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特別涉及一種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0002]利用注塑模具生產塑膠產品時,一般采用滑塊進行側抽芯動作,然而很多產品的膠位和筋位相對比較深,模具打開后,產品還沒有從滑塊中脫離出來,產品易黏在滑塊上,導致產品不易取出,即便可以取出,也會因為與滑塊脫離不及時,導致產品拉傷,增加了不良品率,使得生產成本增加。而且,產品不易取出也會影響成型周期和生產效率,浪費資源。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
[0004]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左部設有一左斜導柱,上模板的右部設有一右斜導柱,所述下模板的左部設有從左至右依次設置的左鏟基、左滑塊和左頂板,所述下模板的右部設有從右至左依次設置的右鏟基、右定位塊、右滑塊和右頂板,所述左頂板和右頂板之間形成注塑腔,左斜導柱穿設于所述左滑塊中,右斜導柱穿設于所述右滑塊中,所述左鏟基的左側和左滑塊的右側分別具有楔形面,所述左鏟基通過楔形面與所述左滑塊楔緊配合,所述右鏟基的右側和右定位塊的左側分別設有楔形面,所述右鏟基通過楔形面與所述右定位塊楔緊配合,所述下模板的左部還設有穿設于左滑塊的第一頂針以及穿設于所述左頂板中的第二頂針,下模板的右部還設有依次穿過右定位塊和右滑塊的第三頂針以及穿設于所述右頂板的第四頂針,第一頂針的末端抵頂在第二頂針上,第二頂針的末端抵頂在位于注塑腔中的產品的左側上,第三頂針的末端抵頂在第四頂針上,第四頂針的末端抵頂在位于注塑腔中的產品的右側上。
[0005]進一步的,所述左滑塊內設有套裝在第一頂針上的第一彈簧,所述左頂板內設有套裝在第二頂針上的第二彈簧。
[0006]進一步的,所述右滑塊內設有套裝在第三頂針上的第三彈簧,所述右頂板內設有套裝在第四頂針上的第四彈簧。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開模時,上模板上移,左鏟基和右鏟基上移,左斜導柱帶動左滑塊向左移動,左頂板也向左移動,右斜導柱帶動右滑塊向右移動,右頂板也向右移動,左滑塊和右滑塊移動的過程中,下模板上的第一頂針頂在第二頂針上,第二頂針頂在產品的左側上,下模板的第三頂針頂在第四頂針上,第四頂針頂在產品的右側上,從而產品被頂住不動,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產品易黏在滑塊上的問題,產品易取出,不會產生產品變形及被拉傷的問題,保證了注塑產品的質量,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0010]如圖1所示,一種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I和下模板2,所述上模板I的左部設有一左斜導柱3,上模板I的右部設有一右斜導柱4,所述下模板2的左部設有從左至右依次設置的左鏟基5、左滑塊6和左頂板7,所述下模板2的右部設有從右至左依次設置的右鏟基8、右定位塊9、右滑塊10和右頂板11,所述左頂板7和右頂板11之間形成注塑腔,左斜導柱3穿設于所述左滑塊6中,右斜導柱4穿設于所述右滑塊10中,所述左鏟基5的左側和左滑塊6的右側分別具有楔形面,所述左鏟基5通過楔形面與所述左滑塊6楔緊配合,所述右鏟基8的右側和右定位塊9的左側分別設有楔形面,所述右鏟基8通過楔形面與所述右定位塊9楔緊配合,右定位塊9可以更好的對右滑塊10進行楔緊定位。所述下模板2的左部還設有穿設于左滑塊6的第一頂針12以及穿設于所述左頂板7中的第二頂針13,下模板2的右部還設有依次穿過右定位塊9和右滑塊10的第三頂針14以及穿設于所述右頂板11的第四頂針15。所述左鏟基5的左側和右鏟基8的右側均設有定位槽16,第一頂針12的頭端置于左鏟基5的定位槽16中,第三頂針14的頭端置于右鏟基8的定位槽16中。第一頂針12的末端抵頂在第二頂針13上,第二頂針13的末端抵頂在位于注塑腔中的產品21的左側上,第三頂針14的末端抵頂在第四頂針15上,第四頂針15的末端抵頂在位于注塑腔中的產品21的右側上。
