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型鋼矯直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型鋼矯直機用矯直輥整體更換裝置。
(二)
背景技術:
目前,國產矯直機一般為10輥或8輥懸臂式矯直機,在更換矯直輥時全部是人工操作天車,先松開每個矯直輥軸端上的鎖緊裝置,然后使用鋼絲繩或吊裝帶逐個進行拆裝,安裝矯直輥時順序相反。這種人工操作更換時間較長,一般需要1.5-2.5小時,不僅嚴重影響車間的作業效率,而且還存在矯直輥滑落傷人的隱患。
(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科學合理、方便實用的型鋼矯直機用矯直輥整體更換裝置,實現將線上的上矯直輥和下矯直輥整體更換的功能,使得線上的上、下矯直輥更換時間減少,降低了勞動者的生產強度,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型鋼矯直機用矯直輥整體更換裝置,包括液壓換輥小車和與液壓換輥小車配合使用的液上輥架和液下輥架;所述液壓換輥小車包括兩基座導軌,在基座導軌上滑動設一輥架放置平臺,在輥架放置平臺頂端設有兩相對設置的輥架導向柱,在輥架放置平臺頂端的左右兩側相對設有同步頂升液壓缸;在輥架放置平臺后方設有控制平臺沿導軌滑動的橫移液壓缸;在液壓換輥小車內設有三位四通電磁閥,在液壓換輥小車的外部設有控制該三位四通電磁閥的遙控裝置,三位四通電磁閥與遙控裝置通過導線相連;
所述液上輥架包括一上輥架體,在上輥架體上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有若干個第一弧形支座,在上輥架體的兩側分別設一第一耳形掛鉤,在第一弧形支座下方的上輥架體上設有若干個下矯直輥輥軸穿孔,在上輥架體的前側壁上固設有與輥架導向柱配合使用的第一導向套筒;
所述液下輥架包括一下輥架體,在下輥架體上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有若干個第二弧形支座,在下輥架體的兩側分別設一第二耳形掛鉤,在下輥架體的前側壁上固設有兩與輥架導向柱配合使用的第二導向套筒。
所述第一弧形支座包括設于上輥架體上的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前、后側壁的中部設有一向下彎曲的與上矯直輥裝配基圓相形配的第一圓弧座;所述第二弧形支座包括設于下輥架體上的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前、后側壁的中部設有一向下彎曲的與下矯直輥裝配基圓相形配的第二圓弧座。
下矯直輥輥軸穿孔與液下輥架上的第二弧形支座相對應設置。
所述第一弧形支座的個數是4-6個,第二弧形支座的個數是4-6個,下矯直輥輥軸穿孔的個數是4-6個。
所述輥架導向柱的個數為2個。
所述第一導向套筒的個數為2個,第二導向套筒的個數為2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科學合理、方便實用的型鋼矯直機用矯直輥整體更換裝置,該發明可實現型鋼矯直機的多個上矯直輥和多個下矯直輥分別進行整體更換,較單獨更換時間縮短1-2小時,提高了作業效率,消除了安全隱患,創造了良好的作業環境,降低了勞動者的生產強度,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具體為:
1、上輥架體中第一導向套筒和下輥架體中第二導向套筒與輥架導向柱配合設置,起到將上輥架體和下輥架體限位在輥架放置平臺的固定位置上的作用;
2、通過液壓換輥小車外部遙控裝置操作,控制液壓換輥小車上的三位四通電磁閥的動作以實現橫移液壓缸和同步頂升液壓缸的伸縮運動,控制橫移液壓缸將液上輥架和液下輥架通過輥架放置平臺橫向移動至上矯直輥或下矯直輥正下方,控制同步頂升液壓缸將液上輥架和液下輥架升起或下降;
3、同步頂升液壓缸可用于控制調整液上輥架或液下輥架的豎直方向的高度,橫移液壓缸可用于控制調整輥架放置平臺在水平方向的移動,實現通過輥架放置平臺的移動帶動液上輥架或液下輥架至上矯直輥或下矯直輥正下方;
4、第一弧形支座的上輥架體中的第一凹槽用于承載上矯直輥主體,第一凹槽的前、后側壁中部設的一向下彎曲的第一圓弧座與上矯直輥裝配基圓相形配,進一步將上矯直輥限位在第一弧形支座內,防止其在裝卸的過程中發生位移;第二弧形支座的上輥架體中的第二凹槽用于承載下矯直輥主體,第二凹槽的前、后側壁中部設的一向下彎曲的第二圓弧座與下矯直輥裝配基圓相形配,進一步將下矯直輥限位在第二弧形支座內,防止其在裝卸的過程中發生位移;
5、各第一弧形支座和各第二弧形支座間隔設置,實現將各上矯直輥和各下矯直輥相隔離,因而不會產生各上矯直輥、各下矯直輥之間摩擦而造成上矯直輥或下矯直輥的磨損;
6、下矯直輥輥軸穿孔確保了在上輥架體進行拆卸安裝上矯直輥時,位于上矯直輥輥軸下方的下矯直輥輥軸可以穿過上輥架體中預留的下矯直輥輥軸穿孔,保證上輥架體的正常工作。
