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吹塑合模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xu)號:4437174閱讀:183來源(yuan):國知局
專利名稱:吹塑合模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吹塑合模機構,本發明特別是涉及用于制造合成樹脂制容器的吹塑合模機構。
一般,人們知道有下述吹塑成形機,其通過雙軸延伸吹塑的方式形成合成樹脂制的預塑形坯,制造合成樹脂制容器。
作為這種吹塑成形機,本申請人在先提交了JP特開平10-264240號文獻所公開的吹塑成形機的專利申請。
該吹塑成形機通過設置于兩塊合模板中的一個里面側的連桿機構,同時驅動兩塊合模板,進行模開合動作和合模動作。
該合模機構通過連桿機構,實現高速的模的開合,其為極其優良的形式。
但是,由于通過連桿機構中的肘桿伸出,使連桿伸長,產生合模力,故合模的對中不能夠在安裝模具的狀態下,設定正確的位置。
由此,如果必須在更換吹塑模時,進行該作業,則留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上述專利申請中,為了增加成形個數,還采用兩列吹塑模,為了相應的吹塑模的合模分別采用連桿機構,在可節省空間的方面,也留有改善的余地。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吹塑合模機構,該機構實現高速的模的開合,另外可容易地并且確實地實現合模時的對中。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吹塑合模機構,其在采用兩列吹塑模時,可節省空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形式的吹塑合模機構包括具有至少一對的分型模的吹塑模;兩塊合模板,其安裝于上述各分型模的背面上,以可開合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分型模;后部合模板,其通過多個連桿,與其中一個合模板連接;模開合用的連桿機構,其在另一合模板上,與后部合模板連接;合模力發生機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連桿機構中的肘桿完全伸出的狀態,分模板設定于合模位置,之后,由合模力發生機構產生吹塑合模力。
按照本發明,在連桿機構中的肘桿伸出的狀態,將合模板設定在合模位置,故連桿機構的伸出長度平時等于合模板與后部合模板的合模狀態的距離。
于是,可在平時以連桿機構的加工精度,正確地設定合模的對中位置。
另外,由于設置有獨立于連桿機構的合模力發生機構,故在合模時,平時肘桿可設定在伸出狀態,肘桿的滑動部的負擔也較少,另外幾乎無需維修作業。
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的吹塑合模機構包括具有至少一對的分型模的吹塑模,其設置有兩列;4塊合模板,其安裝于上述各分型模的背面上,以可分別開合的方式支承上述分型模;多根連桿,其分別將非相對的,內側合模板與外側合模板連接;模開合用的連桿機構,其與內側的兩塊上述合模板連接。
合模力發生機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連桿機構中的肘桿完全伸出的狀態,將合模板設定在合模位置,之后通過合模力發生機構,產生合模力。
按照本發明,設置于內側的兩塊合模板之間的連桿機構在肘桿伸出的狀態,可在平時,正確地同時將兩列吹塑模的合模板設定在合模時的對中位置。
另外,由于兩列吹塑模通過1個連桿機構同時實現開合,故與單獨設置連桿機構的場合相比較,可節省空間。
在此場合,最好上述多根連桿為圓柱狀,設置于各合模板的4角,該多根連桿包括兩根連桿,其以可滑動的方式穿過其中一個內側的合模板,將其中一個外側的合模板與另一內側合模板,在相應的一個對角位置連接;另兩根連桿,其以可滑動的方式穿過另一內側的合模板,將另一外側的合模板與其中一個內側的合模板,在相應的另一個對角位置連接;未通過上述連桿連接的其中一個外側合模板與另一內側合模板中的另一對角位置,以及另一外側合模板與其中一個內側合模板中的其中一個對角位置,分別通過板部件連接。
由于采用上述的結構,在確實通過連桿對內側的合模板進行導向的同時,可通過連桿實現連接,將合模力均勻地傳遞到整個合模板上,并且由于采用板部件,故與圓柱狀的連桿相比較,節省了合模板的空間。
在本發明中,最好上述合模力發生機構使未與上述連桿機構連接的合模板,以及安裝于該合模板上的分型模沿背離的方向移動。
由于采用上述結構,使未連接連桿結構的合模板沿背離分型模的方向移動,故在連接連桿結構的合模板中的肘桿伸出而以機械方式確實定位的狀態下,在連桿或板部件的張拉力的作用下,可產生合模力。


