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壓煙塵五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處理和回收鍋爐廢氣、廢塵的裝置,特別是一種高壓煙塵五收器。
現有技術中申請號是89218512.0的煙氣循環水封除塵裝置,其除塵罩的結構復雜,可燃氣和廢氣不能很好的分開,引風機的能量不足,因此它的吸塵效果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壓煙塵五收器,它利用內回收器(9)和外回收器(8)對鍋爐廢氣中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氣體回收,對灰塵、熱量回收,通過氧化碳回收塔(14)和分解器(20),使二氧化碳生成三氧化碳和氫,分別回轉到鍋爐內二次燃燒,從而達到保護環境和節能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構成由高壓風壓機、壓縮煙道、外回收器、內回收器、氧化碳回收塔、分解器、煙囪、小型風壓機和水箱組成,內回收器(9)的周圍是外回收器(8),在內回收器(9)的上方一側有和水箱(19)連接的內回收器進水管(5),在內回收器進水管上有放堿口(7),在外回收器(8)上方有和水箱(19)連通的外回收器進水管(6),在內回收器(9)內安裝與鍋爐出煙口(1)連通的壓縮煙道(4),壓縮煙道(4)的出口伸入內回收器(9)內的水中,在內回收器(9)的上方一側有和氧化碳回收塔(14)連通的凈煙道(13),氧化碳回收塔(14)下方是圓筒形,上方是圓錐形,在頂部塔內安裝小型風壓機(18),并由氧化碳輸出管(17)連接分解器(20),分解器上下有兩根管道與鍋爐連通,氧化碳回收塔(14)的下方由排氣道(15)與煙囪(16)連通。高壓風機(2)安裝在壓縮煙道(4)的入口處,并由電機(3)帶動。內回收器(9)內有兩層鐵絲網,底部有放水口(10),一側有水位管(12),在內回收器進水管(5)上有閥門,在外回收器(8)的底部有外回收器排放閥門(11)。
與現有技術比較,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煙塵的回收率高,從高壓風壓機(2)到鍋爐是利用原有設備,能把有害人類身體健康的氣體吸收分解,將可燃氣體送回鍋爐二次燃燒,利用外回收器(8)和水箱(19)的水循環達到熱能利用。
附圖
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如附圖所示,鍋爐的煙塵由鍋爐出煙口(1),在高壓風壓機(2)的作用下,通過壓縮煙道(4)壓入內回收器(9)的水中,內回收器內有兩層鐵絲網使煙和水充分接觸,便于溶解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通過凈煙道(13)由氧化碳回收塔(14)頂部的小型風壓機(18)、氧化碳輸出管(17)和分解器(20),將三氧化碳和氫氣分別通入鍋爐重新燃燒,其它較重氣體由氧化碳回收塔底排氣道(15)排進煙囪(16)。在內回收器(9)的底部有放水口(10),上側有和水箱(19)連通的內回收器進水管(5),在進水管上有閥門和放堿口(7),放入少量純堿后再放入清水,以中和酸性。在內回收器(9)的周圍是外回收器(8),外回收器內的水吸收內回收器內的熱量,通過外回收器進水管(6)與水箱(19)連通,使冷熱水自動循環,達到回收熱能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高壓煙塵五收器,由高壓風壓機、壓縮煙道、外回收器、內回收器、氧化碳回收塔、分解器、煙囪、小型風壓機和水箱組成,其特征在于內回收器(9)的周圍是外回收器(8),在內回收器(9)的上方一側有和水箱(19)連接的內回收器進水管(5),在內回收器進水管上有放堿口(7),在外回收器(8)上方有和水箱(19)連通的外回收器進水管(6),在內回收器(9)內安裝與鍋爐出煙口(1)連通的壓縮煙道(4),壓縮煙道(4)的出口伸入內回收器(9)內的水中,在內回收器(9)的上方一側有和氧化碳回收塔(14)連通的凈煙道(13),氧化碳回收塔(14)下方是圓筒形,上方是圓錐形,在頂部塔內安裝小型風壓機(18),并由氧化碳輸出管(17)連接分解器(20),分解器上下有兩根管道與鍋爐連通,氧化碳回收塔(14)的下方由排氣道(15)與煙囪(16)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煙塵五收器,其特征在于高壓風機(2)安裝在壓縮煙道(4)的入口處,并由電機(3)帶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煙塵五收器,其特征在于內回收器(9)內有兩層鐵絲網,底部有放水口(10),一側有水位管(12),在內回收器進水管(5)上有閥門,在外回收器(8)的底部有外回收器排放閥門(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處理和回收鍋爐廢氣、廢塵的裝置,特別是一種高壓煙塵五收器,由高壓風壓機(2)、壓縮煙道(4)、內外回收器(8)(9)、氧化碳回收塔(14)、分解器(20)、煙囪(16)、小型風壓機(18)和水箱(19)組成。鍋爐出煙口(1)放出的混合煙塵由高壓風壓機(2)通過壓縮煙道壓入內回收器(9)的水中,進行氣體和灰塵的回收,通過氧化碳回收塔(14)和分解器(20),使二氧化碳生成三氧化碳和氫,分別回轉到鍋爐內二次燃燒,廢氣排向煙囪(16),從而達到保護環境和節能的目的。
文檔編號F23J15/00GK2218880SQ9424607
公開日1996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1994年12月2日
發明者孫啟信 申請人:孫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