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尤其具有可符合人體工學的適當座墊距離的結構。
請參閱
圖1所示,為公元1870年自行車發明時的整體結構,該自行車10包括一控制把手101、一座墊102、一車架103、一大轉輪104、兩踏板105及一小轉輪106。
該上述發明由于該座墊102與控制把手101距離過短,且該控制把手101與大轉輪104又因距離過短,造成該控制把手101轉向不易,導致該自行車10的設計發明,明顯不夠符合人體工學,并造成騎乘不便及缺乏舒適性,該結構問世不久后,即自然遭受市場所淘汰。
由上可知,上述公知的自行車的整體發明結構,在實際安裝或使用上,顯然存在不便與缺點,而有待加以改善。
本發明人有感于上述缺點,并針對上述的不便與缺點,乃特潛心研究并配合實際的運用,終于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點的本發明。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種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破除控制把手不易掌控車體平衡的技術難關,突破傳統自行車車體設計的局限,不僅可達到維持符合人體工學的適當距離,使用者可在騎乘自行車時得到較佳的舒適性,更可因此縮小自行車的整體體積,達到使用者在使用及收藏上的方便性。
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其包括一控制把手,該控制把手與一固定桿體前端插置配合,該固定桿體后端與該自行車的車架前端連接,該控制把手底部與一上轉盤及一下轉盤連接,該兩轉盤并可與一連桿樞接,連桿的另一端樞接于前叉;借由該控制把手轉動時帶動該上轉盤、下轉盤及連桿同時轉動,迫使自行車依騎乘者控制的方向轉動。
其中固定桿體后端及自行車的車架前端由一螺絲或插銷連接,使自行車與固定桿體方便地連接或分離。
其中車座墊設于從固定桿體延伸的車架上,與控制把手形成合適的距離,以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
其中上轉盤可延伸一凸緣部,該凸緣部自樞接輔助桿后,再于連桿一端樞接,以便自行車容易控制方向。
其中下轉盤可延伸一凸緣部,該凸緣部自樞接輔助桿后,再于連桿一端樞接,以便自行車容易轉動。
借由該控制把手轉動時,即帶動該上轉盤、下轉盤、兩輔助桿及連桿等配合轉動,并帶動該自行車之大轉輪依騎乘者轉動之方向轉動,突破傳統自行車車體設計的局限,該結構控向容易,使用者在騎乘時得到較佳的舒適性,并可縮小整車體積,方便使用者的使用及收藏。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以及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特征及技術內容,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其中圖1為公知自行車的平面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與自行車組合后的立體組合圖;圖3為本發明的放大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剖視圖;圖5為本發明的俯視圖;圖6為本發明的動作示意圖(一);以及圖7為本發明的動作示意圖(二)。
請參閱圖3所示,本發明涉及一種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其包括一自行車20,該自行車20上設有一控制方向的控制把手21,該控制把手21可與一固定桿40插置配合,并與該自行車20之一車架22連結,該車架22上可連結一座墊23、一大轉輪24、一小轉輪25、一前叉26、兩踏板27、一避震器28、一前檔泥板29及一后檔泥板30等。
該座墊23是提供騎乘者舒適之騎乘感,當騎乘者騎乘該自行車20時,可利用該車架22之控制把手21控制方向,并利用該兩踏板27之踩踏動作帶動該大轉輪24,該大轉輪24轉動并向前行駛時,亦同時帶動小轉輪25轉動,使該自行車20向前行駛,該避震器28、前檔泥板29及后檔泥板30系在自行車20行駛時,避免水漬、污泥等濺起,該避震器28可減低騎乘者騎乘該自行車20時因顛簸時產生的不舒適等感覺;由于上述結構皆為公知技術,故有關其結構及連結關系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請續參照圖3至圖7所示,本發明包括一固定桿體40、一上轉盤50、一下轉盤60、兩輔助桿70、71及一連桿80(如圖4所示)。