圖1為表示采用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本發明的吹塑合模機構的耐熱容器的成形裝置的整體結構的俯視圖;圖2為圖1的耐熱容器的成形裝置的側視圖;圖3為從圖2的左側看到的放大側視圖;圖4為最終吹塑成形部的放大俯視圖;圖5為表示吹塑合模機構的連桿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側視圖;圖6為用于說明從圖5的左側看到的合模板,與連桿和帶板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正視圖。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具體描述。
圖1~6為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采用本發明的吹塑合模機構的耐熱容器的成形裝置。
圖1為表示耐熱容器的成形裝置10的整體結構的俯視圖,圖2為其側視圖。另外,為了表示加熱用傳送通路38的結構,圖1的右側省略加熱箱與反轉轉送機構,在圖2中,省略預塑形坯供給部和轉送部。
該耐熱容器的成形裝置10分別按照兩列成直線設置有預塑形坯供給部12,加熱臺14,轉送部16,作為吹塑成形機的吹塑成形臺18,取出部20。
預塑形坯供給部12將具有頸部的預塑形坯22供向加熱臺14,其包括供給導軌24,預塑形坯接收盤26,成直線排列機構28,反轉轉送機構30。
供給導軌24按照朝向預塑形坯接收盤26一側,下降傾斜的方式設置,其支承預塑形坯22的頸部下方,從而可在自重的作用下,在成直線排列的狀態,連續傳送預塑形坯22。
預塑形坯接收盤26呈圓盤狀,在其外周,形成有凹部32,該凹部32按照規定間距,每次2個地,在4個位置,接收預塑形坯22,該預塑形坯接收盤26沿圖1的箭頭方向旋轉,由此,從供給導軌24,以每次兩個的方式,按照規定間距,將預塑形坯22接納于凹部32內部。
成直線排列機構28用于以每次2個的方式,接收通過預塑形坯接收盤22中的凹部32接收的預塑形坯22,按照規定間距,將預塑形坯22成直線排列,其按照從預塑形坯接收盤26,跨到加熱臺14一側的方式設置。
另外,在該成直線排列機構28中,按照下述間距,以每次2個的方式設置有多個保持部件34,該間距與預塑形坯接收盤26的凹部32的間距相對應,該保持部件34沿圖1的箭頭方向旋轉,從預塑形坯接收盤26,接收預塑形坯22,按照加熱臺18中的預塑形坯22的間距,將預塑形坯22成直線排列。
反轉轉送機構30用于將通過成直線排列機構28而成直線排列的預塑形坯22反轉,在倒立狀態,將其轉送給加熱臺14,其在保持通過成直線排列機構28在加熱臺14一側成直線排列的6個預塑形坯22的情況下將它們反轉,將預塑形坯22轉送給加熱臺,之后將其反轉,將其朝向成直線排列機構28一側返回。
加熱臺14對從預塑形坯供給部12供給的預塑形坯22進行加熱,其包括加熱用傳送部件36,加熱用傳送通路38,加熱箱40。
加熱用傳送部件36用于保持多個,比如6個的預塑形坯22,從而在加熱用傳送通路38上,設置有多個,比如14個部件36。
加熱用傳送通路38基本呈矩形狀,其具有以直線方式傳送加熱用傳送部件36的前進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
在該加熱用傳送通路38上,加熱用傳送部件36按照其縱向與成形裝置10的縱向保持一致的方式設置。
另外,如圖1中的箭頭所示,在前進通路42中,在與加熱用傳送部件36的縱向相垂直的方向,朝向成形裝置10的內側,以每次1個的方式,通過圖2所示的傳送機構46傳送加熱用傳送部件36,在最內側位置,使加熱用傳送部件36朝向返回通路44一側移動。
在返回通路44上,以與前進通路42保持平行的方式,朝向成形裝置10的外側(與前進通路42相反的方向)傳送加熱用傳送部件36,在最外側位置,使加熱用傳送部件36朝向前進通路42的最外側位置移動。
此外,該加熱用傳送部件36的傳送可沿設置于前進通路42,返回通路44上的加熱用傳送導軌48進行。
還有,在前進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上,設置自轉用鏈條,在加熱用傳送部件36上,設置與自轉用鏈條保持聯動,可使相應的預塑形坯22自轉的聯動機構,雖然這一點在圖中未示出。
于是,加熱用傳送部件36在加熱用傳送通路38上,沿前進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基本呈矩形狀傳送的同時,使預塑形坯2實現自轉。
加熱箱40設置于前進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兩者的上方位置,從而可通過圖中未示出的加熱器,對預塑形坯22進行加熱。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加熱用傳送通路基本呈矩形狀,在該加熱用傳送通路38的前進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這兩者上,設置加熱箱40,從而使加熱臺14的空間節省,使加熱效率提高。
轉送部16相對傳送到返回通路44的最外側位置(最終位置)的加熱用傳送部件36,按照不對預塑形坯22造成干涉,在將預塑形坯保持部件打開的方式,向前移動,保持位于傳送到前進通路移動臺216上的加熱用傳送部件36上的預塑形坯,在此狀態上升,抽取預塑形坯2。
