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組裝式托盤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組裝式托盤,其包括:主框架組件和承重板組件;主框架組件包括:中間框架以及對稱位于中間框架兩側的邊框架,所述中間框架和邊框架并排設置且相互平行,所述中間框架包括:第一本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本體一端的第一裝配夾層;任一側的邊框架包括:第二本體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本體一端的第二裝配夾層;所述承重板組件包括若干分布于所述中間框架兩側的承重板單元。本實用新型的托盤采用模塊組裝的方式,具有易拆卸和易組裝的優點。此外,本實用新型的托盤采用標準化設計,自主設計標準結構。從而,便于產品生產和運輸,并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使用過程中可根據貨物的重量,對托盤自主進行調換,應用領域更加廣泛。
【專利說明】
新型組裝式托盤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托盤,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組裝式托盤。
【背景技術】
[0002]托盤一般是用在企業運輸周轉、倉儲、貨架、超市、物流箱等領域中。目前,傳統的托盤為了提高承重力度,一般采用固定焊接或一體化連接結構。然而,現有的托盤的生產比較復雜、成本高。同時,現有的托盤運送過程中占空間較大,一體化的重量較高,勞動力強。此外,現有的托盤使用過程中如果部分損壞,則會導致整體產品的報廢,浪費較大。
[0003]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提出進一步的解決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組裝式托盤,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
[0005]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組裝式托盤,其包括:主框架組件和承重板組件;
[0006]所述主框架組件包括:中間框架以及對稱位于所述中間框架兩側的邊框架,所述中間框架和邊框架并排設置且相互平行,所述中間框架包括:第一本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本體一端的第一裝配夾層,所述第一裝配夾層對稱設置,且對稱設置的第一裝配夾層分別具有第一安裝口;
[0007]任一側的邊框架包括:第二本體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本體一端的第二裝配夾層,所述第二裝配夾層具有第二安裝口,所述第二安裝口朝向所述第一安裝口設置;
[0008]所述承重板組件包括若干分布于所述中間框架兩側的承重板單元,任一承重板單元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第一安裝口和第二安裝口中。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的改進,所述中間框架以及兩側的邊框架的長度相等。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的改進,所述第一裝配夾層和第二裝配夾層分別沿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的改進,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的另一端還分別設置有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分別沿所在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且與所在本體相互平行。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的改進,若干承重板單元對稱分布于所述中間框架的兩側,且所述中間框架任一側的若干承重板單元相互平行。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的改進,所述承重板單元與所述中間框架和兩側的邊框架之間通過螺釘進行固定連接。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的改進,所述第一安裝口和第二安裝口的尺寸相等。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I)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采用模塊組裝的方式,具有易拆卸和易組裝的優點。
[0017](2)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采用標準化設計,自主設計標準結構,自主開模。從而,便于產品生產和運輸,并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使用過程中可根據貨物的重量,對新型組裝式托盤自主進行調換,應用領域更加廣泛。
[0018](3)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通過結構改進,使得產品具有強度高、承載力強、抗沖擊力強等優勢。
【附圖說明】
[001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一【具體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一【具體實施方式】的側視圖;。
[0022]圖3是圖2的A處局部放大視圖;
[0023]圖4是圖2的B處局部放大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但應當說明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結構上的等效變換或替代,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0025]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包括:主框架組件和承重板組件。
[0026]所述主框架組件采用三欄式設計,能夠增加自身的承重力。所述主框架組件包括:中間框架11以及對稱位于所述中間框架11兩側的邊框架12。其中,所述中間框架11和邊框架12并排設置且相互平行,優選地,所述中間框架11以及兩側的邊框架12的長度相等。
[0027]具體地,所述中間框架11包括:第一本體11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本體110—端的第一裝配夾層111。其中,所述第一裝配夾層111沿所述第一本體110的長度方向設置,優選地,所述第一裝配夾層111連續不間斷設置。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裝配夾層111對稱設置,且對稱設置的第一裝配夾層111分別具有第一安裝口 1110,且兩側的第一安裝口 1110的方向相反。
[0028]任一側的邊框架12包括:第二本體120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本體120—端的第二裝配夾層121。其中,所述第二裝配夾層121沿所述第二本體120的長度方向設置,優選地,所述第二裝配夾層121連續不間斷設置。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裝配夾層121具有第二安裝口 1210,所述第二安裝口 1210朝向所述第一安裝口 1110設置,從而,所述第一安裝口 1110和第二安裝口 1210之間形成所述承重板組件的安裝空間。
[0029]此外,所述第一本體110和第二本體120的另一端還分別設置有第一加強筋112和第二加強筋122,所述第一加強筋112和第二加強筋122分別沿所在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且與所在本體相互平行。如此設置,可提高稱重盤整體的承重力度。
[0030]所述承重板組件形成本實用新型稱重盤的稱重面。具體地,所述承重板組件包括若干分布于所述中間框架11兩側的承重板單元21,優選地,若干承重板單元21對稱分布于所述中間框架11的兩側,且所述中間框架11任一側的若干承重板單元21相互平行。進一步地,任一承重板單元21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第一安裝口 1110和第二安裝口 1210中。同時,為了增加稱重盤自身的穩定強度,所述承重板單元21與所述中間框架11和邊框架12之間通過螺釘進行固定連接。
[0031]綜上所述,(I)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采用模塊組裝的方式,具有易拆卸和易組裝的優點。(2)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采用標準化設計,自主設計標準結構,自主開模。從而,便于產品生產和運輸,并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使用過程中可根據貨物的重量,對新型組裝式托盤自主進行調換,應用領域更加廣泛。(3)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組裝式托盤通過結構改進,使得產品具有強度高、承載力強、抗沖擊力強等優勢。
[0032]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0033]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主權項】
1.一種新型組裝式托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組裝式托盤包括:主框架組件和承重板組件; 所述主框架組件包括:中間框架以及對稱位于所述中間框架兩側的邊框架,所述中間框架和邊框架并排設置且相互平行,所述中間框架包括:第一本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本體一端的第一裝配夾層,所述第一裝配夾層對稱設置,且對稱設置的第一裝配夾層分別具有第一安裝口; 任一側的邊框架包括:第二本體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本體一端的第二裝配夾層,所述第二裝配夾層具有第二安裝口,所述第二安裝口朝向所述第一安裝口設置; 所述承重板組件包括若干分布于所述中間框架兩側的承重板單元,任一承重板單元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第一安裝口和第二安裝口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組裝式托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框架以及兩側的邊框架的長度相等。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組裝式托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裝配夾層和第二裝配夾層分別沿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組裝式托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的另一端還分別設置有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分別沿所在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且與所在本體相互平行。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組裝式托盤,其特征在于,若干承重板單元對稱分布于所述中間框架的兩側,且所述中間框架任一側的若干承重板單元相互平行。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組裝式托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板單元與所述中間框架和兩側的邊框架之間通過螺釘進行固定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組裝式托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口和第二安裝口的尺寸相等。
【文檔編號】B65D19/26GK205633403SQ201620430815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3日
【發明人】趙立新
【申請人】蘇州尚迪新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