該固定桿體40前、后兩端呈中空狀,該固定桿體40的中空后端可供一固定組件221插置連接(如圖4所示),該固定組件221可為螺絲或插銷等,使該自行車20與該固定桿體40可方便連接或分離,該固定組件221并可將該固定桿體40后端連接于該自行車20之車架22前端部位(如圖3所示),該固定桿體40前端可供該自行車20之控制把手21插置連接,該控制把手21并可在該固定桿體40前端內轉動(如圖7所示),以方便騎乘者騎乘該自行車20時,可利用該車架22之控制把手21控制方向。
該固定桿體40可延伸該自行車20之座墊23與控制把手21的距離(如圖3所示),并維持騎乘者騎乘該自行車20時,身體與手部適當的操控距離,以得到較佳的舒適性,達到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
該控制把手21概呈一「T」型,凸出于該固定桿體40一端底部的該控制把手21并可與該上轉盤50連接(如圖5所示),該上轉盤50延伸有一第一凸緣部51(如圖5所示),該第一凸緣部51可與該第一輔助桿70的一端樞接,該第一輔助桿70的另一端并可與該連桿80的一端樞接。
該控制把手21轉動時并可帶動該上轉盤50配合轉動,該上轉盤50下方連接該下轉盤60,該下轉盤60延伸有一第二凸緣部61(如圖3所示),該第二凸緣部61可與該第二輔助桿71的一端樞接,該第二輔助桿71的另一端并可與該第一輔助桿70一同與該連桿80一端樞接。
該連桿80一端可樞接該第一輔助桿70及第二輔助桿71,該連桿80另一端樞接于該自行車20的前叉26。
本發明借由該固定桿體40延伸該自行車20的座墊23與控制把手21的距離,以維持騎乘者騎乘該自行車20時,使身體與手部得到較佳的適當操控距離,更可得到較佳的舒適性,以達到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
又,該控制把手21轉動時,即帶動該上轉盤50配合轉動,且連接于該上轉盤50下方的下轉盤60亦同時轉動,并經該第一輔助桿70及第二輔助桿71樞接該連桿80的一端,迫使與該連桿80的另一端樞接的前叉26轉動,同時帶動該大轉輪24依騎乘者轉動該控制把手21的方向轉動,突破傳統自行車20車體設計的局限。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已具有實用性、新穎性與創造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非因此即拘限本發明的專利范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化,或直接或間接運用于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應包含于本實用新型所含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包括一控制把手,該控制把手與一固定桿體前端插置配合,該固定桿體后端與該自行車的車架前端連接,該控制把手底部與一上轉盤及一下轉盤連接,該兩轉盤并可與一連桿樞接,連桿的另一端樞接于前叉;借由該控制把手轉動時帶動該上轉盤、下轉盤及連桿同時轉動,迫使自行車依騎乘者控制的方向轉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其中固定桿體后端及自行車的車架前端由一螺絲或插銷連接,使自行車與固定桿體方便地連接或分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其中車座墊設于從固定桿體延伸的車架上,與控制把手形成合適的距離,以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其中上轉盤可延伸一凸緣部,該凸緣部自樞接輔助桿后,再于連桿一端樞接,以便自行車容易控制方向。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其中下轉盤可延伸一凸緣部,該凸緣部自樞接輔助桿后,再于連桿一端樞接,以便自行車容易轉動。
全文摘要
一種自行車雙軸連桿控向結構,其包括固定桿體、上轉盤、下轉盤、兩輔助桿及連桿;該固定桿體后端連接車架前端,該固定桿體前端與該自行車的控制把手插置配合,該固定桿體下方連接該上轉盤及下轉盤,該上轉盤及下轉盤并可與該兩輔助桿樞接,該兩輔助桿一端與該連桿一端樞接,該連桿另一端與前叉樞接;該結構可令自行車控向容易及方便騎乘,并可縮小整體自行車體積,方便使用者的使用及收藏。
文檔編號B62K21/00GK1390740SQ0111866
公開日2003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01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01年6月7日
發明者陳曾賢, 陳纘鴻 申請人:陳曾賢, 陳纘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