接著,從此位置,朝向吹塑成形臺18一側移動,下降,將預塑形坯22分離,后退,由此,在倒立狀態下,將預塑形坯22轉送給吹塑成形臺18。
另外,在該轉送部16,在預塑形坯的轉送途中,按照下述方式進行轉送,該方式為從加熱臺14中的預塑形坯22的間距,變換為吹塑成形臺18中的吹塑成形時的間距。
再有,通過該轉送部16,位于返回通路44的最外側的加熱用傳送部件36處于將預塑形坯22抽出22而排空的狀態,該排空狀態的加熱用傳送部件36移動到前進通路42的起始端位置,借助反轉轉送機構32,將預塑形坯22轉送給該排空狀態的加熱用傳送部件36。
吹塑成形臺18包括吹塑用傳送部件50,吹塑用傳送通路52,接收部54,一次吹塑成形部56,一次熱處理部58,二次熱處理部60,最終吹塑成形部62。
該吹塑用傳送通路52可按照吹塑成形時的間距,保持6個預塑形坯。
吹塑用傳送通路52基本呈矩形狀,其具有以成直線方式傳送吹塑用傳送部件50的前進通路64和返回通路66。
前進通路64成兩列位于成形裝置10的兩個外側位置,其包括沿縱向設置的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以其縱向為前后方向,沿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將吹塑用傳送部件50,從轉送部16一側,朝向取出部20一側傳送。
另外,在該通路64上,沿相應的通路用傳送導軌,設置有2組前進通路用傳送機構70。
該前進通路用傳送機構70包括桿74,該桿74按照規定間距,使多塊嵌合板72朝向一方突出;旋轉驅動器76,其使該74旋轉驅動;圓頭螺栓78,其使該桿74沿前進通路64移動;電動伺服馬達80,其使該圓頭螺栓78旋轉驅動。
還有,通過旋轉驅動器76,使桿74旋轉,使嵌合板72與吹塑用傳送部件的縱向兩端部相接觸,借助電動伺服馬達80,使圓頭螺栓78旋轉,沿前進通路64,使桿74和旋轉驅動器76移動,通過嵌合板72,按照規定間距,使吹塑用傳送部件50移動。
此外,在移動后,通過旋轉驅動器76,使桿74旋轉,解除嵌合板72與吹塑用傳送部件50之間的嵌合,通過驅動伺服馬達80,使圓頭螺栓78沿反方向旋轉,按照規定距離使桿74返回,由此可每次以規定距離,按照間歇方式,傳送吹塑用傳送部件50。
返回通路66包括兩列返回用傳送導軌84,該導軌84支承于在成形裝置10的中間位置,沿縱向設置的多個支柱82上,可沿該返回通路用傳送導軌84,傳送吹塑用傳送部件50。
另外,該傳送通路66沿返回通路用傳送導軌84,設置有與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84相同的1組返回通路用傳送機構86。
該返回通路用傳送機構86沿兩列返回通路用傳送導軌84之間,設置有與前進通路用傳送機構70相同的1組返回通路用傳送機構86。
該返回通路用傳送機構86包括沿兩列返回通路用傳送導軌84之間延伸的桿74;多塊嵌合板72,其朝向桿74的兩側突出,與兩側的吹塑用傳送部件50嵌合;旋轉驅動器76;圓頭螺栓78;電動伺服馬達80。
還有,通過旋轉驅動器76,使桿74旋轉,使嵌合板72與兩列吹塑用傳送部件50的端部相接觸,通過電動伺服馬達80,使圓頭螺栓78旋轉,由此沿返回通路66使桿74移動,每次按照規定間距,沿與前進通路64相反的方向,傳送吹塑用傳送部件50。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返回通路66的驅動源由電動伺服馬達80,在成形空間的上方,不存在油壓驅動裝置,可保持清潔。
還有,在該吹塑用傳送通路52上,在前進通路64的末端與前進通路66的起始端之間,從前進通路64一側,朝向返回通路66一側,以收集方式轉送吹塑用傳送部件的收集機構88,在返回通路66的末端與前進通路64的起始端之間,設置有從返回通路66一側,朝向前進通路64一側,以分散方式轉送吹塑用傳送部件50的分散機構90。
如圖5所示,收集機構88在前進通路64一側,具有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92,其劃分形成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的末端部分,在返回通路66一側,具有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0,其對應于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92,形成返回通路用傳送導軌84的起始端部分。
該返回用劃分導軌部100包括升降圓頭螺栓102和電動伺服馬達104,該升降圓頭螺栓102同時使兩列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0升降,該電動伺服馬達104使該升降圓頭螺栓102旋轉驅動。
另外,前進通路劃分導軌部92包括水平圓頭螺栓92,以及電動伺服馬達98,該水平圓頭螺栓92與將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92與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脫開的升降驅動缸94一起,沿水平方向移動到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的升降位置,該電動伺服馬達98旋轉驅動水平圓頭螺栓92。
