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從配置于車室內的蓄電池罩(1)內的電池模塊(3)向車輛行駛用的電動機供給電力。強電電纜(7)中,利用網狀管(21)及軟管(19)覆蓋電線(13),軟管(19)的端部(19d)位于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網狀管(21)構成接地部件(17)。在蓄電池罩(1)內產生的氣體經由蓄電池罩(1)的貫通孔(1a)、軟管(19)內側的網狀管(21)內的空隙,從軟管(19)的端部(19d)的開口部(37)排出到車室外的發動機室(11)內。
【專利說明】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將蓄電池罩內的氣體排出到外部的排氣構造。
【背景技術】
[0002]例如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在收納于殼體內的狀態下搭載于車輛,作為將在該殼體內產生的氣體排出到外部的構造,已知有下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構造。該構造中,將用于向車室外排出氣體的專用配管與殼體連接,且將該專用配管引出到車室外。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 - 113999號公報
[0004]但是,為了確保車室內空間或行李箱的空間,電動汽車的蓄電池有時配置于座位下或控制箱等車室內。在這種情況下,將與蓄電池連接的電線等引出到殼體外部,并進一步將該電線通過形成于底板或發動機擋板的孔而引出到車室外的發動機室內。
[0005]因此,如上所述,在為了排出殼體內的氣體而配設專用配管的情況下,需要額外在發動機擋板或底板等車身面板上設置用于將該配管引出到車室外的孔,設于車身面板的孔會增加用于設置氣體排出用的配管的部分。其結果,噪音易于通過形成于車身面板的孔而從車室外進入車室內。
【發明內容】
[0006]于是,本發明目的在于,不在車身面板上設置將氣體排出用的配管引出到車室外的專用孔,就可以使蓄電池罩內的氣體排出到車室外。
[0007]本發明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具備:蓄電池罩,其覆蓋蓄電池;第一軟管,其在設于蓄電池罩的貫通孔的位置與所述蓄電池罩連接;電線,其插通于第一軟管,通過設于車身面板的電線導出孔而引出到車室外,并與所述蓄電池電連接,其特征在于,形成于電線和第一軟管之間的間隙與所述蓄電池罩內側的間隙連通,使第一軟管的端部位于與電線導出孔對應的位置,并使形成于電線和第一軟管之間的間隙的開口部面向車室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表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是表不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剖面圖;
[0009]圖2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是表示圖1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立體圖;
[0010]圖3表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是表不相對于圖2從蓄電池罩拆下強電電纜的連接器的狀態的立體圖;
[0011]圖4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a)是表示強電電纜的連接器周邊的立體圖,(b)是表示相對于(a)省略軟管的狀態的立體圖;
[0012]圖5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是表示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剖面圖;
[0013]圖6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是圖5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0014]圖7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是表示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立體圖;
[0015]圖8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是表示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0016]圖9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是與圖5對應的圖(剖面圖);
[0017]圖10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是與圖5對應的圖(剖面圖)。
[0018]符號說明
[0019]1、101A、102A、101B、102B、301A、302A、301B、302B、401A、402B、405 蓄電池罩
[0020]la、101Al、101A2、101Bl、101B2、102Al、102Bl、102B2 貫通孔
[0021]3、103A、103B、303A、303B、403A、403B 電池模塊
[0022]5接線盒(電氣部件)
[0023]9發動機擋板
[0024]9a發動機擋板的電線導出孔
[0025]11發動機室(車室外)
[0026]13、113a、113b、113c強電電纜的電線主體(電線)
[0027]15強電電纜的連接器
[0028]19、119a 第一軟管
[0029]119b、119c、119d 第二軟管
[0030]19d軟管的端部
[0031]21網狀管(網狀部件、流體透過部件)
[0032]23安裝凸緣
