦環62接觸。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使用時,首先將電纜穿過第一通孔11,且頂靠在摩擦環62上,同時頂靠在滑塊22上。然后啟動與驅動輪61,使得所述驅動輪61逆時針旋轉,進而帶動所述摩擦環62隨之旋轉,進而可以帶動電纜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啟動風機42,且打開第一閥門43,使得外界的空氣進入到所述抽氣管41內,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二管道33內,然后經過所述第一過濾網35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出氣斗34內,然后向分散板54噴出,空氣經過第四通孔與電纜接觸,從而對電纜進行干燥。同時將干燥粉放入到所述進料斗15內,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一管道14內,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二過濾網65上,啟動振動器66,使得所述第二過濾網65振動,進而可以加快其上方的干燥粉經過第二過濾網65的過濾掉落到所述第二過濾網65的下方,然后與摩擦環62接觸,進而與電纜接觸,對電纜進行干燥。同時在電纜移動的過程中,所述第一刷毛19可以清掃掉電纜上的干燥粉,將其清掃干凈。直至對電纜進行干燥完畢。至此,本發明高效環保的電纜干燥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