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hao):10500269閱(yue)讀:420來源:國知局
一種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包括底板、支撐板、氣缸裝置、滾輪裝置、支架裝置及頂靠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撐塊、第一滾輪、第一豎桿、第二支撐塊、第一彈簧及第一斜桿,支撐板上設有第一支架、第二斜桿、第二支架、第二豎桿、第三支架,氣缸裝置包括第一氣缸、第一推動桿、第一推動架、第一橫板、打磨塊、第二彈簧、第三彈簧及第四彈簧,滾輪裝置包括第二氣缸、斜板、第二推動桿、第一橫桿、第二滾輪,支架裝置包括第四支架、第五支架、第三斜桿、第二橫桿、第六支架、第一支撐桿、第七支架,頂靠裝置包括第二支撐桿、第五彈簧、第二橫板、第六彈簧、頂靠塊、第八支架,本發明能夠對建材進行有效的固定,并且可以自動的對建材進行打磨。
【專利說明】
一種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建筑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對建材的使用程度和要求也越來越高,拋光、切割及打磨工藝是建材加工常用的工序,尤其是在對建材打磨的過程中,現有的打磨裝置結構復雜,打磨效率低,自動化程度低,無法有效提高打磨的效率,并且人工勞動強度大。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所述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氣缸裝置、滾輪裝置、位于所述滾輪裝置左側的支架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的頂靠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位于所述底板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下方的第一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左右兩側的第一斜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左側的第二斜桿、位于所述第二斜桿上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第二豎桿、位于所述第二豎桿左側的第三支架,所述氣缸裝置包括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右側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右側的第一推動架、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架下方的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打磨塊、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架下方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左側的第三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的第四彈簧,所述滾輪裝置包括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右側的斜板、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下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右側的第一橫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下端的第二滾輪,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左側的第五支架、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三斜桿、位于所述第三斜桿右側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右側的第六支架、位于所述第六支架右側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方的第七支架,所述頂靠裝置包括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右側的第五彈簧、位于所述第五彈簧下方的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的第六彈簧、位于所述第六彈簧下方的頂靠塊、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的第八支架、位于所述第八支架上方的第九支架、位于所述第九支架上方的第七彈簧、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十支架及位于所述第十支架左側的第四斜桿。
[0006]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連接,所述第一豎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底板的側面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塊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的側面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有三個,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
[0007]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2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
[0008]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架的左端軸轉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架呈L型,所述第一推動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位于所述支撐板的上方,所述打磨塊設有若干個,所述打磨塊呈橫截面為半圓形的柱體,所述打磨塊水平放置,所述打磨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09]所述斜板呈傾斜狀,所述斜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斜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頂靠在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右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推動桿軸轉連接。
[0010]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兩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斜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六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11]所述第六支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七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12]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六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頂靠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呈長方體,所述頂靠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八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九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13]所述第九支架呈Z字形,所述第九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九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八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九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十支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十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固定連接,所述第十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十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
[00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建材進行有效的固定,并且可以自動的對建材進行打磨,打磨的效率較高,并且自動化程度高,可以顯著的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人工勞動效率。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所示,本發明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I上方的支撐板2、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氣缸裝置3、滾輪裝置4、位于所述滾輪裝置4左側的支架裝置5及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5上的頂靠裝置6。
[0017]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I呈長方體,所述底板I水平放置。所述底板I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11下方的第一滾輪12、位于所述底板I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13、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支撐塊14、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14下方的第一彈簧15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桿13左右兩側的第一斜桿16。所述第一支撐塊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I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一滾輪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1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內旋轉。所述第一豎桿13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1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13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13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底板I的側面與所述第一豎桿13的側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底板I可以垂直的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支撐塊1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塊14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撐塊14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14的側面與所述第一豎桿1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5設有三個,所述第一彈簧15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1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1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5的下端與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底板I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斜桿16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斜桿16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16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26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13的側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豎桿13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彈簧15可以對底板I起到緩沖作用。
[0018]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2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2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2上設有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支架21、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1左側的第二斜桿22、位于所述第二斜桿22上方的第二支架23、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第二豎桿24、位于所述第二豎桿24左側的第三支架25。所述第一支架21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2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22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2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2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2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3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23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3的另一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二豎桿2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24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24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25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25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2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2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23固定連接。
[0019]如圖1所示,所述氣缸裝置3包括第一氣缸31、位于所述第一氣缸31右側的第一推動桿32、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右側的第一推動架33、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架33下方的第一橫板34、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4下方的打磨塊35、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架33下方的第二彈簧36、位于所述第二彈簧36左側的第三彈簧37及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4上方的第四彈簧38。所述第二支架2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3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32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氣缸3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左右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架33的左端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32與所述第一推動架33相對旋轉。所述第一推動架33呈L型,所述第一推動架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34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板34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34位于所述支撐板2的上方。所述打磨塊35設有若干個,所述打磨塊35呈橫截面為半圓形的柱體,所述打磨塊35水平放置,所述打磨塊35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3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打磨塊35采用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彈簧36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36的下端與所述第二豎桿24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架33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37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37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25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37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32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推動桿32及第一推動架33起到拉動作用。所述第四彈簧38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38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20]如圖1所示,所述滾輪裝置4包括第二氣缸41、位于所述第二氣缸41右側的斜板42、位于所述第二氣缸41下方的第二推動桿44、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44右側的第一橫桿43、設置于所述第二推動桿44下端的第二滾輪45。所述斜板42呈傾斜狀,所述斜板4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4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44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44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4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氣缸41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44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44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441,所述第二凹槽44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橫桿43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桿43的右端與所述斜板4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43的左端頂靠在所述第二推動桿44的右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44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滾輪45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45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滾輪45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41內且與所述第二推動桿44軸轉連接,所述第二滾輪45與電機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45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441內旋轉。所述斜板42可以防止揚塵。