[0033]31、33、160a、160b、160c、160d、316A、316B、416A、416B 連通路(空間)
[0034]35、171A、172A、171B、172B、371A、372A、371B、372B、471A、472B、473 氣體回收用空間
[0035]37間隙向發動機室的開口部
[0036]151A、152A、151B、152B 氣體排出口
[0037]310A、310B、410A、410B 氣體導通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38]其次,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明的蓄電池殼體的排氣構造的實施方式。此外,在以下附圖的記載中,對于相同或類似的部分標注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但是,附圖是示意圖,應留意各尺寸的比例與現實有所不同。因此,具體的尺寸等應參照以下的說明進行判斷。另外,附圖相互之間也可以包含尺寸的關系或比例相互不同的部分。
[0039](第一實施方式)
[0040]圖1?圖4表不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
[0041]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剖面圖。圖2是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分解立體圖,是表示相對于圖2從蓄電池罩拆下了強電電纜的連接器的狀態的圖。圖4(a)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強電電纜的連接器周邊的立體圖,圖4(b)是表示相對于圖4(a)省略軟管的狀態的立體圖。
[0042]如圖1所示,蓄電池罩I收納有作為蓄電池的電池模塊3。電池模塊3具備集合多個單電池而形成的電池組。作為單電池,例如使用搭載于電動汽車上的鋰離子電池。在蓄電池罩I內收納有其它的接線盒5或未圖示的逆變器等,來自電池模塊3的電力經由逆變器或接線盒5及強電電纜7向未圖示的車輛驅動用的電動機供給。
[0043]此外,圖2、圖3所示的蓄電池罩I的上部開放,但以覆蓋該開放部的方式安裝未圖示的蓋體。
[0044]蓄電池罩I配置于例如控制箱內等車室內。強電電纜7從構成車身面板的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引出到收納有上述車輛驅動用的電動機的車室外的發動機室(電動機室)11內,并與車輛驅動用的電動機連接。
[0045]強電電纜7在由被覆電線構成的作為電線的電線主體13的端部具備連接器15。將該連接器15插入形成于蓄電池罩I的側壁的作為貫通孔的連接器插入孔la,并與接線盒5的連接器部5a連接。由此,電線主體13與電池模塊3電連接。
[0046]在連接器15的殼體的外周部的周圍四角立設有多個突出片15a。在將連接器15與連接器部5a連接的圖1的狀態下,上述的突出片15a處于與貫通孔Ia相對應的位置,成為其前端與貫通孔Ia的內周面大致接觸的狀態。由此,進行連接器15在貫通孔Ia內的定位,并且,如圖2所示,在連接器15的周圍的多個突出片15a相互間形成間隙16。
[0047]強電電纜7通過接地部件17及軟管19 (第一軟管)覆蓋電線主體13的外周部。接地部件17具備:覆蓋電線主體13的外周部的作為網狀部件的網狀管(mesh) 21、固定于蓄電池罩I的側壁的安裝凸緣23、位于這些網狀管21和安裝凸緣23之間的筒部25。網狀管21構成流體可透過的流體透過部件。
[0048]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電線引出用軟管作為電線主體13穿過的軟管19。
[0049]接地部件17由導電性部件構成其整體,在安裝凸緣23上設有安裝孔23a。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在蓄電池罩I上,與安裝孔23a相對應地在連接器插入孔Ia的上部設有蓄電池罩側安裝孔lb。而且,將圖1、圖2所示的螺栓27從蓄電池罩I內插入相互匹配的狀態的蓄電池罩側安裝孔Ib及安裝孔23a內,且從蓄電池罩I外緊固螺母29。
[0050]接地部件17的筒部25由與安裝凸緣23相同的板狀部件構成。該筒部25在與連接器15之間,以形成連通路31的狀態覆蓋位于蓄電池罩I外的部分的連接器15的外周。連接器15為扁平的長方體形狀,與之對應,筒部25的外形也如圖4(b)所示那樣形成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形狀。此外,圖4(b)是省略了圖4(a)所示的軟管19的圖。
[0051]如圖1所示,上述的筒部25位于電線主體13的外周面的更外周側,向網狀管21的更外側擴大,且安裝凸緣23的相反側的端部25a位于連接器15的電線主體13側的端部15b的更靠蓄電池罩I側。因此,網狀管21具備從與電線主體13的外周面大致接觸的部分的主體部21a朝向筒部25且向外側擴大的傾斜部21b。
[0052]與連接器15的突出片15a的前端部相比,筒部25的內周面的沿著突出片15a的突出方向的位置處于接近連接器15的外周面的位置。由此,突出片15a的前端部側面成為與安裝凸緣23的側面接觸的狀態。在該狀態下,筒部25內側的連通路31和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回收用空間35通過突出片15a相互間的間隙16而相互連通。
[0053]軟管19為不使氣體透過的例如樹脂制的材料,以與筒部25及網狀管21 (主體部21a、傾斜部21b)的周圍大致密接而形成氣密的方式覆蓋筒部25及網狀管21,并與筒部25及網狀管21的形狀相對應。即,該軟管19具備:與網狀管21的主體部21a對應的小徑部19a、與網狀管21的傾斜部21b對應的傾斜部19b、與筒部25對應的擴大部19c。
