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換熱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
技術背景[0002]定型機是紡織物后整理工藝中的重要設備,由于能源消耗較大,故其外排的高溫煙氣若不加以回收利用則一方面會增大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與目前全社會提倡的節約型節能型經濟精神相違背,所以幾乎所有廠商對由定型機排出的高溫煙氣加以回用。常見的回用方式是將高溫油煙氣經管道引入油煙處理裝置(也稱油煙凈化裝置)處理,將油塵、煙塵處理即凈化后再回引給加熱裝置,進而供給定形機對織物定形。這種方式由于經油煙處理裝置處理后的煙氣中不免夾雜有未被充分凈化的塵雜,因而對織物產生污染,影響品質。 尤其是,油煙凈化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決定了其回收熱煙氣的最高溫度不超過65°C,而自紡織物定型機引出的高溫熱煙氣的溫度通常在170-230°C,因此熱量回收效果差,不利于節能。[0003]毫無疑問,采用換熱與除油煙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避免前述的欠缺,并且在已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已有報道,典型的如實施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1662348U公開的定形機廢氣換熱器,該專利方案在箱體內設置一組具有外翅片的換熱管(專利稱熱管),并且將換熱管采用密封隔板分隔,使各換熱管的一端保持于箱體的一側,而另一端保持于箱體的另一側,也就是說由密封隔板將箱體一分為二。當高溫廢油煙氣自箱體一側的廢氣進口引入并且從廢氣排放管排出的過程中,由換熱管以熱傳遞的方式將位于箱體另一側的換熱管管段加熱,使由空氣進口引入的途經該換熱管管段的外界空氣加熱并且從熱空氣出口引入定形機。具體可以參見該專利的說明書第2頁0018段至第3頁00 段和該專利的說明書圖1及圖2。[0004]上述專利方案存在余熱回收率低的弊端,并且存在對外界潔凈空氣加熱的加熱效果欠缺的弊端,因為換熱管的長度方向的絕大部分區域位于廢氣進口與廢氣排放管的通道上,而由密封隔板分隔的長度極其有限的換熱管管段難以對空氣進口與熱空氣出口通道上的空氣獲得理想的換熱效果,因此節能不會明顯。[0005]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號CN101113877A推薦的熱定型機廢熱空氣凈化熱能利用熱管換熱器,由管板將箱體分隔為上箱體和下箱體,在上箱體內設置螺旋翅片管,而在下箱體內設置熱管,并且將熱管采用卡環卡固于管板上,下箱體的一側為高溫廢油煙氣引入口,另一側為排煙口,排至靜電脈沖油煙靜化器凈化處理,上箱體的一側為外界空氣引入口,另一側為熱空氣引出口,引至定型機利用。該專利申請方案相對于前述CN201662348U而言換熱效果有所改善,但是仍不足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因為自設在下箱體內的熱管將熱量傳遞給設在上箱體中的螺旋翅片管的熱傳遞效率不會很高,盡管熱管與螺旋翅片管在管板的部位是實施對接的,也就是說,盡管熱管的管腔與螺旋翅片管的管腔是相通的。[0006]鑒于上述已有技術,有必要加以改進,為此,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并且在嚴格的保密措施下經實驗證明是切實可行的,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基于該前提下產生的。 發明內容[0007]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顯著改善高溫廢油煙氣對外界潔凈空氣換熱的換熱效果而藉以節約能源的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0008]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包括箱體;一第一管板和一第二管板,該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彼此上下對應地設置在箱體內,藉由第一、 第二管板將箱體的箱腔分隔高溫煙氣腔、熱風腔和冷風腔,高溫煙氣腔位于第一、第二管板之間,熱風腔位于第一管板的上方,而冷風腔位于第二管板的下方;一組換熱管,該組換熱管位于所述的高溫煙氣腔內,各換熱管的上端與第一管板固定并且與熱風腔相通,而各換熱管的下端與第二管板固定并且與冷風腔相通,其中在所述的高溫煙氣腔的一側配設有一用于將來自于定型機的高溫廢熱煙氣引入到高溫煙氣腔內的高溫廢熱煙氣引入接口,而高溫煙氣腔的另一側設置有用于將高溫煙氣腔內的廢煙氣引出而供油煙凈化處理器凈化處理的廢煙氣引出接口,在熱風腔上連接有一熱空氣引出接口,而在冷風腔上連接有一潔凈空氣引入接口。[0009]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高溫熱煙氣引入接口與廢煙氣引出接口彼此對應。[0010]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換熱管的外壁上構成有外翅片。[0011]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潔凈空氣引入接口上配設有濾網。