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及操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物料脫水技術中的水分分離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可以實現自動吸水-脫水 的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的操作方法,用于物料表面水分的分離。
背景技術:
物料脫水是最古老的單元操作,根據水分分離原理^不同, 一般分為機械脫水、熱干
燥脫水和電滲透脫水(簡稱電脫水)。其中,熱干燥脫7ic屬于深度脫水,利用熱能使水分
發生相變完成分離,可分離物料中的全部類型水分,但耗能較高;機械脫水主要通過物理 過程完成水分的分離,主要分離自由水分,耗能較少,但脫水率較低電脫水是利用外加 直流電場增強物料的脫水能力,由于將脫水作用直接發生在物料顆粒的內、外表面,同時 脫出自由水分、間隙水分和部分表面結合水分,因此脫水率較高,但耗電量較大。
申請者在脫水實驗和研究中發現,機械脫水和電脫水過程還存在一個直接影響脫水效 果的重要問題,即當壓濾或電場脫出水分聚集到濾布側或物料表面時,主要借助自身的重 力克服濾布或者物料對水分的吸附。如果分離出來的聚集水分較少,將難以進行有效的重 力分離。如果希望提高脫水效率,則需要提高機械壓力或電場電壓、延長脫水時間,以增 加物料表面的脫出水分,進而產生足夠重力作用實現最終的分離。這樣,脫水效果受到很 大限制。因此,需要對原有機械脫水和電脫水技術進行創新,特別是脫出水分與物料的有 效分離和轉移,并能夠保持連續操作,以提高脫水效率。
采用吸水材料可以實現物料表面水分的轉移,但吸水材料飽和后需要脫水再生,以實 現重復使用。目前,常規上多采用間斷過程,即材料的吸水和脫水過程間斷進行,如果實 現連續則需要兩組吸水材料交替完成吸水和脫水過程,增加了材料用量,加大了系統操作 難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可以自動脫水再生的水分連續轉移裝置,利用兩個圓筒中間的吸水 材料進行吸水,并通過兩圓筒的偏心布置實現連續脫水再生,有效轉移物料表面脫出水分, 可用于機械脫水和電脫水等物料分離設備中,有效節省脫水成本,提高脫水效率。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一種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有兩個圓桶是套筒偏心設置,兩個圓桶 之間放置有吸水材料,吸水材料的厚度大于兩個圓套筒之間的最小距離;兩個圓桶連接有
驅動裝置。所述的驅動裝置是通過"L"形支架連接方式使各自獨立旋轉;或通過機械結構同 方向聯動旋轉;或外側圓筒利用吸水材料摩擦作用帶動內筒旋轉。
吸水材料充滿兩個圓筒之間的空間,或緊貼外側圓筒內壁且厚度大于兩圓筒最小間距。
外側圓筒上面是帶孔,或加工成格柵狀通道,或網格狀通道。
本發明的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的操作方法,將物料或待轉移水分與外側圓筒 相接觸,接觸位置靠近兩圓筒間距最大方位處,水分通過外側圓筒與吸水材料接觸后被轉 移到吸水材料中,完成吸水分離過程;當吸水材料旋轉至兩圓筒距離最小位置時,通過擠 壓將吸水材料中的水分脫出并借助重力從圓筒中分離出去,完成脫水再生過程。
本發明中的兩個圓筒要求套裝,長度為1-3 m,外側圓筒要求足夠的孔隙,開孔率在 10%-80%。吸水材料為彈性海綿狀物質,其材料可以為聚乙烯醇(PVA)、聚胺酯 (polyurethane)等,但又不僅限于該類物質。
利用該裝置可以有效分離物料表面水分,不僅可以用于常規物料脫水,還可以有效解 決機械脫水和電脫水中物料表面吸水問題,進而提高脫水效率,降低脫水成本。特別是在 電脫水過程中,采用該裝置可以節省電能消耗10%-30%,脫水效率提高30%-50%。
圖l:實施例l示意圖; 圖2:實施例2示意圖; 圖3:實施例3示意其中1.外側圓筒2.內側圓筒3.吸水材料4. "L"形支架