[0054]此時,網狀管21的主體部21a收納于在電線主體13和軟管19之間形成的間隙33。另外,網狀管21的傾斜部21b成為面向連通路31的狀態。因此,主體部21a的網狀管部內的空隙和連通路31通過傾斜部21b的網狀管部內的空隙而相互連通。另外,連通路31和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回收用空間35通過蓄電池罩I的連接器插入孔la(間隙16)而相互連通。
[0055]S卩,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回收用空間35與網狀管21的主體部21a內的空隙連通。
[0056]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強電電纜7貫通發動機擋板9并引出到發動機室(電動機室)11內。此時,軟管19使其端部19d從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向發動機室(電動機室)11內稍微突出,或設定于與電線導出孔9a大致相同的位置。
[0057]由此,從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回收用空間35經由連接器插入孔Ia(間隙16)及連通路31并經過網狀管21內的空隙而連通的通路具有向發動機室(電動機室)11內開口的開口部37。
[0058]S卩,將電線通過作為車身面板的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而引出到車室外的發動機室11,使軟管19的端部19d位于與電線導出孔9a對應的位置,并使間隙33的開口部37面向車室外。
[0059]接著,說明作用。如圖1中的箭頭A所示,在蓄電池罩I內產生的、例如來自電池模塊3的鋰離子電池的排出氣體等排出流體從用于將強電電纜7從蓄電池罩I內引出到外部的連接器插入孔Ia的間隙16到達接地部件17中的筒部25內側的連通路31。向連通路31流入的氣體經由接地部件17中的網狀管21的傾斜部21b內的空隙向主體部21a內的空隙流動。
[0060]此時,將安裝凸緣23利用螺栓27、螺母29進行緊固,由此,安裝凸緣23相對于蓄電池罩I的外表面成為氣密性地密接的狀態,而防止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向蓄電池罩I外泄漏。
[0061]在網狀管21的主體部21a內的空隙流動的氣體沿著強電電纜7的布線方向流動,如圖1中的箭頭B所示,從開口部37排出到軟管19的端部19d所位于的發動機室(電動機室)11內。
[0062]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將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通過從蓄電池罩I引出的強電電纜7的電線主體13和覆蓋電線主體13周圍的軟管19之間的間隙33排出到外部(車室外)。因此,不在發動機擋板或底板等車身面板上設置用于排出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的專用配管通過的孔,就可以將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排出到車室外。
[0063]S卩,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設置用于引出氣體排出用的配管的專用孔,且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追加設置用于氣體排出的孔。由此,與在車身面板上追加設置用于氣體排出的孔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在車身面板上形成的孔的數量,能夠抑制噪音從通過孔的車室外侵入到車室內。
[0064]由于不需要用于氣體排出的專用配管,相應地,組裝作業可簡單化,也可以降低零件數量,還可期待成本降低的效果。
[006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確保氣體排出通路,利用粗細比弱電電纜或信號線等更粗的(直徑大的)強電電纜7。因此,成為使氣體流通的通路的電線主體13和軟管19之間的間隙33或連通路31的通路截面面積更大,可以更有效地排出氣體。
[006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電線主體13和軟管19之間的間隙33中收納有流體可透過的流體透過部件即網狀管21。該網狀管21起到過濾器的作用,例如可以捕捉蟲或垃圾等異物,而抑制該異物從車室外侵入到車室內。另外,通過在間隙33介設網狀管21,抑制間隙33的倒塌,可確保成為氣體通路的間隙33,并更可靠地進行氣體的排出。
[0067]上述的網狀管21是由導電性部件構成的接地部件17的一部分,經由接地部件17的筒部25及安裝凸緣23與蓄電池罩I及車體接地(接地)。即,利用接地部件17的一部分確保氣體排出用的通路,而有效地利用零件。
[0068]此外,在電線主體13和軟管19之間的間隙33,不僅限于網狀管21,也可以介設其它的流體可透過的例如海綿那樣的多孔質部件等,或也可以不介設流體透過部件。在不介設導電性的流體透過部件的情況下,需要額外設置代替接地部件17的接地用部件。
[0069]作為上述的流體透過部件,通過設為網狀部件即網狀管21,可以確保間隙33,同時使氣體的流動更順暢。
[0070]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導電性的接地部件17,在網狀管21上一體設置安裝凸緣23,并將該安裝凸緣23固定于連接器插入孔Ia周圍的蓄電池罩I。由此,只要將安裝凸緣23固定于蓄電池罩1,就可以容易地接地。
[007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與接線盒5連接的連接器15插入連接器插入孔Ia中,并在該連接器15和安裝凸緣23之間設置連通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回收用空間35和間隙33的連通路31。由此,通過連通路31,可靠地連通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回收用空間35和間隙33,可以將在蓄電池罩I內產生的氣體排出到車室外。
