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支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
【背景技術】
[0002]汽車制動軟管(俗稱剎車軟管),是使用在汽車制動系統中的零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在汽車制動中傳遞制動介質,保證制動力傳遞到汽車制動蹄或制動鉗產生制動力,從而使制動隨時有效。
[0003]汽車剎車軟管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由于汽車剎車以及路面的不確定情況,常常使汽車剎車軟管發生移位,從而使汽車剎車軟管發生磨損,嚴重影響了汽車剎車軟管的使用壽命,為了更好地約束汽車剎車軟管,汽車底盤上一般安裝有剎車軟管支架,而現有的剎車軟管支架整體結構較為復雜,抗彎強度較差,安裝較為復雜,生產成本較高。
[0004]然而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研發者有必要研制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抗彎強度好、安裝方便,能夠有效的防止汽車剎車軟管的發生磨損的情況,提高了汽車剎車軟管的使用壽命和生產成本低的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目的提供了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抗彎強度好、安裝方便,能夠有效的防止汽車剎車軟管的發生磨損的情況,提高了汽車剎車軟管的使用壽命和生產成本低的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
[0006]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是實現的:
[0007]—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包括整體大致呈LJ形的連接體,所述連接體由連接板、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圍合而成,所述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同側分別設有凸耳,在所述凸耳上開設有連接孔;
[0008]在所述第二折板上側向外翻折有一側折板,在所述側折板與凸耳相同的一側上向上翻折有一上折板,在所述上折板上開設有軟管通孔,在所述側折板與上折板上設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一端設置在側折板上,另一端設置在上折板上。
[0009]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折板與連接板通過第一圓弧過渡板相連接,所述第二折板與連接板通過第二圓弧過渡板相連接,所述第二折板與側折板之間通過第三圓弧過渡板相連接。
[0010]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三圓弧過渡板中部設有圓形加強筋。
[0011 ]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側折板所在平面與連接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20.5°。
[001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折板所在平面與連接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9°,所述第二折板所在平面與連接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9°,所述第一折板所在平面與第二折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2°。
[0013]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折板上端面與連接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均為10°。
[001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側折板與上折板相對的一側所在的平面與第一折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2°。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設有整體為U型的連接體,并且在連接體一側還設有側折板,在側折板一側向上翻折有上折板,在上折板上開設有用于穿過軟管的軟管通孔,安裝時,將汽車剎車軟管穿過軟管通孔,并且通過連接孔將其整體安裝在汽車底盤上,使其整體結構較為簡單,安裝較為方便,能夠有效的防止汽車剎車軟管發生磨損的情況,并且在側折板和上折板上設有用于增強側折板和上折板抗彎強度的加強筋,從整體上提高了該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的抗彎強度。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0019]圖3為圖2的K-K的剖視圖。
[0020]圖4為圖3的B-B的剖視圖。
[0021]圖5為圖3的Z區域的放大圖。
[0022]圖6為圖2的R方向的向視圖。
[0023]圖7為圖6的A-A的剖面圖。
[0024]圖8為圖7的S的向視圖。
[0025]圖9為圖6的C-C剖視圖。
[0026]圖10為圖2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28]參照圖1-圖10所示,圖中給出的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包括整體大致呈LJ形的連接體,連接體由連接板110、第一折板120和第二折板130圍合而成。
[0029]在第一折板120的一側設有凸耳310,在凸耳310上開設有用于與汽車底盤相連接的連接孔321,第一折板120的上端面121所在平面與連接板11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第一折板120另一側面122所在平面與連接板11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38°,第一折板120與連接板110通過第一圓弧過渡板210相連接,提高了該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的抗彎性能和使用壽命。
[0030]在第二折板130的一側設有與凸耳310相對應的另一凸耳320,在另一凸耳320上開設有與連接孔321相對應的另一連接孔311,第二折板130另一側面131所在平面與連接板11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38°,第二折板130與連接板110通過第二圓弧過渡板220相連接,進一步提高了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的抗彎性能和使用壽命。
[0031]在第二折板130上端向外翻折有一側折板140,側折板140與第二折板130通過第三圓弧過渡板230相連接,在第三圓弧過渡板230中部設有圓形加強筋231,進一步提高了第二折板與側折板之間的抗彎強度。
[0032]側折板140所在平面與連接板11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20.5°,在第二折板130與凸耳320、310相同的一側上設有向上翻折的上折板150,在上折板150上開設有用于穿過剎車軟管的軟管通孔151,在側折板140與上折板150上設有加強筋410,該加強筋410的一端設置在側折板140上,另一端設置在上折板150上,在側折板140與上折板150相對的一側所在的平面與第一折板13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2°。
[0033]第一折板120所在平面與連接板11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9°,第二折板130所在平面與連接板11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9°,而第一折板120所在平面與第二折板13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2°。
[0034]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設有整體為LJ型的連接體,并且在連接體一側還設有側折板,在側折板一側向上翻折有上折板,在上折板上開設有用于穿過軟管的軟管通孔,安裝時,將汽車剎車軟管穿過軟管通孔,并且通過連接孔將其整體安裝在汽車底盤上,使其整體結構較為簡單,安裝較為方便,能夠有效的防止汽車剎車軟管發生磨損的情況,并且在側折板和上折板上設有用于增強側折板和上折板抗彎強度的加強筋,從整體上提高了該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的抗彎強度。
[0035]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包括整體大致呈U形的連接體,所述連接體由連接板、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圍合而成,所述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同側分別設有凸耳,在所述凸耳上開設有連接孔;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折板上側向外翻折有一側折板,在所述側折板與凸耳相同的一側上向上翻折有一上折板,在所述上折板上開設有軟管通孔,在所述側折板與上折板上設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一端設置在側折板上,另一端設置在上折板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板與連接板通過第一圓弧過渡板相連接,所述第二折板與連接板通過第二圓弧過渡板相連接,所述第二折板與側折板之間通過第三圓弧過渡板相連接。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圓弧過渡板中部設有圓形加強筋。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折板所在平面與連接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20.5°。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板所在平面與連接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9°,所述第二折板所在平面與連接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9°,所述第一折板所在平面與第二折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2°。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板上端面與連接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均為10°。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折板與上折板相對的一側所在的平面與第一折板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8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底盤剎車軟管支架,包括整體大致呈凵形的連接體,所述連接體由連接板、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圍合而成,所述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同側分別設有凸耳,在所述凸耳上開設有連接孔;在所述第二折板上側向外翻折有一側折板,在所述側折板與凸耳相同的一側上向上翻折有一上折板,在所述上折板上開設有軟管通孔,在所述側折板與上折板上設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一端設置在側折板上,另一端設置在上折板上。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抗彎強度好、安裝方便,能夠有效的防止汽車剎車軟管的發生磨損的情況,提高了汽車剎車軟管的使用壽命和生產成本低。
【IPC分類】B60T17/04
【公開號】CN204956467
【申請號】CN201520505505
【發明人】陸華平
【申請人】上海金眾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