在此狀態,通過電動伺服馬達,水平圓頭螺栓96發生旋轉,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92移動。
在到達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92之前,借助升降圓頭螺栓102,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100下降到最低位置而處于等待狀態,如果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92到達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100的上方,則在升降圓頭螺栓102的作用下,返回用劃分導軌84上升,接收吹塑用吹塑機構50,將其上升到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84的起始端位置,通過返回用傳送機構86,朝向末端一側返回。
在此期間,前進通路劃分導軌部92通過水平圓頭導軌96,返回到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的位置之間,通過升降驅動缸94,返回到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的高度,等待下次的吹塑用傳送部件50。
分散機構90進行與收集機構88相反的動作,在前進通路64一側,其包括劃分形成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的起始端部分的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使該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升降的升降驅動缸108,使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連同該升降驅動缸108一起在返回用傳送導軌84的下方沿水平移動的水平圓頭螺栓110,使水平圓頭螺栓110旋轉驅動的圖中未示出的電動伺服馬達。
另外,上述分散機構90在返回通路66一側,包括下述升降圓頭螺栓114,其將返回通路用傳送導軌84的末端部分作為對應于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而形成的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12,使該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12升降;圖中未示出的電動伺服馬達,其使該升降圓頭螺栓114旋轉驅動。
此外,如果在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12上,傳送吹塑用傳送部件50,則通過升降圓頭螺栓114,使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12下降。
此時,由于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在通過升降驅動缸108,位于上升位置的狀態,通過水平圓頭螺栓110,朝向返回通路用傳送導軌84的下方位置移動,故將吹塑用傳送部件50轉移到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上。
在此場合,在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中,升降驅動缸108不動作,位于下降位置。
如果返回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12下降,則升降驅動缸108動作,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上升,吹塑用傳送部件50轉移到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上。
如果在此狀態,通過水平圓頭螺栓110,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朝向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一側移動,通過升降驅動缸108,前進通路用劃分導軌部106下降,則處于可在前進通路42上進行傳送的狀態。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收集機構88和分散機構90的驅動源為電動伺服馬達,故可正確并且容易地對從前進通路64將吹塑用傳送部件50轉送到返回通路66,或從返回通路66將吹塑用傳送部件50轉送到前進通路64時的計時進行控制,可獲得良好的動作狀態。