[0072](第二實施方式)
[0073]圖5?圖8表不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
[0074]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剖面圖。圖6是將圖5的E部放大的主要部分放大圖。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分解立體圖。此外,在圖5、圖6中,示意性地表示電池模塊內部。
[0075]首先,對蓄電池罩及軟管的配置進行說明。圖5?圖8中,表示沿橫方向排列多個電池模塊103AU03B排列的情況。
[0076]電池模塊103A、103B由模塊筐體;存儲于模塊筐體內部的多個單電池;用于電連接單電池彼此的導電部件;用于將單電池中產生的電力導向電池模塊103A、103B之外的電池模塊側端子130A、131A、130B、131B ;用于監視各單電池的電壓的單電池監視裝置等構成。作為單電池,可使用鋰離子電池等。
[0077]各電池模塊103A、103B具有長方體狀的形狀,中空且長方體狀的蓄電池罩組裝于該各電池模塊103AU03B筐體的上部及下部。
[0078]各電池模塊內的多個單電池及電池模塊側端子利用導電部件相互電氣性串聯地連接,單電池中產生的電力通過電池模塊側端子導向電池模塊103A、103B之外。
[0079]在電池模塊103AU03B的模塊筐體中設有排出從單電池產生的氣體的氣體排出口。圖8中,在電池模塊103A、103B的上面分別配置有氣體排出口 151A、151B,在電池模塊103AU03B的下面分別配置有氣體排出口 152A、152B。
[0080]在上面蓄電池罩101AU01B的下面分別設有長方形狀且向下方開口的開口部101A0、101B0。另外,在下面蓄電池罩102A、102B的上面分別設有長方形狀且向上方開口的開口部102A0、102B0。因此,蓄電池罩101A、101B、102A、102B為中空長方體的一面開口的箱形構造。
[0081]如圖6所示,電池模塊103A的上端部分經由開口部101A0插入上面蓄電池罩1lA的內側。電池模塊103A上面的周緣部的整周與上面蓄電池罩1lA的內壁氣密地接合。由此,在電池模塊103A的上部形成有劃分成電池模塊103A的上面和上面蓄電池罩1lA的內面的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
[0082]同樣地,在電池模塊103B的筐體上部組裝有上面蓄電池罩101B,并形成有氣體回收用空間171B。
[0083]在電池模塊103A、103B的筐體下部,也與上部同樣,進行下面蓄電池罩的組裝。如圖5所示,在電池模塊103AU03B的下部分別形成氣體回收用空間172AU72B。
[0084]從氣體排出口 151A、151B、152A、152B排出的氣體分別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171B、172A、172B。電池模塊和蓄電池罩相互氣密地接合,而形成密閉的氣體回收用空間。因此,防止氣體從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171B、172A、172B排出至蓄電池罩外部。
[0085]在蓄電池罩的側面設有連通蓄電池罩外部和內部的貫通孔。具體而言,當根據圖5進行說明時,上面蓄電池罩1lA的兩側面中,在上面蓄電池罩1lB側的側面即與上面蓄電池罩1lB對向的側面設有貫通孔101A2,在另一側面設有貫通孔101A1。另外,上面蓄電池罩102A的兩側面中,在上面蓄電池罩1lA側的側面即與上面蓄電池罩1lA對向的側面設有貫通孔101B1,在另一側面設有貫通孔101B2。
[0086]同樣地,下面蓄電池罩102B的兩側面中,在下面蓄電池罩102A側的側面即與下面蓄電池罩102A對向的側面設有貫通孔102B2,在另一側面設有貫通孔102B1。另外、下面蓄電池罩102A的兩側面中,在下面蓄電池罩102B側的側面即與下面蓄電池罩102B對向的側面設有貫通孔102A1。
[0087]軟管119a(第一軟管)的一端在貫通孔101A1中與蓄電池罩1lA連結。軟管119a的另一端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從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向發動機室11內稍微突出,或設定于與電線導出孔9a大致相同的位置。
[0088]在蓄電池罩101A、101B、102A、102B之間設有中空、筒狀的軟管119b、119c、119d(第二軟管)。具體而言,當根據圖5說明時,軟管11%的兩端在貫通孔101A2U01B1中分別與蓄電池罩101A、101B連結。軟管119c的兩端在貫通孔101B2、102B1中分別與蓄電池罩101B、102B連結。軟管119d的兩端在貫通孔102B2、102A1中分別與蓄電池罩102B、102A連結。
[0089]在蓄電池罩101A、101B、102A、102B 和軟管 119a、119b、119c、119d 的連結部,軟管端部的開口部的整周和貫通孔的內壁整周無間隙地結合。由于形成這樣結合的構造,因此,優選一體地形成蓄電池罩和軟管。
[0090]如以上所述,軟管119a內的空間160a通過貫通孔101A1與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連通。軟管119b內的空間160b通過貫通孔101A2、101B1分別與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171B連通。軟管119c內的空間160c通過貫通孔101B2U02B1分別與氣體回收用空間171B、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連通。軟管119d內的空間160d通過貫通孔102B2U02A1分別與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172A連通。