5.脫水物料6.支撐輪7.外側圓筒轉軸8.內側圓筒轉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內側圓筒2置于外側圓筒1內部且偏心放置,內側圓筒轉軸8位于外側 圓筒轉軸7下方,圓筒長度為2m,內外圓筒中間塞滿吸水材料3,外側圓筒l上開有孔洞, 開孔率為10%,兩圓筒通過"L"形支架4連接,并通過聯動裝置同方向聯動旋轉。工作時, 物料5被放置在外側圓筒1上面,水分通過外側圓筒1上面的孔洞與吸水材料4相接觸后 被轉移至圓筒內部,當吸水材料4旋轉至圓筒下方時,由于內外圓筒間距較小,可以對吸 水材料4進行擠壓,完成脫水過程。本例中的吸水材料4采用聚乙烯醇(PVA)制作成彈 性海綿狀物質。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內側圓筒2置于外側圓筒1內部且偏心放置,內側圓筒轉軸8位于外側 圓筒轉軸7下方,圓筒長度為lm,吸水材料3貼與外側圓筒1內壁,且厚度大于兩圓筒最 小間距,外側圓筒l上設有格柵狀通道,開孔率為50%,兩圓筒通過"L"形支架4連接,并分別通過動力裝置同方向獨立旋轉。工作時,物料5被放置在外側圓筒1上面,水分通 過外側圓筒1上面的格柵與吸水材料3相接觸后被轉移至圓筒內部,當吸水材料3旋轉至 圓筒下方時,由于內外圓筒間距較小,可以對吸水材料3進行擠壓,完成脫水過程。本例 中的吸水材料3采用聚胺酯(polyurethane)制作成彈性海綿狀物質。 實施例3:
如圖3所示。內側圓筒2置于外側圓筒1內部且偏心放置,內側圓筒轉軸8位于外側 圓筒中心線下方,圓筒長度為3m,內外側圓筒中間塞滿吸水材料3,外側圓筒l上設有網 格狀通道,開孔率為80%,外側圓筒l由支撐輪6支撐并旋轉,內側圓筒2由直軸支撐, 兩圓筒分別通過動力裝置同方向獨立旋轉。工作時,物料5被放置在外側圓筒1上面,水 分通過外側圓筒1上面的網格與吸水材料3相接觸后被轉移至圓筒內部,當吸水材料3旋 轉至圓筒下方時,由于內外圓筒間距較小,可以對吸水材料3進行擠壓,完成脫水過程。 本例中的吸水材料3采用聚乙烯醇(PVA)制作成彈性海綿狀物質。
本發明提出的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的操作方法,已經通過較佳的實施例子進 行了描述,相關技術人員明顯能在不脫離本發明內容、精神和范圍內對本文所述的結構和 設備進行改動或適當變更與組合,來實現本發明技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相類似的 替換和改動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他們都被視為包括在本發明精神、范圍 和內容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其特征是兩個圓桶是套筒偏心設置,兩個圓桶之間放置有吸水材料,吸水材料的厚度大于兩個圓套筒之間的最小距離;兩個圓桶連接有驅動裝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驅動裝置 是通過"L"形支架連接方式使各自獨立旋轉;或通過機械結構同方向聯動旋 轉;或外側圓筒利用吸水材料摩擦作用帶動內筒旋轉。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其特征是吸水材料充滿兩 個圓筒之間的空間,或緊貼外側圓筒內壁且厚度大于兩圓筒最小間距。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其特征是外側圓筒上面是 帶孔,或加工成格柵狀通道,或網格狀通道。
5. 權利要求1的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是將物料或待 轉移水分與外側圓筒相接觸,接觸位置靠近兩圓筒間距最大方位處,水分通過 外側圓筒與吸水材料接觸后被轉移到吸水材料中,完成吸水分離過程;當吸水 材料旋轉至兩圓筒距離最小位置時,通過擠壓將吸水材料中的水分脫出并借助 重力從圓筒中分離出去,完成脫水再生過程。 '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連續自動脫水的水分轉移裝置的操作方法;本發明有兩個圓桶是套筒偏心設置,兩個圓桶之間放置有吸水材料,吸水材料的厚度大于兩個圓套筒之間的最小距離;兩個圓桶連接有驅動裝置。操作方法是將物料或待轉移水分與外側圓筒相接觸,接觸位置靠近兩圓筒間距最大方位處,水分通過外側圓筒與吸水材料接觸后被轉移到吸水材料中,完成吸水分離過程;當吸水材料旋轉至兩圓筒距離最小位置時,通過擠壓將吸水材料中的水分脫出并借助重力從圓筒中分離出去,完成脫水再生過程。利用該裝置可以有效分離物料表面水分,不僅可以用于常規物料脫水,還可以有效解決機械脫水和電脫水中物料表面吸水問題。
文檔編號F26B25/00GK101586904SQ20091006942
公開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4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24日
發明者馬德剛 申請人:天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