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燃燒器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4557024閱讀:235來源:國知局
燃燒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燃燒器,涉及機械設備【技術領域】,主要目的在于對燃燒器的進風管道的風速進行實時監測,以方便對進風管道內的風速實時進行控制,使燃燒器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主要采用的技術方案為:燃燒器,包括進風管道、壓力測量裝置、壓力變送器、處理單元以及顯示單元;壓力測量裝置用于測量進風管道內的風道壓力;壓力送變器與壓力測量裝置連接,壓力變送器用于將測得的風道壓力轉化為電信號輸出;處理單元與壓力變送器連接;顯示單元與處理單元連接,顯示單元用于顯示進風管道內的風速信息。本實用新型主要用于對水泥回轉窯煤粉燃燒器的風速進行測量并實時顯示。
【專利說明】 燃燒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燃燒器。

【背景技術】
[0002]水泥回轉窯是水泥熟料生產線的主要設備,水泥回轉窯的燃料消耗量和窯頭火焰形狀對水泥熟料燒成影響顯著。
[0003]燃燒器是將燃料與空氣合理混合,使燃料穩定著火和完全燃燒的設備。典型的水泥回轉窯的燃燒器包括凈風管道(包括軸流風管道和旋流風管道)、煤風管道和中心風管道。水泥回轉窯的燃燒器的各風道的風速、壓力及送煤量決定了火焰的形狀和大小。
[0004]目前,水泥廠的水泥回轉窯燃燒器的各風道風速和壓力大小均通過手動閥門控制,測量時只能在各管道開孔并插入皮托管進行一次性測定,無法做到實時在線監測,從而不能對進風管道內的風速實時進行控制。當凈風(軸流風和旋流風)風速較低,或者凈風風速與煤粉輸送量比例不合適時,凈風無法將煤粉打散,煤粉從燃燒器噴出來來不及燃燒就落入熟料中,造成的結果是出窯熟料燒失量較高(正常情況下熟料燒失量小于0.5%,混入未燃煤粉的熟料燒失量最高可達1.5% ),影響水泥熟料強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燃燒器,主要目的在于對燃燒器的進風管道的風速進行實時監測,以方便對進風管道內的風速實時進行控制,使燃燒器處于最佳工作狀態。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7]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燃燒器,包括:
[0008]進風管道;
[0009]壓力測量裝置,所述壓力測量裝置用于測量所述進風管道內的風道壓力;
[0010]壓力變送器,所述壓力送變器與所述壓力測量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變送器用于將測得的所述風道壓力轉化為電信號輸出;
[0011]處理單元,所述處理單元與所述壓力變送器連接;以及,
[0012]顯示單元,所述顯示單元與所述處理單元連接,所述顯示單元用于顯示所述進風管道內的風速信息。
[001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0014]前述的燃燒器,所述進風管道包括軸流風管道、旋流風管道、煤風管道和中心風管道。
[0015]前述的燃燒器,所述進風管道設有用于調節風量的調節閥。
[0016]前述的燃燒器,所述壓力測量裝置包括背靠式皮托管以及差壓計,
[0017]所述背靠式皮托管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設有第一斜切口,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壓力引出孔;
[0018]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設有第二斜切口,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壓力引出孔,所述第一斜切口與所述第二斜切口背靠式設置;
[0019]所述第一壓力引出孔和所述第二壓力引出孔均連通所述差壓計內部;
[0020]所述差壓計與所述壓力變送器連接;
[0021〕 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均插入所述進風管道,且所述第一斜切口和所述第二斜切口兩者均位于所述進風管道內部。
[0022]前述的燃燒器,所述第一斜切口的外端面與所述第一管道的中心線的夾角為12度?18度。
[0023]前述的燃燒器,所述第二斜切口的外端面與所述第二管道的中心線的夾角為12度?18度。
[0024]前述的燃燒器,所述壓力測量裝置還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兩者均固定安裝于所述固定件。
[0025]前述的燃燒器,所述進風管道設有連通所述進風管道內部的安裝孔,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兩者均通過所述安裝孔插入所述進風管道內部,所述固定件裝設于所述安裝孔且保持兩者之間密封連接。
[0026]前述的燃燒器,所述安裝孔處設置有內螺紋管件,所述固定件設有外螺紋,所述固定件與所述內螺紋管件螺紋連接。
[0027]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燃燒器至少具有下列優點:
[0028]因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燃燒器包括壓力測量裝置、壓力變送器、處理單元以及顯示單元,壓力變送器可以將壓力測量裝置測得的風道壓力轉化為電信號并輸出給處理單元,處理單元將相關風速信息輸出給顯示單元進行顯示,從而用戶可以通過顯示單元隨時得知進風管道內的風速,并且可以根據要求隨時調整各進風管道內的風速,使燃燒器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這樣既可以節省燃料,又可以使入窯燃料得到充分燃燒,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熟料的產量和質量。
[0029]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燃燒器的結構框圖;