[0091]此外,優選蓄電池罩101A、102A、101B、102B由撓性的材質制作,以成為密閉氣密氣體回收用空間的狀態。作為滿足條件的材質,可以列舉出橡膠、樹脂等。
[0092]另外,優選蓄電池罩101A、102A、101B、102B、軟管 119a、119b、119c、119d 由絕緣性的材質制作,以即使與電池模塊3A、3B的導電部件、電池模塊側端子130A、131A、130B、131B接觸,也不漏電。作為滿足條件的材質,可以列舉出橡膠、樹脂等。
[0093]電池模塊側端子130A、131A設于電池模塊103A的上面,分別作為電池模塊103A的正極側端子、負極側端子發揮作用。將上面蓄電池罩1lA組裝于電池模塊103A的筐體上部的狀態時,這些端子與設于上面蓄電池罩1lA的罩側端子120AU21A分別電連接。
[0094]電池模塊側端子130B、131B設于電池模塊103B的上面,分別作為電池模塊103B的正極側端子、負極側端子發揮作用。將上面蓄電池罩1lB組裝于電池模塊103B的筐體上部的狀態時,這些端子與設于上面蓄電池罩1lB的罩側端子120BU21B分別電連接。
[0095]罩側端子120A、121A、120B、121B由導電部件構成。
[0096]罩側端子120A與通過軟管119a內的空間160a的電線113a的一端連接。另外,罩側端子121AU20B與通過軟管119b內的空間160b的電線113b的兩端連接。罩側端子121B與通過空間160a及160b的電線113c的一端連接。
[0097]由此,電線113a、113b、113c與電池模塊103A、103B電連接。
[0098]通過電線113a、113b、113c、罩側端子120A、121A、120B、121B、電池模塊側端子130A、131A、130B、131B的電連接,而將電池模塊103A、103B串聯地連接。
[0099]通過電線113a、113c各自的另一端與車輛裝載的未圖示的逆變器或接線盒等連接,將來自電池模塊103AU03B的電力供給到未圖示的車輛驅動用的電動機。
[0100]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電線113a、113b、113c通過的軟管119a、119b作為電線引出用軟管使用。
[0101]接著,對電池模塊中產生的氣體流過的路徑進行說明。
[0102]由電池模塊103A產生且從氣體排出口 152A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2A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2A的氣體通過空間160d向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移動,并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中。
[0103]由電池模塊103B產生且從氣體排出口 152B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的氣體通過空間160c向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移動,并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中。
[0104]由電池模塊103B產生且從氣體排出口 151B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1B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1B的氣體通過空間160b向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移動,并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中。
[0105]由電池模塊103A產生且從氣體排出口 151A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的氣體通過空間160a從開口部37排出到發動機室11內。
[0106]如以上所述,通過使氣體依次流過氣體回收用空間172A、空間160d、氣體回收用空間172B、空間160c、氣體回收用空間171B、空間160b、氣體回收用空間171A、空間160a,由此,由電池模塊103AU03B產生的氣體最終從開口部37排出到發動機室11內。
[0107]此外,為了確保氣體排出通路,使用內徑比電線113a、113b、113c的直徑大的軟管。氣體排出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積更大,可以更有效地排出氣體。
[0108]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軟管119a(第一軟管)的一端在貫通孔101A1中與蓄電池罩1lA連結。軟管119a的另一端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從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向發動機室11內稍微突出,或設定于與電線導出孔9a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設置用于引出氣體排出用的配管的專用孔,且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追加設置用于氣體排出的孔。因此,可以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09]本實施方式中,不是如第一實施方式那樣將電池模塊整體收納于蓄電池罩內,而是成為覆蓋排出在電池模塊內產生的氣體的氣體排出口那樣的蓄電池罩的構造。在本實施方式中,蓄電池罩間的軟管119a、119b、119c、119d具有撓性,可以收縮彎曲,因此,可以對應配置電池模塊的部位的形狀,而靈活地設計電池模塊103AU03B的配置。