接收部54位于前進通路用傳送導軌68的起始端位置,可從轉送部16,在吹塑用傳送部件50上接收預塑形坯22。
一次吹塑成形部56,一次熱處理部58,二次熱處理部60和最終吹塑成形部62沿吹塑用傳送通路52,呈直線狀設置。
圖2以省略各合模機構的外側合模板的方式,表示沿前進通路64傳送的成形品的狀態。另外,以省略各成形部的托底升降機構的方式,表示返回通路66的狀態。
一次吹塑成形部56包括一次吹塑成形機構116。
該一次吹塑成形機構116包括由分開模形成的一次吹塑模具118,通過合模機構120使該一次吹塑模具118實現合模,從而形成大于最終成形品122的一次吹塑成形品124。
一次熱處理部58包括一次熱處理機構126。
該一次熱處理機構126包括由加熱的分型模形成的一次熱處理模128,通過合模機構120,使該一次熱處理模128實現合模,一邊在從內部通過高壓進行加壓,一邊使一次成形品124與一次熱處理模128的內面相接觸,從而進行熱處理。
另外,如果在熱處理之后,打開一次熱處理模128,則一次吹塑成形品收縮,將變形去除,從而獲得稍小于最終成形品122的中間成形品130。
二次熱處理部60包括二次熱處理箱132,在該二次熱處理箱132內部,中間成形品130在幾乎不收縮的情況下,受到加熱。
最終吹塑成形部62包括最終吹塑成形機構134。
該最終吹塑成形機構134包括由分型模形成的最終吹塑成形模136,通過合模機構120,使該最終吹塑成形模136實現合模,從而對最終成形品122,進行吹塑成形處理。
在這里,一次吹塑成形機構116,一次熱處理機構126和最終吹塑成形機構134分別包括合模機構120,由于各合模機構120基本上為通用的結構,故下面參照圖3~6的一次吹塑成形機構116進行描述。
該合模機構120用于同時使分別設置于吹塑用傳送通路52中的兩列前進通路64上的2個一次吹塑成形模128(一次熱處理模128,最終吹塑成形模136)實現合模,其以可同時進行模開合驅動的方式,通過多個,比如4個鏈輪140,將支承相應的一次吹塑成形模128的4個合模板138a~138d連接,沒有連桿140的部分處于通過作為板部件的系板142連接的狀態。
該連桿140的狀態在圖5中示出,系板142比如,在圖6中的右上和左下示出。
具體來說,以可滑動地穿過其中一個內側的合模板138b的方式,通過兩根連桿140,將其中一個外側的合模板138a與另一內側合模板138c,在相應的一個對角位置連接。
另外,以可滑動地穿過另一內側的合模板138c的方式,通過兩根連桿140,將另一外側的合模板138d與另一內側合模板138b,在相應的另一個對角位置連接。
此外,未通過連桿140連接的其中一個外側合模板138a與另一內側合模板138c中的另一對角位置,以及另一外側合模板138d與其中一個內側合模板138b中的其中一個對角位置,分別通過鋼板制的系板142連接。
由于采用上述方式,在確實通過連桿140,對內側的合模板138b,138d進行導向的同時,將未通過連桿140連接的合模板138a與138c,138b與138d的另一對角位置連接,從而可確實將合模作用力傳遞給整個合模板138a~138d。
再有,由于系板142不象連桿那樣,為圓柱狀,而為薄板狀,故合模板的空間節省,整個成形機的空間節省。
還有,在內側的兩塊合模板138b,138c之間,設置具有4組肘桿的連桿機構144,通過模開合用氣缸146驅動該連桿機構144,由此可高速進行模的開合。
由于該連桿機構144按照肘桿完全伸出的狀態為合模位置的方式,設定肘桿的長度,故當肘桿伸出時,便不產生合模力。
另外,如圖4所示,在外側的兩塊合模板138a,138d的內部,設置有短行程的合模用氣缸148。
如果通過該合模用氣缸148,使位于各一次吹塑成形模118的外側的分型模按照壓靠于另一分型模上的方式作用,由于內側的安裝有分型模的合模板的相應肘桿處于完全伸出的狀態,外側的合模板138a,138d張拉連桿140和系板142的方式運動,產生合模力。
由于在該氣缸148中,送入與吹塑成形中所采用的相同的高壓空氣,故氣缸148的面積按照大于成形品的受壓面積的方式設定。
按照上述方式,在一側,合模板138a~138d通過連桿機構144,定位于合模位置,在另一側,位于與連桿機構144相反一側的合模板138a,138d的合模用氣缸148提供合模力,由此可在確實實現對中的同時,容易地并且確實實現合模。
此外,通過借助1個連桿機構144,同時將兩列一次吹塑成形模128閉合,與分別設置連桿機構144的場合相比較,可節省空間。
另外,一次吹塑成形模128的頂部,設置有可通過托底模升降機構162實現升降的托底模160,其可與最終吹塑成形模136實現合模。
還有,上述托底模升降機構162通過升降機構滑動用導軌164,可在更換分型模時,實現滑動,從而將分型模從上方抽出。
再有,在一次吹塑成形部128的下方,設置有吹塑成形時的張拉機構166。
另外,在合模用的連桿機構144的上方,處于設置用共用的返回通路用傳送機構86的狀態。
按照上述方式,通過1個連桿機構144,可同時使兩個模實現開合,省略一個模開合所需要的機構,可節省空間。另外,由于在連桿機構144的上方,設置有共用的返回通路用傳送機構86,故可省略一個返回通路用傳送機構,還可節省空間。