(四)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中液壓換輥小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前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液上輥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除去上矯直輥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液下輥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除去下矯直輥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3中a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基座導軌,2導輪,3輥架放置平臺,4輥架導向柱,5同步頂升液壓缸,6橫移液壓缸,7三位四通電磁閥,8上輥架體,9第一耳形掛鉤,10上矯直輥,11下矯直輥輥軸穿孔,12第一導向套筒,13下輥架體,14第二耳形掛鉤,15第二導向套筒,16第一凹槽,17第一圓弧座,18第二凹槽,19第二圓弧座,20下矯直輥,21上矯直輥裝配基圓裝配基圓,22下矯直輥裝配基圓裝配基圓。
(五)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1-7所示,一種型鋼矯直機用矯直輥整體更換裝置,包括液壓換輥小車和與液壓換輥小車配合使用的液上輥架和液下輥架;所述液壓換輥小車包括兩基座導軌1,在基座導軌1上通過導輪2滑動設一輥架放置平臺3,在輥架放置平臺3上設有兩輥架導向柱4,在輥架放置平臺3頂端的左右兩側相對設有同步頂升液壓缸5,同步頂升液壓缸5缸底和輥架放置平臺3固連;在輥架放置平臺3后方設有控制平臺沿導軌滑動的橫移液壓缸6,橫移液壓缸6的活塞桿與輥架放置平臺3后端固連;在液壓換輥小車內設有三位四通電磁閥7,在液壓換輥小車的外部設有控制該三位四通電磁閥7的遙控裝置,三位四通電磁閥7與遙控裝置通過導線相連;
所述液上輥架包括一上輥架體8,在上輥架體8上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有若干個第一弧形支座,在上輥架體8的兩側分別設一第一耳形掛鉤9,在第一弧形支座下方的上輥架體8上對應設有若干個穿過第一弧形支座前、后側壁的用于下矯直輥輥軸穿過的下矯直輥輥軸穿孔11,在上輥架體8的前側壁上固設有兩與輥架導向柱4配合使用的第一導向套筒12;
所述液下輥架包括一下輥架體13,在下輥架體13上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有若干個第二弧形支座,在下輥架體13的兩側分別設一第二耳形掛鉤14,在下輥架體13的前側壁上固設有兩與輥架導向柱4配合使用的第二導向套筒15。
所述第一弧形支座包括設于上輥架體8上的第一凹槽16,在第一凹槽16前、后側壁的中部設有一向下彎曲的與上矯直輥裝配基圓21相形配的第一圓弧座17;所述第二弧形支座包括設于下輥架體13上的第二凹槽18,在第二凹槽18前、后側壁的中部設有一向下彎曲的與下矯直輥裝配基圓22相形配的第二圓弧座19。
下矯直輥輥軸穿孔11與液下輥架上的第二弧形支座相對應設置。
所述第一弧形支座的個數是5個,第二弧形支座的個數是5個,下矯直輥輥軸穿孔11的個數是5個。
所述輥架導向柱4的個數為2個。
所述第一導向套筒12的個數為2個,第二導向套筒15的個數為2個。
使用時上、下矯直輥的拆卸過程如下:
1、下矯直輥拆卸:用起重設備將液下輥架通過設于其兩側的第一耳形掛鉤9吊至液壓換輥小車上方,將其第二導向套筒15與輥架導向柱4對準后,將液下輥架放到液壓換輥小車上的輥架放置平臺3上,通過液壓換輥小車外部遙控裝置操作,控制液壓換輥小車上的三位四通電磁閥7的動作以實現控制橫移液壓缸6將液下輥架通過輥架放置平臺3橫向移動至下矯直輥20正下方,通過同步頂升液壓缸5控制調整液下輥架高度至下矯直輥裝配基圓22與液下輥架的下輥架體的第二圓弧座19接觸,使得下矯直輥20坐落在第二弧形支座的第二凹槽18內,各第二弧形支座相隔離,因而不會產生各下矯直輥20之間摩擦而造成下矯直輥20的磨損,然后再控制橫移液壓缸6將液下輥架橫向移動拉出下矯直輥20,之后使用起重設備將下輥架連同下矯直輥一并吊出;
2、上矯直輥拆卸:用起重設備將液上輥架通過設于其兩側的第二耳形掛鉤吊至液壓換輥小車上方,將其第一導向套筒與輥架導向柱4對準后,將液上輥架放到液壓換輥小車上的輥架放置平臺3上,通過液壓換輥小車外部遙控裝置操作,控制液壓換輥小車上的三位四通電磁閥7以實現控制橫移液壓缸6將液上輥架通過輥架放置平臺3橫向移動至上矯直輥正下方,通過同步頂升液壓缸5控制調整液上輥架高度至上矯直輥裝配基圓21與液上輥架的上輥架體8的第一圓弧座17接觸,使得上矯直輥10坐落在第一弧形支座的第一凹槽16內,各第一弧形支座相隔離,因而不會產生各上矯直輥10之間摩擦而造成上矯直輥的磨損,此時下矯直輥輥軸從下矯直輥輥軸穿孔11穿過,然后再控制橫移液壓缸6將液上輥架橫向移動拉出上矯直輥10,之后使用起重設備將上輥架連同上矯直輥10一并吊出。
使用時上、下矯直輥安裝過程如下:
1、上矯直輥安裝:具體操作步驟與上矯直輥拆卸步驟相反。
2、下矯直輥安裝:具體操作步驟與下矯直輥拆卸步驟相反。
本發明未詳述之處,均為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