[001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由于在箱體內設置了第一、第二管板,并且由第一、第二管板將箱體的箱腔分隔為高溫煙腔、熱風腔和冷風腔,由設置在第一、第二管板之間的換熱管與熱風腔及冷風腔相通,因此當高溫廢熱煙進入高溫煙氣腔內時可對換熱管換熱,使途經換熱管的管腔內的空氣加熱并進入熱風腔,從而與已有技術相比既結構簡單,又是具有理想的換熱效果而體現節能。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請參見圖1,給出了一箱體1,在該箱體1內設置有一第一管板2和一第二管板3, 藉由第一、第二管板2、3的設置而將箱體1的箱腔分隔為高溫煙氣腔11、熱風腔12和冷風腔13,其中高溫煙氣腔11位于第一、第二管板2、3之間,熱風腔12位于第一管板2的上方,而冷風腔13位于第二管板3的下方。一組外壁上構成有外翅片41的換熱管4位于前述的高溫煙氣腔11內,各換熱管4的上端與第一管板2固定,并且與熱風腔12相通,而各換熱管4的下端與第二管板3固定,并且與冷風腔13相通。[0015]在高溫煙氣腔11的一側配接有一用于將來自于紡織物定型機的高溫廢熱煙氣引入到高溫煙氣腔11內的高溫廢熱煙氣引入接口 111,而在高溫煙氣腔11的另一側并且在與高溫廢熱煙氣引入接口 111相對應的位置配接有一廢煙氣引出接口 112,由該廢煙氣引出接口 112將廢煙氣引至油煙凈化處理器凈化處理。在前述的熱風腔12上配接有一熱空氣引出接口 121,由該熱空氣引出接口 121將熱空氣引至紡織物定型機的烘房(也即烘箱)。在前述的冷風腔13上配接有一潔凈空氣引入接口 131,外界空氣自該潔凈空氣引入接口 131 進入冷風腔13,經換熱管4的管腔換熱后變為熱空氣并進入熱風腔12。優選地,在該潔凈空氣引入接口 131上設置一濾網1311,用以防止塵雜進入。[0016]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將高溫熱煙氣引入接口 111與紡織物定型機的高溫廢熱煙氣引出管道配接,將廢煙氣引出接口 112與油煙凈化處理器(帶有風機)配接,將熱空氣引出接口 121通過管路與紡織物定型機的烘房連接。來自于定型機的定型過程中的高溫廢熱煙氣 (170-230°C)經高溫廢熱煙氣引入接口 111進入高溫煙氣腔11內,進而經廢煙氣引出接口 112引至油煙凈化處理器。與此同時,高溫廢熱煙氣在高溫煙氣腔11與換熱管4換熱,使由潔凈空氣引入接口 131引入冷風腔13并且進而進入換熱管4的管腔中的空氣加熱,加熱后的空氣自換熱管4的管腔進入熱風腔12,供紡織物定型機的烘房或稱加熱機構使用,從而體現節能。[0017]縱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相對于已有技術,不僅結構簡單,而且具有優異的換熱效率,例如出自紡織物定型機的高溫熱油煙氣的溫度為230°C時,則自本實用新型的熱空氣引出接口 121引出的熱空氣的溫度可達220°C左右,換熱效率在90%以上。
權利要求1.一種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1);一第一管板( 和一第二管板(3),該第一管板( 和第二管板C3)彼此上下對應地設置在箱體(1)內,藉由第一、第二管板(2、;3)將箱體(1)的箱腔分隔高溫煙氣腔(11)、熱風腔(1 和冷風腔(13),高溫煙氣腔(11)位于第一、第二管板(2、;3)之間,熱風腔(1 位于第一管板O)的上方,而冷風腔(1 位于第二管板(3)的下方;一組換熱管G),該組換熱管(4)位于所述的高溫煙氣腔(11)內,各換熱管(4)的上端與第一管板O)固定并且與熱風腔(1 相通,而各換熱管 (4)的下端與第二管板(3)固定并且與冷風腔(13)相通,其中在所述的高溫煙氣腔(11) 的一側配設有一用于將來自于定型機的高溫廢熱煙氣引入到高溫煙氣腔(11)內的高溫廢熱煙氣引入接口(111),而高溫煙氣腔(11)的另一側設置有用于將高溫煙氣腔(11)內的廢煙氣引出而供油煙凈化處理器凈化處理的廢煙氣引出接口(112),在熱風腔(1 上連接有一熱空氣引出接口(121),而在冷風腔(1 上連接有一潔凈空氣引入接口(13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溫熱煙氣引入接口(111)與廢煙氣引出接口(112)彼此對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換熱管(4) 的外壁上構成有外翅片Gl)。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潔凈空氣引入接口(131)上配設有濾網(1311)。
專利摘要一種紡織物定型機用的換熱器,屬于換熱裝置技術領域。包括箱體;第一管板和一第二管板,彼此上下對應地設置在箱體內,藉由第一、第二管板將箱體的箱腔分隔高溫煙氣腔、熱風腔和冷風腔,高溫煙氣腔位于第一、第二管板之間,熱風腔位于第一管板的上方,冷風腔位于第二管板的下方;一組換熱管,位于高溫煙氣腔內,各換熱管的上端與第一管板固定且與熱風腔相通,各換熱管的下端與第二管板固定且與冷風腔相通,在高溫煙氣腔的一側配設有高溫廢熱煙氣引入接口,高溫煙氣腔的另一側設置有廢煙氣引出接口,在熱風腔上連接有熱空氣引出接口,在冷風腔上連接有潔凈空氣引入接口。優點結構簡單,具有理想的換熱效果而體現節能。
文檔編號F28D7/16GK202329303SQ20112046983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3日
發明者潘慧, 潘沁, 潘熠 申請人:常熟市龍略機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