[0021]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5包括第四支架51、位于所述第四支架51左側的第五支架52、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51上的第三斜桿53、位于所述第三斜桿53右側的第二橫桿54、位于所述第二橫桿54右側的第六支架55、位于所述第六支架55右側的第一支撐桿56、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56上方的第七支架57。所述第四支架51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51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5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4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氣缸4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五支架52呈凹字形,所述第五支架52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5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53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53的兩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54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54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斜桿5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54的右端與所述第六支架55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55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55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55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56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57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57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57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支撐桿56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56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56的上端與所述第七支架5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22]如圖1所示,所述頂靠裝置6包括第二支撐桿61、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61右側的第五彈簧62、位于所述第五彈簧62下方的第二橫板63、位于所述第二橫板63下方的第六彈簧64、位于所述第六彈簧64下方的頂靠塊65、位于所述第二橫板63下方的第八支架66、位于所述第八支架66上方的第九支架67、位于所述第九支架67上方的第七彈簧68、位于所述第四支架51上方的第十支架69及位于所述第十支架69左側的第四斜桿60。所述第二支撐桿61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桿61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61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57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6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62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62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62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6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橫板63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橫板6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板63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63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桿61的右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橫板63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六彈簧64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64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64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3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64的下端與所述頂靠塊6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65呈長方體,所述頂靠塊6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3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支架66呈凹字形,所述第八支架6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支架6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九支架6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九支架67呈Z字形,所述第九支架67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九支架67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44的側面固定連接,從而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44上下移動時,所述第九支架67隨之上下移動,所述第四彈簧38的上端與所述第八支架66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68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68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68的下端與所述第九支架67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九支架67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十支架69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十支架69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41固定連接,所述第十支架69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60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60的上端與所述第十支架69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60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
[0023]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使用時,首先將建材放置在支撐板2上,且放置在第二滾輪45的下方。然后啟動第二滾輪41,使得第二推動桿44向下推動第二滾輪45使得第二滾輪45向下移動,直至所述第二滾輪45頂靠在建材上。然后啟動與第二滾輪45連接的電機,使得第二滾輪45旋轉,由于第二滾輪45的摩擦力較大,進而可以帶動建材向左移動,直至建材的左端頂靠在第二豎桿24的右表面上。由于第二滾輪45頂靠在建材上,使得建材固定不動。由于第二推動桿44向下移動,使得第九支架67向下移動,進而使得第二橫板63向下移動,然后使得第六彈簧64向下推動頂靠塊65,使得第一橫板34向下移動,然后使得打磨塊35頂靠建材上。然后啟動第一氣缸31,使得第一推動桿32帶動第一推動架33不斷的左右移動,然后使得第一橫板34及打磨塊35不斷的左右移動,進而使得打磨塊35可以對建材進行打磨。當第一推動桿32及第一推動架33向右移動時,所述第二彈簧36及第三彈簧37向下拉動第一推動桿32及第一推動架33,使得打磨塊35僅僅的頂靠在建材上,進而使得打磨效果更好。至此,本發明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0024]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氣缸裝置、滾輪裝置、位于所述滾輪裝置左側的支架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的頂靠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位于所述底板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下方的第一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左右兩側的第一斜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左側的第二斜桿、位于所述第二斜桿上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第二豎桿、位于所述第二豎桿左側的第三支架,所述氣缸裝置包括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右側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右側的第一推動架、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架下方的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打磨塊、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架下方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左側的第三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的第四彈簧,所述滾輪裝置包括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右側的斜板、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下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右側的第一橫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下端的第二滾輪,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左側的第五支架、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三斜桿、位于所述第三斜桿右側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右側的第六支架、位于所述第六支架右側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方的第七支架,所述頂靠裝置包括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右側的第五彈簧、位于所述第五彈簧下方的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的第六彈簧、位于所述第六彈簧下方的頂靠塊、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的第八支架、位于所述第八支架上方的第九支架、位于所述第九支架上方的第七彈簧、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十支架及位于所述第十支架左側的第四斜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連接,所述第一豎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底板的側面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塊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的側面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有三個,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2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架的左端軸轉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架呈L型,所述第一推動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位于所述支撐板的上方,所述打磨塊設有若干個,所述打磨塊呈橫截面為半圓形的柱體,所述打磨塊水平放置,所述打磨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呈傾斜狀,所述斜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斜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頂靠在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右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推動桿軸轉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兩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斜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六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支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七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六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頂靠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呈長方體,所述頂靠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八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九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的建材用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支架呈Z字形,所述第九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九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八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九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十支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十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固定連接,所述第十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十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
【文檔編號】B24B47/16GK105856009SQ201610417187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3日
【發明人】陳福生, 陳欽釗, 黃春花
【申請人】陳福生
網(wang)友詢(xun)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