取出部20包括取出裝置150,其在保持傳送到前進通路傳送導軌68的末端位置的最終成形品122的情況下使其反轉,可將其排出到裝置之外。
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的實施例,可在本發明的實質的范圍內進行各種形式的變換。
比如,在上述實施例中,針對具有加熱臺和吹塑成形臺的場合進行了描述,但是,也可將注塑成形臺與上述場合相組合,或者還可僅僅形成吹塑成形臺。
此外,在吹塑成形臺,進行一次吹塑成形,一次熱處理,二次熱處理,最終吹塑成形,但是也可僅僅進行熱處理與最終吹塑成形,或可僅僅進行最終吹塑成形。
還有,在前述實施例中,針對同時使兩列吹塑成形裝置實現合模的場合進行了描述,但是也可適合將1列吹塑成形裝置合模的場合。
在此場合,可將具有至少有1對分型模的吹塑模固定于各分型模的背面,按照分別平行地以可實現開合移動的方式支承的兩塊合模板,以及連桿機構連接,該連桿機構在其中一塊合模板連接的后部合模板與另一合模板之間,具有在合模位置完全伸出的肘桿。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通過借助連桿機構,使兩塊合模板實現開合移動,可高速地進行模的開合動作,另外,由于通過連桿機構,將兩塊合模板定位關閉位置,故可容易地,并且確實地實現合模時的對中。
此外,合模用的氣缸也可為公知的其它類型的力發生機構,比如也可為液壓缸。
權利要求
1.一種吹塑合模機構,該機構包括具有至少一對的分型模的吹塑模;兩塊合模板,其安裝于上述各分型模的背面上,以可開合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分型模;后部合模板,其通過多個連桿,與其中一個合模板連接;模開合用的連桿機構,其在另一合模板上,與后部合模板連接;合模力發生機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連桿機構中的肘桿完全伸出的狀態,分模板設定于合模位置,之后,由合模力發生機構產生吹塑合模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合模發生機構使未與上述連桿機構連接的合模板,與安裝于上述分型模上的分型板沿背離的方向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在位于與上述連桿機構相反側的上述合模板的內部,設置有對上述分模板施加合模力的短行程的氣缸。
4.一種吹塑合模機構,該機構包括具有至少一對的分型模的吹塑模,其設置有兩列;4塊合模板,其安裝于上述各分型模的背面上,以可分別開合的方式支承上述分型模;多根連桿,其分別將非相對的,內側合模板與外側合模板連接;模開合用的連桿機構,其與內側的兩塊上述合模板連接。合模力發生機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連桿機構中的肘桿完全伸出的狀態,將合模板設定在合模位置,之后通過合模力發生機構,產生合模力。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多根連桿為圓柱狀,設置于各合模板的4角,該多根連桿包括兩根連桿,其以可滑動的方式穿過其中一個內側的合模板,將其中一個外側的合模板與另一內側合模板,在相應的一個對角位置連接;另兩根連桿,其以可滑動的方式穿過另一內側的合模板,將另一外側的合模板與其中一個內側的合模板,在相應的另一個對角位置連接;未通過上述連桿連接的其中一個外側合模板與另一內側合模板中的另一對角位置,以及另一外側合模板與其中一個內側合模板中的其中一個對角位置,分別通過板部件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合模力發生機構使未與上述連桿機構連接的合模板,以及安裝于該合模板上的分型模沿背離的方向移動。
7.根據權利要求4~6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在位于與上述連桿機構相對一側的上述合模板的內部,設置有對上述分型模提供合模力的短行程的氣缸。
全文摘要
一種吹塑合模機構,其實現高速的模開合,另外可容易地并且確實地實現合模時的對中,可節省空間。該機構包括具有至少一對的分型模的,設置有兩列的最終吹塑模;4塊合模板,它們固定于相應的分型模的背面,分別平行地以可開合移動的方式支承,在內側的兩塊合模板之間,設置有連桿機構,其使4塊合模板實現開合移動,并且使內側的兩塊合模板定位于關閉位置。
文檔編號B29C49/56GK1288810SQ00128879
公開日2001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0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1999年9月22日
發明者高田實, 佐藤晃一 申請人:日精Asb機械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yan)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