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的曳引機設置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設計電梯的曳引機設置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井道最上部設置有機械室的電梯中,機械室的地面上拼裝曳引機承重梁(machine beam)及機底座(machine base),并在其上設置有曳引機。在以往的曳引機設置方法中,如下所述設置曳引機。
[0003]首先,在機械室的地面上架設成為梁的曳引機承重梁,并在該曳引機承重梁之上安裝防振裝置。進而,在該防振裝置之上載置機底座并組裝有載置曳引機的臺子。在該機底座之上隔著機床(machine bed)而設置曳引機。
[0004]以往,在機械室中設置曳引機時,在卷揚并移動曳引機時,使用在機械室的頂棚安裝的鏈動滑輪(chain block)。通過該鏈動滑輪將與機床一體的曳引機起吊,并使之移動到機底座的正上方后,將其吊卸到機底座之上。使用了這樣的鏈動滑輪的以往的曳引機設置方法記載于例如專利文獻I中。
[0005]將曳引機設置在機械室中的情況,有新設的電梯的情況、及在已設的電梯的修復中將曳引機更換為新的曳引機的情況,但都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1 - 119585號公報
[0007]然而,在以往的曳引機設置方法中,機械室的頂棚高度需要是足夠用鏈動滑輪起吊曳引機的程度。然而,根據建筑物不同,機械室的頂棚較低,可能無法確保由鏈動滑輪進行的曳引機的足夠的起吊空間(hanging margin)。
[0008]尤其是,在已設的電梯的修復工程中更新曳引機的情況下,為了彌補曳引機繩輪與主鋼絲繩間的曳引不足,有時通過提高曳引機繩輪的位置,來增大曳引機繩輪與主鋼絲繩間的接觸面積。然而,在頂棚較低的機械室的情況下,在提高曳引機位置后與頂棚的間隔變小,因此可能無法用鏈動滑輪充分地起吊曳引機。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現有技術具有的問題點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梯的曳引機設置裝置,即使在機械室的頂棚較低而無法充分確保鏈動滑輪對曳引機的起吊空間的情況下,也能夠可靠地將曳引機設置在基準位置。
[0010]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曳引機設置裝置中,具備:曳引機承重梁,敷設于機械室的地面;機底座,隔著防振裝置而設置在所述曳引機承重梁之上;機床,用于將電梯的曳引機固定在所述機底座之上;引導機構,對裝配了所述曳引機的所述機底座的加高動作進行引導;以及起重裝置,提升所述機底座,在所述曳引機承重梁與所述機底座之間形成設置所述防振裝置所需的間隙。
[0011]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曳引機設置裝置中,所述引導機構由防翻倒螺栓構成,該防翻倒螺栓在通過所述起重裝置提升所述機底座的過程中兼作所述曳引機的防翻倒機構。
[0012]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曳引機設置裝置中,在設置了所述曳引機后,所述防翻倒螺栓成為防止地震發生時所述曳引機翻倒的支承構件。
[0013]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曳引機設置裝置中,所述起重裝置由螺合了用于提升所述機底座的一對加高用螺母的所述防翻倒螺栓構成,將一方所述加高用螺母固定并使另一方加高用螺母旋轉,從而提升所述機底座。
[0014]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曳引機設置裝置中,在所述防翻倒螺栓上還螺合有防翻倒加強用的螺母。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電梯的曳引機設置裝置的第I實施方式進行表示的立體圖。
[0016]圖2是對圖1的曳引機設置裝置具備的起重裝置和防翻倒用引導螺栓進行表示的立體圖。
[0017]圖3是對曳引機的設置結束后的狀態進行表示的立體圖。
[0018]圖4是對在圖2中安裝有耐震裝置的狀態進行表示的立體圖。
[0019]圖5是對第I實施方式中的起重裝置的支承構造進行表示的立體圖。
[0020]圖6是對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梯的曳引機設置裝置的第2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進行表示的側視圖。
