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調煤粉濃度的調峰型燃燒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鍋爐燃燒技術領域。
近年來,國內外燃燒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隨著電力工業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對電站鍋爐燃燒的組織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要提高電站鍋爐機組對負荷和燃料的適應性,具體地說,也就是要改善鍋爐著火和燃燒,保護鍋爐在低負荷下不投油而能穩定燃燒,提高機組的調峰能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國內外普遍采用高煤粉濃度燃燒的濃淡燃燒技術。這種技術對解決低負荷穩燃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辦法,但就鍋爐而言,在正常負荷下運行時采用均勻煤粉濃度更有好處。這樣如何實現煤粉濃度的可調性,即在低負荷下實現煤粉濃、淡燃燒,在正常負荷下實現煤粉濃度均勻燃燒已成為一個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可調煤粉濃度的調峰型燃燒器,實現在低負荷下沿爐膛橫斷面向火側高煤粉濃度、高溫、高湍動度,背火側低煤粉濃度、低溫燃燒,大大改善煤粉的著火特性和燃盡程度,提高機組的調峰性能,而在正常負荷下運行實現均勻給粉,減輕單面火嘴的熱強度,提高機組的安全性,并可根據鍋爐負荷的變化靈活調節向火側和背火側煤粉濃度的比例,并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包括鍋爐爐膛、鍋爐爐膛的四角切向布置有一次風管1,一次風管1內布置的煤粉濃縮器2和出口穩燃體3將一次風管及燃燒器噴口分為向火側和背火側兩個獨立的通道。從一次風管1中流進的煤粉空氣混合物經彎頭時在慣性離心力的分離作用下大部分煤粉顆粒靠彎頭的外側向出流動,在濃縮器的作用下實現向火側高煤粉濃度、背火側低煤粉濃度的濃淡燃燒。一次風管彎頭出口處設置的煤粉濃度調節器4可以根據鍋爐負荷變化有效地調節向火側和背火側煤粉濃度的比例,實現鍋爐的安全、經濟運行。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圖。
圖2是可調濃度的一次風管1的結構原理圖。
圖3是煤粉濃度調節器4的結構原理圖。
圖4是A-A剖面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詳細說明。
圖中1為一次風管,分別沿切向反時針方向布置在鍋爐爐膛的四個角上,5是一次風管的外殼,2是平板形或扭曲葉片形濃縮器,垂直布置在外殼5內,3是穩燃體、布置在一次風管出口,濃縮器2與穩燃體3相連將一次風管分成向火側7和背火側8兩個獨立通道。4是煤粉濃度調節裝置安裝在一次風管外殼5的彎頭出口處,其也可以是一平直插板。
圖中所示尺寸參數符號分別代表D--一次風管的直徑;B--煤粉濃度調節裝置出口截面高度;B與D的比值為0.05-0.15。
對于圖2所示的角置式煤粉燃燒器,其特點在于一次風彎頭處設置有調節煤粉濃度的裝置4,煤粉濃度調節裝置4與二次風箱連接并用控制閥門6調節其出口二次風的速度,實現煤粉濃度調節。從給粉機送來的一次風粉混合物經一次風彎頭后,煤粉顆粒在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下集中在彎頭外側,濃縮器2的作用是將集中在外側的煤粉引向向火側,在低負荷運行時,關掉煤粉濃度調節器4的控制閥門6,使得煤粉在進入爐膛時向火側具有遠遠高于背火側的煤粉濃度,這樣在低負荷運行時形成向火側和背火側的濃淡燃燒,達到低負荷穩定著火和燃燒的目的。隨著鍋爐負荷的提高,逐漸打開煤粉濃度調節裝置4中的控制閥門6,在煤粉濃度調節器噴出的二次風作用下,將靠近彎頭外側的煤粉吹向彎頭內側,使煤粉在進入濃縮器之前逐漸趨向均勻,形成與鍋爐負荷相匹配的向火側與背火側煤粉濃度比例,減輕向火側噴口的熱功率、實現安全運行、優化燃燒的組織。穩燃體3的作用是讓煤粉進入爐膛時產生尾跡回流,促進煤粉的燃燒。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能夠根據鍋爐負荷適時調節向火側和背火側煤粉濃度的比例,合理組織鍋爐燃燒。
權利要求1.可調煤粉濃度的調峰型燃燒器,包括鍋爐爐膛,鍋爐爐膛的四個角上切向布置一次風管(1),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是,一次風管(1)的出口帶有三角穩燃體(3),一次風管(1)布置有與穩燃體(3)相連的濃縮器并將一次風管分為向火側和背火側兩個獨立通道,一次風管彎頭出口處布置有煤粉濃度調節器(4),其上配置有可控制調節風的大小實現煤粉濃度比例調節的閥門(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煤粉濃度的調峰型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說的煤粉濃度調節器(4)的寬度D與一次風管直徑相同,厚度B與寬度D的比值為0.05-0.15。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調煤粉濃度的調峰型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說的燃燒濃度調節器(4)也可以是一平直插板。
專利摘要一種可調煤粉濃度的調峰型燃燒器,包括鍋爐爐膛,其四個角上切向布置一次風管,一次風管內配置有三角穩燃體及與之相連的濃縮器,一次風管彎頭處布置有煤粉濃度調節器(4),大大改善煤粉的著火特性和燃盡程度。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的特點。
文檔編號F23D1/00GK2188697SQ9420551
公開日1995年2月1日 申請日期1994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1994年3月25日
發明者徐通模, 劉仲軍, 惠世恩, 郭宏生, 柴彬, 車得福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