[0110]例如,即使由于車輛的種類不同,而配置電池模塊的空間形狀不同,通過相同設計的電池模塊及蓄電池罩,也可以進行配置,因此,可以實現設計車輛時的成本降低。
[0111](第三實施方式)
[0112]圖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剖面圖。對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部分,在附圖中標注相同的符號進行說明,并省略重復的說明。此外,示意性地表示電池模塊內部。
[0113]本實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構成電池模塊303A、303B的筐體上分別設置氣體導通管310A、310B來代替軟管119c、119d。
[0114]氣體導通管310A形成為中空的筒狀,在電池模塊303A的上面及下面分別具有開口部311A、312A。氣體導通管310A內的空間316A通過開口部311A、312A分別與上面氣體排出用空間371A、下面氣體排出用空間372A連通。
[0115]關于氣體導通管310B,也與氣體導通管310A同樣地形成,在電池模塊303B的上面及下面具有分別開口部311B、312B。氣體導通管310B內的空間316B通過開口部311B、312B分別與上面氣體排出用空間371B、下面氣體排出用空間372B連通。
[0116]接著,對電池模塊中產生的氣體流過的路徑進行說明。
[0117]從電池模塊303A下面的氣體排出口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2A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2A的氣體通過氣體導通管310A內的空間316A向氣體回收用空間371A移動,并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1A中。
[0118]從電池模塊303B下面的氣體排出口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2B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2B的氣體通過氣體導通管310B內的空間316B向氣體回收用空間371B移動,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1B中。
[0119]從電池模塊303A上面的氣體排出口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1A中。從電池模塊303B上面的氣體排出口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1B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371A、371B內的氣體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排出到發動機室11內。
[0120]如以上所述,通過使氣體依次流過氣體回收用空間372A、空間316A、氣體回收用空間371A、空間160a,由此,由電池模塊303A產生的氣體最終從開口部37排出到發動機室11內。另外,通過使氣體依次流過氣體回收用空間372B、空間316B、氣體回收用空間371B、空間160b、氣體回收用空間371A、空間160a,由此,由電池模塊303B產生的氣體最終從開口部37排出到發動機室11內。
[0121]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軟管119a(第一軟管)的一端在貫通孔301A1中與蓄電池罩301A連結。軟管119a的另一端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從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向發動機室11內稍微突出,或設定于與電線導出孔9a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設置用于引出氣體排出用的配管的專用孔,且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追加設置用于氣體排出的孔。因此,可以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22]另外,軟管119a、119b具有撓性,且可以收縮彎曲,因此,可以對應配置電池模塊的部位的形狀,而靈活地設計電池模塊303A、303B的配置。因此,可以得到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23]在本實施方式中,電池模塊303A、303B分別具備氣體導通管310A、310B,由此,形成不需要連接上面蓄電池罩301B和下面蓄電池罩302B的軟管及連接下面蓄電池罩302A和下面蓄電池罩302B的軟管的簡單的構造。通過采用該構造,可以減少組裝作業時或使用中的電纜斷裂或電纜破損等故障。
[0124]另外,通過簡化構造,可以降低一體成形罩時所必要的模型的制造成本、維護費用坐寸ο
[0125](第四實施方式)
[0126]圖10是表不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的剖面圖。對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部分,在附圖中標注相同的符號進行說明,并省略重復的說明。此外,示意性地表示電池模塊內部。
[0127]在本實施方式中,層疊多個電池模塊。具體而言,電池模塊403A在將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夾持于其間的狀態下搭載于電池模塊403B上。在構成電池模塊的筐體上設有氣體導通管。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夾持在電池模塊之間而存在,同時覆蓋電池模塊403A的下面和電池模塊403B的上面。
