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加強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動車的具有沖擊吸收功能的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前縱梁和后縱梁的加強梁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大部分汽車制造廠在生產工藝過程中,本體件與加強件在焊接工打焊點時存在焊點位置與設計位置偏差大的問題,同時由于本體件與加強梁配合面過多,在未焊接處,易產生車身異響,車內異響將直接降低乘客的舒服度。另外,現有加強件的結構比較簡單,平板結構過多,導致其抗振、抗聲幅射的NVH性能也比較差。而在涂裝生產工藝過程中,由于加強梁與本體面配合過多,電泳效果差,銹蝕嚴重,即使汽車制造商通過開電泳孔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且開電泳孔局限性大,部分孔需要增加堵件,增加工藝的同時也增加了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加強梁結構,解決了加強件平板結構過多無法實現減少車身異響、不利于焊接的問題,其具有結構簡單、便于加工的優點。
[0004]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加強梁結構,該加強梁是斷面呈倒U型的槽型結構,其技術要點是:包括帶有前端凸臺、第一階梯凸臺、凹臺和凸包的彎形加強梁前段和帶有第二階梯凸臺、后端凸臺的弧形加強梁后段,所述的前端凸臺設置于彎形加強梁前段的一端,在前端凸臺的一側依次設置有第一階梯凸臺和凹臺,所述的前端凸臺與第一階梯凸臺的上頂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前端凸臺上頂面、第一階梯凸臺上頂面、凹臺上表面均與前縱梁或后縱梁下表面相接觸,在彎形加強梁前段的兩個側臂設置有凸包,每相鄰兩個凸包之間為連接凹槽,所述的凸包上頂面與前縱梁或后縱梁側壁內表面相接觸;
[0005]所述的第二階梯凸臺、后端凸臺依次設置在弧形加強梁后段的上表面,且所述的第二階梯凸臺上頂面與后端凸臺上頂面均與前縱梁或后縱梁下表面相接觸。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彎形加強梁前段與弧形加強梁后段為一體成型結構,且在二者之間設置有加強筋立柱。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倒U型槽的槽形結構,其槽口深度沿彎形加強梁前段至弧形加強梁后段長度方向變小。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凸包高度為3?5_之間。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加強梁結構上表面的兩端還設置有用于與前縱梁或后縱梁固定的定位孔。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加強梁結構卡接在前縱梁或后縱梁的槽口內,加強梁結構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接觸部位通過焊點固定連接,焊點彼此間隔30?50mmo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凸包由上頂面及設置在上頂面左側的第一側面和設置在上頂面右側的第二側面圍成。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及優點是:該加強梁結構,包括帶有前端凸臺、第一階梯凸臺、凹臺和凸包的彎形加強梁前段和帶有第二階梯凸臺、后端凸臺的弧形加強梁后段,能夠使電泳液充分流入,有效的防腐防銹;該加強梁結構的前端凸臺上頂面、第一階梯凸臺上頂面、凹臺上表面均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槽的內頂表面相接觸,凸包上頂面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槽的內側面相接觸,且第二階梯凸臺上頂面與后端凸臺上頂面均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槽的內頂面相接觸,該結構減少了加強梁貼合面數量,方便工人打焊點,節省工時,同時減小了車身異響,由于截面的增加,還提高車了身扭曲、彎曲剛度及加強梁自身的結構剛度。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加強梁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加強梁與前縱梁結合示意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圖2的C-C向剖視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圖2的D-D向剖視圖;
[0017]圖5為前縱梁示意圖;
[0018]圖6為本實用新型加強梁與前縱梁連接后A-A向剖視圖;
[0019]圖7為本實用新型加強梁與前縱梁連接后B-B向剖視圖;
[0020]序號說明如下:1彎形加強梁前段、11前端凸臺、12第一階梯凸臺、13凹臺、14凸包、15連接凹槽、2弧形加強梁后段、21第二階梯凸臺、22后端凸臺、3加強筋立柱、5定位孔、6前縱梁、61槽口、62吸能凹槽、64側壁、65第一頂面接觸部、66第二頂面接觸部、67第三頂面接觸部、68第四頂面接觸部、7加強梁。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1?7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2]實施例1:
[0023]本實施例采用的加強梁結構,該加強梁是斷面呈倒U型的槽型結構,其槽口深度沿彎形加強梁前段I至弧形加強梁后段2長度方向變小。包括帶有前端凸臺11、第一階梯凸臺12、凹臺13和凸包14的彎形加強梁前段I和帶有第二階梯凸臺21、后端凸臺22的弧形加強梁后段2,前端凸臺11設置于彎形加強梁前段I的一端,在前端凸臺11的一側依次設置有第一階梯凸臺12和凹臺13,前端凸臺11與第一階梯凸臺12的上頂面在同一平面上,且前端凸臺11的上頂面與前縱梁6的第一頂面接觸部65下表面接觸,第一階梯凸臺12的上頂面與前縱梁6的第二頂面接觸部66下表面接觸、凹臺13上表面與前縱梁6 (或后縱梁)吸能凹槽62的凹槽的下表面相接觸。在彎形加強梁前段I的兩個側臂設置有凸包14,每相鄰兩個凸包14之間為連接凹槽15,該凸包14的上頂面與前縱梁6 (或后縱梁)側壁64的內表面相接觸。凸包14由上頂面及設置在上頂面左側的第一側面和設置在上頂面右側的第二側面圍成,凸包14高度為3?5mm之間。
[0024]第二階梯凸臺21、后端凸臺22依次設置在弧形加強梁2后段的上表面,且第二階梯凸臺21上頂面與前縱梁6 (或后縱梁)第三頂面接觸部67的下表面相接觸,后端凸臺22上頂面與前縱梁6 (或后縱梁)第四頂面接觸部68下表面相接觸。
[0025]加強梁7上表面的兩端還設置有用于與前縱梁6或后縱梁固定的定位孔5。加強梁7卡接在前縱梁7 (或后縱梁)的槽口 61內,加強梁7與前縱梁6 (或后縱梁)接觸部位通過焊點固定連接,焊點彼此間隔30?50mm。
[0026]彎形加強梁前段I與弧形加強梁后段2為一體成型結構,且在二者之間設置有加強筋立柱3。
[0027]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內的熟練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而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僅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
【主權項】
1.一種加強梁結構,該加強梁是斷面呈倒U型的槽型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帶有前端凸臺、第一階梯凸臺、凹臺和凸包的彎形加強梁前段和帶有第二階梯凸臺、后端凸臺的弧形加強梁后段,所述的前端凸臺設置于彎形加強梁前段的一端,在前端凸臺的一側依次設置有第一階梯凸臺和凹臺,所述的前端凸臺與第一階梯凸臺的上頂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前端凸臺上頂面、第一階梯凸臺上頂面、凹臺上表面均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槽口的內頂面相接觸,在彎形加強梁前段的兩個側臂設置有凸包,每相鄰兩個凸包之間為連接凹槽,所述的凸包上頂面與前縱梁或后縱梁側壁內表面相接觸; 所述的第二階梯凸臺、后端凸臺依次設置在弧形加強梁后段的上表面,且所述的第二階梯凸臺上頂面與后端凸臺上頂面均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槽口內頂面相接觸。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彎形加強梁前段與弧形加強梁后段為一體成型結構,且在二者之間設置有加強筋立柱。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倒U型槽的槽形結構,其槽口深度沿彎形加強梁前段至弧形加強梁后段長度方向變小。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包高度為3?5_之間。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梁結構上表面的兩端還設置有用于與前縱梁或后縱梁固定的定位孔。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梁結構卡接在前縱梁或后縱梁的槽口內,加強梁結構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接觸部位通過焊點固定連接,焊點彼此間隔 30 ?50mm。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包由上頂面及設置在上頂面左側的第一側面和設置在上頂面右側的第二側面圍成。
【專利摘要】一種加強梁結構,涉及機動車的具有沖擊吸收功能的裝置。包括帶有前端凸臺、第一階梯凸臺、凹臺和凸包的彎形加強梁前段和帶有第二階梯凸臺、后端凸臺的弧形加強梁后段,能夠使電泳液充分流入,有效的防腐防銹;該加強梁結構的前端凸臺上頂面、第一階梯凸臺上頂面、凹臺上表面均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槽的內頂表面相接觸,凸包上頂面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槽的內側面相接觸,且第二階梯凸臺上頂面與后端凸臺上頂面均與前縱梁或后縱梁槽的內頂面相接觸,該結構減少了加強梁貼合面數量,方便工人打焊點,節省工時,同時減小了車身異響,由于截面的增加,還提高車了身扭曲、彎曲剛度及加強梁自身的結構剛度。
【IPC分類】B62D21/15
【公開號】CN204775482
【申請號】CN201520352533
【發明人】閆婷, 于國興
【申請人】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