[0011]進一步說,所述左滑塊6內設有套裝在第一頂針12上的第一彈簧17,所述左頂板7內設有套裝在第二頂針13上的第二彈簧18。
[0012]進一步說,所述右滑塊10內設有套裝在第三頂針14上的第三彈簧19,所述右頂板11內設有套裝在第四頂針15上的第四彈簧20。
[0013]開模時,上模板I帶動左鏟基5和右鏟基8上移,設置在上模板I上的左斜導柱3撥動左滑塊6向左移動,右斜導柱4撥動右滑塊10向右移動,右定位塊9也向右移動。在左鏟基5和右鏟基8的定位槽16的抵頂作用下,第一頂針12不動,且第一頂針12頂在第二頂針13上,第三頂針14不動,且第三頂針14頂在第四頂針15上,第一彈簧17、第二彈簧18、第三彈簧19和第四彈簧20均受到壓縮,第二頂針13和第四頂針15均頂住產品21不動。上模板I繼續向上移動,第二頂針13和第四頂針15可與產品21脫離,開模完成,產品21被取出。整個開模過程中,產品21不會黏在其左右兩側的移動的結構上,從而易取出,不會使產品被拉傷,保證了產品質量,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合模時,上模板I向下移動,左鏟基5和右鏟基8均向下移動,左鏟基5的楔形面使得左滑塊6和左頂板7向右移動,右鏟基8的楔形面使得右定位塊9、右滑塊10和右頂板11均向左移動,第二頂針13在第一頂針12的作用下回到可以抵頂產品21左側的位置,第四頂針15在第三頂針14的作用下回到可以抵頂產品21右側的位置。左鏟基5將左滑塊6楔緊,右鏟基8通過右定位塊9將右滑塊10模緊后,合t吳完成。
[001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左部設有一左斜導柱,上模板的右部設有一右斜導柱,所述下模板的左部設有從左至右依次設置的左鏟基、左滑塊和左頂板,所述下模板的右部設有從右至左依次設置的右鏟基、右定位塊、右滑塊和右頂板,所述左頂板和右頂板之間形成注塑腔,左斜導柱穿設于所述左滑塊中,右斜導柱穿設于所述右滑塊中,所述左鏟基的左側和左滑塊的右側分別具有楔形面,所述左鏟基通過楔形面與所述左滑塊楔緊配合,所述右鏟基的右側和右定位塊的左側分別設有楔形面,所述右鏟基通過楔形面與所述右定位塊楔緊配合,所述下模板的左部還設有穿設于左滑塊的第一頂針以及穿設于所述左頂板中的第二頂針,下模板的右部還設有依次穿過右定位塊和右滑塊的第三頂針以及穿設于所述右頂板的第四頂針,第一頂針的末端抵頂在第二頂針上,第二頂針的末端抵頂在位于注塑腔中的產品的左側上,第三頂針的末端抵頂在第四頂針上,第四頂針的末端抵頂在位于注塑腔中的產品的右側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滑塊內設有套裝在第一頂針上的第一彈簧,所述左頂板內設有套裝在第二頂針上的第二彈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滑塊內設有套裝在第三頂針上的第三彈簧,所述右頂板內設有套裝在第四頂針上的第四彈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防止拉傷產品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的左部設有一左斜導柱,上模板的右部設有一右斜導柱,下模板的左部設有左鏟基、左滑塊和左頂板,下模板右部設有右鏟基、右定位塊、右滑塊和右頂板,左斜導柱穿設于左滑塊中,右斜導柱穿設于右滑塊中,左鏟基通過楔形面與左滑塊楔緊配合,右鏟基通過楔形面與右定位塊楔緊配合,所述下模板的左部還設有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下模板的右部還設有第三頂針和第四頂針,第二頂針的末端抵頂在位于注塑腔中的產品的左側上,第四頂針的末端抵頂在位于注塑腔中的產品的右側上。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產品易黏在滑塊上的問題,保證了產品質量,提高了生產效率。
【IPC分類】B29C45/40, B29C45/26
【公開號】CN204894377
【申請號】CN201520553155
【發明人】蔡峻峰, 李慎朋
【申請人】健大電業制品(昆山)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