[0128]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為中空且長方體狀,在其上面、下面分別設有長方形狀的開口部40501、40502。因此,蓄電池罩405為中空長方體的上下兩個面開口的筒狀構造。
[0129]如圖10所示,電池模塊403A的下端部分經由開口部40501插入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的內部。電池模塊403A下面的周緣部的整周與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的內壁氣密地接合。由此,成為在電池模塊403A的筐體下部組裝有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的狀態。另外,電池模塊403B的上端部分經由開口部40502插入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的內部。電池模塊403B上面的周緣部的整周與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的內壁氣密地接合。由此,成為在電池模塊403B的筐體上部組裝有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的狀態。此時,形成由電池模塊403A的下面、電池模塊403B的上面和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的內面包圍的氣體回收用空間473。
[0130]電池模塊和蓄電池罩相互氣密地接合,而將氣體回收用空間473密閉,防止氣體從氣體回收用空間473向蓄電池罩外部的排出。
[0131]由于上述那樣的構造,從電池模塊403A的下面排出的氣體及從電池模塊403B的上面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3中。上下面一體型蓄電池罩405可以同時擔任作為上面蓄電池罩的作用和作為下面蓄電池罩的作用。
[0132]另外,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電池模塊403A的上面由上面蓄電池罩401A覆蓋,另夕卜,電池模塊403B的下面由下面蓄電池罩402B覆蓋。
[0133]接著,對電池模塊中產生的氣體流過的路徑進行說明。
[0134]從電池模塊403B下面的氣體排出口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2B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2B的氣體通過空間416B向氣體回收用空間473移動,并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3中。
[0135]從電池模塊403A下面的氣體排出口排出的氣體及從電池模塊403B上面的氣體排出口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3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3的氣體通過空間416A向氣體回收用空間471移動,并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1A中。
[0136]從電池模塊403A上面的氣體排出口排出的氣體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1A中。貯存在氣體回收用空間471A的氣體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排出到發動機室11內。
[0137]如以上所述,通過使氣體依次流過氣體回收用空間472B、空間416B、氣體回收用空間473、空間416A、氣體回收用空間471A、空間160a,由此,從電池模塊403A、403B產生的氣體最終從開口部37排出到發動機室11內。
[0138]在該第四實施方式中,軟管119a (第一軟管)的一端在設于蓄電池罩401A的貫通孔中與蓄電池罩401A連結。軟管119a的另一端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從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向發動機室11內稍微突出,或設定于與電線導出孔9a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該第四實施方式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設置用于引出氣體排出用的配管的專用孔,且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追加設置用于氣體排出的孔。因此,可以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39]另外,軟管119a具有撓性,且可以收縮彎曲,因此,可以對應配置電池模塊的部位的形狀,而靈活地設計電池模塊403A、403B的配置。因此,可以得到與第二及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40]本實施方式中,不存在連接蓄電池罩間的軟管,且僅存在連接發動機擋板9的電線導出孔9a和上面蓄電池罩401A的軟管119a。因此,可以減少組裝作業時或使用中的電纜斷裂或電纜破損等故障。
[0141](本發明的范圍所包含的其它方式)
[0142]在第二實施方式?第四實施方式中,將軟管和電線之間的間隙作為氣體排出通路,但也可以如第一實施方式那樣在軟管和電線之間的間隙中收納流體可透過的流體透過部件即網狀管。其結果,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網狀管起到過濾器的作用,例如可以捕捉蟲或垃圾等異物,從而抑制該異物從車室外侵入到車室內。另外,通過在間隙介設網狀管,抑制間隙的倒塌,可確保成為氣體通路的間隙,并更可靠地進行氣體的排出。