[0031]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燃燒器的壓力測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燃燒器的壓力測量裝置與進風管道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在下述說明中,不同的“一實施例”或“實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實施例。此外,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003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燃燒器,包括進風管道1、壓力測量裝置2、壓力送變器、處理單元4以及顯示單元5。壓力測量裝置2用于測量進風管道1內的風道壓力。壓力送變器與壓力測量裝置2連接,壓力變送器3用于將壓力測量裝置2測得的風道壓力轉化為電信號輸出。處理單元4與壓力變送器3連接。顯示單元5與處理單元4連接,顯示單元5用于顯示進風管道1內的風速信息。其中,壓力送變器的具體結構為現有技術中的常用技術,可以根據需要在現有技術中進行選取,在此不再贅述。
[0035]其中,處理單元4可以為中央處理器或單片機等,中央處理器或單片機的具體型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具體可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設置。顯示單元5可以為顯示器等。處理單元4將相關的風道壓力信息轉化為風速信息并通過顯示單元5進行顯示。這樣用戶就可以通過顯示單元5隨時得知進風管道1內的風速,并且可以根據要求隨時調整各進風管道1內的風速,使燃燒器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這樣既可以節省燃料,又可以使入窯燃料得到充分燃燒,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熟料的產量和質量。
[0036]進一步的,在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進風管道1包括軸流風管道、旋流風管道、煤風管道和中心風管道等。
[0037]進一步的,在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進風管道1設有用于調節風量的調節閥。其中,調節閥可以為手動閥門,也可以為電動閥門。當用戶通過前述的顯示單元5得知進風管道1內的風速信息時,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通過該調節閥調整進風管道1內的風速和風量,從而使燃燒器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
[0038]進一步的,為了實現前述壓力測量裝置2的功能,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如下的實施方式:前述的壓力測量裝置2包括背靠式皮托管以及差壓計6。其中,差壓計6的具體結構為現有技術中的常用技術,可以根據需要在現有技術中進行選取,在此不再贅述。
[0039]背靠式皮托管包括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第一管道7的一端設有第一斜切口71,第一管道7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壓力引出孔71。第二管道8的一端設有第二斜切口 81。第二管道8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壓力引出孔82,第一斜切口 71與第二斜切口 81背靠式設置。此處的“背靠式”是指第一斜切口 71和第二斜切口 81兩者完全朝向兩個相反的方向設置,例如,在圖2中,第一斜切口 71朝左設置,則第二斜切口 81朝右設置。
[0040]第一壓力引出孔72和第二壓力引出孔82均連通差壓計6內部。差壓計6與壓力變送器3連接。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均插入進風管道1,且第一斜切口 71和第二斜切口 81兩者均位于進風管道1內部。具體地,在實施過程中,第一斜切口 71迎風設置,第一斜切口 71為全壓口。第二斜切口 81背風設置,第二斜切口 81為靜壓口。此時第一管道7內的風壓與第二管道8內風壓的差值即為進風管道1內的風道壓力,兩者的差值通過差壓計6顯示,用戶可以通過差壓計6得知進風管道1內的風道壓力。
[0041]進一步的,在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背靠式皮托管采用不銹鋼材質制作。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的主體部分均采用內徑為8皿,壁厚為1皿的不銹鋼管。連接差壓計6的第一壓力引出孔72和第二壓力引出孔82均采用內徑為4皿,壁厚為0.5皿不銹鋼管。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前述的背靠式皮托管也可以采用其它材質,第一管道7、第二管道8、第一壓力引出孔72以及第二壓力引出孔82的尺寸大小也可以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0042]進一步的,為了達到最佳的風道壓力測量效果,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如下的實施方式:前述的第一斜切口 71的外端面與第一管道7的中心線的夾角0為15度,此時,第一斜切口 71可以充分地感應來自進風管道1內的風。其中,通過設置第一斜切口71的外端面與第一管道7的中心線的夾角¢1為15度,使得第一斜切口 71的外端面與第一管道7的中心線的夾角0不至于太大而使得第一管道7的強度降低,也不至于太小而使得第一斜切口 71不能充分的感應來自進風管道1內的風。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斜切口 71的外端面與第一管道7的中心線的夾角¢1還可以為12度、13度、14度、16度、17度、18度以及12度?18度之間其它的數值,這樣也可以達到前述的技術效果。其中,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設置,具體可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設置。