[0021]圖7是對在圖6中在機底座的加尚后安裝有耐震裝置安裝基座的狀態進彳丁表不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電梯的曳引機設置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23](第I實施方式)
[0024]圖1是對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曳引機的設置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表示的立體圖。在該圖1所示的曳引機的設置階段,防振裝置還未安裝。圖3表示通過起重裝置進行加高(raising, jacking up)從而安裝防振裝置24并且曳引機的設置完畢后的狀態。
[0025]因此,首先,參照圖1,從最初開始說明如圖1那樣到裝配有曳引機為止的設置步驟。
[0026]在圖1中,參考標記10表示曳引機,11表示曳引機繩輪,12表示導向輪,14表示主鋼絲繩。將由型鋼構成的梁、基座按隨后的順序拼裝后,在其上裝配曳引機10、導向輪(deflecting sheave)12。
[0027]首先,在機械室的地面15,由H型鋼構成的2個曳引機承重梁16、16互相平行地敷設,面對井道的開口位于2個曳引機承重梁16、16之間。曳引機承重梁16、16在定位后通過地腳螺栓固定于地面15。
[0028]隨后,將由“3 ”字型的型鋼構成的2個機底座17、17以與曳引機承重梁16、16之上正交的朝向載置在曳引機承重梁16、16之上。在此情況下,另一個機底座18由L型鋼構成,并以架設于機底座17、17的方式以與曳引機承重梁16平行的朝向被固定。該機底座18上安裝有導向輪12。
[0029]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起重裝置20,將機底座17加高,并在機底座17與曳引機承重梁16之間制造出用于設置防振裝置24的空間(參照圖4)。
[0030]如圖1及圖2所示,在曳引機承重梁16、16之上,配置有4個起重裝置20。在該實施方式中,在圖1中的跟前側的曳引機承重梁16上配置的起重裝置20在安裝有導向輪12的機底座18的下表面進行承受,但該構造是一個例子。同樣的起重裝置20在另一方的曳引機承重梁16之上配置有2個,但在圖1中被機床19擋住。
[0031]如圖2所示,防翻倒引導螺栓22以插通機底座17的下表面及曳引機承重梁16的上表面的方式臨時固定在四個位置。該防翻倒引導螺栓22是用起重裝置20將曳引機10加高時成為引導并且兼作曳引機10的防翻倒的螺栓。在該實施方式中,防翻倒引導螺栓22的上端部通過螺母23而緊固在機底座17的下表面。
[0032]接下來,隨后,在將曳引機承重梁16、16和機底座17、18拼裝后,使用在機械室的頂棚安裝的未圖示的鏈動滑輪將曳引機10以與機床19為一體的狀態起吊,并安放裝配在機底座17之上。
[0033]在起吊曳引機10的階段,在曳引機承重梁16、16與機底座17、18之間未安裝防振裝置24,所以在用鏈動滑輪卷揚曳引機10時,與以往的設置方法相比較,能夠確保起吊空間多余出防振裝置24及用于安裝防振裝置24的部件的高度量。
[0034]這樣,在設置曳引機10后,隨后,在曳引機承重梁16、16與機底座17、18之間放入起重裝置20,并使該起重裝置20工作,如以下所述,將曳引機10與機底座17、18 一起提升,并設置防振裝置24。
[0035]在圖1中,機底座18支撐導向輪12的重量,與對跟前側的起重裝置20施加的載荷相比,較重的曳引機10及機床19的載荷施加到位于里側的起重裝置20。通過這樣的載荷的偏頗,在進行起頂的過程中曳引機10可能傾斜并翻倒。
[0036]在本實施方式中,防翻倒用引導螺栓22在成為起頂(jacking up)的引導的同時,保持機底座17的兩端部,以對抗將使曳引機10傾斜的力矩載荷而避免曳引機10傾斜,所以能夠可靠地防止曳引機10的翻倒,同時能夠將機底座17與曳引機10 —起加高。
[0037]另外,假定在操作起重裝置20而使機底座17加高期間,起重裝置20方可能傾斜并翻倒。在起重裝置20有可能翻倒的情況下,只要如圖5所示那樣支承起重裝置20即可。
[0038]此情況下,代替機底座18,而使用由“ 3 ”字型的型鋼構成的機底座30。機底座30的上板部成為起重裝置20的承受面,在下板部形成有供起重裝置20插通的孔32。該孔32的直徑被設定為比起重裝置20的直徑稍微大。這樣將起重裝置20放入孔32并用機底座30的下側板部進行支撐,所以能夠防止起頂動作中的翻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