[0143]另外,通過利用導電性部件構成網狀管,可以將電池模塊和網狀管連接并進行電池模塊103A、103B、303A、303B、403A、403B的接地。通過導電性部件即網狀管包圍電線周圍,可以降低從電線放射的電噪聲。
[0144]在第二?第四實施方式中,采取電池模塊僅存在兩個的方式,但也可以適用于電池模塊存在多個(包含一個)的情況。
[0145]在第三及第四實施方式中,在構成電池模塊的筐體上設有氣體導通管,但也可以通過準備將上面蓄電池罩及下面蓄電池罩與每個電池模塊連通的軟管,制成具有與筐體分離的構造的氣體導通管。
[0146]可以假定利用組合第二?第四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罩覆蓋多個電池模塊的氣體排出口的實施方式。即,電池模塊的配置不限于沿橫方向排列或沿上下方向排列。可以對應車輛的空間形狀而變更電池模塊的配置。
[0147]在各實施方式中,將強電電纜從作為汽車的車室內的配置于控制箱內的蓄電池罩向車室外的發動機室(電動機室)11并通過電線導出孔9a導出。此時,通過將電線導出孔9a設于汽車行駛時產生負壓的位置,電線主體13和軟管19之間的間隙33向發動機室(電動機室)11的開口部37也設于產生負壓的位置。
[0148]其結果,在電池模塊3向電動機供給電力的汽車行駛時,通過上述負壓可以從車室外吸引蓄電池罩I內的氣體,而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氣體的排出。
[0149]此外,也可以代替使軟管19的端部19d貫通發動機擋板9,而貫通未圖示的底板。由此,可以將從電池模塊排出到蓄電池罩內的氣體排出到底板下的車室外。在該情況下,向底板下引出的強電電纜7在由保護器等保護的狀態下布線至車輛前方的發動機室(電動機室)11。
[0150]在以上說明的各實施方式中,利用強電電纜確保氣體排出通路,但同樣也可以利用弱電電纜或信號線等確保氣體排出通路。
[0151]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這些實施方式只不過是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而記載的示例,本發明并不限定于該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具體的技術事項,因此,也包含可以從中容易導出的各種變形、變更、代替技術等。
[0152]本申請基于2012年6月12日申請的日本國專利申請第2012 — 132593號而主張優先權,其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參照而編入到本說明書。
[0153]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0154]根據本發明,通過與電池模塊連接的電線和覆蓋該電線周圍的軟管之間的間隙,使貯存在蓄電池罩內的空間的氣體排出到車室外,因此,不在車身面板上設置用于排出氣體的配管通過的專用孔,就可以將蓄電池罩內的氣體排出到車室外。其結果,不需要在車身面板上額外設置用于引出用于氣體排出的專用配管的孔,可以抑制噪音通過孔而從車室外進入車室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具備: 蓄電池罩,其覆蓋蓄電池的一部分或整體; 第一軟管,其在設于所述蓄電池罩的貫通孔的位置與所述蓄電池罩連接; 電線,其與所述蓄電池電連接,并且插通于所述第一軟管,通過設于車身面板的電線導出孔而引出到車室外, 形成于所述電線和所述第一軟管之間的間隙與所述蓄電池罩內側的間隙連通, 使所述第一軟管的端部位于與所述電線導出孔對應的位置,并使形成于所述電線和所述第一軟管之間的間隙的開口部面向車室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電池罩以覆蓋所述蓄電池的氣體排出口的方式固定于蓄電池的筐體。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多個所述蓄電池罩和與該多個蓄電池罩連接的第二軟管, 所述第二軟管內側的間隙與所述多個蓄電池罩內側的間隙相互連通。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線為強電用的電線。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電線和所述第一軟管之間的間隙收納有流體可透過的流體透過部件。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體透過部件為網狀部件。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導電性的所述網狀部件一體地設置安裝凸緣,將該安裝凸緣固定于所述貫通孔周圍的所述蓄電池罩。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電線的端部設有與所述蓄電池連接的連接器,將該連接器插入所述貫通孔,在該連接器和所述安裝凸緣之間設有連通所述蓄電池罩內和所述間隙的連通路。
9.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池罩的排氣構造,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第一軟管端部所在的所述電線導出孔設于汽車行駛時產生負壓的位置。
【文檔編號】B60K1/04GK104302498SQ201380024669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2日
【發明者】長野留美, 井口豐樹 申請人: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