[0043]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前述的第二斜切口 81的外端面與第二管道8的中心線的夾角0為15度,此時,第二斜切口 81可以充分地感應來自進風管道1內的風。其中,通過設置第二斜切口 81的外端面與第二管道8的中心線的夾角13為15度,使得第二斜切口 81的外端面與第二管道8的中心線的夾角13不至于太大而使得第二管道8的強度降低,也不至于太小而使得第二斜切口 81不能充分的感應來自進風管道1內的風。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斜切口 81的外端面與第二管道8的中心線的夾角0還可以為12度、13度、14度、16度、17度、18度以及12度?18度之間其它的數值,這樣也可以達到前述的技術效果。其中,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設置,具體可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設置。
[0044]進一步的,如圖2和圖3所示,前述的壓力測量裝置2還包括固定件9,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兩者均固定安裝于固定件9。其中,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通過固定件9連接在一起,方便取放。
[0045]進一步的,如圖3所示,前述的進風管道1設有連通進風管道1內部的安裝孔(圖中未標示),該安裝孔為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的固定安裝孔。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兩者均通過該安裝孔插入進風管道1的內部,固定件9裝設于安裝孔且保持兩者之間密封連接。第一管道7和第二管道8在該安裝孔位置對進風管道1內的風速進行測量。其中,安裝孔在進風管道1上的具體位置根據進風管道1的具體結構而定,安裝孔應盡量選擇在流場穩定的位置。
[0046]進一步的,為了達到將固定件9裝設于安裝孔的目的,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如下的實施方式:前述安裝孔處設置有內螺紋管件10,固定件9設有外螺紋,固定件9與內螺紋管件10螺紋連接。具體地,內螺紋管件10固定于安裝孔的內壁,固定件9與內螺紋管件10螺紋連接,兩者拆裝較方便。同時,固定件9與內螺紋管件10之間可以通過密封圈進行密封,當然,固定件9與內螺紋管件10之間也可以通過膠水等密封,其中,具體可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設置。
[0047]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燃燒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進風管道; 壓力測量裝置,所述壓力測量裝置用于測量所述進風管道內的風道壓力; 壓力變送器,所述壓力送變器與所述壓力測量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變送器用于將所述壓力測量裝置測得的所述風道壓力轉化為電信號輸出; 處理單元,所述處理單元與所述壓力變送器連接;以及, 顯示單元,所述顯示單元與所述處理單元連接,所述顯示單元用于顯示所述進風管道內的風速信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管道包括軸流風管道、旋流風管道、煤風管道和中心風管道。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管道設有用于調節風量的調節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測量裝置包括背靠式皮托管以及差壓計, 所述背靠式皮托管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設有第一斜切口,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壓力引出孔; 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設有第二斜切口,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壓力引出孔,所述第一斜切口與所述第二斜切口背靠式設置; 所述第一壓力弓I出孔和所述第二壓力弓I出孔均連通所述差壓計內部; 所述差壓計與所述壓力變送器連接; 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均插入所述進風管道,且所述第一斜切口和所述第二斜切口兩者均位于所述進風管道內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切口的外端面與所述第一管道的中心線的夾角為12度?18度。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切口的外端面與所述第二管道的中心線的夾角為12度?18度。
7.如權利要求4至6任一項所述的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測量裝置還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兩者均固定安裝于所述固定件。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管道設有連通所述進風管道內部的安裝孔,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兩者均通過所述安裝孔插入所述進風管道內部,所述固定件裝設于所述安裝孔且保持兩者之間密封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孔處設置有內螺紋管件,所述固定件設有外螺紋,所述固定件與所述內螺紋管件螺紋連接。
【文檔編號】F23D1/02GK204114931SQ201420497671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29日
【發明者】顏碧蘭, 汪瀾, 齊硯勇, 朱文尚, 宋軍華, 王俊杰 申請人: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